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昇平前傳》第九十六回:詩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永慶昇平前傳》第九十六回

永慶昇平前傳

第九十六回

施英勇制伏南霸天 唬賊人巧遇歐一陽一善

詩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南霸天宋四邀聚余一黨一,都是前三門外著名的土棍,內中都有匪號。

頭一個,平天篆李五,篆到何處吃何處,因此名為「平天篆。」

滿天飛張七、閔姜蔡二,他要與人家一交一朋友,是先甜後苦。

大概都是此等人物,不堪盡錄。

這些人在前三門外,都在大小堂名、男一女一下處之內找錢。

今天是宋四邀請前來助拳的,瞧見張玉一峰前來,是自己坐著車來的,也沒有帶人前來。

宋四說:「眾位不必過去,今天瞧我一個人的就是了。」

跳過來迎著張玉一峰,說:「你就是四寶齋的東家?是來給我錢來啦,是怎樣?快些實說!」張玉一峰跳下車來,手擎單刀,說:「我哪裡有錢給你這匹夫!」掄刀一誑他,宋四方要叫人來打,張玉一峰一拐,正點在宋四的肋窩。

宋四「哎喲」一聲,栽倒在地,不能動轉。

張玉一峰說:「哪個過來?」

眾人一瞧張玉一峰會點一穴一,光緄不吃眼前虧,他等就不敢過來啦,說:「不好,宋四叫人家給點了一穴一啦!」張玉一峰說:「宋四,從此我這琉璃廠那一條大街,不准你去!我哪時瞧見你,我哪時打壞了你!你答應了,我饒了你;要不答應,我有刀在手,要結果你等一性一命,易如反掌!」宋四說:「你饒了我吧,我算是栽啦!」張玉一峰用腳一踢他,宋四翻身起來逃走。

一干眾賊一黨一土匪一哄而散。

張玉一峰自己坐車來到家中,吃完了早飯。

從此,人人都知道有一個玉一面啦,張大爺在前三門外很有些個名頭。

這一天,坐車到了廠東門外,見路北有新開張的茶館,帶二葷鋪賣家常便飯,字號是「福興軒」,門首圍著好些個人。

玉一峰車站在那裡,跳下車來,分開眾人,進裡面一瞧,見南霸天宋四腳蹬著板凳,在那裡搖頭晃腦地說:「你是問了誰啦,楞開了這個買賣?快快的給我拿規矩來!」張玉一峰一瞧,進來說:「宋四,你又來這裡訛人來啦?」

宋四說:「沒有,我在這裡等個人,我要走呢。

你坐會子吧!」站起身往外就走。

那瞧熱鬧之人不住的直笑。

飯館內滿堂的座兒,玉一峰方才要走,只見那邊過來了兩個掌櫃的,說:「張玉一峰,你別走,跟我二人到裡邊,有話問你。」

玉一峰睜睛一瞧,頭前那個人年在三十來歲,身穿青洋綢大衫,黃臉膛,五官端方,足登白襪雲履。

後邊那個人年有二十以外,面如白玉,唇若塗脂,目似春星,雙眉帶秀,舉止不俗,身高八尺向外;穿一件白夏布淡青五絲羅兩截大衫,白襪厚底福字履鞋。

過來說:「張玉一峰,跟我二人到後邊院一敘,有話問你。」

玉一峰認做好意,來到後院內一瞧,是三黃土打就地腳,一個小院子。

那兩個人把長大的衣服脫一去,說:「張玉一峰,我二人用好些個錢把南霸天宋四冤了來,你給我嚇走了,我問你有多大本領?來,你先別吹,我二人去把我那兩把傢伙拿來,你瞧瞧認得不認得?」

