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辨證一:【原文】鈞石之石,五權1之名,石重百二十斤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辨證一

夢溪筆談

辨證一

鈞石之石

【原文】

鈞石之石,五權1之名,石重百二十斤。

後人以一斛2為一石,自漢已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

挽蹶gōng一弩一3,古人以鈞石率4之;今人乃以粳米5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今之武卒蹶一弩一,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6,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7之弓,人當五人有餘。

此皆近歲教養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杖鎧冑極今古之工巧。

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註釋】

1五權:指五種重量單位,即銖、兩、斤、鈞、石。

漢代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作為重量單位的「石」,古代即讀作shi,後世多讀作dan。

2斛(hu):古代量器名,也用作容量單位。

作為容量單位,一般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為一斛。

3挽蹶gōng一弩一(nǔ):猶言「挽弓蹶一弩一」,即拉弓和踏一弩一。

挽,拉。

蹶,踏。

一弩一,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發箭的強弓,其大者要用腳踏或腰開。

4率(lǜ):計算。

5粳(jīnɡ)米:粳稻米。

風塵車 6魏之武卒:指戰國時魏國經過特別訓練的勇武的士兵。

《荀子·議兵》篇謂「魏氏之武卒」能夠「操十二石之一弩一」。

7顏高:春秋時魯國武士。

《左傳》定公六年載「顏高之弓六鈞」。

【譯文】

「鈞石」的「石」,是五種重量單位的名稱之一,每石重一百二十斤。

後人以一斛為一石,自漢代以來已經如此,如說「飲酒一石不亂」,就是以一斛當一石。

拉弓踏一弩一的力量之大小,古人都用作為重量單位的鈞、石來計算;今人卻以粳稻米一斛的重量為一石,而每石以九十二斤半為標準,則相當於漢秤的三百四十一斤。

現在的武士踏一弩一,有能達到九石力量的,換算所用之力,乃相當於古代的二十五石,與先秦魏國的武士相比,則一人之力抵得上二人還有餘;弓有能拉到三石力量的,乃相當於古代的三十四鈞,與魯國武士顏高的六鈞之弓相比,則一人之力抵得上五人還有餘。

這些都是近年來的軍事訓練所取得的成效,以至於擊刺、馳射等都掌握了中原和四裔之民所能有的技術,兵器鎧甲的製造也都極盡古今工巧之能事。

現時武備的程度,前世沒有哪一代可以相比。

陽燧照物

【原文】

陽燧1照物皆倒,中間有礙2故也。

算家謂之「格術3」。

如人搖櫓,臬4為之礙5故也。

若鳶6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7,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

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

陽燧面窪8,以一指迫9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

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十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

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

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

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

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

小則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則以己為物,以物為己。

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

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註釋】

1陽燧(sui):一種凹面銅鏡,鏡面呈拋物面,古代用以聚集陽光取火,其原理與現今的拋物面太陽灶相似。

2礙:阻礙,文中指光的聚焦處,即凹面銅鏡拋物面的焦點。

3格術:古代數學術語,由沈括在這條筆記中最早明確提出,用現代科學術語來解釋的話,大致相當於「幾何光學」。

4臬:船上用來支撐櫓的小木樁,即力學上的支點,將搖櫓的力往相反的方向作用於水而產生推進力。

5礙:阻礙。

這裡的「礙」是一種比喻的用法,即力通過支點後作用於相反方向,用來進一步說明光通過凹面鏡焦點的反射情況。

6鳶(yuān):老鷹,猛禽。

7窗隙所束:被窗戶縫隙所束,文中指光線透過窗戶細縫,與光線透過小孔成像的情況相似。

8窪:凹陷。

9迫:靠近。

十腰鼓:古代一種中間細、兩端對稱的鼓,這裡用腰鼓以細處中心對稱的情況來比喻陽燧焦點與光線反射的關係。

麻菽(shū):芝麻、豆子。

菽:豆類的總稱。

著物:加於物上,文中指將可燃的東西放到凹面鏡的聚光點處。

著:加於……之上。

豈特:豈止,不只是。

特:只,僅,獨。

然:如此,這樣。

鮮(xiǎn):少。

易:換,改變。

《酉陽雜俎(zǔ)》:唐代段成式所撰筆記體小說,20卷,《續集》10卷,以內容廣博而著稱。

段成式(約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鄒平人。

海翻則塔影倒:出自《酉陽雜俎·卷四·物革》。

原文為:「咨議朱景玄見鮑容說,陳司徒在揚州,時東市塔影忽倒。

老人言,海影翻則如此。」

【譯文】

用陽燧照物體都是倒立的影像,是因為中間有障礙的緣故。

算學家說這叫做「格術」。

譬如人搖櫓,作支撐的小木樁成了櫓的障礙一樣。

像老鷹在空中飛行,它的影子隨著鷹飛而移動,如果鷹和影子之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那麼影子與鷹飛的方向就相反了。

