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辨證二:【原文】司馬相如《上林賦》敘上林諸水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辨證二

夢溪筆談

辨證二

水之理

【原文】

司馬相如《上林賦》敘上林諸水曰:「丹水,紫淵,灞、滻、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溔潢漾……東注太湖。」

八川自入大河1,大河去太湖數千里,中間隔太山2及淮、濟、大一江一 ,何緣與太湖相涉?郭璞《一江一 賦》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一江一 而溯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一江一 、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

孔安國曰:「自彭蠡,一江一 分為三,入於震澤,遂為北一江一 而入於海。」

此皆未嘗詳考地理。

一江一 、漢至五湖自隔山,其末乃繞出五湖之下流徑入於海,何緣入於五湖?淮、汝逕自徐州入海,全無一交一 涉。

《禹貢》云:「彭蠡既瀦3,陽鳥攸居。

三一江一 既入,震澤底定。」

以對文言,則彭蠡,水之所瀦,三一江一 ,水之所入,非入於震澤也。

震澤上源,皆山環之,了無4大川,震澤之委5,乃多大川,亦莫知孰為三一江一 者。

蓋三一江一 之水無所入,則震澤壅而為害;三一江一 之水有所入,然後震澤底定。

此水之理也。

【註釋】

1大河:指黃河。

2太山:即泰山。

3瀦:水停聚的地方。

4了無:完全沒有。

5委:指水的下游。

【譯文】

司馬相如《上林賦》描述上林苑的各條河流說:「丹水,紫淵,灞、滻、涇、渭,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灝溔潢漾……東注太湖。」

這八條河流自流入黃河,黃河距離太湖數千里,中間隔著泰山以及淮河、濟水、長一江一 ,怎麼會與太湖牽扯到一起?郭璞《一江一 賦》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一江一 而溯沛。」

《墨子》曰:「禹治天下,南為一江一 、漢、淮、汝,東流注之五湖。」

孔安國曰:「自彭蠡,一江一 分為三,入於震澤,遂為北一江一 而入於海。」

這些話都是沒有仔細考察地理的結果。

長一江一 、漢水到太湖自隔著山,它們的下游則繞過太湖往下直接流入大海,怎麼會說入太湖呢?淮水、汝水直接從徐州流入大海,和太湖全無關係。

《禹貢》云:「彭蠡既瀦,陽鳥攸居。

三一江一 既入,震澤底定。」

從文字的對偶來說,彭蠡,是水聚集的地方,三一江一 ,是水流入的地方,並非說三一江一 流入太湖。

太湖上面的源頭都被群山環繞,根本沒有大的河流,太湖的下游才有很多大的河流,也沒有誰知道哪些屬於三一江一 。

大概如果三一江一 的水沒有去處,太湖就會堵塞成為禍害;如果三一江一 的水有去處,太湖才會安定。

這就是水的特性。

「黃兒墓」

【原文】

海州東海縣西北有二古墓,《圖志》謂之「黃兒墓」。

有一石碑,已漫滅1不可讀,莫知黃兒者何人。

石延年通判海州,因行縣見之,曰:「漢二疏,東海人,此必其墓也。」

遂謂之「二疏墓」,刻碑於其旁,後人又收入《圖經》。

予按,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今屬沂州承縣,今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非古之東海也。

