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雜誌二:【原文】宣州寧國縣多枳首蛇1,其長盈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雜誌二

夢溪筆談

雜誌二

枳首蛇

【原文】

宣州寧國縣多枳首蛇1,其長盈尺,黑鱗白章,兩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鱗耳。

人家庭檻間,動有數十同穴,略如蚯蚓。

【註釋】

1寧國縣:今安徽寧國市。

枳首蛇:《爾雅》作「軹首蛇」,舊注謂指「歧頭蛇」,即一蛇兩首,而兩首同在一端。

此所記則為兩首在兩端的蛇,又稱「兩頭蛇」。

【譯文】

宣州寧國縣多有枳首蛇,長一尺多,有黑鱗和白花紋,兩首的花紋顏色一樣,但有一首的鱗是倒著的。

人家庭院門檻之間,動輒有幾十條同在一穴中,就跟蚯蚓差不多。

膽礬煉銅

【原文】

信州鉛山縣1有苦泉,流以為澗,挹其水熬之則成膽礬,烹膽礬則成銅。

熬膽礬鐵釜,久之亦化為銅。

水能為銅,物之變化,固亦不測。

按《黃帝素問》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氣「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亦能生金石,此其驗也。

又石穴中,水所滴皆為鐘乳、殷孽2;春秋分3時,汲井泉則結石花;大鹵之下,則生陰一精一石4:皆濕之所化也。

如木之氣在天為風,木能生火,風亦能生火,蓋五行之性也。

【註釋】

1鉛(yan)山縣:一江一 西今縣。

2殷孽:鐘乳石的根部。

又稱「姜石」,中醫亦稱「通石」。

3春秋分:春分和秋分。

4陰一精一石:見下卷「太陰玄一精一石」條。

【譯文】

信州鉛山縣有處泉水叫苦泉,水流成為山間溪水,舀取其水煎熬就能熬成膽礬,再熬膽礬就能熬成銅。

熬膽礬的鐵鍋,日子久了也會變成銅。

水能夠變成銅,物質的變化,確也無法推測。

按《黃帝素問》一書記載天有五行、地有五行,土之氣「在天為濕」,土能生金石,濕氣也能生金石,這水變銅的事例就是一種明驗。

另外在石穴中,水滴下來都能形成鐘乳石、姜石;春分和秋分時節,從井泉中汲出的水能結成石花;含鹽量很高的滷水地下,則能生成陰一精一石:這些都是由濕氣所化成的。

如木之氣在天為風,木能生火,風也能生火,大概五行的本性就是這個樣子。

古之節

【原文】

古之節如今之虎符1,其用則有圭、璋、龍、虎之別,皆櫝將2之,「英蕩3」是也。

漢人所持節,乃古之旄4也。

予在漢東得一玉琥5,美玉而微紅,酣酣6如醉肌,一溫一 潤明潔,有人云即玫瑰7也。

古人有以為幣8者,《春官》「以白琥禮西方」是也;有以為貨者,《左傳》加以玉琥二9是也;有以為瑞節者,「山國用虎節十」是也。

【註釋】

1節:符節,古代用作憑證之物。

虎符:古代用以調兵遣將的兵符。

銅製,虎形,分作兩半,帝王與統兵官各執一半,調兵時兩半驗合方能生效。

2櫝將:裝在匣子裡攜帶。

櫝,木匣。

3英蕩:《周禮·地官司徒·掌節》謂各種金製的節「以英蕩輔之」,舊注或說「英蕩」即「畫函」(有漂亮繪畫裝飾的木匣)。

沈括此處用此意,指「英蕩」即「櫝」。

4旄:裝飾犛牛尾的旗子。

漢人出使所持的節,在竹竿上綴犛牛尾飾物,又稱「節旄」。

5琥:玉製的虎形器。

6酣酣:艷麗的樣子。

7玫瑰:一種美玉。

8幣:禮物。

9加以玉琥二:《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原文作「賜子家子雙琥」。

十山國用虎節:為《周禮·掌節》之文,以為出使山地國家要用虎形的節。

【譯文】

古代的節猶如今天的虎符,但在使用時有圭節、璋節、龍節、虎節的分別,都裝在木匣裡攜帶,《周禮》所說的「英蕩」就是這種匣。

漢人所持的節,其實是古代的旄。

我在漢東地方得到一件玉琥,玉很漂亮而微微發紅,艷艷的就像美人醉後的肌膚,一溫一 潤明潔,有人說這就是玫瑰玉。

古人有以玉琥為禮物的,《周禮·春官》篇所說的「以白琥禮西方」就是禮物;有以玉琥為財物的,《左傳》提到以兩件玉琥賜人就是財物;有以玉琥為吉祥的符節的,《周禮》記載的「山國用虎節」就是這種用途。