又像窗孔中透過樓塔的影子,中間的光線被窗孔所約束,也都是倒垂,與陽燧的情形一樣。

陽燧的鏡面是凹陷的,當一個手指靠近鏡面時,像是正的;當手指漸漸移遠到某一位置,像就不見了;超過這一位置,像就倒過來了。

那個看不見的地方,正如窗戶的孔、架櫓的木樁、腰鼓的腰成了障礙一樣,物體與像相對,就成了搖櫓的情形。

所以舉起手來影子就越向下,放下手來影子就越向上,這應該是可以看得到的。

陽燧的表面是凹陷的,對著太陽照,光線都集中在內心。

離鏡面一二寸的地方,光線集中成一個點,大小如芝麻粒,照到物體上面,物體一會兒就燃燒起來,這就是腰鼓最細的地方。

豈止物體是這樣,人也如此,中間不被外物阻礙的很少。

小的就把利害互相改變,是非互相顛倒;大的就把自己當成外物,把外物當成自己。

不要求去掉障礙,卻想看到不顛倒的物象,太難了啊!《酉陽雜俎》所說「海翻則塔影倒」,這純屬虛枉之談。

影像通過窗孔就會顛倒,這才是通常的道理。

日有食之

【原文】

先儒以日食正陽之月止謂四月,不然也。

正、陽乃兩事,正謂四月,陽謂十月。

歲亦陽止是也。

《》有「正月繁霜1」、「十月之一交一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二者,此先王所惡也。

蓋四月純陽,不欲為陰所侵2;十月純陰,不欲過而乾陽也。

【註釋】

1正月繁霜:語出《詩·小雅》:「正月繁霜,我心憂傷。」

毛傳:「正月,夏之四月。

繁,多也。」

2為陰所侵:古人認為,日食是太陽受陰氣侵蝕所致。

【譯文】

從前的學者認為日食於正陽之月,正陽之月只指四月,其實不是這樣。

正、陽是兩碼事,正指四月,陽指十月,即「歲亦陽止」。

比如《詩經·小雅·正月》說「正月繁霜」、「十月之一交一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是先王所討厭的。

大概因為四月純陽,不願被陰所侵擾;十月純陰,不願陰太盛而干犯了陽。

熙寧五服敕

【原文】

予為《喪服後傳》,書成,熙寧中欲重定五服敕,而予預討論。

雷、鄭之學,闕謬固多,其間高祖遠孫1一事,尤為無義。

《喪服》但有曾祖齊衰三月,曾孫緦麻三月,而無高祖遠孫服。

先儒皆以謂「服同曾祖曾孫,故不言可推而知」,或曰「經之所不言則不服」,皆不然也。

曾,重也。

由祖而上者,皆曾祖也;由孫而下者,皆曾孫也;雖百世可也。

苟有相逮者,則必為服喪三月。

故雖成王之於後稷,亦稱曾孫。

而祭禮祝文,無遠近皆曰曾孫。

《禮》所謂「以五為九」者,謂旁親2之殺也。

上殺、下殺至於九,旁殺至於四,而皆謂之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

過此則非其族也。

非其族,則為之無服。

唯正統3不以族名,則是無絕道也。

【註釋】

1遠孫:當作「玄孫」,因宋太祖趙匡胤的始祖名玄朗,所以當時遇到「玄」要避諱。

玄孫指曾孫的子輩。

2旁親:據《禮記·喪服小傳》改。

3正統:此指皇族。

【譯文】

我撰寫《喪服後傳》,書寫成後,熙寧年間朝廷要重新制定喪服制度,而我參與了討論。

雷、鄭的學說缺漏、錯誤的地方固然很多,其中高祖玄孫一事,尤其沒有道理。

《禮儀·喪服》中之說曾祖齊衰三月,曾孫緦麻三月,而沒有提到高祖玄孫守喪的服裝。

從前的學者都認為「服裝與為曾祖、曾孫守喪的相同,雖然沒提也可以推想得到」,有人說「經上沒提到的就不服喪」,這兩種說法都不對。

曾,是重的意思。

從祖父以上的都是曾祖,從孫子以下的都是曾孫,即使一百代以後也是這樣。

如果可能的話,都必須為之服喪三個月。

所以即使周成王對於後稷也稱曾孫,而祭祀祝文中無論世代遠近都稱曾孫。

《禮記》所謂「以五為九」,講的是為旁系親屬服喪時如何降低等次。

上殺、下殺至於九代,旁殺至於四代,在此之內的都稱為同族,族昆弟父母、族祖父母、族曾祖父母。

在此之外的就不算同族了。

不是同族,就不為他服喪。

唯有正統不以族來命名,是因為正統是綿延不絕的。

水以漳、洛名

【原文】

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舉數處:趙、晉之間有清漳、濁漳,當陽有漳水,贛上有漳水,鄣郡有漳一江一 ,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

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縣有洛水。

此概舉一二耳,其詳不能具載。

予考其義,乃清濁相蹂者為漳。

章者,文也,別也。

漳謂兩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別也。

清漳、濁漳,合於上一黨一 。

當陽即沮、漳合流,贛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予未曾目見,鄣郡即西一江一 1合流,亳漳即漳、渦合流,雲夢即漳、鄖合流。

