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藥議:【原文】古方言雲母粗服,則著人肝肺不可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藥議

夢溪筆談

藥議

人一體 消化道與飲食藥物吸收

【原文】

古方言雲母粗服,則著人肝肺不可去。

如枇杷、狗脊,毛不可食,皆雲射入肝肺。

世俗似此之論甚多,皆謬說也。

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氣喉者,亦謬說也。

世傳《歐希范真五臟圖》1,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

水與食同嚥,豈能就口中遂分入二喉?人但有咽有喉二者而已,咽則納飲食,喉則通氣。

咽則嚥入胃脘2,次入胃中,又次入廣腸3,又次入大小腸;喉則下通五臟,為出入息4。

五臟之含氣呼吸,正如冶家之鼓鞴5;人之飲食藥餌,但自嚥入腸胃,何嘗能至五臟?凡人之肌骨、五臟、腸胃雖各別,其入腸之物,英一精一之氣味6皆能洞達,但滓穢即入二腸。

凡人飲食及服藥既入腸,為真氣7所蒸,英一精一之氣味以至金石之一精一者——如細研硫黃、硃砂、乳石之類——凡能飛走融結8者,皆隨真氣洞達肌骨,猶如天地之氣貫穿金石土木,曾無留礙;自余頑石草木9,則但氣味洞達耳,及其勢盡,則滓穢傳入大腸,潤濕滲入小腸,此皆敗物,不復能變化,惟當退洩耳。

凡所謂某物入肝、某物入腎之類,但氣味到彼耳,凡質豈能至彼哉?此醫不可不知也。

【註釋】

1《歐希范真五臟圖》:宋代的一部解剖學的圖書。

北宋慶歷年間,廣西反抗首領歐希范及其一黨一 眾被鎮壓,宜州推官吳簡令州吏及畫工解剖五十餘人的一屍一體,畫出五臟圖,集為此書。

2胃脘:疑當讀作「胃筅(管)」,即食管。

3廣腸:疑指十二指腸。

如果理解為大腸,則此處文字當有錯誤。

4息:氣,氣息。

5鼓鞴(bi):鼓風吹火用的革囊。

如後世之風箱。

6英一精一之氣味:實指食物及藥物中能夠被人一體 吸收的一精一華部分。

7真氣:指人一體 之正氣,亦即一精一氣。

古有「一精一氣」說,以為陰陽二氣化生萬物,一精一氣為世界的本質,人一體 亦由一精一氣構成。

8飛走融結:指流動融合。

9頑石草木:指食物及藥物中不能夠被人一體 吸收的粗劣部分。

【譯文】

古代的藥方書上說,雲母不經過加工就直接服用,便會附著到人的肝肺上去不掉。

譬如枇杷和狗脊,有絨毛而不可食,都說它們的絨毛吃下去會刺入肝肺。

世俗類似這樣的言論很多,都是荒謬的說法。

又說人有水喉、食喉、氣喉三個喉嚨,也是荒謬的言論。

世上流傳的《歐希范真五臟圖》,也把人的喉嚨畫成三個,大概當時解剖檢驗得不仔細。

水與食物一同下嚥,怎麼能就在口中分開而嚥入兩個喉嚨呢?人只是有咽有喉這兩者而已,咽是用來輸送飲食的,喉則用來通氣。

咽輸送飲食是先嚥入食管,其次進入胃中,又其次進入廣腸,又其次入大小腸;喉則下通五臟,用來吸氣和呼氣。

五臟包含氣體而有呼有吸,正如冶煉用的鼓風的革囊;人的飲食和服用的藥餌,則只是從咽部進入腸胃,又何嘗能到五臟?人的肌骨、五臟、腸胃雖各有分別,而凡是進入腸胃的食物和藥物,它們的一精一華部分都能暢通無阻地到達身體的各處,只有渣滓和穢物進入大小腸。

