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第四十一回 揚州城撫憲銷案 金華府天子救民:運松即刻面南向北立,手捧詔旨,高聲朗誦道:奉天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乾隆下江南》第四十一回 揚州城撫憲銷案 金華府天子救民

乾隆下江南

第四十一回 揚州城撫憲銷案 金華府天子救民

卻說劉墉大學士,見運松說有密旨頒來,著他迎接,因此傳令排開香案,自己朝北下跪,恭聽天使大人宣讀。

運松即刻面南向北立,手捧詔旨,高聲朗誦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自下游一江一 南,原欲察吏安民,鋤強誅暴,以安良善。

偶於上年十月,行至揚州府屬邵伯鎮地方,得悉已故葉洪基之子振聲,因思報仇,橫行倍甚,奸惡異常,膽敢一交一 通山賊,私設稅廠在上官橋,害國殃民。

朕因心懷不平,特自親自與他理論,將他稅廠燒燬,後在段運松莊上居住。

那賊子聞知,領賊兵數千、教師七名,聲言復仇,將莊上重重圍困。

觸怒朕心,目擊凶橫,一時難耐,致此朕與賊戰,眾寡不敵,日清被陷,得段玉衝出圍外。

適遇河道陳祥搭救,稟明臬台鄒文盛,調集四營兵馬一鼓而來,將奸賊盡行剿滅,餘眾投降星散。

朕見各營弁兵,俱能勤勞王事,救應朕躬,為此特諭爾軍機處劉墉知悉,諭到之日,即便遵旨。

著段運松仍回翰林本任,並行知一江一 南巡撫莊有慕,立將此案查明註銷。

並將葉氏家產,查抄充公,以獎勤勞將士。

所有此次出力文武各員,俱著加三級,另行升用,以勵兵行,而一收士效。

欽此,欽遵。

段天使讀完聖旨,劉墉朝北叩頭,謝過了聖恩,然後立起身來,與段天使見禮罷,一同坐下,說道:「恭喜天使大人奉旨開復原官,可賀可賀,但不知聖駕何時降臨府上,因何生出如此事情?請道其詳。」

運松道:「一言難盡,蓋因晚生滴官歸里,設帳餬口,使子侄等負販幫助。

葉振聲欲報父仇,獨據一方,謀為不軌,致有設稅廠私抽,刻剝小民。

舍侄不服其抽,遭其毒打,適仁聖天子問起情由,……」原原委委,如此這般,從頭至尾面述一番。

劉墉聞言道:「怪不得天顏動怒,原來葉振聲如此橫行,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也。

前者他父葉洪基,萬惡不赦,觸怒無顏,幸得聖恩高厚,念彼著有微勞,功臣犯法,只戮其身,而不及妻孥,猶不幸中之大幸也。

今振聲不知感激悔過,反欲報仇,真正死有餘辜了。」

談罷三人相別各自回衙。

且不言運松回翰林院供職,單言劉墉回到私衙,即刻備下咨文,著值日官速速傳提塘局差官,立刻赴轅領咨文,遞往一江一 南巡撫莊有慕開拆,火速前往,不得延誤,致招罪咎。

差官領命,即時帶了夾板咨文,趕緊起身,離了京城,直往一江一 南巡撫部院進發,無敢延誤。

不一日,行至一江一 蘇省城,立即入城,前到撫院衙中,將文當堂呈遞。

莊撫台見是夾板文書,大驚。

急忙拆開一看,方知其故,原來鄒臬台業已申詳明白。

今日又奉諭旨查辦,務要認真辦理,方無負聖心眷顧也。

即著巡捕官傳揚州府上來問話,並傳參游都守、四營將官赴轅聽候,適遇鄒臬台上街請安、陳河道親到稟事,隨後揚州府四營將官均到,陸續一齊跪下道:「不知大人傳喚卑職有何吩咐?乞示其詳。」

莊撫台道:「貴府葉洪基之子振聲,謀為不軌,業已父子同正典刑,家人共陷法網。

今因奉到聖旨,查抄家產充公,賞給兵勇,故特著貴府查明葉氏田地家產,該有若干?列明清單驗看。」

揚州府領命,查封葉宅去了。

莊撫台又對按察道:「貴司調兵救駕,大悅聖心,現奉上諭,鄒文盛著賞加頭品頂戴,在任遇缺即補布政使司布政使;陳祥著補授一江一 南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馮忠著以副將儘先補用,並賞戴花翎;陳標著以參將儘先補用,並賞戴花翎,週一江一 著以游府遇缺即補,並賞戴花翎;李文劊著以都司遇缺即補,並賞戴花翎。

