《劉公案》第三回 母子分離白綾為記 進京告狀認廟為鑾:腆著大肚鬧自然,真賽知州知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劉公案》第三回 母子分離白綾為記 進京告狀認廟為鑾

劉公案

第三回 母子分離白綾為記 進京告狀認廟為鑾

世上買賣甚多,惟獨當鋪賺錢。

腆著大肚鬧自然,真賽知州知縣。

吃的佳餚美酒,渴飲雙薰毛尖。

到了年終將帳算,哪年亦賺數萬。

萬般買賣好作,惟開當鋪實難。

逐朝每日在木欄,無罪常坐牢監。

老婆一交一 給財東,不用結計吃穿。

待候十年分兒男,才算人財兩賺。

話說馮氏秀英令雙喜哀求周先生寫一張冤枉大狀,左連城說:「狀紙已寫得在此。」

馮氏接過冤狀,用白綾包好,又將兒的衣底襟撕開,把白綾小包裝在衣內,復又縫上。

囑咐道:「若在京告狀,千萬休將白綾呈上,白綾乃是咱母子的記念。」

左連城答應:「曉得。」

馮氏忙令使女排下香案,丫鬟春紅鋪下紅氈,母子二人焚香禱告天地:「過往神靈,保佑上京告狀,一路平安,將國泰告倒,報了冤仇,必然滿斗焚香,答謝龍天。」

祝贊已畢,母子二人站起。

左連城立刻背負小包裹就要走。

馮氏秀英忙說:「雙喜姣兒慢走,聽為娘囑咐與你:你今奔北京,在路上須要口中慇勤問路,一路上早下店晚出店,莫住莊外孤店,恐怕是黑店;切記休住孤廟,孤廟內常有歹人劫路;若乘船過渡須要坐穩,且忌站立;若有人問你,休言實話;若有人與你同行,你可離著遠些;若到井台上喝水,離井口遠些,恐有歹人暗算,這些要你牢牢謹記。」

左連城口尊:「母親,孩兒記著了,無庸叮嚀。」

言罷,背起小包裹望外就走。

馮氏近前用手拉住,哭聲:「姣兒,教為娘怎能捨得了你。」

左連城勸說:「母親,且慢哭,孩兒進京告狀,母親若這樣今日哭,明日叫,一則孩兒在路上不安;二則倘然被人知曉,暗與國泰送去一信,國泰若差惡一奴一,手持短刀一把,趕上孩兒,半路途中將孩兒殺死,一則不能與我父報仇雪恨,二則左門亦絕了香煙,那可怎了?」

馮氏問:「依你怎樣?」

連城說:「若依孩兒說,孩兒走後派家人左紅買一口棺材,停在院中。

若想孩兒,母親望著空棺材就哭孩兒一遍,無人問便罷,若有人問,母親就言:『丈夫死的屈,雙喜兒想他父親,今日哭,明日啼,生生想父想死了。」

馮氏聞言,眼含痛淚說道:「為娘的記下了,這可遮蔽人之耳目,我兒你去罷。」

左連城給馮氏磕了四個頭,站起身形,背起小包裹,從後門走出,離了左家莊。

不多時,來到恩縣城。

穿城而過,順著大路往北行來,只見前面有三股大道,心內躊躇,不知哪一股大路是上北京的。

正在為難之際,忽見從正東來了一位老者,心中暗喜,遂走近前深施一禮,口呼:「老人家,借問一聲,哪一股道是上北京去?懇求指教小可。」

那老者見問,停步觀看,見問路之人年約有十二三歲,生得天庭滿,地閣圓,舉止方正,說話口甜,暗想:「此子不像農家子弟,必是讀書學生,可能因念不熟書,背鄉逃跑,不如問明將他送回家去,他家必然千恩萬謝。」

主意以定,遂問道:「你這頑童,家住哪裡?姓什名誰?因何進京?要你實說,我好指給你上京的大路。」

左連城見問,遂瞞真言假,答道:「老人家,我家住這恩縣城西八里莊,皆因我父病故,我胞兄在京貿易,我母命我上北京尋我胞兄回家治喪,行至此間,遇此三岔路口,懇求老人家指示路徑,感恩不盡,小子姓石。」

那老者聞言,信以為實,說:「小學生,你有所不知,這西邊大路是上保定府的,這東邊大路是上天津的,這中間大路乃是九省御路,上北京的大路。」

左連城聞言,深打一躬,說:「多謝老人家指教。」

遂拜別老者,順著中路望前奔走。

正行間,忽見迎面起了十三股旋風阻路。

左連城心中暗想:「這旋風來的怪啊!是了,這十三股旋風,想必是奸賊國泰屈殺的舉監生員十二位,並我屈死的天倫亦在其內,共是十三位的冤魂,前來保護我上北京告狀報仇雪恨,也是有的。」