人的飲食及服用的藥餌既入腸胃,為人一體 的一精一氣所蒸化,其一精一華部分以至金石之物的一精一華成分——如經過一精一細加工的硫黃、硃砂、鐘乳石之類——凡是能夠流動融合的,都隨著一精一氣暢達肌骨,猶如天地間的一精一氣貫通金、石、土木等萬物,從未有滯留和阻礙;其餘的不能被一精一氣所蒸化的部分,譬之頑石、草、木,則只是某些氣味隨著一精一氣暢達各處,及其氣味的功能也用盡,就變成渣滓和穢物傳入大腸,又潤濕滲透於小腸,這些都是廢物,不能再轉變消化,只能被排泄出去。

凡是所謂某物入肝、某物入腎之類的話,只是說它的氣味到達了那一器一官,構成某物的物質又怎能到達那裡呢?這是醫家所不能不瞭解的。

採草藥不拘定月

【原文】

古法採草藥多用二月、八月,此殊1未當。

但2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3者易辨識耳,在藥則未為良時。

大率4用根者,若有宿根,須取無莖葉時采,則津澤5皆歸其根。

欲驗之,但取蘆菔、地黃6輩觀,無苗時采,則實7而沉;有苗時采,則虛8而浮。

其無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時采,則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9,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十,此其效也。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用芽者自從本說,用花者取花初敷時,用實者成實時采。

皆不可限以時月。

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白樂天《游大林寺》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蓋常理也。

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筍,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謂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間,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嶺嶠微草,凌冬不凋;並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

此地氣之不同也。

一畝之稼,則糞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則後種者晚實。

此人力之不同也。

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註釋】

1殊:很,非常。

2但:只,僅。

3掇(duō):拾取,文中是「採摘」、「選取」的意思。

4大率(shuai):大約,大概。

5津澤:文中指植物所含的汁液、養分。

6地黃: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狀莖可入藥。

7實:堅實,文中指果實飽滿。

8虛:空,文中指果實不夠飽滿。

9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

據上下文意,沈括是把紫草看做沒有宿根的植物了。

十黯惡:顏色灰暗。

自從本說:自然應該依據這種說法,即用草藥的哪部分就應該等到那部分長成的時候。

緣:因為。

愆(qiān)伏:氣候失常,多指大旱或酷暑。

《游大林寺》詩: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游廬山大林寺時所寫。

全詩四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筀(ɡui)竹:竹名,種類較多,據元代李衎所著《竹譜詳錄》載,筀竹有黃筀、綿、早筀、晚筀等品種。

物性:文中指植物本身的特性。

凌冬:經冬,越冬。

汾(fen):汾州,古州、府名,北魏時設,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縣),北齊時改為南朔州,後屢有改置變遷,文中指山西一帶,與并州一起泛指我國北方地區。