其餘隨徵兵勇均著有微勞,著每名加思賞給糧餉銀一個月,即在葉氏家產內報銷可也。

至於段玉此次拚命向前衝圍取救,大有功勞,惟他自行呈明,不願出任,著加恩賜給五品藍翎,衣頂榮身,以獎其忠勤工事之心。

各官領受皇封巨典,隨著莊撫院朝北行禮,望闕叩頭,謝過聖恩,然後備各稟辭回署。

莊有慕尼各事辦妥,即令稟啟房做下文書,復部銷差不提。

且說浙一江一 省金華府有一客商,姓李名慕義,系廣東廣州府番昌縣人氏。

因攜資來此金華貿易,歷二十餘年,手上頗有餘資,娶過一妻一妾,生下一子一女。

且其人仗義疏財,樂善好施,濟困扶危,憐貧惜老,如有義舉,雖耗破千金,並無吝色,因此士大夫俱重其名,婦人子女皆識其面。

其名日噪,其望日隆。

忽一日,自思到此貿易多年,雖然各行均能獲利,惟是人生在世,歲月無多,光陰易逝,歲月難留,若不謀些大事業,如何能出色?現有洋商招人承充,不如獨自干了,或者藉此發積二三十萬,亦可束裝歸里,老隱林泉,以享暮年之福,豈非勝此遠別家鄉,離宗拋祖?況古語有云:「發達不還鄉,有如錦衣夜行。」

此言自己身榮,人不能見,真乃警世良言也。

斯時李慕義想到高興之處,不覺雄心勃勃,恨不得一刻就成,免被別人兜手,枉費了一片心機。

隨即托平日最知己的朋友前往說情,又親自具稟陳說身家清淨,情願充當洋貨商頭。

關官准了呈詞,立即飭縣查明稟覆,均保家資豐厚,人品忠誠,即刻懸牌出示,准其充作洋商,並諭各行戶,一體遵照辦理。

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用心人。

李慕義日思夜想,左求右托,畢竟被他作成了。

今日奉到札諭開辦,自然歡喜異常,十分得意,以為富貴二字,指日可待。

當日有姻親戚誼,鄉宦官紳,行商等眾,前來道喜恭賀。

正是車馬盈門,李慕義只得擺酒招呼,足足忙了十多天,方才事竣。

況洋商系與官商一交一 處,自然是另一番景象,出入威嚴,不能盡述。

誰料李慕義時運不齊,命途多蹇。

自承充洋商之後,各港洋貨一概滯銷,日往月來,只有入口洋貨,並無承辦出口。

不上兩年,越積越多,又無價值,左右思維,只得賤價而沽,反缺去本銀數十萬。

李慕義見此情形,心中快快不樂,自付現時僅做了兩年,折去數十萬,目下尚可支持,若再做二三年,仍系如此光景,那時恐怕傾家未能償還,豈不反害了自己?思想起來,不禁心寒膽落,悔恨不已。

誰是現下雖耗金多,各要設法脫身,方可免了後患。

正在一胡一 思亂想,忽見門子入報:「張員外駕到拜訪。」

李慕義聞言滿心歡喜,連忙迎接入座,相見畢,開言說道:「久別芝顏,時生傾慕,今日甚風吹得文翁光臨也。」

張員外答道:「久違塵誨,別緒依依,流光易逝,不覺握別尊顏兩載有餘矣。

想見台福祈時增,財源日進,健羨難名。

弟入京兩載,今始還裡,契闊多疏,特來領教,以慰久別渴懷,並侯仁兄近況耳。」

李慕義聞言,一聲長歎。

張員外反吃了一驚,忙問道:「兄有何事故,如此愁顏,乞即明白示知,或可分憂一二也未可料也。」

李慕義道:「弟因一時立心太高,欲發大財,是以承充洋商,不料一連兩年,洋貨滯銷,惟有入口,並無辦出。

而且兩年之內,積貨太多不能運用,不得已賤價而沽,以致虧折本銀數十萬兩,倘再如此,猶恐傾家難抵,所以愁煩也。」

張員外道:「這事非同小可,若再耽延,恐防遺累不淺,趁勢算清所欠餉項,具呈繳納,然後稟請告退,另招承充,以免拖累,方為上策,千萬早早為之。

目下雖折耗多金,猶望再展鴻圖,重興駿業,始為妙算也。

弟意如此,未知尊意如何?」

李慕義道:「弟方寸已亂,無可為謀,祈兄代弟善籌良策為幸。

況弟刻下銀兩未便,焉能清繳餉銀,還求仁兄暫行商借幫助,感恩不盡也。」

張員外道:「此事倒易商量,惟是兄既告退洋商,有何事業謀生,倒要算定。

因弟有知一交一 陳景升,廣東南海縣人,在此承充鹽商發財,目下欲領總埠承辦所,因獨力難支,故欲覓伴入股同辦,系官紳一交一 處,大有體面商人,似於閣下,甚為相配,較別行生意更勝一倍。

