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器用:【原文】禮書1所載黃彝,乃畫人目為飾,謂之「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器用

夢溪筆談

器用

《三禮圖》之誤

【原文】

禮書1所載黃彝,乃畫人目為飾,謂之「黃目」。

予游關中,得古銅黃彝,殊不然。

其刻畫甚繁,大體似繆篆2,又如闌盾間所畫回波曲水之文3。

中間有二目,如大彈丸,突起煌煌然,所謂「黃目」也。

視其文,彷彿有牙角口吻之象,或說「黃目」乃自是一物。

又予昔年在姑熟王敦4城下土中得一銅鉦,刻其底曰「諸葛士全茖鳴鉦」。

「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士全」部將名耳。

鉦中間鑄一物,有角,羊頭,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時術士所畫符。

傍有兩字,乃大篆「飛廉」字,篆文亦古怪,則鉦間所圖蓋飛廉也。

飛廉,神獸之名。

淮南轉運使韓持正5亦有一鉦,所圖飛廉及篆字與此亦同。

以此驗之,則「黃目」疑亦是一物。

飛廉之類,其形狀如字非字,如畫非畫,恐古人別有深理。

大抵先王之器皆不苟為,昔夏後鑄鼎以知神奸6,殆亦此類。

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謂。

或曰:《禮圖》樽彝皆以木為之,未聞用銅者。

此亦未可質,如今人得古銅樽者極多,安得言無?如《禮圖》甕以瓦為之,《左傳》卻有「瑤甕」;律以竹為之,晉時舜祠下乃發得玉律。

此亦無常法。

如蒲谷璧7,《禮圖》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發古塚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時8,谷璧如粟粒耳,則《禮圖》亦未可為據。

【註釋】

1禮書:此指宋初聶崇義奉敕編撰的《三禮圖集注》,簡稱《三禮圖》。

本條下文所稱的《禮圖》皆指此書。

此書大量採集舊時所傳的古器物圖繪加以整理增補,然無實物參照,臆測很多,尤其所作新圖,十之八九不可依據。

2繆篆:古人所用的一種筆畫屈曲纏繞的特殊字體,秦漢以後主要用於印章。

沈括此處用以喻指銅器紋飾的繁縟。

3闌盾:同「欄楯」,欄杆。

回波曲水之文:即一般所稱迴旋紋或水波紋。

此指刻在宮殿前石陛(階)上的紋飾。

文,同「紋」。

4姑熟:亦作姑孰,今安徽當塗。

王敦(266—324):東晉大臣。

5韓持正:即韓存中。

字持正,穎川(今河南許昌)人。

北宋末官至侍郎。

6「昔夏後」句:相傳夏後氏首領大禹曾鑄銅鼎,在上面鑄刻鬼神百物,以使民眾知道神靈和鬼怪,求福避災。

7璧:扁平而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

8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時:指所刻紋飾茂密像蒲席編織的花紋鋪開時的樣子。

【譯文】

《三禮圖》所載錄的黃彝這種器物,是畫人的眼睛為裝飾的,稱之為「黃目」。

我遊歷關中時,曾得到一件黃彝古銅器,根本不是這個樣子。

這件古銅器所刻畫的紋飾甚為繁縟,大體上類似屈曲纏繞的繆篆文字,而又如同宮殿前欄杆之間的石陛上所刻畫的迴旋水波紋。

其紋飾中間有兩隻眼睛,像兩個大彈丸,突起於銅器表面,煌煌然發亮,這大概就是所謂「黃目」。

看它的紋飾,彷彿還有牙齒、角、口和嘴唇的形象,所以有人說「黃目」可能自是一種動物。

我當年又曾在姑熟王敦所建城下的土中得到一件銅鉦,其底部刻有「諸葛士全茖鳴鉦」的文字。

「茖」就是古「落」字,在這裡是部落的「落」,「士全」應該就是王敦部將的名字。

鉦的中間鑄有一個動物,有角,頭像羊頭,身子的線條如同繆篆,就像現今術士所畫的符菉。

旁邊有兩個字,是大篆的「飛廉」二字,篆文也很古怪,那麼這件鉦的中間所鑄的圖形大約就是飛廉的形象。

飛廉是古代相傳的一種神獸的名稱。

淮南轉運使韓持正也有一件鉦,那上面所鑄的飛廉圖形和篆字,與我的這一件也相同。

據此推論,那麼「黃目」也有可能是一種動物。

此等飛廉之類,其形狀似字非字,似畫非畫,恐怕古人別有深意。

大抵古代先王的禮器都不是隨便製作的,從前夏後氏鑄鼎以使民知神奸,大概也是這類器物。

遺憾的是現在還未能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道理,然而古人這樣做一定是有所寓意的。