江湖不遇風之術

【原文】

江湖間唯畏大風。

冬月風作有漸,船行可以為備;唯盛夏風起於顧盼間,往往罹難。

曾聞一江一 國1賈人有一術,可免此患。

大凡夏月風景2,須作於午後。

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視星月明潔,四際至地皆無雲氣,便可行,至於巳時3即止。

如此,無復與暴風遇矣。

國子博士李元規云:「平生游江湖,未嘗遇風,用此術。」

【註釋】

1一江一 國:泛指長一江一 沿岸地區。

有時也指一江一 淮之間。

2風景:疑當作「風暴」,與下文「暴風」相應。

3巳時:今指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譯文】

在江湖上行船,就怕大風。

冬季的風是漸漸刮起來的,要行船可以早作防備;盛夏的風則轉瞬間就會刮起,行船的人往往會遇難。

曾聽說長一江一 岸邊的商人有一種辦法,可以避免此種禍患。

大凡夏天的風如果暴烈,必起於午後。

要行船的人,夜間五更初刻就起來看天,見天上星月明亮皎潔,四周天際直到地面都無雲氣,便可出行,而到中午以前(巳時)就停下來。

這樣,就不會再遇上暴風了。

國子博士李元規說:「平生遊歷江湖,行船未嘗遇到過大風,用的就是這辦法。」

大薊

【原文】

予使虜至古契丹界,大薊茇1如車蓋,中國無此大者。

其地名薊,恐其因此也,如楊州2宜楊、荊州宜荊之類。

荊或為楚,楚亦荊木之別名也。

【註釋】

1大薊茇(ba):草名,通稱「大薊」,有的方言也稱「大薊菜」。

2楊州:史書一般寫作「揚州」,「揚」很少作「楊」。

【譯文】

我出使契丹,到了契丹人從前居住的地界,見到大薊茇就像車蓋一般大,在中原沒有這麼大的。

這地方所以以薊為地名,恐怕就是因為這種大薊茇特別多的緣故,有如揚州適宜楊樹生長、荊州適宜荊木生長之類。

荊又稱作楚,楚也是荊木的另一名稱。

契丹語入

【原文】

刁約使契丹,戲為四句詩曰:「押燕1移離畢,看房2賀跋支。

餞行3三匹裂,密賜十貔狸。」

皆紀實也。

移離畢,官名,如中國執政官;賀跋支,如執衣、防閤4;匹裂,似小木罌5,以色綾木6為之,如黃漆;貔狸,形如鼠而大,穴居食谷粱,嗜肉,狄人為珍膳,味如肫7子而脆。

【註釋】

1押燕:主持宴會。

指契丹為使者刁約設宴。

2看房:指護衛使者住處。

3餞行:指設宴為使者送行。

4執衣、防閤:官員的役人。

唐代在京文武職事官皆有防閤(從事護衛齋閣等),州縣官及在外監官皆有執衣(以隨從執筆硯等)。

5罌:小罐。

此指契丹人宴會上用的小木罐。

6色綾木:一種紋理像綾紋的木料。

7肫(tun):亦寫作「豚」、「豚」,小豬。

【譯文】

刁約出使契丹,戲謔地寫了四句詩:「押燕移離畢,看房賀跋支。

餞行三匹裂,密賜十貔狸。」

這四句詩記錄的都是實事。

移離畢,契丹的官名,如同中國的執政官;賀跋支,如同中國官員的役從執衣、防閤;匹裂,是一種像小木罐的器物,用色綾木製造,看上去有如用黃漆漆過;貔狸,是一種外形像老鼠而稍大的野獸,在地上打洞藏身,能吃穀物,又貪吃肉,契丹人以之為珍貴的肉食,味道像小豬而肉更脆。