此數處皆清濁合流,色理如螮蝀,數十里方混。

如璋亦從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執,《詩》云:「濟濟辟王,左右趣之。

濟濟辟王,左右奉璋。」

璋,圭之半體也,合之則成圭。

王左右之臣,合體一心,趣乎王者也。

又諸侯以如聘,取其判合2也。

有事於山川3,以其殺4宗廟禮之半也。

又「牙璋以起軍旅」,先儒謂「有鈕牙之飾於剡側」,不然也。

牙璋,判合之器也,當於合處為牙,如今之合契。

牙璋,牡契也,以起軍旅,則其牝宜在軍中,即虎符之法也。

洛與落同義,謂水自上而下,有投流處。

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註釋】

1西一江一 :此指西來的大一江一 。

2判合:能互相分合,即兩個璋能合成一個圭。

3有事於山川:指祭祀山川。

4殺:此指降低。

【譯文】

水流以漳、洛命名的最多,現在略舉幾處:趙、晉之間有清漳、濁漳,當陽有漳水,贛水的上流有漳水,鄣郡有漳一江一 ,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

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縣有洛水。

這裡不過略舉一二,詳情不能具載。

我考察它們的含義,漳乃是清濁相混合的意思。

章有文采、區分之意。

所謂漳,就是兩件東西相混合後既有文采而且能夠區分的意思。

清漳、濁漳,匯合於上一黨一 。

當陽的漳水就是沮、漳水的合流,贛水上流之漳合貢水為灨,漳州的漳浦我沒有親眼見過,鄣郡之漳匯合於大一江一 ,亳州之漳就是漳、渦水的合流,安州雲夢之漳是漳、鄖水的合流。

這幾個地方的漳水也都是清濁合流,色澤紋理如天上的虹一樣,綿延幾十里才混合如一。

璋也有章的字旁,璋,是君王身邊的大臣所執,《詩》云:「濟濟辟王,左右趣之。

濟濟辟王,左右奉璋。」

璋,就是圭的一半,兩個璋合起來就是一個圭。

這正是君王身邊的大臣們聯合同心,趨奉君王的意思。

諸侯用璋來互相聘問,是取其能互相分合的意思。

君王祭祀山川用璋,是取其與祭祖所用禮器相差一半。

所謂「牙璋以起軍旅」,過去的學者認為它是刃口飾有突出牙狀物的東西,是不對的。

牙璋,是一種能互相分合的東西,應當在可以相合之處製作牙,就好像現在的合契一樣。

牙璋,是有凸牙之器,既用以調發軍隊,則凹牙之器應該在軍隊中,這也就是虎符的方式。

洛與落的含義相同,是指該水流自上而下投流的地方。

現在天下名為淝水、沱水的水流也很多,過去的學者都各有說法。

解州鹽澤

【原文】

解州1鹽澤2,方百二十里。

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

鹵色正赤3,在版泉4之下,俚俗5謂之「蚩尤6血」。

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7,得此水然後可以聚8。

又其北有堯梢水9,亦謂之「巫咸河」。

大鹵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

唯巫咸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謂之「無鹹河」,為鹽澤之患,築大堤以防之,甚於備寇盜。

原其理十,蓋巫咸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澱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註釋】

1解州:州名,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

2鹽澤:鹽池。

3鹵色正赤:鹽池中的滷水呈紅色。

鹵:也稱大鹵,很濃的鹽溶液,其中除未結晶的食鹽外,還含有多種其他可結晶的鹽類,如硫酸鈣等。

據一胡一 道靜先生分析,解州鹽池屬於硫酸鹽型,主要成分是硫酸鈉、硫酸鎂、氯化鈉等,含鐵量極微,推測滷水呈紅色可能是有鐵鹽的膠態雜質懸浮在滷水中造成的。

4版泉:覆蓋在鹽池表面的一層由硫酸鈉、硫酸鎂等結晶礦物形成的硝板。

5俚俗:民間俗語。

6蚩尤:傳說中的古代氏族首領。

相傳他曾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帶與黃帝大戰,兵敗被擒,其被斬首分一屍一之處就在解州,「解」的地名即因此而來。

7甘泉:淡水泉。

8聚:聚結,這裡指結晶。

此句意思是說,解州鹽澤的滷水和甘泉淡水相混合後,可以促使鐵、鈣、鎂等雜質以碳酸鹽形式聚集下沉,同時破壞膠體,進而結出好的食鹽結晶來。

9堯梢水:又名白沙河,發源於山西中條山巫咸谷。

隋時姚暹曾加疏通以利於灌溉,所以民間又稱它為姚暹渠。

「堯梢」二字可能是「姚暹」的轉音。

十原其理:推究它的道理。

濁:混濁。

淤澱鹵脈:鹵脈指鹽池的鹽層礦脈,濁水與滷水相遇,凝聚成淤泥一樣的沉澱物,會阻塞礦脈,所以會導致下文所說的「鹽遂不成」。

因此歷來都把濁水視為鹽池的大敵,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五稱池鹽「忌濁水,參入即淤澱鹽脈」。