弟因分身不開,所以不能合股,故特與你商量,如果合意,待我明日帶同陳景升到來,與你面談,訂明各項章程,明白妥當,兩家允肯,然後合股開辦。

若系兄台資本未便,待我處移轉過去便是,未知尊意如何?還祈早日定奪。」

李嘉義道:「好極好極,弟一事未成,俱藉貴人指引,此次洋商,幾乎身家不保。

幸賴仁兄指點迷途,脫離苦海,自己感領殊多,況復薦拔提攜,代創生財之業,此恩此德,沒齒難忘。

而且人非草木,豈有不遵台命之理?」

張員外聞言答道:「好說,我與你知己相一交一 ,信義相照,雖雲異姓,似若同胞,何必多言說謝也,「總之急緩相通,患難相顧,免被外人笑話就是了。

又因見你洋商消折大本,從何處贖回?故此薦你入股鹽商,想你借此再發大財,方酬吾願也。」

說完,起身辭別,訂期明日與陳景升前來面聚各情,再作道理。

李慕義連聲唯唯,隨即送至門口,一拱而別。

原來那張員外名祿成,系金華府人氏,家財數百萬,向做京幫匯兌銀號生意。

與李慕義一交一 處十餘年,成為知己,兩相敬重,並無閒言,正是情同管鮑,如遇急須,借兌無不應手。

因有這個緣故,是以情願借銀與李慕義再做鹽商,想他恢復前業,乃是張祿成一片真心扶持於他。

閒話少提,再講張員外次日即與陳景升同到李府相會,敘談些寒暄之事,然後說鹽埠之情,二人談論多時,情投意合,李慕義即著人備辦酒席,款待張陳二客,三人把杯談心,直飲至日落西山,方才分別。

從此日夕往來,商量告退洋商、承受鹽埠各事。

李慕義通盤計算,約費銀五十萬兩方足支用,隨對張員外說明,每百兩每月行息三毛算,立四揭單,一交一 與李慕義收用。

果然財可通神,不上半月,竟將洋關告退,又充當總埠鹽商開辦,暫且擱過慢表。

再言李慕義生有一子一女,子名流芳,居長,年方三七,平日隨父在金華府貿易。

其女適司馬瑞龍為妻,亦系武舉人。

那流芳正當年富力強,一習一 得一身武藝,適值大科之年,因此別父親回去廣東鄉試,三場考完,那主試見流芳人才出眾,武藝超群,竟然中了第十三名武舉,報到家中,流芳母子大喜,隨即賞了報子,回身並寫家書及報紅,著家人李興立刻趕去浙一江一 金華府報喜。

家人領命去了,即有親戚到來賀喜,於是忙忙碌碌,足鬧了十餘天方才了事。

忙打算進京會試,並順道到金華府問候父安,隨即約齊妹婿司馬瑞龍一同入京,放下慢提。

回言李嘉義陳景升二人同辦總埠,滿望暢銷鹽引,富比陶朱。

不想私梟日多,正體銷路反淡,一更不如常,及至年底清算報銷,比減常銷三分之一,僅敷盤費,並無利息羨長,連老本息亦無著落,又要納息,出門一連數載,一年還望一年,依然如此。

陳李二人見這情形,料無起色,十分焦急,因此二人商量道:「我等合成數十萬兩銀,承辦總埠,本欲興隆發達,光耀門閻。

不想年復一年,仍然折本,即使在家閒居,賣很出門以求利息,亦有餘存可積,不致有虧無盈,耗入資本。

況埠內經費浩大,所有客息人工,衙規禮節,統計每年需銀數萬,始足敷支,實系銷路平淡,所人不敷所出,反致耗折本銀,如此生意,甚為不值,如俗所云:『貼錢買難受。

』不如早罷手,趁此收兵,雖然耗折本銀,不致大傷元氣,倘狐疑不決,尤恐將來受累不淺,你道如何!」陳景升道:「此說甚合理,但我自承商務以來,所遇雖有利之厚薄,未有如此之虧折也,今既如此,必須退手為高。」

於是二人商酌妥當,將總埠內數目,造盤計算明白,約將缺少本銀十萬有餘。

現在所存若干,均派清楚,各自回家而去。

正值李慕義退股回家,恰遇家人李興前來報喜說:「公子高中鄉科第十三名武舉人。」

並將家書呈上,李慕義看到家書,忽然心內一喜一憂,喜的是流芳中了鄉科,光宗耀祖,憂的是所謀不遂,缺耗多金,以致家業零替。

且欠張祿成之項,自忖傾家未夠償還,不知何日方能歸款,自問良心片刻不安。

心中優喜一交一 集,越想越煩,況李慕義系年屆古稀之人,如何當得許多憂慮,因此憂思過度,不思飲食,竟成了怔驚之症。

眠床 不起,日夕盼望流芳,又不見到,思思憶憶,病態越加沉重,只得著家人李興趕緊回粵催促公子,即刻赴浙看視父病,著他切勿延誤耽擱,致誤大事也。

李興領命連夜起身望廣東進發,日夜兼程行走,不敢停留,不一日行至廣東省城,連忙進府,呈上家書。

並說:「家主抱病在床 ,飲食不安,現下十分沉重,特著小的趕急回來報知,並著公子即刻回府相會。」

那時流芳母子看了書信,吃了一大驚,急忙著李興收拾行李,雇了船隻動身,於是流芳與母親妻子三人,趕緊下船開行,前往金華府,以便早日夫妻父子相見,免致兩地懸懸掛望。

隨又囑咐船家水手,務須謹慎,早行夜宿,最宜加意提防,小心護衛,他日平安到岸,我多把些酒錢與你就是。

船家聞言歡喜,命開船而行。

正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一日,船到金華府碼頭停泊,流芳即命李興僱人挑擔行李上岸先行通報,然後流芳與母親妻子,雇好轎馬,一併同行。