說著話,到了裡邊櫃房內,取出去一條棍來,乃是純鋼打造的。

頭長有六尺,在上半截有一個橫樑,長有八寸,有核桃粗細。

那一樣兵刃是一對,車**的圈兒,寬有二寸,裡外都是有刃,圈套著一個小一號的圈兒,有四個鐵條連著,寬有一寸。

這一柄一圈兒外有月牙峨眉枝子,底下有拿手,是一對,一般大。

玉一峰一瞧,心中犯想,說:「那條棍是喪門棍。

那一對,我真不認的。」

想罷,說:「那棍名喪門棍,那一對兵器,我不認識他。」

那兩個人說:「這個名子母鴛鴦鉞。

咱們比並拳腳,看是如何。」

張玉一峰說:「我練練,你二人瞧瞧看是如何。」

自己在當場把拳腳架勢拉開,練了一趟太祖拳,又打一趟八技掌。

練完了,氣不湧一出,面不改色。

正練的高興之際,那兩個人說:「練得好!我二人也練練,你瞧瞧。」

兩個就練了兩趟五祖點一穴一拳,此拳能隔山打牛,百步打空,乃是道傳。

練完,向玉一峰說:「我二人原打算把那些土豪惡棍制一服制一服,不料今天遇見兄台光臨,如不嫌棄,你我三人結為昆仲,不知尊意如何?」

張玉一峰說:「甚好,二位兄台貴姓大名?」

那三十來歲的那個人說:「姓歐一陽一,單名一個善字,別號人稱鋼腸烈士。

那是吾義弟鐵膽書生諸葛吉。」

三個人各敘年庚,歐一陽一善居長,諸葛吉次之,張玉一峰居三,回歸櫃房,設擺香案,三人立了盟單蘭譜,叩頭祭神。

三個人就在櫃房內擺上了酒菜,吃酒談心敘話。

玉一峰問:「二位兄長,是都中人?是哪裡?」

歐一陽一善說:「我二人乃宣化府人氏,家有薄田百十頃,山場果木園子數十頃。

自幼兒好練,有口外的武士英雄,必要到我那莊中住幾天。

我二人聽說京都前三門外,有無數的土豪惡棍,我特意的在此處開設這個買賣,等候賊人。

如來之時,我二人必要制一服他等一番,此是真情實話。」

玉一峰說:「二位兄長,明天我來邀,到我家中住去吧。」

歐一陽一善、諸葛吉齊說:「我二人必要去給老太太請安去。」

玉一峰用完了飯,告辭回歸家中,稟明了母親。

次日,諸葛吉二人來見過老太太,然後在前院穿廳落座吃飯,談了一天心。

日落之時,二人告辭回歸。

玉一峰次日又去給二位哥哥道謝,一連幾日,這兄弟三個情投意合。

這一日,張玉一峰正吃完了早飯,在家中坐著,那外邊門上人來稟報說;「有兩個人是山東口音,在門外等候要見,不知主人見他不見?我告訴他說,我家主人出門去了,他留下兩個紅單帖,是他的職名。」