【譯文】

解州的鹽池,方圓(周長)有一百二十里。

雨多的時候,四面山裡的水都流入池中,池水卻從來沒有滿溢過;大旱的時候,池水也從來沒有乾涸過。

鹽池鹹水的顏色是純紅的,因為在版泉之下,所以民間俗稱為「蚩尤血」。

在鹽池中部附近只有一處泉水是淡水泉,有了這一處泉水,人們才可以在這裡聚集居住。

鹽池的北面又有堯梢河(「梢」讀作「消」),也稱巫咸河。

含鹽量很高的鹹水,如果不能與淡水泉的水混合,就不能結晶出鹽來。

唯獨巫咸河的水流入鹽池,則鹽池的水就不能再結晶,所以人們稱這條河叫「無鹹河」,視為鹽池的大禍害,築起一條大堤防堵它,看得比防範賊寇強盜還要重。

推究其間的道理,大抵巫咸河的水是混濁的重水,流入鹹水之後,就會因為淤澱而造成鹹水上源的阻塞,從而使得鹹水的含鹽量降低而不能結晶,並無其他特別的原因。

程生馬

【原文】

北宋立機 《莊子》云:「程生馬。」

嘗觀《文字注》1:「秦人謂豹曰程。」

予至延州,人至今謂虎豹為「程」,蓋言「蟲2」也。

方言如此,抑亦舊俗也。

【註釋】

1《文字注》:疑即唐一人張參所撰《五經文字》。

宋人引書有《五經文字注》,或即張參之書的別稱,因其書正字下有注而名之。

2蟲:古人稱老虎為「蟲」或「大蟲」。

【譯文】

《莊子》書中說:「程生馬。」

(我)曾翻閱《文字注》一書,其注中談到:「秦人把豹叫做程。」

我到延州任職時,見那裡的人至今還把虎豹叫做「程」,大概說的是「蟲」。

此類方言,或者也是沿襲舊時風俗而來的。

泣河

【原文】

《唐六典》1述五行,有「祿」、「命」、「驛馬」、「湴2河」之目,人多不曉「湴河」之義。

予在鄜延,見安南行營諸將閱3兵馬籍,有稱「過范河損失」。

問其何謂「范河」,乃越人謂淖沙4為「范河」,北人謂之「活沙」。

予嘗過無定河5,度活沙,人馬履之,百步之外皆動,項項然6如人行幕上。

其下足處雖甚堅,若遇其一陷,則人馬駝車應時皆沒,至有數百人平陷無孑遺者。

或謂此即流沙也;又謂沙隨風一流 ,謂之流沙。

「湴」,字書亦作「泥」(蒲濫反)。

按古文「泥」,深泥也。

術書有「湴河」者,蓋謂陷運,如今之「空亡7」也。

【註釋】

1《唐六典》:唐玄宗時官修書,記唐代官制。

2湴:與「泥」為異體字,見段末。

今讀作ban。

3安南行營: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一交一 趾(今越南)侵入邕州(治今廣西南寧),朝廷以郭逵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討使,率兵擊走之。

此役用兵,當有征自北邊的,故沈括在鄜延得見其軍籍冊。

閱:檢閱,審查。

4淖沙:像泥淖那樣易陷的流沙。

5無定河:在今陝西省北部,流經沙漠地帶,東入黃河。

以泥沙混流、湍急而深淺無定得名。

宋時其地為邊塞。

6項項(honɡ)然:形容空洞、沉悶又持續不斷的聲音,類似「轟轟然」。

7空亡:古人迷信,以為十二地支多出十天干的兩個時辰不吉利,稱為「空亡」。

術數家往往以虛詐喪財等凶運為「空亡」。

【譯文】

《唐六典》述說五行,有祿、命、驛馬、湴河等名目。

人們大多不知道湴河的含義。

我在鄜延任職時,看見安南行營將領們檢閱兵馬的冊籍,有「過范河損失」的說法。

我問他們為什麼叫「范河」?原來南方人把泥沼叫做「范河」,北方人則叫做「活沙」。

我曾經過無定河,穿越過活沙,人馬走在上面百步以外都動起來,晃晃蕩蕩就像走在帳幕上一樣。

落腳的地方雖然比較堅硬,但如果一遇到塌陷,人、馬、駝、車立刻就會陷沒,甚至有好幾百人全被淹沒而沒有一個剩下的。

有人說這就是流沙;也有人說沙隨著風一流 動叫做流沙。

「湴」,在字書裡也寫作「泥」(蒲濫反)。

根據古文,泥,是深泥的意思。

術數書中有湴河,是指厄運,就像現在所說的「空亡」。

藏書辟蠹用芸

【原文】

古人藏書辟1蠹2用芸。

芸,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

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後葉間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驗。

