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
圍魏救趙(第二計)
本指圍攻魏國的都城以解救趙國。
現借指用包超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原典】
共敵不如分敵1,敵陽不如敵陰2。
【註釋】
1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2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
句意為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後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釋義】
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
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淺解】
所謂圍魏救趙,是指當敵人實力強大時,要避免和強敵正面決戰,應該採取迂迴戰術,迫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後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致敵於死地。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
故當齊救趙 時,孫賓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
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
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和結繩,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一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只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
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制,圍困可以自解。」
【故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
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
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
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
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
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痺魏軍。
而大軍卻繞道直一插大梁。
龐涓得到魏惠王的。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