今承縣東四十里自有疏廣墓,其東又二里有疏受墓。

延年不講地誌,但見今謂之東海縣,遂以「二疏」名之,極為乖誤。

大凡地名如此者最多,無足紀者。

此乃予初仕為沭陽主簿日,始見《圖經》中增此事,後世不知其因,往往以為實錄。

謾志於此,以見天下地書皆不可堅信。

其北又有「孝女塚」,廟貌甚盛,著在祀典2。

孝女亦東海人。

贛榆既非東海故境,則孝女塚廟,亦後人附會縣名為之耳。

【註釋】

1漫滅:指石碑上刻的文字已經漫漶了。

2祀典:祭祀的典制。

【譯文】

海州東海縣西北有兩座古墓,當地的方志稱它們為「黃兒墓」。

墓上有一塊石碑,字跡已經模糊得無法識別,沒人知道黃兒是誰。

石延年任海州通判時,有一次巡視下轄各縣因而見到了這墓,說:「漢二疏,東海人,此必其墓也。」

於是稱它們為「二疏墓」,並在旁邊刻了石碑,後人又把這碑文收入了地方志。

根據我的考證,疏廣,東海蘭陵人,蘭陵今天屬沂州承縣,今天的東海縣乃漢之贛榆,自屬琅琊郡,不是古代的東海縣。

今天承縣東四十里自有疏廣墓,向東又二里有疏受墓。

石延年不查考地誌,只見今天稱這裡為東海縣,就認為那兩座墓是「二疏」的墓,極為錯誤。

一般來講地名像這種情況的很多,沒必要一一記述。

我剛剛擔任沭陽縣主簿時,見到地方志中增加了此事,後代的人不知道緣由往往認為地方志是真實的實錄。

因此把這件事隨手記錄在這裡,以表明天下的地理類圖書並不是完全可信的。

「黃兒墓」的北面又有「孝女塚」,廟的外觀很雄偉,是屬於官府祭祀的廟宇。

孝女也是東海人。

漢代的贛榆既不屬於現今的東海縣的舊地,那麼「孝女塚」廟也是後人根據今天的縣名附會建造出來的。

桂屑除草

【原文】

楊文公1《談苑》2記一江一 南後主3患清暑閣4前草生,徐鍇5令以桂屑6布磚縫中,宿草7盡死。

謂《呂氏春秋》8云「桂枝之下無雜木」。

蓋桂枝味辛螫9故也。

然桂之殺草木,自是其性,不為辛螫也。

《雷公炮炙論》十云:「以桂為丁,以釘木中,其木即死。」

一丁至微,未必能螫大木,自其性相制耳。

【註釋】

1楊文公:楊億,字大年,北宋文學家。

2《談苑》:楊億的一部筆記體文集,又名《南陽談藪》,已佚。

3一江一 南後主:南唐後主李煜。

4清暑閣:南唐宮中的殿閣名。

5徐鍇(kǎi):字楚金,曾任南唐秘書省正字、內史舍人等職。

6桂屑:肉桂樹枝的碎屑。

文中的「桂」指的是肉桂,一種樟科的常綠喬木,樹皮含揮發油,香氣濃烈,可用作香料。

7宿草:多年生的雜草。

8《呂氏春秋》:書名,為秦國丞相呂不韋集門客所撰。

9辛螫(shi):文中指由於桂枝有辛香味而刺激、影響其他植物生長。

十《雷公炮炙論》:書名,南朝劉宋時雷學撰,記述了三百種藥物的性味及其炮製方法。

丁:通「釘」,這裡指用桂枝製成木釘子。

【譯文】

楊文公《談苑》記載南唐後主厭煩清暑閣前長草,徐鍇就讓後主把桂樹枝的碎屑撒在地上的磚縫中,多年生的雜草就全死了。

並說《呂氏春秋》上提到「桂枝之下無雜木」。

大概是由於桂樹的氣味能蜇死草木的緣故。

但桂樹能殺死草木,自是它本來的特性使然,它並不用氣味去蜇草木。

《雷公炮炙論》上說:「把桂木切成小丁,用以釘在其他樹上,那樹就會死去。」

一個桂木丁是極微小的,未必能夠蜇死大樹,自是它的特性與其他草木相剋罷了。

天下地名錯亂乖謬

【原文】

天下地名錯亂乖謬,率難考信。

如楚章華台,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一江一 陵、長林、監利縣皆有之,乾溪亦有數處。