說罷,呈與張玉一峰。

張玉一峰一瞧,上寫是「謝德山」,一個寫的是「謝德海」。

張玉一峰並不知道這兩個人是誰,翻過來一看,畫著一條長蟲,那個畫著一個耗子。

自己胸中一動,說:「原來是當年在我家中借盤費的那兩個。

好哇,我必要見機而作,瞧事做事。」

想罷,問家人說:「那兩個是在哪裡住?」

家人說:「他留下話,說在前門外西河沿高昇店內住。」

玉一峰也沒有言語,自己安歇睡覺。

天色正午之時,自己一煩,躺在上昏沉沉的睡去,至黃昏之後,方才起來。

有門上家人說:「西河沿高昇店內謝爺,遣一個人來門房下邀帖,請大爺明日一早在店內用飯。」

玉一峰說:「知道了。」

家人下去,玉一峰用完了晚飯安歇。

次日起來,叫趕車的套車,自己喝了幾碗茶,吃了些點心,然後換好了衣服,到外邊去上車。

到西河沿高昇店內,一見裡面掌櫃的出來,認的張玉一峰,說:「張大爺,今天清閒哪?裡邊坐著吧。」

那張玉一峰說:「煩你到裡邊通稟一聲,就說是有南孝順一胡一衕張玉一峰來拜訪。」

掌櫃的叫小夥計去。

不多時,只見從裡邊出來了兩個少年人,俱穿青洋綢大衫,一個年在三十以外,五官俊秀;一個二十有餘,面皮微黃,都是青緞薄底抓地虎靴子。

那個人說:「我名謝德山,那個是我二弟謝德海。

請張大爺裡邊坐吧。」

張玉一峰跟著那兩個人,一同進了南院,往西一拐,有一個角門進去,只見是上房五間,東廂房三間,西廂房三間,院中乾淨,倒也寬大的很。

謝德山說:「眾位英雄,今有張小俠客來也!」只見上房簾子一挑,出來了四十多名,在東西兩邊一站。

當中有一個人,年約六十以外,頭上微有幾根頭髮;身穿二藍綢的長衫,金銀羅的套褲,白襪雲履;面似青粉,長眉闊目,說:「原來是張大爺來了。

你且到上房,我給你引見幾位朋友。」

謝德山說:「這是我們山東東昌府二十五里鋪侯家寨的人,姓侯,名化和,別號人稱無發俠義的便是。

你們二位見見,這是玉一面驄張玉一峰,你二位多親多近。」

又一指那兩邊的英雄,說:「那是鐵太歲劉猛、小白龍李傑、金面太歲呂盛、花臉金剛馬松、鑽天燕子李猛、入地鼠錢成。」

張玉一峰一瞧,高高矮矮,胖胖瘦瘦,都是三一江一的英雄,四海的豪傑,雄氣赳赳。

張玉一峰旁若無人,進了那上房屋內一瞧,北牆上掛著無數的兵器,都是帶勾、帶刺、帶耙的物件。

當中一張八仙桌兒,桌上放著一個大酒壺,杯筋俱全。

兩邊是兩把椅子,讓張玉一峰落座。

眾家英雄在兩旁侍立。

那無發俠義侯化和說:「張小俠客,我聽謝家弟兄他二人傳說,北京城有一個張小俠客,住在南孝順一胡一衕。

我自一聽此言,邀山東一帶的英雄,前來尋訪尊駕。」

張玉一峰說:「我當初不錯,有這一段事,內有一段情節,只因為那謝氏弟兄,他二人到我家中去找盤費,我給了他壹百兩銀子,我說你等要再犯到我手內,我必不饒你二人。

那謝德山他說,回去邀聚朋友前來,多則一年,少則半載。

我信以為真。

今天你等眾位前來,意欲何為?」

那無發俠義侯化和說:「我聽謝氏弟兄他說,你乃當世英雄。

明天我等領教領教,在永定門外大沙子口等候你。

你今天吃完了早飯,你回去吧,明天在大沙子口,清晨至午,不見不散,死邀會!」說著,擺上了一托盤子煮肉,搬過來一罈子酒,讓張玉一峰上座,眾綠林英雄齊來讓酒。

張玉一峰自己喝了兩杯酒,吃了兩塊肉,站起身告辭,到了外邊,眾人相送,到了店門外,眾人說:「不送了,明天那裡見!」玉一峰說:「我必要去的。」

自己上車回家,到了門首,自己進去,也不敢言語,在書房內悶坐,喝了點酒。

自己一想:「明天這伙賊人,在永定門外沙子口兒等我,我也不能邀朋友去。

我要是贏的了他們,那時便罷;我要是贏不了他們賊人等,要是輸給他們,那時間我從此絕不提會把勢了!」想罷,安歇睡覺。

次日天明,到了外邊,叫趕車的套車。

上車出鮮魚口,順前門大街過天橋,出永定門,到大沙子口兒。

只見那邊有無數的車輛,那謝德山與謝德海二人在那跟前站定。

張玉一峰下車,到了那邊,謝德山過來說:「我來與小俠客比並幾下。」

跳在當中,走了幾趟,敗回去了。

謝德海也敗回去了。

只見那無發俠義侯化和跳過來,說:「張玉一峰,你有多大能耐本領?我瞧瞧,你看是如何?玉一峰二人動手,群賊過來往上一圍。

不知張玉一峰該當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分類:古典俠義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永慶昇平前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