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傳》卷七 周易系辭(上):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子夏易傳》卷七 周易系辭(上)

子夏易傳

卷七 周易系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也,故健以首之。

地卑也,故順以承之。

尊卑列而貴賤明矣。

盈乎中者,莫大象類焉,夫婦也,父子也,君臣也。

尊動而變卑,靜而化剛,柔以斷其用,而得其常也。

正其分位,觀其動靜,然後理可得也。

夫物同其事,則聚之有上下之應也。

異其群,則分之有剛柔之合也。

趨其同,求其群,居其位或不當,則吉凶生也。

故天降其氣,地流其形,上施其道,下行其事,則能成變化矣。

聖人以是觀象造形,而能體化合變者,得之道也。

故剛柔相摩而成變化,八卦更致,殊濟同功。

雷以動之,雨以濡之,風以散之,日月以運息之,四時以推之,故乾者氣之始也,男之道也。

一施命而不雜,唯無為也。

能通天下之志,故得保其尊,易知者也。

坤承乾也,造形始也,女之道也。

專其命而不失其作者也。

能知變化之道,故得保其靜也,簡能者也。

夫易以知物者,物易知也。

故於物有親,有親者可久之道也。

故長人以之為德,簡以從物者,物亦易從也。

物從則有功,斯可大矣。

故從事者以之為業。

天下之物多矣,而其致一焉,易簡之謂也。

致一則天下之理盡矣,故能上保其尊,下安其卑,而成位長矣。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

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齊小大者,存乎卦。

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

無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聖人得天地之理,探萬物之宜,而設卦觀象,後聖系辭焉。

而明吉凶,剛柔迭代而進退之,則變化窮而吉凶生也。

是故吉凶者,得失也。

悔吝者,不盡其時而後其憂也。

故追悔之,歎惜之,則無及也。

陰一陽一相推,物極而變。

消息之道,觀其象而擬之也。

剛柔迭興,動靜相乘,晝夜之道,觀其可而動止之。

故重其卦以極。

三才之道窮,萬物之情也。

是以君子所居而安者,因其時,觀其序,而效其吉也。

所樂而玩者,處得其變,而羙其文也。

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自卜之明也。

聖人極陰一陽一之度,窮變化之□,而得其易。

是以合於天而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彖者,時之大歸也。

爻者,時中之變也。

變而得失系焉,悔吝生焉,能補過者無咎也。

是故列其位而分其貴賤,中其小大之務者,在乎卦之歸也。

辨乎吉凶者,觀乎辭之?也。

憂悔吝者,存而不忘其中,思患而不苟徇也。

有咎而震以免者,悔而懲其先也。

故卦大者,可大而行也。

故卦小者,道消而可明也。

故險易之辭系指焉。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一精一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

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一愛一。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一陽一之謂道,繼之者善也。

成之者一性一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成象之謂乾,傚法之謂坤。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一陽一不測之謂神。

夫易惟與天地之大而無私,與四時之德而得節,故能彌縫綸系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而不差也。