據《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之台,與諸侯落之。」

杜預註:「章華台,在華容城中。」

華容即今之監利縣,非岳州之華容也。

至今有章華故台,在縣郭中,與杜預之說相符。

亳州城父縣有乾溪,其側亦有章華台,故台基下往往得人骨,雲楚靈王戰死於此。

商水縣章華之側,亦有乾溪。

薛綜注張衡《東京賦》引《左氏傳》乃云:「楚子成章華之台於乾溪。」

皆誤說也,《左傳》實無此文。

章華與乾溪,元非一處。

楚靈王十一年,王狩於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王次於乾溪。

此則城父之乾溪。

靈王八年許遷於夷者,乃此地。

十二年,公子比為亂,使觀從從師於乾溪,王眾潰,靈王亡,不知所在。

平王即位,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1,乃取葬之,以靖國人,而赴以乾溪。

靈王實縊於芊尹申亥氏,他年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而非死於乾溪也。

昭王二十七年,吳2伐陳,王帥師救陳,次於城父,將戰,王卒於城父。

而《春秋》又云:「弒其君於乾溪。」

則後世謂靈王實死於是,理不足怪也。

【註釋】

1漢:指漢水。

2吳:春秋時吳國。

【譯文】

天下地名上的錯亂矛盾,大概很難考察明白。

例如楚國的章華台,亳州城父縣、陳州商水縣、荊州一江一 陵、長林、監利縣都有,乾溪也有好幾處。

據《左傳》,楚靈王七年,「成章華之台,與諸侯落之。」

杜預的註釋是:「章華台,在華容城中。」

華容即今天的監利縣,並非岳州的華容縣。

監利縣至今有章華台的遺址在縣城中,與杜預的說法相符。

亳州城父縣有乾溪,它旁邊也有章華台,在遺址的台基下往往能找到人骨,據說是楚靈王戰死在這裡。

商水縣章華台旁邊,也有乾溪。

薛綜註釋張衡《東京賦》引《左氏傳》乃云:「楚子成章華之台於乾溪。」

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左傳》中根本沒有這些記載。

章華台與乾溪原非一個地方。

楚靈王十一年,王狩於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王次於乾溪。

這裡就是城父縣的乾溪。

楚靈王八年許遷於夷,夷就在這個地方。

楚靈王十二年,公子比作亂,楚靈王派遣觀從跟隨軍隊於乾溪,楚王的軍隊潰敗,楚靈王逃亡到不知什麼地方了。

楚平王即位後,殺了一個囚徒,把楚靈王的衣服穿到囚徒的身上,把一屍一體扔進漢水漂流,然後把一屍一體打撈上來當做楚靈王安葬,以此來安定人心,而且讓人從乾溪來報喪。

楚靈王實際上被芊尹申亥氏勒死的,後來申亥氏把楚靈王的靈柩上報給了朝廷,朝廷才改葬了楚靈王,楚靈王並非死在乾溪。

昭王二十七年,吳國討伐陳國,楚昭王率領軍隊救陳國時,駐紮在城父縣,將要開戰時,楚昭王在城父縣去世了。

而《春秋》又說:「弒其君於乾溪。」

那麼後代的人說楚靈王確實死在這裡,按理說也就不足為怪了。

「建麾」之誤

【原文】

今人守郡,謂之「建麾」,蓋用顏延年1「一麾乃出守」,此誤也。

延年謂「一麾」者,乃指麾2之「麾」,如武王「右秉白旄以麾」3之「麾」,非旌麾4之「麾」也。

延年《阮始平》詩5云「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者,謂山濤6薦鹹為吏部郎,三上武帝7不用,後為荀勖8一擠,遂出始平,故有此句。

延年被擯,以此自托耳。

自杜牧為《登樂游原》9詩,云「擬把一麾一江一 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十,始謬用「一麾」,自此遂為故事。

【註釋】

1顏延年:即顏延之(384—456)。

字延年,臨沂(今屬山東)人。

東晉至劉宋時文學家,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2指麾:意同「指揮」,「麾」、「揮」通用。

3武王:周武王。

右秉白旄以麾:語出《尚書·牧誓》。

意謂右手持裝飾白色旄牛尾的大旗揮動著。

4旌麾:古時用五色羽毛裝飾的旗子稱「旌」,指揮作戰用的旗子稱「麾」。

「旌」也多用作旗幟的統稱。

5《阮始平》詩:顏延之的組詩《五君詠》中的一篇。

阮始平,即阮成。

字仲容,尉氏(今屬河南)人。

西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因曾任始平太守,故稱阮始平。

6山濤(205—283):字巨源,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

初仕曹魏,入晉為吏部尚書,官至司徒。

7武帝:晉武帝(236—290),西晉第一位皇帝。

8荀勖(?一289):字公曾,穎陰(今河南許昌)人。

晉初大臣,以佐命之功屢受封,官至中書監、尚書令。

9杜牧(803—8527):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晚唐著名詩人。

《登樂游原》:原詩題為《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十此二句引詩大意是:欲領一命出守外郡逍遙於一江一 海上,而又在樂游原上戀戀悵望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沈括以為杜氏所說「把一麾」是持一旌麾之意。