且說李興押住行李,先到報信,李慕義聞得舉家俱到,心中大悅,即時病減三分,似覺精神略好,急忙起身,坐在中廳,聽候妻子相會,不一刻,車馬臨門,閤家老少俱到。

流芳入門,一見父親,即刻跪下稟道:「不孝流芳,久別親顏,有缺晨昏侍奉,致累父親遠念,抱病不安,皆兒之罪也。」

李慕義此時,見一家完整,正是久別相逢,悲喜一交一 集,急著兒子起來,說道:「我自聞汝中試武舉,甚是歡悅,惟是所謀不遂,洋鹽兩商,耗去本銀數十萬兩,以致欠下張家銀兩,未足償還,因此心中一喜一憂,焦思成病。

自是至今不能痊癒。

今日得聞閤家前來,完聚骨肉,即時病體若失,胸襟暢然,真乃托天福蔭也。」

說完,著家人擺辦酒席,為一團一 圓之會,共慶家庭樂事,歡呼暢飲,直至日落西山方才散席,各歸寢所不提。

且說張祿成員外,自借銀李慕義,分別之後,復行入京,查看銀號數目,不覺有兩年之餘,耽擱已久,又念家鄉生理,不知如何,趁今閒暇,趕緊回鄉清查各行生理數目,並催收各客揭項為要,因此左思右想,片刻難延。

即時吩咐僕從,收拾行李,快些回鄉。

不分晝夜,務要水陸兼程進發,不消幾日,已至金華地方,連忙捨舟登陸,到各店查問一次,俱有盈餘,十分大喜,大約停留半月,然後回家,諸事停妥,然後出fi拜客。

先到李慕義府中敘會,李慕義因病了數月,形顏消減,今非昔比。

祿成一見,吃了一驚,連忙問道:「自別尊顏,瞬已三秋,未曉因何清減若此?懇祈示知。」

李慕義答道:「自與仁兄分別,想必財富多增為慰,弟因遭逢不遇,悲喜一交一 集,至染了怔驚之症,數月不得痊癒,飲食少進,以致如斯也。

後因日重一日,只得著家人催促妻子前來,以便服侍,及至家人齊集,骨肉一團一 圓,心胸歡暢,登時病減三分,精神略好。

誰是思及所欠仁兄之項,殊覺難安。」

祿成道:「兄既抱病在身,理宜靜養為是,何必多思多想,以損元神,這是死之不察致惹采薪之憂。

今既漸獲清安,務宜慎加衣食,以固元氣,是養生之上策也。

但仁兄借弟之款,已經數載有餘,本利未蒙清算。

緣刻下弟有緊需,故特到來,與兄商酌,欲求早日清償,俾得應支為幸。」

李慕義聞說,心中苦切,默默無言。

祿成見此情形,暗自忖度,以為銀數過多,若要他們一次清還,未免過於辛苦,莫非因此而生吝心。

我不若寬他限期,著他三次攤還,似乎易於為力。

不差不差,就是這個主意,方能兩全其美。

隨又再問道:「李兄何以並無一言?但弟並非催討過甚,實因匯兌緊要,不得已到此籌劃,如果急切不能全數歸款,亦無妨對我直陳,何以默默無言,於理似有未妥,反致令人疑惑也。

況我與你,相信以心,故能借此巨款,而且數年來,並沒片言隻字提及,今實因京邦被人拖欠之項甚多,以至如此之緊也。」

李慕義聞言,即時面上發赤,甚不自安,連忙答道:「張兄所言甚是有理,但弟並非存心貪吝,故意推搪不欲償還,實因洋商缺本,鹽商不能羨長,又耗血本,兩行生理,共計五年內破費家財幾十萬,故迄今仍未歸還。

況值吾兄緊用之際,又不能刻意應酬,極似忘恩負義,失信無情,問心自愧,汗顏無地矣。

殊不知刻下雖欲歸款,奈因措辦不來,正是有心無力,亦屬枉然。

椎求再展限期,待弟旋鄉,變賣產業,然後回來歸款,最久不過延遲半載,斷無延誤不還之理,希為見原,幸甚幸甚。」

張員外聽了這番言語如此圓轉、心中頗安,復又說道:「李兄既然如此,我這裡寬限你分三次償還罷。」

李慕義道:「如此亦足感高情矣。」

二人訂定日期,張員外即時告別。

李慕義入內對妻子告知「張祿成大義疏財,胸襟廣闊,真堪稱為知己也。

我今允許變產償還,他即於欣萬悅而去。

現在我因精神尚未復完,欲待遲一兩個月,身體略強壯,立即回廣東去,將田舍產業變賣清楚,回來歸還此款,收回揭單,免累兒孫,方酬吾願也。」

流芳道:「父親此言,甚是正理,本應早日還清,方免外人談論,奈因立刻揭籌不足,只得好言推過耳。

至於傾家還債,乃是大丈夫所樂為,即使因此致窮,亦令人敬信也。」

夫妻父子直談至夜靜更深,方始歸寢。

一宿晚景不提,到了次日,流芳清晨起來,梳洗已畢,用過早膳,暗自將家產田舍物業等,通眼計算,似乎僅存花銀三十餘萬,少欠十餘萬方可清還,流芳心中十分焦躁,不敢令父親知道,致他憂慮,反生病端。