是以窮神達化,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知死生之說。

生者,形也,合天地之一精一,聚氣而為物。

魂者,寄於形也,魂形散而游,游而為變。

窮幽明之故則鬼神之道可知也。

隱猶索之,則人道昭乎,其陳矣。

與天地同功而不差,智周乎萬物之道,濟乎天下得其理而不過。

行權以治之,歸其正而不流。

樂天知命以處之,而無不適。

物得安其土者,上敦其仁也。

故能施一愛一而博化,模範天地周圍之而不過其大。

曲成萬物,治其所履而不遺其小,通其幽明,體其動息,故無變而不知也,故神也者。

得萬物之妙而為名也,無方也。

易也者,易萬物而為言無質體也。

妙其運,萬物皆神也。

得其理,萬物皆易也。

故一其陰,陰則易也。

一其一陽一,一陽一則易也。

續以繼之而成教於天下者,唯仁之善乎。

備物而鹹說也,用之而不勤。

行之而不殆而能成天下之至者,純一精一之一性一也。

則無不易矣。

仁者見易謂之仁,智者見易謂之智,皆一其方百姓用之而豈知其化用哉。

故至於君子之道鮮矣。

澤及人,人謂仁,故顯之,神用之而不可見,故藏之聖人者,興其仁也。

興其仁之憂而後歸之也。

顯其方,豈若鼓動萬物乘其變而無憂哉。

此盛德大業之至也。

故其有而?其適矣,順其行而無滯於故矣。

靜然至虛,無滯於物,而能生其生,而神其用者,易也。

成其象而能健以通之者,乾也。

治其質,效其法,而無不順者,坤也。

極變於陰一陽一,而考變窮數,知來之謂,佔得其占,通其數乘其變,而行之,之謂事。

行其事,盡其道,民鹹利之,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

天地之閒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一陽一之義配日月。

易簡之善配至德,夫易廣矣,大矣。

遠而不知其止無其外也。

邇而靜以自正無其內也。

其備也。

同於天地之閒矣。

夫乾造物之始也,其靜也,至虛而不雜其動也。

降氣而當物,無不知也,無私作也,故能大焉,萬物父也。

坤造形者,其靜也。

上未降氣,翕聚而不發其動也。

啟務而承命,無不能也,無私巧也,故能廣焉,萬物母也。

是以易無形也。

易物而為形,易無名也。

故廣大,體天地變通,合四時陰一陽一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而無不備者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一性一存,存道義之門。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

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

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

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子曰:亂之所生也。

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一身。

□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一婬一。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聖人之作易,而崇德廣業者,何以為也。

夫易,無私也,無為也,無方也,無體也。

同於物不循其故,是以得天地萬物之情狀也。

斯以運化,不亦崇廣乎,智也者。

周於物而兆其機也。

無不變故效天之崇焉。

禮也者,止其體而得其履,無不遂也,故法地之卑焉。

設天地之象,立智禮之度,則百化周流乎其中,而易其道矣。

夫以成一性一而不外,安其所安者,於物不惑矣。

其於理至矣。

道義之所由生也。

聖人見天地之至奧而為後世之傳,以為將來之利,故錯其剛柔,察其態度,而擬於形容,像其物宜,故謂之象。

見天下之動靜,取捨離合而得其□通以行其典禮。

系辭焉,以定其吉凶。

是故謂之爻。

得天下之情偽而鹹以象,告人不可思而惡也。

適天下之變而鹹得其要,治之不可惡而亂也。

觀天下之情而擬之,議天下之可而動之,則能成變化之道也。

善者,民之所好也。

言行者,民之準也。

修諸內而發諸外矣。

故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同聲而相應,本立道成也。

可不務乎。

是以君子修諸其身矣,修身者將以求其試也。

幽而獨之,誰與和之。

是以同其人,其道乃昭矣。

同人者,君子之同也。

其道上行,初雖逆之終獲其同也。

故君子之道,出處語默途,雖殊其致一也。

二人同心,無不濟。

雖至堅無不可斷之矣。

同心之言,無迕矣。

夫是以君子廣其同,則其道可進也。

進而往之,將以蒞其行也。

其在於過,慎乎初,而慎之有終矣。

故潔於薄物而致重之用也。

進而得位者,其在于謙,敬而盡民力乎,故勞謙君子有終吉。

德以崇,為盛也。

禮以謙,為恭也。

故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時之易道,斯變矣。

安其位而不知巳與時極矣,窮之災也。

是以亢龍有悔,戒其保於存而久其位也。

夫位愈高者,難其為人也,君子不可以不自知也。

夫利厚者,害易及也。

貴為長者,利害以出也。

為下之巽也。

其在於慎密,否則害及之矣。

盜伺之矣。

故不出戶庭,無咎矣。

以德之不周而不厭其高者,貪其非所有而有之,則易於事矣。

易斯慢而下思賊之矣,皆自致其寇。

此易之終戒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

四十有九,分而為二。

以像兩掛。

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歸奇於仂,以象閏五。

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

聖人幽贊神明,設五十之數以求易者,何也。

三揲之極,多得老陰,其數合二十五以對之而求之也。

其一不用者,太極也。

故可名之謂之太極。

夫有生於無,無者未見氣也。

不可用也。

故置之也。

初揲或五或九,再三得四八也。

初營於再者三者,何也。

道生一,一者形變之始,萬物之生也。

為治者不離其本也。

故用之於始揲也。

以營一之有而偶不用之,無天地陰一陽一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豈奇而立哉。

分而二,像兩儀也。

掛一像人也,人也者,包括萬物而為之首也。

故兩而生人,曰三才焉。

揲之以四,像四時也。

歸於仂,擦時之餘也。

歸天地之餘盡五歲之。

再閏,故再仂。

而後掛數者,偶而後成也。

奇者不盈,其四時也。

數之寡也。

故謂之一陽一,全其捰者,備其陰也。

得數之成,故謂之陰,此求筮之數也。

易者,聖人極天地之數,窮天下之變也。

占者,索其數,逆其變,體其吉凶,斷天下之疑也。

雖有聖人之心,必求龜蓍而聽其神焉。

將有以奉也。

人也者,萬物之靈也。

志有至而吉凶兆焉,故志之斷則卜筮焉。

志之疑則告其從焉。

是以不疑其所行也。

利物而有功也,故聖人曰卜筮雲。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易有太極而生天地,天為一奇也。