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

予判昭文館時,曾得數株於潞公家,移植秘閣後,今不復有存者。

香草之類,大率多異名,所謂蘭蓀,蓀,即今菖蒲是也;蕙,今零陵香是也;苣,今白芷是也。

【註釋】

1辟:通「避」,此指驅除。

2蠹(du):蛀蟲。

【譯文】

古人藏書用芸香來防蛀蟲。

芸香是一種香草,就是如今人說的七里香。

它的葉子類似於豌豆葉,小叢生長。

葉子十分芳香,秋後葉子間微微發白如同用麵粉塗抹過一樣,用它防蛀蟲有特效。

南方人採來放在席下,可以除跳蚤、虱子。

我擔任判昭文館事時,曾在文彥博家求得了許多株芸香,移植到秘閣後面,現在沒有存活的了。

香草這類東西,大體上都有別的名字,如所謂蘭蓀,蓀就是今天的菖蒲;蕙就是今天的零陵香;苣就是今天的白芷。

祭禮三獻

【原文】

祭禮有腥1、焊、熟三獻。

舊說以謂腥、焊備太古、中古之禮,予以為不然。

先王之於死者,以之為無知則不仁,以之為有知則不智。

薦可食之熟,所以為仁;不可食之腥、焊,所以為智。

又一說,腥、焊以鬼道2接之,饋食3以人道接之,致疑也。

或謂鬼神嗜腥、焊,此雖出於異說,聖人知鬼神之情狀,或有此理,未可致詰。

【註釋】

1腥:生肉。

2鬼道:指鬼神的行為規範。

3饋食:以熟食祭饗鬼神。

【譯文】

祭禮中有腥、焊、熟三種獻祭品。

過去的說法認為腥、焊是具備了遠古、中古之禮,我認為不是這樣的。

先王對於死者,以為他們無知就算不上仁,認為他們有知就算不上智。

獻祭可食用的熟食是為了表示仁;獻祭不可食的腥、焊,是為了表示智。

又有一種說法,腥、焊是以鬼神的行為規範來對待他們,熟食是以生人的行為規範來對待他們,以使他們迷惑。

有人說鬼神喜好腥、焊,這雖然是出於經義之外的說法,但聖人瞭解鬼神的情況,或者有它的道理,不能懷疑否定它。

玄為赤黑色

【原文】

世以玄為淺黑色,璊為赭玉,皆不然也。

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謂之玄鳥。

熙寧中,京師貴人戚里多衣深紫色,謂之黑紫,與皂1相亂,幾不可分,乃所謂玄也。

璊,赭色也,「毳衣2如璊(音門)」。

稷之璊色者謂之穈。

(穈字音門,以其色命之也。

《詩》「有穈有芑」,今秦人音糜,聲之訛也。

)穈色在朱黃之間,似乎赭,極光瑩,掬3之粲澤,熠熠如赤珠。

此自是一色,似赭非赭。

蓋所謂「璊」,色名也,而從玉,以其赭而澤,故以諭4之也;猶「鴘5」以色名而從鳥,以鳥色諭之也。

【註釋】

1皂:黑色。

2毳(cui)衣:古代的一種上衣彩繪、下裳刺繡而五色具備的禮服。

3掬:捧。

4諭:通「喻」,比喻。

5鴘(biǎn):青黃色。

【譯文】

世人認為玄是淺黑色,璊是赭色的玉,都是不對的。

玄是赤黑色,燕子的羽毛就是這種顏色,所以被稱為玄鳥。

熙寧年間,京師的貴人和皇親國戚多穿深紫色衣服,而稱為黑紫,與黑色相混,幾乎不可分別,這也是一種人們所稱的玄色。

璊是赭色,所以《詩經》裡說「毳衣如璊」(「璊」字的讀音同「門」)。

有一種稷子的米是璊色的,這種稷子叫做穈。

(「穈」字的讀音同「門」,是用它的顏色命名的。

《詩經》裡說「有穈有芑」,現在秦地的人把「穈」字讀作「糜」,是讀音發生了訛變。

)穈的顏色在朱黃之間,與赭色相似,極為光潔晶瑩,捧在手上鮮亮有光澤,熠熠生輝如赤色寶珠。

這自是一種顏色,似赭色而非赭色。

大抵所謂「璊」是一種顏色的名稱,而其字以「玉」為部首,是因為它近乎赭色而有光澤,故以玉來比喻它;這也如同「鴘」也用作一種顏色的名稱,而其字以「鳥」為部首,也是用這種鳥的顏色來比喻它。

煉鋼

【原文】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1屈盤之,乃以生鐵陷2其間,泥封煉之3,鍛令相入4,謂之「一團一 鋼」,亦謂之「灌鋼」。

此乃偽鋼5耳,暫假6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7,仍是柔鐵。

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

余出使至磁州8鍛坊9,觀煉鐵,方識真鋼。

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十,濯盡柔面,則麵筋乃見。

煉鋼亦然,但取一精一鐵,鍛之百餘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

此乃鐵之一精一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黯黯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

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註釋】

1柔鐵:熟鐵。

2陷:這裡指將生鐵包嵌進去。

3泥封煉之:用泥將它封起來冶煉。

4入:這裡是「相熔合」的意思。

5偽鋼:沈括認為這種鋼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鋼,所以稱其為偽鋼。

6假:借。

7生鐵自熟:生鐵自然就成了熟鐵了。

8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縣。

9鍛坊:煉鋼鐵的作坊。

十筋:這裡指麵筋。

濯(zhuo):洗,製麵筋時需用水洗去澱粉。

柔面:這裡指製麵筋時用水洗去的澱粉。

瑩:光潔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樣子。

皆系地之所產:都是產地不同造成的。

【譯文】

手風箱冶鐵爐 世上鍛鐵所稱的鋼鐵,是先把熟鐵彎曲盤捲起來,又將生鐵陷入其中,然後用泥包裹好加以燒煉,煉好後再加鍛打,使熟鐵和生鐵互相摻雜滲透,這樣鍛煉出來的鋼就稱為「一團一 鋼」,也叫「灌鋼」。

這其實是一種假鋼,只不過暫時借生鐵提高熟鐵的硬度,經過兩三次燒煉之後,生鐵自然變熟,則得到的還是熟鐵。

然而天下人都不以為這辦法有什麼不對,大概是由於不知道什麼是真鋼。

我出使河北時,曾到磁州的鍛坊看煉鐵,才知道什麼是真鋼。

凡是鐵裡面含有鋼的,如同小麥麵粉和成的面一團一 裡頭有麵筋,把面一團一 的軟面洗乾淨了,才會見到麵筋。

煉鋼也是這樣,只要取一精一純的熟鐵燒煉鍛打百餘火,每次鍛打都稱稱重量,鍛一回輕一回,直到屢次鍛打而斤兩不減,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煉上百次也將不會再有損耗。