有人說,《三禮圖》所畫的樽彝都是木製的,沒有聽說有銅製的。

這點也經不起質證,如現在人們獲得的古銅樽已經極多,怎麼能說古代沒有銅製的禮器呢?如《三禮圖》中的甕是陶制的,而《左傳》中卻有「瑤甕」(玉製的甕);律管是竹製的,而晉代在舜祠下便發掘出了玉製的律管。

這些也是沒有常規的。

又如蒲璧和谷璧,《三禮圖》都在璧的表面上畫幾棵草或莊稼的圖案作為它們的裝飾,而現在世人發掘古墓所得到的蒲璧,卻是刻紋茂密像蒲席的編織花紋鋪開時的樣子,谷璧則不過是璧的表面密排的圓形突起有如米粒而已,可見《三禮圖》也未可作為依據。

吳鉤

【原文】

唐一人多有言吳鉤者。

吳鉤,刀名也。

刀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一黨一 刀」。

【譯文】

唐一人詩作多有言及吳鉤的。

吳鉤是刀名。

刀是彎的,現在南方一些土著部族還在用,稱之為「葛一黨一 刀」。

革囊納聲

【原文】

古法以牛革為矢服1,臥則以為枕。

取其中虛,附地枕之,數里內有人馬聲,則皆聞之。

蓋虛能納聲2也。

【註釋】

1矢服:即矢箙(fu),古代裝箭的器具,多用皮革或竹子等材料製成。

2納聲:接收聲音。

【譯文】

古人用牛皮做箭筒,行軍睡覺的時候就用它來做枕頭。

利用箭筒中空的特點,貼緊地面枕在頭下,幾里以內的地方如果有人馬走動的聲音,都能聽到。

這大概是由於中空的東西能夠接收聲音吧!

神臂弓

【原文】

熙寧中,李定獻偏架一弩一1,似弓而施干鐙2。

以鐙距3地而張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4,謂之「神臂弓」,最為利器。

李定,本一黨一 項羌酋,自投歸朝廷,官至防一團一 5而死,諸子皆以驍勇雄於西邊。

【註釋】

次三gōng一弩一1偏架一弩一:機械弓的一種。

弓架上無箭槽,發射時箭在弓架一邊,故名。

2干(ɡan)鐙:猶如鐵製的馬鐙,用腳踩踏以張弓。

3距:亦作「拒」,抵。

4重(chonɡ)札:兩層或多層的鎧甲。

5防一團一 :防禦使、一團一 練使的合稱。

前者高於後者。

皆為武臣階官。

【譯文】

熙寧年間,李定向官府進獻偏架一弩一,像一般的一弩一弓而安裝了一種鐵鐙。

用腳踏鐵鐙抵於地面開弓,箭射出三百步(一百八十丈)遠,還能洞穿多層鎧甲,當時稱之為「神臂弓」,是最厲害的武器。

李定本是一黨一 項羌族人的酋長,自從投歸朝廷,歷官至一團一 練使、防禦使而去世,他的幾個兒子都以驍勇善戰稱雄於西部邊陲。

沈盧、魚腸

【原文】

古劍有「沈(音「湛」)盧」1、「魚腸」之名。

「沈盧」,謂其湛湛然黑色也。

古人以劑鋼2為刃,柔鐵為莖幹,不爾則多斷折。

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闕」是也,故不可純用劑鋼。

「魚腸」,即今蟠鋼劍3也,又謂之「松文4」,取諸5魚燔熟,褫6去脅,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

【註釋】

1沈盧:「沈」即古「沉」字,「湛」字古讀亦如「沉」。

盧,黑色。

2劑鋼:即今所稱合金鋼,也就是統稱的鋼。

古人以為這種鋼摻入了其他成分(劑),有雜質,不是純鋼,故稱「劑鋼」。

3蟠鋼劍:飾蟠龍紋的鋼劍。

4松文:同「松紋」。

因松樹的皴皮紋似蟠龍,故蟠龍劍又稱松文劍。

5取諸:取之於。

指「魚腸」之名的取義而言。

6褫(chi):剝去。

【譯文】

古代的名劍有叫「沈盧」、「魚腸」的。

「沈盧」的意思,是說它的色澤湛湛然又黑又亮。

古人以含有雜質的鋼為劍刃,以熟鐵為劍身,不這樣劍就容易折斷。

用鋼鑄的劍,劍刃會多有毀缺,古時相傳的「巨闕」就是這種劍,所以鑄劍不可純用含有雜質的鋼。

以「魚腸」為名的劍,就是現在的蟠鋼劍,其名又叫「松文(紋)」;這「魚腸」的名字是這樣來的:把魚煮熟,剝去它兩邊的肉,露出它的腸子看一看,就知道其腸正像現在蟠鋼劍的花紋。