地承天為二,偶,數而相生,合而相成。

為水,火,木,金,土也。

天地萬物未始,相離也。

試於形變而論之本乎天,一降氣而得地,聚之為水,其肇為胚也。

水內剛而外柔,故生於天之一,而成於地之六。

因其一生而依其胚而為胎,胎者自得其溫氣也。

溫發而為火,火始於內而成炎於外,故生於地之二,而成於天之七。

含氣以自堅而骨生焉,骨堅一陽一木也。

生於一陽一而養於陰也。

故生於天之三而成於地之八,有其骨而筋堅焉。

金從革而外剛,故生於地之四而成於天之九。

土為肌膚,四者備皆肌膚養焉。

肌膚因剛而生,而終於柔脆。

故生於天之五而成於地之十。

終數以成形也。

分而異,功合而同濟,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合而為五行,發而為五聲,散而為五臭,布而為五章,流而為五味,分而為五一性一。

異同區焉,利害生焉,吉凶形焉,變化成焉,死生兆焉,鬼神通焉。

可以元元而□其終也。

乾之□,二百一十有六。

坤之□,百四十有四。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二篇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

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兩儀生四象,則乾坤之爻各具四象焉。

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四象之成。

□爻每其□,各含其四象。

系之乾坤之爻焉。

乾坤合為十二,當期之月也。

混其□爻,絕為三十焉,當月之日也。

一陽一極其數,萬物畢,遂其成焉,故九也。

一陽一極則剝陰,長而壯消之極也,故其變六也。

消而息之,一陽一復而長,陰之退也。

故為少陰,其數八也。

一陽一盛長物,其貌始大而未成也。

故為少一陽一,其數七也。

老一陽一九也。

四而九之,其□三十六也。

老陰六也,四而六之其□,二十四也。

合乾坤六爻之□,當期之日也。

少一陽一七也,四而七之其□二十八也。

少陰八也,四而八之其□三十二也。

合二少之□,當期之日。

同老一陽一老陰之□也。

合二篇之□,三百八十四,半乾坤總而承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當萬物之數。

是故分而掛,一揲之歸奇,四營而成易,三易以成爻,十有八變而成卦。

初以乾坤錯綜而為八卦,以象動止。

離陷巽說而各得其情矣。

重而伸,類而長,以觀其一愛一惡失得,窮天下之情,極天下之變,以此而能事畢矣。

故能明其道,辨其德,行可以應天下之來,而助其神化者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辭。

以動者,尚其變。

以製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

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

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一精一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無思也,無為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地之道,陰一陽一之化常矣。

聖人以是觀其動靜而行其進退,不差於時者,是知神之所為,而合其變,得易之道也。

故易。

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得易之文也。

以動者尚其變,得易之時也。

以製器者尚其象,得易之智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當其數而斷其疑也。

君子時將有為而問之,將有行而請之,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至一精一者也。

參伍之變而錯綜其數得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文見乎辭,故言者尚之。

極其變,遂定天下之象。

故製器者,取之此天下之至變者也。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遷其方而無適不利。

此天下之至,神也。

夫易者,剛柔相推,情偽相偶者也。

故吉凶生焉。

而聖人之其所終寄其象,以明天下之志,而無不中也。

非極其深也,不能及其至一精一。

窮其變,要其□,知其終,原其始閒。

錯其說以成天下之務,非研其幾者不能得於至變也。

體其物妙,其運用之非以勤也。

行之非以跡也。

非玄者,不能得於至神也。

故一設象而君子其賴四焉。

范兩五之數,窮萬物之變者也。

非聖人其孰能深之。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巳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六爻之義易以貢。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是興神武,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

