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象數一:【原文】開元《大衍曆法》1最為一精一密,歷代用其朔法2。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夢溪筆談》象數一

夢溪筆談

象數一

《奉元歷》改移閏朔

【原文】

開元《大衍曆法》1最為一精一密,歷代用其朔法2。

至熙寧中考之,歷已後天五十餘刻3,而前世歷官皆不能知。

《奉元歷》4乃移其閏朔:熙寧十年天正5元用午時,新歷改用子時6;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

四夷朝貢者用舊歷,比來款塞7。

眾論謂氣至8無顯驗可據,因此以搖新歷,事下有司考定。

凡立冬晷景9與立春之景相若者也,今二景短長不同,則知天正之氣偏也;凡移五十餘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十。

以此為驗,論者乃屈,元會使人亦至,曆法遂定。

【註釋】

1《大衍曆法》:唐代開元年間僧一行所制定的曆法。

2朔法:指朔策之法,即推算各月平均長度並用以確定朔日(每月初一)的方法。

3刻:古代計時單位,一晝夜分為一百刻。

4《奉元歷》:由提舉司天監沈括主持、聘淮南人衛樸制定的曆法。

熙寧八年(1075)閏四月頒行,共行用了十八年。

5天正:指冬至日的臨界時分。

舊時曆法以此為推算起點。

6子時:當今24小時制的23:00—1:00,取中值即為0:00。

7比來:接連而至。

款塞:本義指扣塞門,舊時中原王朝用作周邊部族政權及海外諸國來通好或內附的稱呼。

和「四夷」等詞一樣,含有蔑視的意味。

8氣至:猶言節氣。

至,四至,指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9晷景:同「晷影」。

古代用晷(日晷)測日影,以日影的角度和長度定時刻。

十停:均勻。

元會:元旦日皇帝朝會群臣及外賓的典禮。

【譯文】

唐開元間所制定的《大衍曆法》最為一精一密,歷代都沿用其推算朔策的方法。

然而到熙寧年間考校,現行曆法已落後實際天象五十餘刻,而前世歷官都不能推知這一誤差。

《奉元歷》於是改動閏月和朔日的設置:熙寧十年冬至的臨界時分原用午時,新歷改用子時;閏十二月改為閏正月。

四方各族及外域來朝覲並進貢方物的國家仍然沿用舊歷,接連按以往的節慶日派遣使者通好。

朝廷輿論以為節氣的確定並無顯著的天象驗證可以依據,遂因各國遣使事懷疑和反對新歷,事下有關部門考定。

不過大凡立冬的晷影與立春的晷影是差不多的,如今舊歷所用的這兩種晷影長短不同,可知舊歷冬至節氣的確定有偏差;大致移動五十餘刻,立冬、立春的晷影長度才能均勻。

以此作為驗證,持異議的人乃無話可說,而元旦朝會時各國使者也按新定的日期來到,於是新曆法得以確定。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夢溪筆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