「天子請客」

【原文】

陳文忠1為樞密,一日日欲沒時,忽有中人宣召。

既入右掖,已昏黑,遂引入禁中。

屈曲行甚久,時見有簾幃燈燭,皆莫知何處。

已而到一小殿前,有兩花檻,已有數人先至,皆立廷中,殿上垂簾,蠟燭十餘炬而已。

相繼而至者凡七人,中使乃奏班齊,唯記文忠、丁謂、杜鎬2三人,其四人忘之,杜鎬時尚為館職。

良久,乘輿自宮中出,燈燭亦不過數十而已。

宴具甚盛,捲簾,令不拜,升殿就坐。

御座設於席東,設文忠之坐於席西,如常人賓主之位。

堯叟等皆惶恐不敢就位,上宣諭不已,堯叟懇陳自古未有君臣齊列之禮,至於再三。

上作色曰:「本為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思與卿等共樂之。

若如此,何如就外朝開宴?今日只是宮中供辦,未嘗命有司,亦不召中書輔臣。

以卿等機密及文館職任,侍臣無嫌,且欲促坐語笑,不須多辭。」

堯叟等皆趨下稱謝,上急止之,曰:「此等禮數,且皆置之。」

堯叟悚慄危坐,上語笑極歡。

酒五六行,膳具中各出兩絳囊,置群臣之前,皆大珠也。

上曰:「時和歲豐,中外康富,恨不得與卿等日夕相會。

太平難遇,此物助卿等燕集之費。」

群臣欲起謝,上云:「且坐,更有。」

如是酒三行,皆有所賜,悉良金重寶。

酒罷,已四鼓,時人謂之天子請客。

文忠之子述古得於文忠,頗能道其詳,此略記其一二耳。

【註釋】

1陳文忠:即陳堯叟(961—1017)。

字唐夫,閬中(今屬四川)人。

真宗時官至樞密使加同平章事,卒謚文忠。

2杜鎬(938—1013):字文周,無錫(今屬一江一 蘇)人。

久任官職,真宗時先後特置龍圖閣直學士、學士使充之,祿秩至禮部侍郎。

【譯文】

陳文忠為樞密院長官,有一天將日落時,忽然有宦官傳宣皇上召見。

文忠入皇城右掖門後,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宮城內。

彎彎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時見有簾幕燈燭,都不知道是什麼地方。

然後來到一座小殿前,有兩個雕花的欄杆,已有幾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著竹簾,點燃的蠟燭也不過十幾支。

相繼來到的共有七人,掌禮儀的宦官於是奏稱「班齊」,只記得七人中有文忠、丁謂、杜鎬三人,其餘四人忘記了,杜鎬當時還只是館職人員。

許久,皇上的轎子從宮中出來,燈燭也不過幾十盞。

宴會準備得很豐盛,捲起簾子後,皇上令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

皇上御座設在宴席的東面,而設文忠的座位於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賓主之位。

堯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諭就座,堯叟懇切陳述自古未有君臣並排列坐的禮儀,以至於解釋再三。