【譯文】

今人將出任地方州郡長官稱為「建麾」,大概是借用顏延年「一麾乃出守」的詩句而來的,這是一種誤用。

延年所說的「一麾」是指麾(揮)的「麾」,如同周武王「右秉白旄以麾」的「麾」,而不是旌麾的「麾」。

延年《阮始平》詩的「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說的是山濤推薦阮鹹為吏部郎官,為此三次上奏武帝,武帝都不用,後來阮鹹為荀勖所排擠,一揮而斥之,遂出為始平太守,故延年有此詩句。

延年也是被擯斥而為始安太守的,他作此詩也是用以寄托自己的情緒。

自從杜牧作《登樂游原》詩,而稱「擬把一麾一江一 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始誤用「一麾」一詞,從此守郡稱「建麾」遂成為典故。

除官之「除」

【原文】

除拜官職謂除其舊籍1,不然也。

「除」猶「易」也,以新易舊日「除」,如新舊歲之一交一 謂之「歲除」。

《易》「除戎器,戒不虞2」,以新易弊,所以備不虞也。

階謂之「除3」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義。

【註釋】

1舊籍:舊名冊,實指任新職之前的原職務。

2戎器:兵器。

虞:意料。

3除:本義為「殿陛」,即宮殿的高台階。

【譯文】

今人謂除拜官職的「除」是解除其原任職務的意思,不是這麼回事。

這個「除」猶如當一交一 換講的「易」,以新易舊叫做「除」,如新舊歲之一交一 的那一天就稱為「歲除」。

《易經》上說「除戎器,戒不虞」,意思是用新的兵器更換陳舊的兵器,以防備意外情況的發生。

而台階所以被稱為「除」,也是因為登台階要自下而上,有更換的意思。

世人畫韓退之

【原文】

世人畫韓退之1,小面而美髯,著紗帽。

此乃一江一 南韓熙載2耳,尚有當時所畫,題志甚明。

熙載謚文靖,一江一 南人謂之韓文公,因此遂謬以為退之。

退之肥而寡髯。

元豐中,以退之從享文宣王廟,郡縣所畫皆是熙載。

後世不復可辨,退之遂為熙載矣。

【註釋】

1韓退之:即韓愈(768—824)。

字退之,南陽(今屬河南)人。

唐代大文學家。

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又稱韓吏部。

2韓熙載(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東濰坊)人。

仕南唐,官至中書侍郎,卒謚文靖。

【譯文】

世人畫韓退之像,臉面小而美一胡一 須,戴紗帽。

這像所畫的其實是南唐韓熙載,現在還有當時所畫的韓熙載的像存著,題詞非常明確。

熙載謚文靖,一江一 南人稱之為韓文公,因此世人遂誤以為退之。

退之身體肥胖而少一胡一 須。

元豐年間,以退之配享文宣王孔子廟,各州縣孔廟所畫的都是韓熙載。

後世不再能辨別,退之竟變為韓熙載了。

錢陌之「陌」

【原文】

今之數錢,百錢謂之「陌」者,借「陌」字用之,其實只是「佰」字,如「什」與「伍」耳。

唐自皇甫鎛為墊錢法1,至昭宗末乃定八十為陌。

漢隱帝2時,三司使王章3每出官錢,又減三錢,以七十七為陌,輸官仍用八十。

至今輸官錢有用八十陌者。

【註釋】

1皇甫鎛(bo):唐中期官員。

憲宗時歷掌財政,以盤剝聚斂媚上,官至宰相。

墊錢法:實即宋人所稱「省陌法」。

中唐以後,錢幣缺乏,實際開支時往往以不足百錢之數為陌(如以九十二錢當百錢),稱為「墊陌」,其不足之數則稱為「除陌」。

宋太宗時曾規定以七十七錢為陌,一習一 稱「省陌」,錢陌足百數則稱「足陌」。

2漢隱帝:即五代時後漢君主劉承佑(931—950)。

在位不足三年,被殺國亡。

3王章(?—950):後漢隱帝時由三司使擢宰相,後坐事罷,被殺。

【譯文】

今日計錢幣之數,稱一百錢為「陌」,雖借用「陌」字,其實它只是「佰」字,就跟十錢用「什」字、五錢用「伍」字一樣。

唐代自皇甫鎛始行墊錢法,至昭宗末年乃規定以八十錢為一陌。

後漢隱帝時,三司使王章每開支國庫錢幣,又減去三錢,以七十七錢為一陌,輸入國庫的錢幣則仍以八十錢為一陌。

