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以逸待勞(第四計)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一精一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困敵之勢1,不以戰;損剛益柔2。
【註釋】
1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2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
「剛」、「柔」是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的兩方有可相互轉化。
「損」,卦名。
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艮上)。
上卦為艮,艮為山,下卦為兌,兌為澤。
上山下澤,意為大澤浸蝕山根之象,也就說有水浸一潤著山,抑損著山,故卦名叫損」。
「損剛益柔」是根據此卦象講述「剛柔相推,而主變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則。
此計正是根據「損」卦的道理,以「剛」喻敵,以「柔」喻已,意謂困敵可用積極防禦,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變被動為主動,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法,同樣可以制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
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而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
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故事】
三國時,吳國殺了關羽,劉備怒不可遏,親自率領七十萬大軍伐吳。
蜀軍從長江上游順流進擊,居高臨下,勢如破竹。
舉兵東下,連勝十餘陣,銳氣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帶,深入吳國腹地五六百里。
孫權命青年將領陸遜為大都督,率五萬人迎戰。
陸遜深諳兵法,正確地分析了形勢,認為劉備銳氣始盛,並且居高臨下,吳軍難以進攻。
於是決定實行戰略退卻,以觀其變。
吳軍完全撤出山地,這樣,蜀軍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帶難以展開,反而處於被動地位,欲戰不能,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蜀軍鬥志鬆懈。
陸遜看到蜀軍戰線綿延數百里,首尾難顧,在山林安營紮寨,犯了兵家之忌。
時機成熟,陸遜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軍措手不及。
陸遜—把火,燒燬蜀軍七百里連營,蜀軍大亂,傷亡慘重,慌忙撤退。
陸遜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