只得用言安慰父親,並請安心調養元神,等精神稍微好些,再行回去籌措就是了。

不覺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片刻之間,已經兩月,李慕義身體壯健如常,惟恐張祿成復來追取,急急著家人收拾行李,催船回鄉而去不提。

回言張祿成期限已到,尚未見李慕義還銀音信,只得復到李府追討,流芳聞說,急忙接見,敘禮畢,分賓主坐下,說起情由:「前者今尊翁,曾經當面訂准日期情款,何以許久並無音訊,殊不可解也。

況令尊與我,相處已久,平日守信重義,諒無如此糊塗,我是信得他過,或是有別的原故,亦未可知也。」

流芳對道:「父親回廣將近半載,並未寄信回來,不知何故,莫非路上經涉風霜,回家復病,抑或變賣各產業,未能即時一交一 易,所以延擱日期,亦未可料也。

仍求世伯兄諒,再寬限期,領惠殊多。」

祿成道:「我因十分緊急,故特到來催取,恐難再延時日。

今既世兄開口討情,我再寬一月之期,以盡相好之義,務望臨期趕緊歸款,萬勿再延,是所厚望,倘此次仍就延誤,下次恐難容情,總祈留意,俾得兩存其美也。」

說完告別而去,流芳急忙入內,對母親說知祿成到來催取銀兩,如此這般說法,孩兒只得求他,再為寬限之期,即行清款,若逢期乏銀償還,恐他不能容情,反面生端,又怕一番焦累,如何是好。

其母道:「吾兒不用擔憂,凡事順時應天,禍福隨天所降,何用隱憂。

倘他恃勢相欺,或者幸遇貴人相救,亦未可知。」

流芳只得遵母教訓,安心聽候而已。

不覺光陰迅速,忽已到期,又怕祿成再到,無可如何,十分煩悶,只得與母親商量道:「目下若再遇他來催銀,待孩兒暫時躲避,母親親自出堂相會,好言推卻,復求寬限,或者得他原情允肯,亦可暫解目前之急,以候父親音訊,豈不甚妙,你道如何?」

其母道:「今日既系無可為計,不得已依此而行,看他如何回答,再作道理。」

流芳見母親一口依從,心中歡喜不盡,即時拜辭母親,並囑咐妻妹一番,著其小心照顧侍奉高堂,照應家務。

「我今暫去陳景升莊上躲避數天,打聽祿成這聲氣,便即回來,無用掛心。」

再三叮囑而去。

我且不表。

再說張祿成,看看銀期又到,仍未見李慕義父子之面,心中已自帶怒三分,及候至過限數天,連影兒也不見一個。

登時怒從心發,暴跳如雷,連聲大罵李慕義父子背義忘恩,寡情失信,況我推心置腹,仗義疏財,扶持於他,竟然三番五次,甜言推搪,當我系小孩子一般作弄,即使木偶泥人,亦難啞忍,叫我如何不氣?李慕義你既存心不仁不義,難怪我反面無情,待我親自再走一遭,看他們如何應我?然後設法報置於他,方顯我張祿成手段,若系任他左支右吾。

百般推搪,一味遷延歲月,不知何時始能歸還,豈非反害了自己?這正如俗語所云:「順情終害己,相信反求人。」

真乃金石之言,誠非虛語也。

隨著家人備轎侍候,往李府而來,及至將近到門,家人把名帖投下。

門子接帖,即忙傳遞入內,稟知主母,李安人傳語請見,門子領命,來至門前,躬身說道:「家主母有請張爺相會,請進。」

祿成聞說家主二字,心中暗自歡喜,以為李慕義一定回來,此銀必然有些著落,急忙下轎,步入中堂,並不見李慕義來迎,只有家人讓其上坐,奉上香茶。

祿成狐疑,帶怒問道:「緣何你主人不來相見,卻著你在此招呼,甚非待客之禮。」

家人稟道:「小的主人尚未回來,月前小的少主,親自回粵催促主人,至今未接回信,方才小的所言,家主母請會,想必張老爺匆忙之間,聽語未真耳。」

二人言談未了,忽報李安人出堂相見。

張祿成此際,只得離座站立等候,只見丫鬟婢僕,簇擁著李安人緩步行來。

祿成連忙行禮道:「嫂嫂有禮了。」

那李安人不慌不忙,從容還禮讓坐,然後說些寒暄客套。

久別言詞,談了好一會,家人復獻上香茶,二人茶果,祿成開言問道:「前者慕兄所借本錢數十萬兩,至今閱數月之久,本利未蒙歸趙。

數月之前,余因小店虧空緊支,「只得到來索討,嗣因慕兄婉言推搪,許我變產清還,只得等候數月,誰想到期,全無音信,及再來詢問,得會世兄之面,據雲尊夫返粵,並無回音,不知作何究竟也?又因世兄求我延期,不得已再為展延,迨今復已月餘,仍未有實信來。

原此借項。

實因慕兄承辦洋商二年,欠款太多,不能告退,恐他再延歲月,破耗更多,一時動了惻隱之心,起了扶持之念,特與他繳清官項,告退洋商,更代他謀充總埠承辦,實望他借風使帆,厚獲資財,大興家業,以盡我二人一交一 情耳。