至今輸入國庫的錢幣也還有以八十錢為一陌的。

李白作《蜀道難》

【原文】

前史稱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放肆不法,李白為之作《蜀道難》1。

按孟綮2所記,白初至京師,賀知章3聞其名,首詣之;白出《蜀道難》,讀未畢,稱歎數四。

時乃天寶初也。

此時白已作《蜀道難》,嚴武為劍南乃在至德以後肅宗時,年代甚遠。

蓋小說所記,各得於一時見聞,本末不相知,率多舛誤,皆此文之類。

李白集中稱刺章仇兼瓊4,與《唐書》所載不同,此《唐書》誤也。

【註釋】

李白 1前史:指《新唐書》。

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今陝西華縣)人。

歷官東川劍南節度使。

《新唐書》本傳載其不滿於前宰相房琯,又因房琯厚待杜甫而屢欲殺杜,李白為房、杜擔憂,因作《蜀道難》以斥嚴氏。

此采自野史,不足據,故沈括辨之。

2孟綮(qǐ):唐後期人。

著有《本事詩》一卷。

《筆談》此條所引見《本事詩·高逸第三》。

3賀知章(659—744):字季真,會稽(今浙一江一 紹興)人。

歷官秘書監,推尊李白。

4章仇兼瓊(?—751):姓章仇,名兼瓊,又以名為字,祖籍任城(今山東濟寧),穎川(今河南許昌)人。

歷劍南節度使兼西川採訪使,官至戶部尚書。

【譯文】

《新唐書》稱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放肆不遵禮法,李白因作《蜀道難》以斥之。

按孟綮《本事詩》所記,李白初到京師,賀知章聞其名,最先去拜訪他;李白出示《蜀道難》,賀知章還未讀完,就已經再三再四地歎賞。

這時應是天寶初年。

其時李白已經創作了《蜀道難》,嚴武為劍南節度使則在至德以後的肅宗時期,二者年代相差甚遠。

大抵稗官小說所記,各得於一時的見聞,並不清楚事情的本末源流,故大多舛誤,皆類似此種記載。

李白的文集中稱《蜀道難》是指斥章仇兼瓊的,與《新唐書》所載不同,此事應是《新唐書》的記載有誤。

雲夢考

【原文】

舊《尚書·禹貢》云「雲夢土作乂1」,太宗皇帝時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作乂」,詔改《禹貢》從古本。

予按孔安國2註:「雲夢之澤在一江一 南。」

不然也。

據《左傳》:「吳人入郢……楚子涉雎濟一江一 ,入於雲中。

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奔鄖。」

3楚子自郢西走涉雎,則當出於一江一 南;其後涉一江一 入雲中,遂奔鄖,鄖則今之安陸州。

涉一江一 而後至雲,入云然後至鄖,則雲在一江一 北也。

《左傳》曰:「鄭伯如楚……王以田4一江一 南之夢。」

杜預5注云:「楚之雲夢,跨一江一 南北。」

曰「一江一 南之夢」,則雲在一江一 北明矣。

元豐中,予自隨州道安陸入於漢口,有景陵主簿郭思6者,能言漢沔間7地理,亦以謂一江一 南為夢,一江一 北為雲。

予以《左傳》驗之,思之說信然。

一江一 南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寧等縣,一江一 北則玉沙、監利、景陵等縣。

乃水之所委8,其地最下,一江一 南二浙9,水出稍高,雲方土而夢已作乂矣。

此古本之為允也。

【註釋】

1雲夢:古代澤藪名。

對其名稱及分佈範圍等,歷來解釋甚多,沈括此條所辨亦為一說。

土作乂:接傳統的解釋,此指雲夢澤中亦有高平之地,水退時可以耕作。

乂,治,指耕作。

2孔安國:西漢學者,孔子後裔。

魏晉以後傳世的古文《尚書》有舊注,相傳為孔安國所作,實際是托名,這些注文並不出於孔安國之手。

3此處引文見《左傳》定公四年(前506),原文「吳」下無「人」字。

是年吳國聯合蔡國、唐國攻楚,打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今湖北一江一 陵西北),楚昭王逃入雲夢澤中,又先後奔鄖(今湖北安陸)、奔隨(今湖北隨縣)。

