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古代沒有幼稚園或者學前班,那他們小時候的啟蒙教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

國學入門

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

【三字經其書】

古代沒有幼稚園或者學前班,那他們小時候的啟蒙教育是怎樣的呢?隨著人文歷史的積累,民間的一些學者就總結了一些適合孩子的書籍,經過挑選,約定俗成了一批教材,《三字經》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蒙學讀本。

《三字經》,顧名思義,就是三字三字地讀的一本經典,比如:「人之初,一性一本善,一性一相近,習相遠。」

這樣三個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於孩童跟著大人複述、背誦。

相傳,它是南宋時一位名叫王應麟的學者編寫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三字經名句】

玉不琢,不成器。

子不學,不知義。

解讀:玉石不經過雕琢,就不能用來做器物。

人不學習,就不明事理。

玉石原本包裹在其貌不揚的岩石裡,只有經過打磨、雕刻、拋光、鑲嵌等工序,才能變成無價之寶。

人要成為有用之才,也要經過勤學苦練、承受各種考驗和壓力,才能明白什麼是美好的品德。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讀:讀書人、農民、工人和商販,這合稱「四民」,是國家不可或缺的人。

有人寫文章說中國是「四民社會」,這就是四民的具體含義。

在古代,讀書人做官,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商販買賣,構成了一個繁榮的社會。

首孝弟,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解讀: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其次才是增加見聞。

知道十百千這些數,認識一些文字。

為什麼古人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我們想,如果一個人一精一通電腦,但是他道德敗壞,就會成為一個破壞網絡的黑客;如果他道德良好,就能幫助身邊的人解決電腦問題。

道德的好壞,決定著一個人的好壞。

若廣學,懼其繁。

但略說,能知源。

解讀:天下的學問很多很廣,如果面面俱到就會很難下手。

但如果能夠提綱挈領地學習,就能明白學問的根源。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一個大學問家也不是一天學成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來,學習也要從根本開始。

《三字經》就是一本「略說」形式的書,讀完它,就能開始閱讀其他的國學經典了。

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讀:閱讀歷史書和歷朝的實錄,就能博古通今,好像親眼看到過歷史一樣。

讀書能增加我們的知識面,擴大我們的視野。

雖然沒有去過漢唐,但是讀古人的書,就像親眼看到過漢唐的盛世一樣。

因此古代有很多飽學之士,都能對歷史瞭如指掌。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讀:蠶吐絲可以織成綢緞,蜜蜂釀蜜可以食用,人如果不學習,就會沒有能力,這樣還不如蠶和蜜蜂。

一個人只有有了一技之長,才有立身之本。

學習,正是我們發現自己的長處的一個途徑。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勵。

解讀:只要勤學肯定能有收穫,只知道遊戲是沒有益處的。

要時刻提醒自己,勉勵自己好好學習。

讀書和學習需要恆心,也要有清醒的認識,隨時勉勵,隨時反省,才能保證正確的方向。

【三字經故事】

孟母三遷

《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段機杼。」

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

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祝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

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

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

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麼區別,還有什麼用!」孟子聽後,再也不偷懶了。

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

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

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蓆子清涼爽一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裡,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溫暖。

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說:「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輳」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裡面,靠著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

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