漢墓石刻壁畫

【原文】

濟州金鄉縣1發一古塚,乃漢大司徒朱鮪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樂架之類。

人之衣冠多品2,有如今之帕頭者,巾額皆方,悉如今制,但無腳3耳。

婦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4,兩翼抱面,下垂及肩,略無小異。

人情不相遠,千餘年前冠服已嘗如此。

其祭器亦有類今之食器者。

【註釋】

1金鄉縣:今屬山東。

2品:種類。

3腳:指帕頭的垂帶。

4角冠:唐代女道士多服一種寬大的白角冠,或下垂及肩,時稱「垂肩冠」或「等肩冠」。

宋代宮廷婦女曾一度流行用這種冠飾,後被禁止。

【譯文】

濟州金鄉縣發掘出一座古墓,是東漢初大司徒朱鮪的墓,墓室的石壁上都刻有人物、祭器、樂架之類的圖像。

人物的衣冠服飾多種多樣,有一種頭巾像今天的帕頭,頭巾的前面都是方形的,完全和今天的式樣相同,只是沒有垂帶。

婦人所戴也有像今人所稱的「垂肩冠」的,類似近年所服的角冠,兩側的巾布抱著臉面,下垂到肩部,幾乎連小小的差異都沒有。

是知人情相近而不相遠,千餘年前的冠服已曾是這個樣子。

墓室圖像中的祭器也有類似今天的食器的。

凸面鏡

【原文】

古人鑄鑒1,鑒大則平2,鑒小則凸3。

凡鑒窪4則照人面大,凸則照人面小。

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

仍5復量6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

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比7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8所以傷知音也。

