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在這五千多年中,有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

國學入門

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

【史記其書】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在這五千多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雖然有歷史記載,但是要麼時間不明確,要麼事情不完整,要麼作者不詳。

從司馬遷著《史記》開始,中國的歷史書就進入了一個規範的時代,人們寫歷史就有了一個標準。

《史記》是正史「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之間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魯迅稱這本書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一騷一》」。

從體例上來說,《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不僅內容上條理明晰,司馬遷的文筆也酣暢淋一漓,在眾多史書中別具文才。

《史記》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

「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史記》原名是《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公」指的就是寫歷史書的人。

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司馬遷的《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名句】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解讀:貴族王公大臣們是生來就該享富貴的嗎?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並非是王侯將相之子。

「英雄不問出處」,重要的是,是否和陳勝一樣,敢於成為一個平民英雄。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解讀: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從歷史中去總結前人的經驗,防止我們再走上戰爭、貧窮、動亂的老路,歷史才變得有價值。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解讀: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如果不是這樣,國家連基本問題都沒有解決就去考慮其他,就是喪失禮儀,人民為了追求利益而沒有羞恥之心了。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解讀:泰山不拒絕土壤,所以能高大;河流不嫌棄細小的溪流,所以能深遠;為國之君,不推卻百姓,就能表明他的美德。

的確,只有敢於接納他人,才能讓自己的力量更加強大。

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個人,都難得有這樣的胸懷。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解讀:好學、深入地思考,才能漸漸領會其中的含義。

讀書的時候,不僅要用眼,更要用心。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解讀:有一個叫做顏回的人非常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兩次。

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因為他能吃苦,並且聰明好學。

一個人並不需要超群的智力,只要有出眾的品德,就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

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解讀:不順耳的話如同良藥,甜言蜜語如同病菌。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要有一雙能聽苦言的耳朵,才能進步。

淵深而魚聚之,山深而獸往之。

解讀:深水之中有大魚,深山之中有猛獸。

所以一個國家想要吸引人才,也要虛懷若谷,寬大為懷。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解讀:一千個人對你唯唯諾諾,不如有一個人敢於和你直面爭論。

與其結交那些阿諛奉承的朋友,不如結交那些敢於直言的朋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讀:桃樹和李樹雖不會講話,但它們的花香能吸引成群的人來觀賞。

有時候千言萬語不如一個小小的行動。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解讀:做事情不當機立斷的話,反而會受到連累。

所以在關鍵的時候,要有決絕的勇氣和魄力。

【史記故事】

勇於直言的司馬遷

公元前99年夏天,漢武帝派一寵一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

李陵帶領步卒5000人出居廷,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匈奴單于相遇。

匈奴以8萬騎兵圍攻李陵。

經過八晝夜的奮戰,李陵斬殺了10000多匈奴兵,但終因孤軍奮戰,彈盡糧絕而被俘。

消息傳到長安以後,漢武帝本希望李陵能戰死沙場,卻聽說他投降了,憤怒萬分。

滿朝文武官員「見機行一事」,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迎一合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

當漢武帝詢問司馬遷的看法時,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不辨是非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

他認為李陵平時對母親孝順,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範。

司馬遷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5000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10000多匈奴兵,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

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敵軍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

他之所以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回來報答漢室。」

司馬遷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認為是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

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將司馬遷打入了大牢。

雖然歷經磨難,可是司馬遷一直堅定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信念,終於寫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生活的不幸使作者滿懷悲憤,他將這種濃郁的感情融入《史記》的創作中,因而其筆下的人物刻畫和論贊中都飽含一著太史公詩人般的激一情。

如《屈原列傳》是屈原偉大人格的讚歌,《項羽本紀》是一首充滿悲壯歎惋之情的英雄史詩,《伯夷列傳》是一首噴一發出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詩。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