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致士(+翻譯):衡聽、顯幽、重明、退一奸一、進良之術:朋一黨一比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荀子》致士(+翻譯)

荀子

致士(+翻譯)

【原文】

衡聽、顯幽、重明、退一奸一、進良之術:朋一黨一比周之譽,君子不聽;殘賊加累之 譖,君子不用;隱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貨財禽犢之請,君子不許。

凡流言、流 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聞聽而明譽之,定其當 而當,然後士其刑賞而還與之;如是則一奸一言、一奸一說、一奸一事、一奸一謀、一奸一譽、一奸一愬,莫 之試也;忠言、忠說、忠事、忠謀、忠譽、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盡矣。

夫是 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一奸一、進良之術。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一獸歸之,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 之。

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願,令行禁止,王 者之事畢矣。

詩曰:「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此之謂也。

川淵者,魚龍之居也, 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川淵枯、則魚龍去之,山林險,則鳥 獸去之,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無土則人不安居,無人則土不守,無道法則人不 至,無君子則道不一舉。

故土之與人也,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 道法之摠要也,不可少頃曠也。

得之則治,失之則亂;得之則安,失之則危;得之 則存,失之則亡,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 傳曰:「治生乎君子,亂生於小人。」

此之謂也。

得眾動天。

美意延年。

誠信如神,夸誕逐魂。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

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 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難乎!夫耀蟬者,務在明其 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則天下歸之, 若蟬之歸明火也。

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

然後中和察斷 以輔之,政之隆也。

然後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

故一年與之始,三年與之終。

用 其終為始,則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亂所以自作也。

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 即,女惟曰:未有順事。」

言先教也。

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敘位,能以授 官。

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節奏陵而文,生民寬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極也, 不可以加矣。

君者、國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亂。

自古及今,未有二隆 爭重,而能長久者。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 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

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

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

此之 謂也。

賞不欲僭,刑不欲濫。

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

若不幸而過,寧僭 勿濫。

與其害善,不若利一婬一。

【翻譯】

廣泛地聽取意見、使隱居的賢士顯揚、使顯揚的賢士進一步顯揚、使一奸一邪退卻、使忠良進用的方法:宗派集一團一互相勾結的吹捧,君子不聽從;殘害賢良、橫加罪名的誣陷,君子不採用;猜忌、埋沒賢才的人,君子不接近;用錢財禮物進行一賄賂的請求,君子不答應。

凡是沒有根據的流言、沒有根據的學說、沒有根據的事情、沒有根據的計謀、沒有根據的讚譽,沒有根據的訴說等等不是通過正當途徑而是從四處傳來的東西,君子對它們持慎重態度,聽到了就把它們公開地列舉出來,確定它們是恰當的還是不恰當的,然後對它們作出懲罰或是獎賞的決定並立即付諸實施。

像這樣,那麼一奸一詐的言論、一奸一詐的學說、一奸一詐的事情、一奸一詐的計謀、一奸一詐的讚譽、一奸一詐的訴說就沒有敢來試探的了,忠誠的言論、忠誠的學說、忠誠的事情、忠誠的計謀、忠誠的讚譽、忠誠的訴說就都公開表達、通行無阻、並起而進獻於君主了。

以上這些就是廣泛地聽取意見、使隱居的賢士顯揚、使顯揚的賢士進一步顯揚、使一奸一邪退卻、使忠良進用的方法。

江河湖泊深了,魚鱉就歸聚到它那裡;山上樹林茂盛了,禽一獸就歸聚到它那裡;刑罰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歸聚到他那裡;禮制道義完善周備,有道德的君子就歸聚到他那裡。

所以禮制貫徹到自身,品行就美好;道義貫徹到國家,政治就清明;能夠把禮制貫徹到所有方面的,那麼高貴的名聲就會顯著,天下的人就會仰慕,發佈了命令就能實行,頒布了禁約就能制止,這樣,稱王天下的大業也就完成了。

《詩》云:「施恩這個國都中,以此安一撫天下眾。」

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江河湖泊,是龍、魚居住的地方;高山樹林,是鳥、獸棲息的地方;國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

江河湖泊乾涸了,那麼龍、魚就會離開它;高山樹林環境險惡,那麼鳥、獸就會離開它;國家政治混亂,那麼士、民就會離開它。

沒有土地,那麼人民就不能安居;沒有人民,那麼土地就不能守住;沒有正確的原則和法制,那麼人民就不會來歸附;沒有君子,那麼正確的原則就不能實行。

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確的原則和法制這些東西,是國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確的原則與法制的總管,不可以片刻空缺。

得到了他,國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混亂;得到了他,國家就會安定;失去了他,國家就危險;得到了他,國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國家就會滅亡。

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發生混亂的國家,有過這種情況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亂的,從古到今,還不曾聽說過。

古書上說:「國家的安定產生於君子,國家的混亂來源於小人。」

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得到了民眾,就能感動上天;快樂的心境,可以益壽延年。

真誠老實,就能一精一明如神;浮誇欺詐,就會落魄喪魂。

面臨政事、接觸民眾時,根據道義變通地來對付,寬大而廣泛地容納民眾,用恭敬的態度去引導他們,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後中正和協地觀察決斷去輔助他們,這是政治的中間階段;然後進用、黜退,懲罰、獎賞他們,這是政治的最後一步。

第一年給他們實施第一步,第三年才給他們實施最後一步。

如果把最後一步用作為第一步,那麼政策法令就不能實行,而官民上下也會怨恨,這就是動亂會從這裡產生的原因。

《尚書》說:「即使是合宜的刑罰、合理的殺戮,也不要用來立即執行,你只能說:『我還沒有理順政事。

』」這是說應該先進行教育。

度量衡,是測量物品的標準;禮制,是確定禮節禮儀等法度的標準。

根據度量衡來確定物品的數量,根據禮制來確定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係;根據品德來依次排列級別地位,根據能力來授予官職。

凡是禮節禮儀等制度要嚴格,而撫養人民要寬容。

禮節禮儀制度嚴格,就文明;撫養人民寬容,就安定。

上面文雅下面安定,這是立功成名的最高境界,不可能再有所增加了。

君主,是國家中最高貴的人;父親,是家庭中最高貴的人。

最高貴的人只有一個,就安定;如果有兩個,就會混亂。

從古到今,還沒有兩個最高貴的人互相爭奪權力而能長久的。

成為老師的辦法有四種,而博學並不包括在這裡面。

尊嚴而使人害怕,可以成為老師;年老而有威信,可以成為老師;誦讀解說經典而在行動上不超越、不違犯它,可以成為老師;懂得一精一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闡述,可以成為老師。

所以成為老師的辦法有四種,而博學並不包括在這裡面。

水深了就會打旋,樹葉落下就給樹根施了肥,學生顯達得利了就會想到老師。

《詩》云:「說話總會有應答,施恩總會有報答。」

說的就是這種道理啊。

獎賞不要過分,刑罰不要濫用。

獎賞過分,那麼好處就會施加到道德不一良的小人;刑罰濫用,那麼危害就會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

如果不幸發生失誤,那就寧可過分地獎賞也不要濫用刑罰;與其傷害好人,不如讓邪惡的人得利。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荀子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