【註釋】

1鑒:鏡子。

古人以青銅鑄成鏡子,將鏡面打磨光亮,用來映照人像。

2鑒大則平:意思是說如果鏡子大就把鏡面鑄成平的。

平:將鏡面鑄成平的。

3鑒小則凸:意思是說如果鏡子小就把鏡面鑄成凸起的。

凸:將鏡面鑄成凸起的。

4鑒窪:鏡面向內凹。

窪:凹陷。

5仍:重複,屢次,文中是「多次」、「反覆」的意思。

6復量:斟酌,測量,文中指仔細斟酌鏡面凹凸高低的情況,以選擇一個最為恰當的凹凸高低程度。

7比:副詞,「接連」、「頻頻」的意思。

8師曠:春秋時晉國著名樂師,字子野,生下來就目盲,善彈琴,辨音能力特別強。

【譯文】

古人製作銅鏡,鏡子大,鏡面就平;鏡子小,鏡面就要凸起。

凡是鏡子鏡面凹陷的,照出的人臉就大;鏡面凸起的,照出來的人臉就小。

小鏡子不能把人的臉部照全,所以讓鏡面微微凸起,就可把人臉縮小一點全部照出來,那麼即使鏡子很小也能把人臉全都照出來。

(製作時要)反反覆覆多次測量,試驗鏡面的大小,調整鏡面的凹凸程度,經常做到人臉的大小與鏡子照出的形象的大小相配。

這是古代工匠的一精一巧與智慧之處,後代人做不出來。

接連有人得到古人所鑄的銅鏡,結果都刮削打磨把鏡面弄平了,這也正是師曠之所以傷感於知音難覓的緣故。

順天得一錢

【原文】

熙寧中,嘗發地得大錢1三十餘千文,皆「順天」、「得一」。

當時在庭皆疑古無「得一」年號,莫知何代物。

予按《唐書》:史思明2僭號,鑄「順天」、「得一」錢。

「順天」乃其偽年號;「得一」特以名鑄錢耳,非年號也。

【註釋】

1大錢:也稱「重錢」,指較重的錢,即面額較高的錢。

史載史思明所鑄大錢,一枚當「開元通寶」一百枚。

2史思明(?—761):唐代安史之亂頭目之一。

759年自稱帝,後被其子所殺。

3雜史記載史思明初鑄「得一元寶」錢,旋以部下言「得一」不吉利,又改為「順天元寶」。

其錢在亂平後無用,被收集鑄為佛像,而流落民間者尚多。

【譯文】

熙寧年間,曾因掘地採集到大錢三十多貫(一貫為一千枚),都是「順天元寶」和「得一元寶」。

當時朝廷諸臣都懷疑古代沒有「得一」年號,不知這些錢是哪個朝代的。

我檢查《唐書》記載:史思明僭越稱帝號,鑄「順天」、「得一」錢。

「順天」是史思明偽政權的年號;「得一」只是他所鑄錢的稱謂,不是年號。

透光鏡

【原文】

世有透光鑒1,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

以鑒承2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3在屋壁上,了了4分明。

人有原5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6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

余觀之,理誠如是。

然余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

唯此一樣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

意7古人別自有術。

【註釋】

1透光鑒:文中指可以在鏡面反射日光時把銅鏡背面的文字或圖案映射出來的一種銅鏡,是我國古代人民的發明創造,一般認為西漢時已有製造。

考古界把這種銅鏡稱為透光鏡。

2承:接,文中是「對著日光」的意思。

3透:透射,文中是「反射」的意思。

4了了:清楚。

5原:推究根源。

6差:略微的,比較的。

7意:推測,猜想。

【譯文】

民間流傳一件透光的銅鏡,鏡的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個字,字體極古老,不能識讀。

用鏡面接太陽光,銅鏡背面的花紋及二十個字就都透射在屋壁上,十分清楚分明。

有人推究這一現象的道理,以為鑄銅鏡時,薄的地方先冷,而背面有花紋及文字的地方要厚一些,這些地方冷得慢,銅就收縮得多一些;花紋雖在背面,而在鏡面上仍然隱約存留著它們的痕跡,所以在日光照射下就顯示出來了。

依我所觀察,這一現象的原理確實如此。

然而我家裡有三面銅鏡,又曾見到他人家裡所藏的一面,都是一個樣式,紋飾圖畫和銘文字體幾乎沒有絲毫的差異,形制都很古老。

而只有這一面能夠透光,其他鏡子即使最薄的,也都不能透光。

我猜想古人可能自有一套特別的製作技術。

一弩一機矩度

【原文】

予頃年在海州1,人家穿地得一一弩一機2。

其望山3甚長,望山之側為小矩4,如尺之有分寸。

原其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擬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5也。

《太甲》曰:「往省括於度則釋6。」

疑此乃「度」也。

漢陳王一寵一 7善一弩一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

其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奇,三微三小,三微為經,三小為緯,要在機牙」。

其言隱晦難曉,大意「天覆地載」,前後手勢耳;「參連為奇」,謂以度視鏃,以鏃視的,參連如衡8,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術也;「三經三緯」,則設之於堋9,以志其高下左右耳。

予嘗設三經三緯,以鏃注之,發矢亦十得七八;設度於機,定加密矣。

【註釋】

1頃年:近年。

海州:今一江一 蘇連雲港市海州區。

2一弩一機:一弩一弓的發射裝置。

又稱「一弩一牙」。

3望山:一弩一機的組成部件。

在機鍵的上面,用以瞄準,猶今之「準星」。

4小矩:小型的直角形矩尺。

5勾股法:即今所稱勾股定理,亦即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正方形面積等於其兩條直角邊正方形面積之和的定理。

6省括於度則釋:語見《尚書·太甲上》,意謂看準了箭桿的尾端合於瞄準的度數就發射。

7陳王一寵一 :即劉一寵一 (?—197)。

東漢末陳孝王劉承之子。

曾鎮壓黃巾起義,後為袁術所殺。

8衡:平,水平。

9堋(penɡ):設置箭靶的矮牆。

也指靶場。

【譯文】

我近年在海州,見有戶人家挖地得到一件一弩一機。

這一弩一機的瞄準部件相當長,瞄準部件旁邊有一小矩尺,如同普通的有分寸刻度的矩尺。

推究其意,是在發射時以眼目注視箭頭的端點,用瞄準部件的度數測算發射的角度,以調整箭頭的高下,用的正是算術家的勾股法。

《尚書·太甲》篇說:「往省括於度則釋。」

我懷疑這件一弩一機的小矩尺就是《太甲》篇所說的「度」。

漢末陳王劉一寵一 善於一弩一弓發箭,號稱十發十中,並且每次射中的都是同一個靶心。

史書記載他的辦法是「天覆地載,參連為奇,三微三小,三微為經,三小為緯,要在機牙」。

這些話隱晦難以明白,揣測其大意:「天覆地載」,大約不過是指發射時用以指示調整前後高下的手勢;「參連為奇」,說的是按瞄準部件的度數注視箭頭,通過箭頭注視靶的,使瞄準部件、箭頭、靶的三者連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這正是利用勾股定理測量高下淺深的方法;「三經三緯」,則是設在靶牆上的三條經(縱)線和三條緯(橫)線,用來標誌箭靶的高低左右。