這是最一精一純的鐵,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而磨光之後又顯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鐵迥然不同。

也有鐵煉盡了而全無鋼的,這都和鐵的產地有關係。

唐十八學士真贊多與舊史不同

【原文】

予家有閻博陵1畫唐秦府十八學士,各有真贊2,亦唐一人書,多與舊史3不同。

姚柬字思廉,舊史姚思廉字簡之。

蘇壹4、陸元朗5、薛莊6,《唐書》皆以字為名。

李玄道7、蓋文達、於志寧、許敬宗、劉孝孫、蔡允恭,《唐書》皆不書字。

房玄齡8字喬年,《唐書》乃房喬字玄齡。

孔穎達字穎達,《唐書》字仲達。

蘇典簽9名從日從九,《唐書》乃從日從助十。

許敬宗、薛莊官皆直記室,《唐書》乃攝記室。

蓋《唐書》成於後人之手,所傳容有訛謬,此乃當時所記也。

以舊史考之,魏鄭公對太宗云:「目如懸鈴者佳。」

則玄齡果名,非字也。

然蘇世長,太宗召對玄武門,問云:「卿何名長意短?」

後乃為學士,似為學士時方更名耳。

【註釋】

1閻博陵:即閻立本(?—673)。

唐代著名畫家。

官至宰相,封博陵縣公。

2真讚:畫像贊。

真,寫一真 ,指畫像。

贊,即評語,因一般為正面評價,故稱「贊」。

3舊史:指《舊唐書》。

其書為五代時後晉官修,領銜署名者為後晉宰相劉昀。

宋人以《舊唐書》與本朝官修的《新唐書》相對而言,一習一 稱舊史和新史。

下文所述《唐書》均指《舊唐書》。

4蘇壹:「壹」原作「台」,誤,據南宋洪適《盤洲文集》卷六十三《跋登瀛圖》及明一胡一 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卷八所引改。

蓋後人傳抄致訛。

洪適謂蘇氏名壹,字世長,《舊唐書》則只作蘇世長。

5陸元朗:陸氏本名元朗,字德明,《舊唐書》則只作陸德明。

6薛莊:即薛元敬。

洪適謂薛莊字符敬,《舊唐書》則只作薛元敬。

7李玄道:「玄」原作「元」,系清人避本朝諱改。

沈括本文當是原作「真」,乃避宋朝諱而改「玄」為「真」。

今為便讀,仍用「玄」字。

8房玄齡:此「玄」字及下文兩見的「玄齡」之「玄」,各本原皆作「真」。

今仍用「玄」字。

9蘇典簽:即蘇勖,典簽為其職名。

從日從九:即「旭」字。

蓋蘇勖本名旭,因「旭」、「勖」同音,遂致轉寫。

十從日從助:即「勖」字。

魏鄭公:即魏徵(580—643)。

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

官至宰相,封鄭國公。

懸鈴:此二字與「玄齡」諧音,魏徵借此喻指房玄齡宜為宰相。

太宗:當作「高祖」,疑亦後人誤改。

《舊唐書·蘇世長傳》載召對世長者為唐高祖,非是太宗。

更名:按蘇世長之名,「世」字犯太宗諱,故沈括疑其本名世長,在入太宗文學館後才改名壹。

【譯文】

唐呂才漏刻圖 我家中藏有閻立本所畫的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圖,每圖各有姓字爵裡及畫像贊,也是唐一人撰文題寫的,而多與《舊唐書》的記載不同。

姚柬字思廉,《舊唐書》則作姚思廉字簡之。

蘇壹、陸元朗、薛莊,《舊唐書》皆以他們的字為名。

李玄道、蓋文達、於志寧、許敬宗、劉孝孫、蔡允恭,《舊唐書》則都沒有記錄他們的字。

房玄齡字喬年,《舊唐書》卻作房喬字玄齡。

孔穎達字穎達,《舊唐書》記載他字仲達。

蘇典簽本名從日從九的「旭」,《舊唐書》卻寫作從日從助的「勖」。

許敬宗、薛莊的官職都是直記室,《舊唐書》卻作攝記室。

大抵《舊唐書》成書於後人之手,所傳述的免不了會有訛謬,而這幅十八學士圖的附加文字則是當時的記錄。

以舊史考之,魏鄭公曾對太宗說:「目如懸鈴者佳。」

則玄齡確是房氏的名,而不是他的字。

然而蘇世長,高祖曾在玄武門召見他,問他說:「您為何名為長而見識短?」

他後來才成為十八學士之一,似乎是在為學士時才改名壹的。

杜若與紫薇花故事

【原文】

唐正觀1中,敕下度支求杜若2。

省郎以謝朓3詩云「芳洲采杜若」,乃責坊州貢4之,當時以為嗤笑。

至如唐故事,中書省中植紫薇花5,何異坊州貢杜若?然歷世循之,不以為非。

至今舍人院紫薇閣前植紫微花,用唐故事也。

【註釋】

1正觀:即「貞觀」,唐太宗年號,沈括避本朝諱用「正」字代「貞」。

2度支:即戶部度支司。

杜若:香草名。

《楚辭》有「采芳洲兮杜若」。

3省郎:實指度支郎。

尚書省各部郎官統稱省郎。

謝朓:南朝詩人。

4坊州:州名,治今陝西黃陵東南。

此所記事,譏省郎以「芳洲」與「坊州」諧音,即令坊州貢進杜若。

唐一人記坊州回報說:「坊州不出杜若,應由謝朓詩誤。」

太宗聞之大笑,罷度支郎官。

5「中書省」句: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取天文上的紫微垣為帝居之義,改中書省為紫微省。