皇上不高興地說:「本來因為天下太平,朝廷無事,想與卿等共享快樂。

如果這樣,哪還比得上就在外朝開宴?今天只是宮中供給置辦的,未嘗叫有關部門做什麼,也不召中書輔臣參加。

以卿等都是擔當機密職事和文館職任的,侍從之臣沒什麼嫌疑,權且想促膝坐坐,說說笑笑,不必再多推辭。」

堯叟等都要趨下台階稱謝,皇上急忙制止,說:「此等禮數,暫且都放下。」

堯叟等惶悚戰慄,正襟危坐,皇上笑語極歡暢。

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間各給放了兩個紅錦囊,置於諸臣之前,都是大珠寶。

皇上說:「風調雨順,年景豐收,中外康樂富足,恨不得與卿等每天晚上都聚會。

太平世道難遇,這點東西就算贊助你們宴集遊樂的費用。」

諸臣欲起立稱謝,皇上說:「且坐,過會兒還有。」

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賜予,全是美金重寶。

宴會結束,已到了四更天,當時人稱這次是「天子請客」。

文忠之子述古得知其事於文忠,頗能道其詳細,這裡只是略記其一二。

「三不得」宅第

【原文】

丞相陳秀公1治第於潤州,極為閎壯,池館綿亙數百步2。

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輿一登西樓而已。

人謂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賣不得。

【註釋】

1陳秀公:即陳升之(1011—1079)。

神宗熙寧初年為宰相,善附會。

2步:古代度量單位,六尺為步。

【譯文】

丞相陳秀公在潤州修建的宅第,極為宏闊壯麗,園池樓館綿延一二百丈。

宅第建成,秀公已病得很嚴重,只不過讓人用轎子抬著登了一回西樓而已。

人稱這宅子有「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賣不得。

廖恩

【原文】

福建劇賊廖恩1聚徒千餘人,剽掠市邑,殺害將吏,一江一 浙為之騷然。

後經赦宥,乃率其徒首降,朝廷補恩右班殿直,赴三班院候差遣2。

時坐恩黜免者數十人,一時在銓班敘錄3,其腳色皆理私罪或公罪4,獨恩腳色稱出身以來並無公私過犯。

【註釋】

1廖恩:北宋南劍州(今福建南平)人。

為當地大姓,以經商致富。

以曾有軍功,對朝廷賞賜不滿,遂於熙寧十年(1077)聚眾起事,屢敗官軍。

不久投降,補右班殿直(低級武臣階官),任鄜延路指揮使。

2差遣:宋人稱官員的實際職務為差遣。

3銓班敘錄:指在吏部有關機構排隊等待考查及調換差遣等。

4腳色:宋人對初入仕或其他官員所寫個人簡歷的稱呼。

其內容須寫明有無過犯。

私罪、公罪:宋代官員因公務過失觸罪而不涉徇私舞弊者稱「公罪」,不關公務而因私情觸罪或因公務而涉徇私者稱「私罪」。

私罪的處罰較公罪為重。

【譯文】

福建大反寇廖恩聚集徒眾千餘人,剽掠城邑,殺害將吏,一江一 浙一帶為之騷動。

後經朝廷赦免,遂率領其徒眾服罪投降,朝廷授予廖恩右班殿直的官銜,讓他到三班院等候任命實際職務。

當時因受廖恩起事的牽連而被降職和罷免的官員有數十人,一時在吏部銓考機構辦理有關手續,他們的履歷表上都必須寫明因此事被治私罪或公罪,唯獨廖恩的履歷表自稱為官以來沒有公、私過犯。

邊州木圖

【原文】

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

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麵糊、木屑,寫其形勢於木案上。

未幾寒凍,木屑不可為,又鎔蠟為之。

皆欲其輕,易繼故也。

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

上召輔臣同觀,乃詔邊州皆為木圖,藏於內府。

【譯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訪邊境事宜,始製作木版地圖,以摹繪邊境的山川道路。

起初先走遍了那裡的山川,隨後用麵糊和木屑,在木案上塑制當地地形的模型。

沒過多久,因為天冷冰凍,用木屑不能做成,又改用熔蠟的辦法製作。

這些都是為了使地圖輕便,容易攜帶。

回到官署,乃雕刻成木版地圖進獻朝廷。

皇上召集輔政大臣一起觀看,於是下詔邊地各州都製作木版地圖,收藏於宮中的有關機構。

李順

【原文】

蜀中劇賊李順陷劍南兩川1,關右2震動,朝廷以為憂。

後王師破賊,梟3李順,收復兩川,書功行賞,了無間言4。

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得之,乃真李順也。

年已七十餘,推驗明白,囚赴闕,覆按皆實。

朝廷以平蜀將士功賞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斬順,賞文璉二官,仍閤門祗候5。

文璉泉州人,康定中告歸泉州,予尚識之。

文璉家有李順案款6,本末甚詳。

順本味一江一 王小博7之妻弟,始王小博反於蜀中,不能撫其徒眾,乃共推順為主。

順初起,悉召鄉里富人一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財粟,據其生齒8足用之外,一切調發,大賑貧乏;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