我曾按這辦法設置三經三緯,以箭頭瞄準,發箭也十中七八;若設刻度於一弩一機上,那麼命中的一精一密度一定會更高。

青堂羌善鍛甲

【原文】

青堂羌1善鍛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鑒毛髮。

以麝皮為綇旅之2,柔薄而韌。

鎮戎軍3有一鐵甲,櫝藏之,相傳以為寶器。

韓魏公4帥涇原,曾取試之,去之五十步,強一弩一射之,不能入。

嘗有一矢貫札5,乃是中其鑽空6,為鑽空所刮,鐵皆反捲,其堅如此。

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鍛之,比元7厚三分減二乃成。

其末留筋頭許不鍛,隱然如瘊子8,欲以驗未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9也,謂之「瘊子甲」。

今人多於甲札之背,隱起偽為瘊子;雖置瘊子,但元非一精一鋼,或以火鍛為之,皆無補於用,徒為外飾而已。

【註釋】

1青堂羌:亦作「青唐羌」。

原為吐蕃族的一支,後據青唐城(在今青海西寧)建立政權。

北宋時所稱「青唐羌」,實指喃廝囉政權所屬的藏人。

2以麝皮為綇旅之:「綇」字不見於字書,疑為「裲」字之誤。

「裲」即柄襠,即今所稱背心。

「旅」疑為附著之意。

如是,此句意謂以麝皮為背心而綴以甲片。

3鎮戎軍:行政區劃名,治今寧夏固原。

4韓魏公:即韓琦(1008—1075)。

北宋宰相。

曾為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

5札:甲片。

6鑽空:即「鑽孔」,為連綴甲片而在其上穿的小孔。

7元:今用「原」字。

下同。

8瘊(hou)子:俗語,指皮膚上的贅疣。

9土筍:竹筍狀的立土,即用以標識原地面高度的土柱。

【譯文】

青堂羌人善於鍛造鎧甲,所造鎧甲的鐵片顏色青黑,晶瑩透亮,可以照出毛髮。

用麝皮做成的背心綴以甲片,柔軟輕薄而堅韌。

鎮戎軍有一副鐵甲,用木匣收藏著,官員屆屆相傳當做寶器。

韓魏公涇原帥時,曾取出做過試驗,在五十步(三十丈)開外,用強一弩一來射它,不能射穿。

也曾有一箭穿透了甲片,竟是因為正好射在了甲片的小鑽孔上,結果箭頭為鑽空所刮,鐵都反捲起來了,其甲片竟堅硬到如此程度。

凡是鍛造鎧甲,其方法是開始鐵片甚厚,不用爐火加高一溫一 鍛打,而只進行冷鍛,直到鐵片的厚度比原來減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鍛成了。

甲片的末端留著像筷子頭那麼大小的一小片不鍛打,隱約像個瘊子,這是為了檢查鐵片未鍛打時的厚薄,有如疏浚河道時留些筍狀的立土,所以這種鎧甲被叫做「瘊子甲」。

今人鍛甲,多在甲片的背面暗留一個偽做的瘊子;雖留瘊子,但所用質料原非一精一鋼,或由火鍛做成,都無補於實用,不過徒為外表的裝飾罷了。

折玉釵與玉臂釵

【原文】

朝士黃秉少居長安1,游驪山,值道士理故宮石渠,石下得折玉釵,刻為鳳首,已皆破缺,然製作一精一巧,後人不能為也。

鄭愚《津陽門詩》云:「破簪碎鈿不足拾,金溝淺溜和纓綏。」

2非虛語也。

予又嘗過金陵,人有發六朝陵寢,得古物甚多。

予曾見一玉臂釵,兩頭施轉關,可以屈伸令圓,僅於無縫,為九龍繞之,功侔鬼神。

世多謂前古民醇,工作率多鹵拙,是大不然。

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則百工不苟。

後世風俗雖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一精一。

【註釋】

1黃秉:字裡未詳,熙寧中曾以駕部員外郎知沼州。

2此處所引鄭愚的二句詩,原是描寫唐玄宗時宮女浴池的景象的,意思是說:破碎的髮簪和珠寶首飾委棄地上都不值得揀拾,在皇宮的水溝中隨著淺淺的水溜和冠飾的纓帶一起被沖走。