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文中泛指北方。

糞溉:施肥灌溉。

【譯文】

按傳統的習慣,採草藥多在二月、八月,這十分不恰當。

只不過二月草已發芽,八月草葉未枯,採集的人容易辨識罷了,在藥性上都不是好時候。

大抵用根入藥的,如果有隔年生的根,應該在尚無莖葉的時候採集,這時汁液都在根上。

想驗證這一點的話,只要觀察一下蘆服、地黃一類就知道,無莖葉時採來的就結結實實而沉甸甸的;有莖葉時採來的則空落落而輕飄飄的。

那些沒有隔年生的根的,就等到莖葉長成而還沒有開花時採集,這時的根已經充分生成而又未衰退。

如現在用的紫草根,未開花時採集的就顏色鮮亮有光澤;花謝了之後再採集的就顏色黯淡而粗糙,這就是證明。

用葉入藥的,要在葉剛長得充分時採集;用芽入藥的,可以依從過去的說法;用花入藥的,要在花剛剛開放時採集;用籽實入藥的,要在籽或果成實時採集:這些都不可限定時月。

因為土氣有早晚,天時有失常,如平地三月開花的,在深山則四月開花。

白樂天(居易)的《游大林寺》詩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這差不多是常理。

這是由地勢高下的不同引起的。

又如筀竹筍,有二月份生的,有三四月份生的;還有五月份才生的,叫做晚筀。

水稻也有七月份熟的,有八九月份熟的;還有十月份熟的,叫做晚稻。

同一種作物以及同一塊地的作物之間,成熟都各有早晚,這是由物性的不同引起的。

五嶺以南的小草隆冬季節也不凋零,並汾地區的喬木臨近秋天已先落葉,南方百越之地的桃李冬天結果,北方荒漠的桃李則夏天開花,這是由地氣之不同引起的。

同一畝地的莊稼得施肥灌溉的先發芽,同一丘坡的穀物後種的晚結實,這是由人力的不同引起的。

怎麼能一切都拘泥於固定的月份呢?

太陰玄一精一石

【原文】

太陰玄一精一1,生解州鹽澤大鹵中,溝渠土內得之。

大者如杏葉,小者如魚鱗,悉皆六角,端正似刻,正如龜甲。

其裙襴2小墮,其前則下剡3,其後則上剡,正如穿山甲相掩之處,全是龜甲,更無異也。

色綠而瑩徹;叩之則直理4而折,瑩明如鑒,折處亦六角如柳葉。

火燒過則悉解折,薄如柳葉,片片相離,白如霜雪,平潔可愛。

此乃稟積陰之氣凝結,故皆六角。

今天下所用玄一精一,乃絳州5山中所出絳石耳,非玄一精一也。

楚州鹽城6古鹽倉下土中又有一物,六稜,如馬牙硝7,清瑩如水晶,潤澤可愛。

彼方亦名太陰玄一精一,然喜暴潤,如鹽鹼之類,唯解州所出者為正。

【註釋】

1太陰玄一精一:石名。

又稱「鬼一精一」、「龜一精一石」等,以鹽鹵入土久積凝結而成。

近於石膏。

2裙襴(lan):古人束腰的腰巾。

此喻指龜甲中部兩邊突出的部分,即所謂「甲橋」。

3下剡(yǎn):下削。

此指晶體的斜面而言,上邊靠裡、下邊靠外稱「下剡」,反之則稱「上剡」。

4直理:直線紋理。

5絳州:今山西新絳。

6楚州鹽城:今一江一 蘇鹽城。

7馬牙硝:即芒硝,一種晶體礦物,中醫常用。

【譯文】

太陰玄一精一石,形成於解州鹽澤含鹽量很高的滷水地中,在這裡溝渠內的土中能夠找到。

大的如杏葉,小的像魚鱗,全都是六角的,端正得像是刻出來的,形狀很像龜甲。

其中部兩邊突出的部分稍微下落,前端的斜面向下,後端的斜面向上,正如穿山甲的背甲與腹甲相遮掩之處,完全是龜甲的形狀,幾乎沒有差異。

其顏色是綠的,而晶瑩透徹;敲打它就會沿著筆直的紋理折斷,透明得像鏡子,而折斷處的截面也是像柳葉那樣的六角形。

如果用火來燒,它就會全都分解成薄片而折斷,薄如柳葉,一片一片分離,白如霜雪,平滑光潔,令人喜愛。

這是稟受久積的陰氣凝結而成的,所以都是六角。

如今天下所用的玄一精一石,不過是絳州山中所出的絳石,並不是玄一精一石。

在楚州鹽城古鹽倉下面的土中還見到一種東西,六個稜,像馬牙硝,清瑩如同水晶,也潤澤可愛。

那裡的人們也叫它太陰玄一精一石,然而這種東西喜歡露出地面受潮,如同鹽鹼之類,只有解州所出產的才是正宗的玄一精一石。

【評析】

本門為沈括的醫學、藥物學專著,但不同於一般的醫理或醫方書,而是仍用筆記的體裁寫作的。

所錄各條,大都主要檢討前人的失誤或闡釋自己的一精一要看法,均非泛論。

中醫學和天文歷算、音樂、音韻諸學,都是中國古代極為複雜的專業技能和學術,沈括以一人之身而多專多能,累代亦罕有其比。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