遂向十三股旋風言道:「若是屈死的天倫,旋風在孩兒面前稍停一停,我方能信實。」

言還未罷,只見中間那股旋風柱天柱地停了一停。

左連城一見,慌忙哭拜在地,口呼:「屈死的天倫,並十二位屈死老前輩,保佑我左連城上北京告狀,一路平安,似雪覆盆之冤!」

正然禱告,耳畔忽聞鑾鈴響亮,竟奔前來。

這騎馬來者,眾位有所不知,乃是恩縣知縣的兩個家丁。

原來左家的近鄰趙大成,素行不端,終日訛索度日。

這無賴趙大成素日向左家有借貸不周之恨怨,今見左都恆因衝撞國泰巡撫斬首示眾,又忽見左連城背負小包裹慌慌張張從後門奔北方而去。

心中暗想:「看此光景,必是上北京闖御狀去,我何不到縣中去送一信,將他拿回,我必得賞,又解我之恨。」

想罷,急忙忙來到縣中舉報。

知縣任三封聞報,心中暗想:「不好!若左門之後上北京闖御狀,連本縣亦有處分,大大的不便。

有了!一不作,二不休,不如將左家之後捉回獻於國泰巡撫,我必然得臉,有保舉,此是一全兩得。」

想罷暗暗差派兩名家丁,如此這般前去行事,兩名家丁乘騎快馬如飛地趕來,看看趕上,那十三股旋風大顯神通,滴溜溜柱天柱地旋轉,飛沙走石,將左連城裹在當中。

飛沙走石只打得兩名家丁二目難睜,只好圈回了馬往回裡跑。

二人一想,商議道:「咱二人與左姓無仇無恨,何必窮追?咱們回縣衙,只言未趕上,一交一 了差就結了。」

二小一心回去了,不提。

這左連城每日跟隨旋風往前行走,不過是披星戴月、涉水登山、饑餐渴飲、夜宿曉行,非止一日之工,遠遠望見北京城。

不多時來至城外,亦不見旋風哪裡去了,遂邁步進了彰儀門,順著大街來在菜市口。

見這街乃是丁字街,一股上東,一股上北,不由心中躊躇,不知從哪一道街前去鳴冤。

正在為難之處,只見從對面跑來二十四匹對子馬,馬上人皆背弓、別箭、跨刀,上打一把紅羅大傘,下罩著天羅網,一乘綠轎。

心中一想:「曾記得在南學老師囑咐,我若到京時告狀,須在坐轎的官手內告,方可作主,不如我近前鳴冤。」

見大轎臨近,雙膝跪倒,口喊:「冤枉。」

吳大人吩咐住轎,問道:「這一小兒,有何冤枉?要你訴來。」

左連城口呼:「大人,請教大人姓名?官居何職?小人方敢訴冤。」

吳大人微笑說:「你這孩子,好無道理,反道問起本帥來了,本帥也不怪你,本帥家居山東武定府,官居鎮殿將軍,官諱吳能。」

左連城一聞此言,一咧嘴站起身來,手提小包裹轉身就要走。

吳大人一見不悅,吩咐:「將這小孩子拉回來。」

眾校衛哪敢怠慢,趕上前把左連城抓將過來,向轎前一丟。

吳大人用手一指喝道:「好一個無知小兒,告狀也由你,不告狀也由你,本帥非准你狀不可,急速將狀紙呈上來。」

左連城說:「大人,非是小人不在大人轎前鳴冤,皆因大人的官諱叫吳能,小人一想,既叫『吳能』,必然是無能了,故而小人不告了。

大人既然准狀,小人無有狀紙,小人口訴罷,我是協官告吏呀,惟恐大人管不了。」

吳大人聞言,微然冷笑說:「你這小兒,藐視本帥,本帥官居鎮殿將軍之職,九卿四相、八大朝臣、五府六部、公子公孫、紅黃帶子、十三科道、貝子貝勒,我皆終日覿面,何況那外省,那些府廳州縣、舉監生員、土豪惡霸你只告他等,本帥一定准狀,你姓什名誰?家住哪省?何府何縣?有什麼大冤?