時兩蜀大饑,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

及敗,人尚懷之,故順得脫去,三十餘年乃始就戮。

【註釋】

1李順:北宋淳化四年(993)春隨王小波起義,十二月王小波死後,代為首領。

次年正月攻克成都,稱大蜀王,眾至數十萬,又分兵東攻至巫峽。

五月被鎮壓。

劍南兩川:指劍南西川(治今成都)、劍南東川(治今三台)。

唐分設節度使,宋初改府、州。

2關右:關西,今陝西潼關以西地區。

3梟:處以斬刑,懸首示眾。

4間言:嫌疑、懷疑之言。

5閤門祗候:閤門司屬宮。

僅佐助禮儀事,而為武臣清要之選。

6案款:刑事審判案卷。

7味一江一 :水名,又為鎮名。

在今四川都一江一 堰市西南。

王小博:即王小波。

起義當年十二月戰死。

8生齒:指人口。

【譯文】

蜀中大反寇李順攻陷劍南東西川,關西地區震動,朝廷為之憂慮。

後官軍破寇兵,殺李順梟首示眾,收復兩川,記功行賞,朝廷內外全無懷疑李順已死的議論。

至景祐年間,有人告發說李順尚在廣州,巡檢使臣陳文璉捕獲其人,果然是真李順。

當時李順已七十多歲,審訊清楚以後,用囚車押赴京師,覆核再審,知其事皆屬實。

由於朝廷對平蜀將士的論功行賞早已實施,因而不打算公開此事,只是殺了李順,又給陳文璉加官兩級而使之為閤門祗候了事。

文璉是泉州人,康定年間辭職回泉州,我還認識他。

他家裡有李順一案的審訊案卷,記錄此案的前後始末甚為詳細。

李順本是味一江一 王小波的妻弟,起初王小波在蜀中起兵造反,不能得到部眾的擁戴,其部眾於是共推李順為首領。

李順初為首領,即召集鄉里的所有富人一大姓,下令具報其家中全部財產和糧食,除了按他們的家庭人口留下夠用的之外,其餘一切都調發徵集,大力救濟貧苦農民;錄用有才幹之士,存撫安分守己的人家,號令嚴明,所到之處一無所犯。

其時兩川正遭遇嚴重的饑荒,不過十天半月之間,歸附李順的就達到數萬人,其兵鋒所向,州縣官都開門迎接,討伐檄文傳佈之地,沒有不被攻破的城池。

到他失敗之後,人們還懷念他,所以李順得以逃脫遠走,直到三十多年後才被捕殺。

諸葛亮能用度外人

【原文】

諸葛亮範文正常3言:「史稱諸葛亮能用度外人2。

用人者,莫不欲盡天下之才,常患近已之好惡而不自知也。

能用度外人,然後能周大事。」

【註釋】

1範文正:即范仲淹。

常:通「嘗」。

2度外人:不守法度之人。

據《宋稗類鈔》記載,范仲淹所說「度外人」特指有氣節而「闊略細故」、「有可用之材」而「不幸陷於吏議深文」之人,大致相當於今天所說有才能而犯過錯誤的人。

【譯文】

範文正曾說過:「史書記載諸葛亮能任用有才能而犯過錯誤的人。

凡是用人,沒有不希望天下人才都各盡其能的,所以經常擔心因事用人近乎以個人好惡而不自知。

能用犯過錯誤的人,然後才能使得事體周全,成就大事業。」

關中無螃蟹

【原文】

關中1無螃蟹。

元豐2中,余在陝西,聞秦州3人家收得一干蟹。

土人4怖其形狀,以為怪物。

每人家有病瘧5者,則借去掛門戶上,往往遂差6。

不但人不識,是鬼亦不識也。

【註釋】

1關中:地名,相當於今陝西省。

2元豐:宋神宗趙頊(xū)年號(1078—1085)。

3秦州:州名,治所在今甘肅省天水市。

4土人:當地人。

5瘧:可能指瘧疾。

6差:通「瘥」(chai),指病癒。

【譯文】

關中一帶沒有螃蟹。

元豐年間,我在陝西時,聽說秦州一帶有戶人家收藏有一隻干螃蟹。

當地人都害怕它的樣子,認為(它)是怪物。

每當誰家有人得了瘧疾,就借去掛在門上,病往往就好了。

這東西不僅人不認識,恐怕鬼也不認識。

校書如掃塵

【原文】

宋宣獻1博學,喜藏異書,皆手2自校讎3。

常謂:「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

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謬4。」

【註釋】

1宋宣獻:即宋綬,字公垂,謚宣獻,通經史百家,喜歡對典籍進行校勘。

2手:親手。

3校讎(chou):校對,核對書籍文字,糾正錯誤。

一人獨校為校,二人對校為讎。

4脫謬:漏校和錯校。

【譯文】

宋綬學識淵博,喜歡收藏奇特的書籍,(對收藏的書)都要親手進行校訂。

他經常說:「校書就像清掃灰塵,一邊掃,一邊生。

所以有時一本書經過三四次校勘以後,還是會有錯漏訛誤。」

【評析】

《雜誌》卷中所錄大約是作者認為不易歸類的材料,故總匯於書末,而稱為雜記。

實際全書都是雜記性的,分類只是相對的,所以各類別之間多有內容性質相近的條目。

就材料的重要性而言,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兩卷絕不低於其他各卷,如有關石油、海陸變遷、雁蕩山、指南針、膽礬煉銅、邊州木圖、李順事跡等條,都在這一類。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