金溝,指皇帝宮苑中的水溝。

纓綏(rui),冠飾的垂帶。

【譯文】

朝廷命官黃秉年輕時居住在長安,有一次游驪山,正碰上一個道士在修治舊時宮殿的石渠,在石頭下發現一支折斷的玉釵,釵頭刻成風首的形狀,都已殘缺,然而製作的一精一巧,是後人不能做到的。

鄭愚的《津陽門詩》說:「破簪碎鈿不足拾,金溝淺溜和纓綏。」

這話不是虛傳的。

我又曾路過金陵,見有人發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

我曾看到一支玉臂釵,兩頭都設置轉動機關,可以彎曲、伸直或使之變成圓形的,幾乎看不出有縫,而為九條龍所環繞,製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

世人多稱往古民風淳樸,手工製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實大不是這麼一回事。

古器物製造非常一精一巧,正由於民風淳樸的緣故,民風淳樸則各種手工製作都一絲不苟。

後世風俗雖浮華奢侈,而在工藝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來的器物多不一精一致。

出土古印章多是軍中官

【原文】

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軍中官。

古之佩章,罷免遷死皆上印綬,得以印綬葬者極稀。

土中所得,多是沒於行陣者。

【譯文】

今人所得地下出土的古印章,多是軍中武官的印章。

古人佩戴印章,罷免、陞遷和死去都要上一交一 印章和系印章的綬帶,能以印章和綬帶隨葬的極少。

現在見於地下出土的,多是死於行伍戰陣的人所留下的。

唐玉輅

【原文】

大駕玉輅1,唐高宗時造,至今進御。

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記其數,至今完壯,乘之安若山嶽,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搖。

慶歷中,嘗別造玉輅,極天下良工為之,乘之動搖不安,競廢不用。

元豐中,復造一輅,尤極工巧,未經進御,方陳於大庭,車屋適壞,遂壓而碎,只用唐輅。

其穩利堅久,歷世不能窺其法。

世傳有神物護之,若行諸輅之後,則隱然有聲。

【註釋】

1大駕:古代皇帝車輛的專稱。

玉輅(lu):用玉石裝飾的大車。

秦漢以後亦成為皇帝專車的稱呼。

【譯文】

宮中大駕玉輅,是唐高宗時製造的,至今還供皇上使用。

從唐朝到現在,共三次用它東至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其他巡視出行,不計其數,而玉輅至今完好結實,乘坐起來安如山嶽,放杯水在上面也不會搖動。

慶歷年間,曾另造一輛玉輅,極盡天下最優秀的工匠手藝製作,乘上去還是搖動不穩定,最後被廢棄不用。

元豐年間,又造了一輛玉輅,尤其極盡天下工巧之能事,而還沒有進獻皇上,正陳放在大庭中,恰好車屋倒壞,竟壓碎了,只好仍用唐玉輅。

唐玉輅的穩定、便利、堅固、耐用,歷來都不能搞清楚它所以如此的製造方法。

世傳有神物保護它,如果讓它行在其他車輅之後,就會隱隱約約聽到一種奇怪的聲響。

【評析】

《筆談》本卷以「」為類名,用現在的術語來表達,即可稱為古器物學。

卷中所涉及的古器物,包括銅黃彝、銅鉦、蒲璧、谷璧、吳鉤、矢服、一弩一機、神臂弓(偏架弓)、沈盧劍、魚腸劍、凸面鏡、錢幣、透光鏡、有矩一弩一機、鐵甲、玉釵、古印章、玉輅等,大都是作者親見的實物。

古器物學的研究,宋初編製的《三禮圖》是不足為據的,所以沈括在本卷第一條即對《三禮圖》提出批評,而這種批評以實物為依據,固無可辯駁。

北宋古器物學的發展,大致到嘉祐間劉敞作《先秦古器圖記》、歐陽修作《集古錄》,才開出新局面;元祐間李公麟作《古器圖》、呂大臨作《考古圖》,使這門學問進一步成熟;下至宋徽宗在位時,則宣和殿收藏古銅器達數萬件,古器物學也因之一時大盛,並編出了集成式的《宣和博古圖》。

沈括所記的古器物還有限,但他往往以科學的眼光作觀察,別有一番意味,這是不同於普通的描述性考證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