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中國文人的典範是誰?屈原,過於悲情;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

國學入門

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

【蘇東坡其人】

中國文人的典範是誰?屈原,過於悲情;陶淵明,過於出世;李白,過於一浪一漫;杜甫,過於沉鬱;白居易,過於樸實;歐一陽一修,過於學術;柳永,過於風一流……數來數去,唯有蘇東坡,他既有天才的詩情,又有常人的一愛一憎,關心著黎明百姓的生活,又從不以扭轉乾坤之人自居;他不是如魚得水的政客,在官一場上也屢遭陷害;但他也不是超脫塵世的神仙,人間的酸甜苦辣讓他流連。

蘇東坡不僅是一流的詩人、詞人、書法家、思想家、畫家,更是世上難得活得真實、活得有滋有味的名士。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號稱為「三蘇」,並列於「唐宋八大家」中。

蘇軾曾經少年得志,與弟弟蘇轍同榜高中進士,獲得主考官歐一陽一修的稱讚,也得到當朝皇帝的賞識。

但進入仕途後,由於捲入新舊一黨一爭的激烈漩渦中,他的一生也就注定不再平靜,他是中國士大夫文人中遭貶低最多的一個。

蘇東坡先是被朝中小人誣陷,由堂堂知州突然被逮捕入獄,成了階下囚。

出獄後貶官黃州,官職卑微,薪水很少。

以後輾轉數處,都不得意。

六年後,舊一黨一上台,突然奉詔進京,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內,居然連升數級,差一點就要拜相了。

然而哲宗親政時,又將他貶到廣東的惠州,海南島的儋州,蘇東坡以六十餘歲的高齡過著生活上「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日啖薯芋」的貧窮生活,幼子夭亡,最能理解體貼他的侍妾也病死。

在儋州,他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幾年,直到六十六歲時遇赦北歸,卻死在路途之中。

在死後的七十年裡,他卻不斷獲得賜封殊榮,謚曰「文忠」,又特贈太師。

縱觀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歷盡艱辛、大起大落。

然而他的一生又是樂觀的一生,積極進取的一生,面對現實的一生,也是超脫現實的一生。

【才華橫溢的蘇軾】

說蘇軾才華橫溢,一點也不為過,歷史上,能像他這樣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醫藥、飲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樹的人,環視華夏史海,極為少見。

蘇軾的文學成就極高,他的詩、詞和散文至今都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之一。

他的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代表了宋詩的典型風貌與最高成就;他的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開創了中國詞壇豪放派的先河;他的散文與歐一陽一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最優美動人、自然流暢的。

他的作品中既有描繪自然景致的「水光瀲灩晴方好」,又有心靈抒發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既有哀婉淒涼的「春一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又有波瀾壯闊的「大江東去,一浪一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

他的作品中不僅有他對社會人生的獨特理解,對江山勝景的欣賞,還有對生活情趣的品味,而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極大的美的享受,同時又能得到思想哲理的啟迪與文學修養的教益。

不僅在文學上造詣深厚,在書法繪畫上,他也表現不凡。

雖然沒有受過系統的繪畫訓練,但憑藉著厚實的書法功底,他竟能「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而這無不與其心境、才情有著密不可分關係。

書法方面,蘇軾在《論書》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成為書也。」

這種對書法的與眾不同的審美意識既深刻又形象。

蘇軾將書法與繪畫、詩詞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其書境、畫境、詩境無不體現著他的人格及心境。

【蘇東坡的樂觀】

在惠州,他自寬自解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他還說假如自己本就是當地的一個秀才,如果屢試不中,那不也要在這窮鄉僻壤過一生嗎?

貶謫到海南島上,這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最遠的「天涯海角」,親友們都擔心他年邁蒼蒼難得生還,他卻唱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優哉游哉,聊復爾耳。」

蘇軾視人生如棋局。

辱、窮通、得失,又何必計較?身處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達觀胸懷,又始終不放棄對人生的熱一愛一。

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態度,就是蘇軾的人格魅力所在。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試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他用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卻道盡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