次年因越國攻吳,吳國退兵,楚昭王始返回郢都。

楚子,指楚昭王(?—前489)。

雎(jū),雎水,即今湖北西部沮水。

一江一 ,即今長一江一 。

4鄭伯如楚:指鄭簡公訪問楚國。

事在魯昭公三年(前539)。

田:打獵。

5杜預(222—284):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

西晉政治家、軍事家、學者。

所撰《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是現存《左傳》註解中最早的一種。

6景陵:縣名,治今湖北天門。

主簿:官名,知縣的佐官,掌文書和事務。

郭思:疑即北宋末年曾任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的郭思。

字得之,一溫一 縣(今屬河南)人,曾有著述傳世。

7漢沔(miǎn)間:泛指今漢水與長一江一 一交一 匯的地區。

古人有時統稱漢水為沔水,有時又稱漢水匯入後的長一江一 為沔水。

8委:聚,此指水流的匯聚。

9二浙:他書或引作「上淅」,均不可通。

疑為「之漸」二字傳抄之誤。

【譯文】

以往所傳《尚書·禹貢》篇記載「雲夢土作乂」,本朝太宗皇帝時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作乂」,於是指示將現存本《禹貢》篇的這五個字改從古本。

我查考現存孔安國的注,謂「雲夢之澤在一江一 南」,這說法是不確實的。

據《左傳》所載:「吳人攻入郢都……楚昭王涉過雎水,又渡過長一江一 ,逃入雲澤之中。

昭王在澤中寢睡時,有劫盜攻擊他,用戈來刺……昭王於是逃奔鄖地。」

楚昭王自郢都西逃而涉過雎水,那麼他出逃時應該是先逃到了長一江一 以南;此後他渡過長一江一 而進入雲澤,又從雲澤逃奔鄖地,鄖即現在的安陸州。

渡過長一江一 而後至於雲澤,進入雲澤然後至於鄖地,那麼雲澤必定是在長一江一 以北。

《左傳》又記載:「鄭簡公到楚國訪問……楚王和他一起在一江一 南的夢澤打獵。」

杜預註釋說:「楚國的雲夢澤,跨長一江一 南北。」

《左傳》說「一江一 南之夢」,則雲澤在一江一 北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元豐年間,我從隨州取道安陸而到漢口,有個做景陵主簿的郭思,能談論漢沔地區的古今地理,他也以為在長一江一 以南的是夢澤,在長一江一 以北的是雲澤。

我用《左傳》的記載檢驗,郭思的說法是可信的。

長一江一 以南即今日的公安、石首、建寧等縣,長一江一 以北則即玉沙、監利、景陵等縣。

大抵這一帶眾多水流的匯聚,以雲夢之地最為低下,而長一江一 以南的濕地,在大水消退後要較一江一 北稍高一些,所以說雲澤中的土地剛剛露出水面,而夢澤中的土地已開始耕作了。

此種記載,應該是古本的文字更為妥當。

【評析】

第三、四卷以「辨證」為標題,即辨別考證之意。

傳統上將《夢溪筆談》列為考證筆記的著作,所以全書中的考證文字實不止於此門,不過此門仍可作為有代表性的考證門類之一。

沈括考證工作的最大特點,是以文獻記載、書本知識與親歷見聞、實地調查及自身實踐經驗相印證,而不是僅僅輾轉於古今文字記錄之間求佐驗,因此能以自己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前沿式的治學方式為基礎,構築起一個足以服人又自成一格的實證體系。

故所考雖雜而人不病其雜,所記雖細而人不病其細,上至天文地理、國典朝章,下至人倫日用、族群風俗,以至種種人不經意的物理現象,一經其手便皆成學問。

如本門所收各條,即包括了各種考證方法,而尤重經歷見聞、觀察試驗及實踐經驗,這是與一般的文獻考證著作有所不同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