不料三推四搪,絕無信義,即使木偶泥人,亦應驚駭發怒,況我有言在前,此項為數甚巨,若一次不能清款,可分三次還清,似我這般容情,還有什麼不是?請嫂嫂將此情理忖度一番,便知孰短孰長也。」

李安人道:「怎是丈夫失信難為叔叔,但我丈夫平日最重信義,決無利已損人。

所因兩次承商,虧折過多,難以填補,即將此處生意估計,僅有五萬之數,家中田園鋪戶,核算所值約二十餘萬之間,兩處歸理僅足三十萬,仍未夠還叔叔之款。

以我忖度,或者丈夫因此耽擱時日,欲在各處張羅揭借,或向諸友親眷籌劃,必欲湊足叔叔之項,始回來歸款,以存信義,這是丈夫心意,所以許久尚無實音,蓋緣籌措銀兩未足之故,實非有心匿避,致冒不潔爽信之名,受人指摘,諒他斷斷不為也。

況承叔叔一一團一 美意,格外栽培,豈敢忘恩負義,惟是耽誤叔叔,自問亦覺難安,總是非有心推搪,故意遲延,實因力有未逮也,且請叔叔寬心,自然有日清還。

無庸掛懷也!」祿成聞此無氣力之言,又無定期,不知何時方能歸款,不覺勃然生怒道:「我不管你們有心無心,以今日情形而論,極似存心圖賴,果能趕緊清還,方肯干休,若再遷延,我就要稟官追討,將你們家業填還,如有不足之處,更要把婦人女子,嬋僕等輩,折還抵賬,你需早早設法了事,才得兩全其美,若待至官差到門,反討那些羞辱,斯時悔之晚矣。」

說完悻悻而去。

李安人聽到此言,心中傷感,自怨夫君差錯,不肯預早分還,況且數十萬之多,非同小可,叫我如何作主籌還。

急著家人往陳景升莊上,叫公子回來,商量要事。

家人速忙前去,到了陳府,家人入內,說:「奉主母一之 命,特來相請。」

流芳聞言,即與陳景升分別回家,李安人見兒子回家,放聲大哭,流芳不知其故,急忙問道:「母親所為何事,如此悲傷,請道其詳。」

其母道:「我兒哪裡得知,因張祿成到來追賬,說你父親忘恩負義,立意匿避圖賴。

他今決意稟官追討,更要將你妻妹抵賬。

我想他系本地一個員外,一交一 官一交一 宦,有財有勢,況系銀主,道理又長,如何敵得過他,那時官差一到,弄得家離人散,如何是好?因此悲傷耳。」

流芳用言安慰母親一番,復回頭勸妻妹小心服侍母親,「凡事有我當頭調停,斷不致有累及家門之理,你等只管安心。」

說完,獨自走往書房。

那流芳先時當著母親妻妹面前,只得將言安慰,其實他聽了這些言語,自己慌張無主,甚不放心,況且公賬向例官四民六,乃系衙門舊規,若遇貪一官污吏,一定嚴行勒追,這可如何是好?因此左思右想,弄得流芳日不思食,夜不成眠,時時長嗟短歎,切切悲啼,暫且擱過不表,後文自有一交一 待。