尋於省中植紫薇花,故俗間又稱紫微省。

此省名僅存數年,而省中植紫薇花之事卻被沿襲。

【譯文】

唐貞觀年間,詔令戶部尋覓杜若,承辦官員竟根據謝朓「芳洲采杜若」的詩句,要坊州進貢,當時曾傳為笑談。

而像有唐一代沿為成例的在中書省署內種植紫薇花,其性質和要坊州進貢杜若沒什麼兩樣,卻被歷代因循,不覺得不對。

現在中書省舍人院的紫薇閣前植紫薇花,就是襲用唐代的成例。

漢人飲酒數石不可信

【原文】

漢人有飲酒一石不亂。

予以制酒法較1之,每粗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斗。

今酒之至醨2,每秫3一斛,不過成酒一斛五斗。

若如漢法,則粗有酒氣而已,能飲者飲多不亂,宜無足怪。

然漢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謂石乃鈞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計之,當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

於定國4飲酒數石不亂,疑無此理。

【註釋】

1較:通「校」,考校,檢驗。

2醨(li):薄酒。

3秫(shu):粘高粱米。

4於定國(?—前41):西漢後期大臣,官至丞相。

《漢書》有傳。

【譯文】

漢代有人飲酒一石不醉。

我以釀酒法考校,漢代用二斛粗米能夠釀出六斛六斗酒。

現在最薄的酒,用一斛粘高粱米,不過能釀成一斛五斗。

若採取漢代那種釀法(釀成的酒是原料的三倍多),則不過稍微有些酒味而已,能飲者飲多了也不醉,應該無足為怪。

但漢代的一斛,也相當於今天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裡又如何容得下二斗七升水?或說飲酒一石指的是作為重量單位的石,即一百二十斤,用今天的秤來換算,相當於三十二斤,那也等於現在的三斗酒。

史書上說於定國飲酒數石不醉,恐怕沒有這樣的道理。

古說濟水伏流地中

【原文】

古說濟水1伏流2地中,今歷下3凡發4地皆是流水,世傳濟水經過其下。

東阿5亦濟水所經,取井水煮膠6,謂之「阿膠7」;用攪濁水則清8。

人服之,下膈9、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疾十。

今醫方不載此意。

【註釋】

1濟水:古時濟水與長一江一 、黃河、淮河並稱「四瀆」。

古代所說的濟水包括兩部分:一是黃河以北部分,源出河北濟源河,流入黃河;一是黃河以南部分,為黃河的支流,因分流處與河北的濟水入口隔岸相對,古人便把它看做濟水的下游。

濟水流經山東入海。

2伏流:潛流於地下。

濟南地質條件獨特,地下水特別豐富,古人不瞭解這一點,誤以為是濟水伏流其下使然。

3歷下:地名,指今山東濟南。

4發:挖掘,開挖。

5東阿:地名,在今山東東平西北,東平湖邊。

6取井水煮膠:用井水熬驢皮製膠。

據《水經注》載,東阿境內的阿城「北門西側皋上有井,巨若車輪,深六尺,歲常煮膠,以貢天府」。

7阿膠:中藥名,也叫驢皮膠,以驢皮加水熬製而成,原產於山東省東阿縣。

8攪濁水則清:將阿膠攪入水中,可以使混濁的水變清。

東漢孔融的《同歲論》中就有「阿膠徑寸,不能止黃河之濁」的句子。

9下膈:可以治療所謂「膈食」之病。

十淤濁及逆上之疾:積食、氣脹、嘔吐之類的病症。

【譯文】

過去有說濟水消失後是在地下潛流的。

現在歷下一帶,只要掘地就都是流水,世人相傳是因為濟水經過其地下。

東阿也是濟水經過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取井水熬膠,稱之為「阿膠」;將阿膠放入濁水中攪動,濁水就會變清。