狀告何人?一一實訴上來。」

左連城口尊:「大人,小人家住山東東昌府恩縣城西八里左家澱。

小人名喚左連城,因小人先父死的屈情,故而進京告狀,小人告的是恩縣任知縣、黃知府、瑞布政、巡撫國泰。

蒙君作一弊 ,苦害黎民,捏造小人先父要買民心造反,將我父斬了,懸桿示眾。

已先斬了舉監生員,連我父共斬了十三名。

只求大人恩典准狀,轉奏一本,死在九泉的靈魂亦感念大人的恩德。」

吳大人聞言,叫聲:「小孩子,你這年幼小兒,竟敢告這些大員,罪名不輕,本帥難以准狀,你向那都察院大衙門去告罷。」

立刻催動人馬,八抬大轎往西城去了。

左連城不由得一愣,心中暗想:「這可難了我了,我可望哪裡告去?」

旁邊一人說道:「小孩子你莫發怔,你看那邊吏部尚書劉老大人的文華大轎來了,你何不趕上前去鳴冤,一告必准。」

左連城一望果見前有對子馬,後有一頂破舊的大轎,遂迎上去喊冤,忽見大轎轉彎向北去,左連城趕到北街,見大轎竟望東去了,趕亦趕不上,抬頭一瞅,是來到順治門,遂進了順治門。

順著大街走過單牌樓,不多時又過了四牌樓,信步走去,看見路東有一一胡一 同。

一胡一 同中出來進去皆是穿黃衣穿紅衣之人,心中暗想:「從此一胡一 同進去,必是皇上所居之地,我何不在皇上面前告狀,這比尋找衙門告狀不近一層麼?」

想罷,邁步進了這大一胡一 同。

抬頭望北一看,有一座好宅子,有上馬石,下馬石,門外有兩桿大旗,分在左右,迎門大影壁當中一口大缸,又有三孔玉石橋,橋上有玉石欄杆走馬,大門房上安五脊六獸,金磚琉璃瓦,門用菊花釘釘著鐵葉,有十三道漢白玉的台階。