回書再講仁聖天子,與週日清自從揚州與各官員分別,四處遊行,遇有名山勝跡,無不登臨俯覽,因此一江一 南地方山川形勝,被他們遊覽殆遍。

偶然一日,行至海旁,仁聖天子叫日清僱船,從水路順流遊玩,果然南船快捷,十分穩當,如履平地一般。

又見海上繁華喧鬧,心中大喜,吩咐週日清道:「你可著船家預備酒菜點心,以便不時取用。」

日清聞言,忙問船主,那船主急急來到中艙,低聲問道:「不知二位老爺呼喚,有何吩咐?」

仁聖天子問道:「這條水道,是通往哪府地方?」

船家對道:「過了此重大海,就系金華府城,未知老爺欲往何處?」

仁聖天子道:「我等正是要到金華府城,但不知要幾天才能到得?」

船主道:「以順風而論,不消二日,即到金華府城。

若不遇順風,亦不過三天而已。」

斯時仁聖天子聞言,十分歡喜,即著船家快些備辦酒筵,預備取用,船家即領命而去。

天子與日清二人,日夕清閒,或是飲酒玩景,或則敘談往事,於是覓灣夜泊,不覺船到了金華府碼頭。

船家既泊停當,請二位上岸遊行。

仁聖天子即著日清,把數日內之船費一交一 他,然後起岸。

那時正值黃昏時候,日清忙向契父說道:「日將西沉,不如趁早趕入城中尋寓,歇宿一宵,明日再往各處遊玩,未知契父尊意如何?」

仁聖天子道:「甚是有理。」

於是二人即行趕入城中,經過縣前直街而行,抬頭看見連升旅館,招牌寫著接寓往來客商,此寓是李慕義家間壁,二人忙步入門。

館人一見慌忙接入堂中,敘禮坐下,問曰:「二位客官,高姓大名,盛鄉何省?」

仁聖天子答道:「某姓高名天賜,此是週日清,系北京直隸順天人氏。

因慕貴省繁華,人物富庶,特來遊覽,欲找潔淨房間一處,暫寓數天,未知可有房間?總以幽靜為佳,不拘大小。」

館人道:「有,有!」隨即帶往靠南一間房子,果然十分幽靜。

原來這邊僅有這所房間,不與外面左右相連,隔絕人聲嘈雜,可雲寂靜。

仁聖天子又見地方寬大,擺設精緻,心中大喜,隨即命館人備辦二人酒飯,有甚珍饈異味、佳餚美酒,儘管搬上來。

館人答道:「曉得。」

即時呼喚小二上來,侍候二位老爺晚膳,回頭又對仁聖天子:「老爺有甚取用,一呼即來。」

語罷,告辭而去。

即有小二到來服侍,送上香茶。

二人茶罷,仁聖天子對日清道:「這所房子,正合朕意,朕欲多住些時,以便遊玩各處名山勝跡。」

日清對道:「妙極!妙極!」正在談談笑笑,忽見酒保搬上酒餚來,說不盡熊膽鹿肉,禽美魚鮮。

二人入席,開懷暢飲,咀嚼再三,細辨其味,果然配置得法,調和合度。

於是手不釋盞,直飲至月色東昇,方才用飯,日清自覺酩酊大醉,靠幾而睡。

小二等將杯盤收拾,送上香茶,諸事停當,恭請道:「高老爺路上辛苦,莫若早點安歇吧。」

天子道:「曉得,你們有事只管自便,毋庸在此等候也。」

小二領命告退。

且說仁聖天子,見日清沉沉大醉,」獨坐無聊,寢難成寐,因此拾上一本書,在燈下展開,恰好看到入神,忽聞嗟歎之一聲 十分苦切。

不知聲自何來,急忙放下書本,側耳細聽,方知出自隔鄰,聽他何故悲傷,奈聞言不甚明白,又聽更樓才打二更,尚未夜深,趁早往隔鄰一坐,便知詳細了。

於是出堂而去,館人道:「高老爺如此深夜,欲一望 哪裡去?」

仁聖天子道:「非為別事,欲到隔鄰人家一坐就回。」

館人道:「使得,使得。」

仁聖天子隨即往李家叩門,門子接入問道:「不知尊駕到來,有何事故?」

答道:「有要事特來探望你家主兒」門子急忙引入到書房,與流芳相見。

流芳問道:「何人?」

天子答道:「我也,因在隔鄰,聞仁台嗟怨悲歎,寢寐不安,特來安慰。」

流芳道:「足領高情,請問客官高姓大名?」

仁聖天子道:「我姓高名天賜,系北京大學士劉墉門下幫助軍機,未知仁台高姓大名,貴鄉何處?」

流芳答道:「吾乃廣東番禺縣人氏,姓李名流芳,新科第十三名武舉人。

父名李慕義,在此處貿易發財,已歷三十二年,無人不知其名。」

仁聖天子道:「仁台既中武舉,令尊貿易多金,正是財貴臨門,歡喜重重,何反悲傷嗟怨?」

流芳道:「客官有所不知,事因前數年,家父承辦洋商,因此借過張祿成花銀五十萬兩,不料命運不濟,所謀不遂,辦了數年,反缺大本,是以至今無銀還他。

數月前家父允他回粵變產清還,他亦原情寬限,誰是傾家未足欠數,所以至今仍未回來。

張祿成屢次來催,限吾分三次清償。

昨日又再來討催,因母親出堂相見,婉言推搪,求再延期,他因此反面,說我父親忘恩失信,立意圖賴,不然何以有許多推搪?他決意將揭單據稟到金華府,求官出差追討,若有不足,更要將我妻妹抵賬,叫我哪裡得不苦切悲傷?」

仁聖天子道:「有這等事嗎?欠債還本,應當道理,惟是欠賬要人一妻 妹,難道官員不理,任他妄為?」

流芳道:「民間告賬,官四民六,此系定規,奸官哪有不追?若是祿成起初肯減低成數,亦可將就清還,無奈他要收足本利,就是傾家變業,未足填償,故延至今時,致有這番焦累呢。」

仁聖天子道:「不妨,你不用傷感,待吾借五十萬與你,還他就是。

但你們果有親眷在此否?」

流芳道:「只有對手夥伴陳景升,家財約有三五萬;並無別的親眷在此。」

在聖天子道:「既如此,你先與陳景升借銀一萬五千,作為清息,其餘本銀五十萬,待高某與你還他,我明日同你往陳景升家說明,看其允否?再與你往金華府取回揭單註銷,以了此事,仁台便可入京會試。」

流芳聞言,心中大喜,急忙呼喚家人,快備酒筵,款待高老爺。

正是;