人服用阿膠,能夠疏通食氣、化痰、止嘔吐。

這些都是利用了濟水更趨下的天然性質,其水清而不滯,重而不濁,因此被用於治療食氣淤滯混濁、不能通下的病症。

現在醫家的藥方書沒有記載這層意思。

宗廟之祭西向

【原文】

宗廟之祭西向者,室中之祭也。

藏主於西壁,以其生者之處1奧也。

即主柘而求之,所以西向而祭。

至三獻則一屍一出於室,坐於戶西南面,此堂上之祭也。

戶西謂之扆,設扆於此。

左戶、右牖,戶、牖之間謂之扆。

坐於戶西,即當扆而坐也。

上堂設位而亦東向者,設用室中之禮也。

【註釋】

1生者之處:活人居住的地方。

【譯文】

宗廟祭祀時向西南行禮,是在室內的祭奠。

神主收藏在西面的牆壁,因為那兒是活人居處的部位。

對著藏神主的石室而祈禱,所以要向西面祭奠。

三獻之後一屍一從室裡出來,坐在門戶的西側面向南,這是在堂上的祭奠。

門戶以西稱為扆,因為扆設在那兒。

門戶以西,窗子以東,門戶與窗戶之間叫做扆。

坐在門戶的西側,就是背靠扆而坐。

到了堂上位次也要朝向東面,是設置位次用室內祭奠的禮節。

「野馬」為田野間浮氣

【原文】

《莊子》言「野馬也,塵埃也」,乃是兩物。

古人即謂「野馬」為塵埃,如吳融1云「動梁間之野馬」,又韓偓2云「窗裡日光飛野馬」,皆以塵為「野馬」,恐不然也。

「野馬」乃田野間浮氣耳。

遠望如群馬,又如水波,佛書謂如熱時「野馬陽焰3」,即此物也。

【註釋】

1吳融:唐末官員、詩人,《新唐書》有傳。

2韓偓(wo):唐末官員、詩人,入五代而卒,《新唐書》有傳。

3野馬陽焰:此四字當是隋釋慧遠《維摩經疏》所說「陽焰浮動,相似野馬」的概括語。

【譯文】

《莊子》書中說到「野馬也,塵埃也」,指的是兩種東西。

前人即有以為「野馬」就是塵埃的,如吳融說「動梁間之野馬」,又韓偓也說「窗裡日光飛野馬」,都以塵埃為「野馬」,恐怕不是這樣。

「野馬」其實就是田野間的浮氣。

這種浮氣遠望如群馬,又像水波,佛書上稱酷熱時的「陽焰」如「野馬」,就是這種東西。

太一十神

【原文】

太一十神:一日太一,次日五福太一,三日天一太一,四日地一太一,五日君基太一,六日臣基太一,七日民基太一,八日大游太一,九日九氣太一,十日十神太一。

唯太一最尊,更無別名,止謂之太一,三年一移。

後人以其別無名,遂對大游而謂之小游太一,此出於後人誤加之。

京師東西太一宮,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廡,甚為失序。

熙寧中,初營中太一宮,下太史考定神位。

予時領太史,預其議論。

今前殿祠五福,而太一別為後殿,各全其尊,深為得體。

然君基、臣基、民基,避唐明帝諱改為「棋」,至今仍襲舊名,未曾改正。

【譯文】

太一十神:一是太一,二是五福太一,三是天一太一,四是地一太一,五是君基太一,六是臣基太一,七是民基太一,八是大游太一,九是九氣太一,十是十神太一。

唯有太一最尊貴,再沒有別名,只稱為太一,每三年移一次宮。

後人因為太一沒有別名,就相對大游太一而稱它為小游太一,這是後人誤加在它頭上的。

京城的東太一宮、西太一宮,正殿供奉五福太一,而太一卻供在偏殿,很是次序顛倒。

熙寧年間,開始營建中太一宮,朝廷下令由太史考定神位,我當時任太史,參與了這一討論。

現在中太一宮前殿供奉五福太一,而另外修築後殿供奉太一,各自顧全了他們的尊貴,很是得體。

然而君基太一、臣基太一、民基太一中的「基」字,因避唐明帝諱改為「棋」字,至今仍然沿襲舊名,未曾改正。

手教「委曲」

【原文】

予嘉祐中客1宣州寧國縣,縣人有方瑪者,其高祖方虔,為楊行密守將,總兵戍寧國,以備2兩浙。

虔後為吳人所擒,其子從訓代守寧國,故子孫至今為寧國人。

瑪有楊溥與方虔、方從訓手教數十紙,紙札皆一精一善。

教稱委曲書,押處稱「使」,或稱「吳王」。

內一紙報方虔云:「錢鏐此月內已亡歿。」

紙尾書「正月二十九日。」

按《五代史》,錢鏐以後唐長興三年卒,楊溥天成二年已僭即偽位,豈得長興三年尚稱「吳王」?溥手教所指揮事甚詳,翰墨印記,極有次序,悉是當時親跡。

今按,天成二年歲丁亥,長興三年歲壬辰,計差五年。

溥手教,予得其四紙,至今家藏。

【註釋】

1客:客居。

2備:防備。

【譯文】

嘉祐年間我客居在宣州寧國縣,縣裡有個人叫方瑪,他的高祖方虔是楊行密(唐末的割據勢力,曾任淮南節度使,唐昭宗時被朝廷封為吳王)的守將,領兵戍守寧國縣以防備兩浙的吳越國。

方虔後被吳越人所擒,他的兒子方從訓替代他的位置鎮守寧國縣,所以他們的子孫至今是寧國縣人。

方瑪有楊溥(楊行密的兒子)與方虔、方從訓的手教(親筆所寫的指示)幾十封,紙張都很一精一美。

手教稱「委曲」(唐代長官給下屬的手諭一般用「委曲」作結束語),簽名處稱「使」,或稱「吳王」。

其中一封通報方虔說:「錢鏐此月內已亡歿。」

手教末尾寫著「正月二十九日」。

查考《五代史》,錢謬在後唐長興三年逝世,楊溥在天成二年已經自行稱帝,怎麼會在長興三年還自稱「吳王」?楊溥手教中所命令的事情很詳細,字跡和印記極有次序,全是當時的親筆。

據今天的查考,天成二年是丁亥年,長興三年是壬辰年,相差五年。

楊溥的手教,我獲得了四封,至今還收藏在家。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