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

一闔一辟,謂之變。

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易者,易其治也。

故其知也。

先物其變也。

得度故能包一覆天下之道而已者也。

聖人用之而通天下之志,能開其先也。

定天下之業能制其當也。

以斷天下之疑果其作也。

是故蓍未形而眾象畜焉,圓而神也。

卦見其事定其所也。

就時體化方以智也。

六爻者,易其變通,明其辭義,而獻其吉凶也。

聖人以之清慮滌思,歸神無形,然後齊聖體方,與眾民同患其吉凶,則能濟吉凶之患而為來世之范也。

非神圓而知其來,知贍而徵,諸往觀天地,古今萬物而為一者,其孰能至此哉。

古之聦明睿知,止亂而不以殺,達天下之情而為之於始者如此也。

神也者,運於無形,易而合其變也。

而民不知所以明也。

而聖人明之是以察於天之道,審於民之故,故作為易書,而前布之,以為民之用。

聖人於是齋心無形體其神也。

戒事避患,明其事也。

以神明為德者,如此也。

故坤者靜也。

動之主也。

含其章而不變,故閉而藏之,乾也者。

開其物而轉化,故啟而動之,可闔則體而合之。

一動一靜,屈而伸之,之謂變。

隨其變,觀其可獨往獨來,而無閡之。

之謂通,辨其兆之。

之謂象,見其形之。

之謂器,制其用人可法之。

之謂法,出入不滯民鹹利之。

而莫知之,之謂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是故易有太極,太極以生兩儀,兩儀為陰一陽一,陰一陽一相推而生四象,時興終始迭,變而成八卦。

動說離陷,情一性一之有歸也。

故相摩而吉凶生焉,治其吉凶而大業成也。

是故有法可像者,莫大於天地。

有尊卑之位也。

變通可則者,莫大於四時,得進退之宜也。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晝夜動止推移而不改也。

位崇體高,而為民之承者,莫大於富貴,可以行大道也。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見天地之象,合萬物之理也。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使天下勉而得其宜者,莫大於蓍龜,含其象,明其動,定其吉凶,行之不疑也。

故天生神物蓍龜也,聖人則之。

四時更變,萬化得節也,聖人效之。

天垂象日月昭焉,星辰位焉,寒暑節焉,聖人以之,而授民時以節。

百事順之,則得,逆之,則失。

取之於天也。

河出圖,洛出書,理形於文,承天之化,聖人則之。

取文於地,故觀天地之文,則存天地之情矣。

天地之情得,而知四象之所自出也。

故四象以卦示也。

系辭所以明也。

定以爻變,所以斷其得失,是以先天而天順之,乘其時也。

信民而民助之,民信其信也。

尚賢以至,而得盡其忠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

偽系辭焉。

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夫意無窮也,言形之質也。

言豈盡於意乎。

書質之限也。

書豈盡於言乎。

則聖人之意不可見也。

聖人以剛柔動靜之物,而為之象。

相推無窮,鹹備其理,庶以言盡其意也。

設卦觀分凡是類者,無不掛焉。

可以盡天下之情,偽矣。

系辭焉,定其吉凶,同其得失者,莫不鹹在,庶以書盡其言也。

易窮能變,變而能通,通而能久,可謂盡矣。

天下之利矣。

利之盡民不遺矣。

本立至者也。

故申之以孝慈,道之以忠敬,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鼓其情一性一而民自樂,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也。

可謂其神矣。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

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

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通,以行其典禮。

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化而裁之,存乎變。

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乾坤物,之祖也。

易物之理也。

而體其剛柔之適也。

故易縕積於乾坤也。

天地既位,則乾坤運乎。

其中而易得,其道也。

乾坤毀失,天地之理則無以見矣。

易不可見,則幾於無乾坤,以易之為道,始終以明文也。

其不可以施邪,是故形之上者,至無之運也。

故能體萬物而不遺,而出其首,物無不由也,謂之曰道。

至於形可像者,謂之器。

治其器化而裁之,使得宜之,謂之變。

適其□可久而行也,謂之通。

舉其裁製錯之天下,而民利之,鹹得務之,以為事業,則官農工賈各事其事,以久之為業,而天下各得其行也。

此易之道也。

聖人見天下之奧,將以明之,擬諸形容,像其物宜,故謂之象。

著諸其卦也。

聖人見天下之動,而觀其□通,以制其常履。

系辭焉,以斷吉凶,故謂之爻。

效之乎動也。

辯之乎辭也。

識其時效,其動化而制之,在其變中也。

變得其適,終而始之,推而可久,在乎通也。

顯其幽而明其神,在乎其人。

觀其象得行其可,獲其正,能制而裁之,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在乎備德。

以成行,則民從其德。

信而化之也。

故能運於無形,明於終始,知變化之道者也。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子夏易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