承恩深似海,載德重如山。

須臾,家人擺上酒筵,二人入席暢飲,成為知己,你酬我勸,各盡賓主之情。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分類:公案小說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乾隆下江南
第一回 北京城賢臣監國 瑞龍鎮周郎遇主第二回 杏花樓奸黨遭誅 海邊關良臣保駕第三回 退妖魔周郎配偶 換假銀張婦完貞第四回 區家莊智退莊客 金平城怒斬奸官第五回 雷老虎擂台喪命 李巴山比武欺人第六回 梅花樁僧俗比武 西禪寺師徒相逢第七回 林勝捉姦遭反捏 黃坤抱屈遇高僧第八回 下潮州師徒報仇 游金山白蛇討封第九回 英武院探賭遇名妹 諸仙鎮贖衫收勇士第十回 楊遇春賣武逢主 僧燕月行兇遭戮第十一回 遇詩翁蔡芳奪舟 訪主子伯達巡江第十二回 奪鱸魚踢傷倫公子 投村莊收羅眾豪傑第十三回 妖道人圍困海波莊 玉面虎陣斬高發仕第十四回 少林寺門徒私下山 錦綸堂行家公入稟第十五回 牛化蛟貪財喪命 呂英布仗義報仇第十六回 雷大鵬別師下山 胡惠乾送兒入寺第十七回 下武當道德報仇 游羊城五枚解怨第十八回 劉閣老屢代光昌 趙慶芳武藝無雙第十九回 趙教頭知機識主 朱知府偏斷亡身第二十回 蘇州城白花蛇劫獄 牛頭山黃協鎮喪師第二十一回 接聖駕區鎮威擢職 結親誼週日清吟詩第二十二回 黃土豪欺心誣劫 張秀才畏刑招供第二十三回 伯制軍兩番訪主 唐教頭二次解圍第二十四回 待月樓奮鵬保駕 尋芳市老虎喪身第二十五回 毓秀村百鳥迎皇 小桃源萬花朝聖第二十六回 游花園題贈佳人詞 鬧新房戲謔風流話第二十七回 急腳先鋒逢恩得赦 投懷弱燕救主成親第二十八回 癡情公子戀春光 貌美歌姬嗟薄命第二十九回 蘊玉閣狂徒恃勢 天香樓義士除頑第三十回 東留村老鼠精作怪 飛鵝山強賊寇被誅第三十一回 李全忠尋仇擺擂台 程奉孝解忿破愚關第三十二回 白面書生逢鐵漢 紅顏少女遇金剛第三十三回 英雄遇赦沐皇恩 義土慈心叨御賜第三十四回 命金剛碧玉共成親 逢聖主許英談戰法第三十五回 三英雄廟前逞力 兩孝子遇水成災第三十六回 碧蓮孝感動家姑 紫薇遺寶賜佳兒第三十七回 報恩寺和尚貪財 廣法庵女尼死節第三十八回 王寶珠貪淫損命 錄金言警世除魂第三十九回 葉公子通賊害民 段翰林因侄會主第四十回 陳河道拯民脫難 鄒按察救駕誅奸第四十一回 揚州城撫憲銷案 金華府天子救民第四十二回 仁聖主怒斬奸官 文武舉同沾重思第四十三回 安福戰敗飛龍閣 趙虎收服金鰲熊第四十四回 老大人開科取士 白安福建醮復仇第四十五回 白安福建設恩壇醮 胡惠乾恃惡又尋仇第四十六回 說閒言機匠肇禍 誇武藝惡霸興兵第四十七回 遞公稟總督准詞 緝要犯捕快尋友第四十八回 印月潭僧人不俗 鳳儀亭妓女多情第四十九回 奪佳人日清用武 打豪奴詠紅知恩第五十回 入縣衙怒翻公案 到撫轅請進後堂第五十一回 杭州城正法污吏 嘉興府巧遇英雄第五十二回 害東翁王懷設計 見豪客鮑龍顯能第五十三回 重親情打傷人命 為義上大鬧公堂第五十四回 週日清力救郭禮文 李得勝鞭傷鮑勇士第五十五回 醉大漢洪福救主 舊良朋華琪留賓第五十六回 週日清小心尋聖主 楊長祺請罪謁天顏第五十七回 方快頭叩問吉凶 高相土善談休答第五十八回 識真主高進忠顯名 訪細情何人厚得信第五十九回 施毒計氣煞惠乾 擋凶鋒打走方德第六十回 傷母子胡惠乾狠心 調官兵曾必忠設計第六十一回 急調兵擬困西禪寺 請會議協拿胡惠乾第六十二回 西禪寺胡惠乾驚變 大雄殿高進忠爭鋒第六十四回 絕後患議拿家屬 報父仇擬請禪師第六十五回 奉旨訪師方魁跋涉 應詔除害白眉登程第六十六回 聞家信方快頭垂淚 探消息馬壯土逞能第六十七回 舊地重遊山僧勢利 輕舟忽至姊妹翩躚第六十八回 俗和尚出言不遜 猛英雄舉手無情第六十九回 還求恕罪前倔後恭 閱讀來書驚心動魄第七十回 志切報仇心存袒護 出言責備仗義除凶第七十一回 運內功打死童千斤 使飛腿踢傷謝亞福第七十二回 道人寄言巡撫奏章 閣老知人英雄善任第七十三回 約期比試錦綸下書 結伴同行白眉除害第七十四回 掃除惡霸不認同門 力敵仇讎擊殺至善第七十五回 眾禪師大破少林寺 高進忠回轉廣東城第七十六回 頑梗既除八方向化 帝德何極萬壽無疆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