遂止步忖量:「這必是八寶九龍廷,我不在此告狀,錯過此處,無處可告了。」

想罷,望著裡面喊叫:「小民冤枉!小民冤枉!」連聲所喊,驚動了這護國寺內眾喇嘛僧,跑出廟外來看。

左連城看見從裡面跑出一群穿黃的穿紅的來,心中暗喜:「我這一狀可告成了,喊出這些大皇上、小皇上,連皇上崽子都喊出來了。」

遂跪在門外口呼:「萬歲皇爺,小民冤枉!」叩頭如雞啄碎米一般,眾喇嘛僧就知這小孩子不是本京之人,看這廟宇當了衙門,眾喇嘛僧要耍笑左連城,不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劉公案
第一回 劉羅鍋初審李有義第二回 假算命巧裝探私情第三回 白翠蓮半吐心中事第四回 陳大勇探得真消息第五回 裝神靈畫符鎮冤鬼第六回 焦素英憤題絕命詩第七回 賭博場兇犯投羅網第八回 兩承差乘機落贓銀第九回 遞冤狀民女上公堂第十回 貪錢財鍾凶害親朋第十一回 萬人愁霸搶民間女第十二回 巡撫子仗勢逞豪強第十三回 除惡少知府察賊宅第十四回 徐大勇夜探虎狼窩第十五回 為擒賊劉墉暗調兵第十六回 十里堡官軍戰惡霸第十七回 嫌禮輕總督動肝火第十八回 審死屍女頭竟男身第十九回 難上難苦無原被告第二十回 酒鋪裡醉鬼吐案情第二十一回 劉知府驅邪假畫符第二十二回 風雲變又起醃屍案第二十三回 黑吃黑盟兄殺盟弟第二十四回 王二樓貪財誤偷屍第二十五回 亂佛規女尼私產子第二十六回 蓮花庵色鬼又殺人第二十七回 懼官刑僧俗雙認罪第二十八回 伸正義鄉人呈訴狀第二十九回 墳塋地傳訊吳舉人第三十回 審案情寡婦進衙門第三十一回 查究竟叔嫂露破綻第三十二回 吳二匪行竊窺淫行第三十三回 探案情知府大劈棺第三十四回 李仵作三驗含冤鬼第三十五回 亂人倫叔嫂暗通姦第三十六回 王客商投宿遇強人第三十七回 楊武舉救人戰群寇第三十八回 暗勾連官匪同為虐第三十九回 胡知縣貪財索賄賂第四十回 審惡皂青天大動怒第四十一回 羅鍋子計賺贓證銀第四十二回 設巧計惡皂露原形第四十三回 借盤纏役匪雙結盟第四十四回 陳大勇私訪小柳村第四十五回 全義氣設計救吳信第四十六回 圍賊窩王明巡道路第四十七回 鎮江寧巧施緩兵計第四十八回 李財主貪色生淫慾第四十九回 狗肉王乘醉發獸性第五十回 傻李九跑肚得秘聞第五十一回 趙掌櫃避災反招禍第五十二回 句容縣孫興巧告主第五十三回 李文華屈招姦殺罪第五十四回 惡庸醫亂開治病方第五十五回 傻李九口快說奇遇第五十六回 劉知府慎審連環案第五十七回 貪錢財行兇又害命第五十八回 金寡婦裝神貪供品第五十九回 洪陽教妖婦現原形第六十回 豪門子欺民逞霸道第六十一回 衣冠獸垂涎親甥女第六十二回 七村民狀告趙豪強第六十三回 暗察訪知府被劫持第六十四回 陳大勇快馬搬救第六十五回 李游擊揮兵圍賊窩第六十六回 勇承差冒死救知府第六十七回 魯見明貪賭竟輸妻第六十八回 節烈婦絕命勸夫君第六十九回 罰黃賊建祠旌烈婦第七十回 聖水廟老婦失愛女第七十一回 尼姑庵暗藏好色僧第七十二回 探穢廟權借風流妓第七十三回 煙花女禪堂遇熟客第七十四回 淫和尚行刺劉知府第七十五回 擒賊盜羅鍋暗遣兵第七十六回 戀女尼淫僧藏庵廟第七十七回 惡滿盈兇犯落法網第七十八回 乾隆帝贈金試清廉第七十九回 訛聖駕劉墉賺銀兩第八十回 富興當訛詐打知府第八十一回 查賑糧欽差反受刑第八十二回 楊財主忍痛出罰款第八十三回 劉清官御封大學士第八十四回 惡衙役姦殺三婦人第八十五回 閱案卷劉墉生疑忌第八十六回 錢知縣貪贓起殺心第八十七回 滅口供只為一萬銀第八十八回 劉欽差夜驚黑虎夢第八十九回 黑心腸贓官陷武舉第九十回 遇恩公馮吉談匪情第九十一回 行淫亂和尚嫖妓女第九十二回 振寺規夜襲淫穢廟第九十三回 三承差勇戰蕭飛賊第九十四回 半邊俏落網受剮刑第九十五回 熊公子鍾情窈窕女第九十六回 仗權勢買盜攀窩主第九十七回 救義兄克展聚同盟第九十八回 殺贓官馬快報仇冤第九十九回 大劫牢血洗大名府第一百回為逃命黑夜奪城門第一百一回 遇好漢柳林暫避禍第一百二回 空槍計虛驚大名城第一百三回 擒劉奉總督大調兵第一百四回 逢潑皮馬快反遭捕第一百五回 憤難平克展反公堂第一百六回 武藝強單人戰官軍第一百七回 陳大勇力擒劫獄人第一回 因逼糧怒斬進士 憐疾苦替民納糧第二回 納糧知縣不敢主 求情激怒被梟示第三回 母子分離白綾為記 進京告狀認廟為鑾第四回 聞御狀誤入護國寺 拜義父朝房告國泰第五回 東朝房鳴冤雪恨 九龍城辨明是非第六回 景州地旋風攔輿 瞎潘三賄賂仵作第七回 冤魂纏繞黃愛玉 劉公私訪得真情第八回 得真情誆劉入公館 張武舉探黃露真情第九回 驗明屍鍘姦夫淫婦 又一案蛤蟆路鳴冤第十回 漚煙計劉公脫難 臥虎村二黃被擒第十一回 訪民情二女訴冤情 收義女怒追劉公阻第十二回 猛英雄怒打惡奴 住小店實說真話第十三回 鍘佟林與民洩忿 馬鳴冤井中撈屍第十四回 安國寺怒鍘眾和尚 濟南府國泰追口供第十五回 國泰悖君囚劉公 和公進省兩反目第十六回 審國泰實認供招 三郎莊惡霸設井第十七回 三郎搶良家婦女 周侍郎稟女被殺第十八回 請李璟激怒草上飛 訪惡跡冤魂訴冤狀第十九回 訪惡霸劉公遭難 四英雄定計捉凶第二十回 捉惡霸銅鍘廢命 回北京加爵封官第一回 因荒旱赴京謀幹 良鄉縣霸道搶親第二回 春紅放走二難女 奉旨閱邊訪民情第三回 良鄉縣劉公私訪 拜義父二女鬧堂第四回 鬧公堂相爺坐獄 南牢內兄弟相逢第五回 奔北京攔輿喊冤 遇救星死中求活第六回 劉同成大鬧夜府 審命案二次私訪第七回 訪實情計誆閻丁 劉同成華鳳搭救第八回 東閣怒鍘夜閣老 大報冤仇受皇封第一回 上參本嘉慶私訪 天順當寶慶施威第二回 鬧寶局二王施勇 增盛館嘉慶欠帳第三回 劉萬山霸當不贖 嘉慶爺店內認子第四回 張家店嘉慶收兒 無帳本連登遇難第五回 救連登劉墉闖府 抄和府大報冤仇第一回 訪惡霸途認義女 疑拐帶路打不平第二回 李三楞被打拜盟 罵強徒殺死王寡第三回 李三楞大鬧縣衙 白雲庵救妹殺奸第四回 君臣大鬧意合館 抄拿黃府報仇冤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