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子》明堂:夫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以輕也。何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屍子》明堂

屍子

明堂

原文:

夫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以輕也。

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井中,則不能燭十步矣。

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面而君天 下,蠻夷戎狄皆被其福。

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矣。

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後能載任群體。

其本不美,則其枝葉一莖一心不得美矣。

此古今之大徑也。

是 故聖王謹修其身以君天下,則天道至焉,地道稽焉,萬物度焉。

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輕身以先士。

故堯從舜於畎畝之中,北面而 見之,不爭禮貌。

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

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奮其兵革之強,以驕士。

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 也。

曾子曰:「取人者必畏,與人者必驕。」

今說者懷畏,而聽者懷驕,以此行義,不亦難乎?非求賢務士,而能致大名於天下者,未之嘗聞也。

夫士不可妄致也, 覆巢破一卵一,則鳳皇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焉;竭澤漉魚,則神龍不下焉。

夫禽一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 善士不往焉。

聽言,耳目不瞿,視聽不深,則善言不往焉。

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廣,人下天下之士故大。

故曰:下士者得賢,下敵 者得友,下眾者得譽。

故度於往古,觀於先王,非求賢務士而能立功於天下,成名於後世者,未之嘗有也。

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嘗見也。

然則先王之 道可知,己務行之而已矣。

譯文:

高顯尊貴的權勢地位,是為天下謀利益的途徑。

不是仁人志士所輕視的。

根據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太陽能夠普照大地,是因為它處勢高,假使太陽在井裡,連十步 遠也照不到。

舜正在作陶工的時候,不能給他的鄰里以好處,一旦登上天子之位,就連蠻夷戎狄都廣受他的福澤。

眼睛如果長在腳下,就不能遠視了。

天高明,然後 才能夠照臨萬物,地廣大然後才能夠承載群體。

根本不美,那麼它的枝、葉、一莖一也一定不能美。

這就是古今治天下的大道。

因此,聖王謹慎地修養自身以統治天下,就天道可至,地道可合,萬物有度了。

古時候聖賢君王尋賢務士,不迴避關係疏遠者,無論地位高貴還是低賤,都屈尊而謙 讓賢者,輕視自身而以賢士為先。

所以堯在田間尋找到舜,面朝北而見他,不拘禮節。

這是為什麼先王能使天地正和造福萬物的緣故。

今天諸侯爭相擴充土地和兵 力,對賢士傲慢不屑;士人修身養一性一,完美品行也為的是輕視君王。

這是仁者所反對的。

曾子說:「接受別人的東西必畏縮,給別人東西就會驕橫。」

,如今講話者 恐俱而聽者驕橫,這樣推行「義」事,能不困難嗎?不求賢納士而能名聲遠揚天下,還沒有聽說過。

賢士不可妄加招致,把鳥巢打翻,蛋一卵一破碎的地方,鳳鳳不來; 剖腹母體,燒死幼獸的地方,麒麟不去;淘干河澤而捕魚,神龍不入。

禽一獸愚昧無知都不可妄自招來,何況熟食之人?所以說,對待賢士不敬重,任用賢士卻不信 任,賢良之士不去。

聽話態度不認真,不深刻付度,良言難聞。

孔子說:「黃河、大海真大呀!是因為它謙讓容納百川的緣故。」

黃河退讓天下河川,所以廣大。

人 能在天下賢士面前屈尊,所以能一統天下。

因此說屈尊求士能得到賢能之人,屈尊敵人能化敵為友,屈尊萬民就會有美好的名聲。

所以古往今來的先王,不訪求賢良 而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還沒曾有過。

訪求賢良不得法而能招致賢士,還未曾見過。

這樣求士方法便可知了,我們只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屍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