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寫史書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歷史上獨自編史的人很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

國學入門

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

【五代史其書】

寫史書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歷史上獨自編史的人很少,尤其是政一府有了專門的編書機構之後。

但是宋朝歐一陽一修卻自己編了一本歷史書,於是歷史上就有了兩本《五代史》。

宋朝建國後不久,薛居正主編了一本《五代史》,六十多年之後,大文學家歐一陽一修就在新資料的基礎上,重新編寫了一本《五代史》,也就是《新五代史》。

歐一陽一修感歎:「嗚呼,五代之亂極矣!」他所要做的,就是將那些「寡有廉恥」的現象寫出來,讓後人明白是非曲直。

在歐一陽一修去世一個月後,朝廷下詔命他的家人奏上史書,然後收藏在國家圖書館。

到了金朝章宗時,歐一陽一修的《新五代史》才逐漸代替了舊史。

【五代史名句】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解讀:具有憂患的意識、辛勤地一操一勞可以讓國家興旺;安逸的生活環境和猶豫不前的做法只會讓自己深處險境之中。

這句話出自歐一陽一修的《伶官傳序》,是歐一陽一修在總結前朝皇帝既得天下,後又失天下的原因時所說。

艱苦奮鬥、發憤圖強可以使人成功;居功自傲、貪圖享樂則會使人失敗。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解讀:失去了這樣的好機會,就再也難以找到了。

這句話出自《舊五代史》。

抓住一個好的機會勝過長時間的出謀劃策,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要重視機遇,但也要知道,機會只照顧有準備的人。

未有去仁而興、積仁而亡者。

解讀:歷史上從來沒有因為無道而興旺、積德而之國的。

這是歐一陽一修對歷史的一個總結,也是他著書立說的立場,他就是為了告誡後人,要以德治國,國家才能長久。

惟廬陵歐一陽一公,慨然以自任,蓋潛心累年而後成書。

解讀:只有廬陵的歐一陽一修先生,敢於擔當書寫歷史的重任,靜下心來鑽研了好幾年才寫出一本《五代史》。

歐一陽一修的新史能夠流傳下來,就是因為他下了很多工夫。

世亂識忠臣,誠哉!

解讀:只有在亂世才能辨別出誰是忠臣,真的是這樣埃從古至今,越是在危難緊急的時刻,越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氣節的高低,因此,歐一陽一修專門寫了《死節傳》,表揚亂世忠臣。

自古材賢有韞於中而不見於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

解讀:歷史上有才德的人,常常是中庸而不高調的,要麼隱居在陋巷之中,要麼藏身於草莽之間。

所以有很多真正了不起的人物,我們現在並不知道。

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解讀:一,是所有事物的本源,能夠領會一的奧妙,才能去治理天下。

「一」就是道家所說的天地自然的規律,只有符合自然,合乎生命的本一性一,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當我們困惑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否能「守一」。

【五代史故事】

史學家評《五代史》

歷史學家錢穆評價歐一陽一修的《新五代史》,說這本書「文比《史記》,義近《春秋》」

文比《史記》,是因為歐一陽一修本身就是一個大文學家,他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他不僅在文學上深有造詣,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在政治上還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

而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

歐一陽一修在詩、詞、散文上均為一時之冠,他的文章讀起來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說他義理可比《春秋》,是因為他對歷史的覺悟,著書以懲惡揚善激濁揚清為宗旨。

也就是既有一精一彩的史情,也有誠懇的史意。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他常用這樣的感歎開頭,這其中正流露出他的一片憂國憂民之心。

兩本《五代史》的不同之處

《舊五代史》主要是跟著前朝的正史路數,收集了眾多的材料而成。

但只歸納材料算不上歷史,在這堆材料的背後,還應有一定的評價觀點。

比如五代中的梁帝朱溫,原本在唐朝時被賜姓為朱全忠,後來篡位做了皇帝。

舊史中一開篇就是他的本紀,稱之曰「帝」。

而歐一陽一修認為,他在何種階段就應該有何種稱謂,於是一開始稱他朱溫,到了唐朝被賜姓以後稱為朱全忠,到了梁朝才稱為「帝」。

像這樣的不同之處,兩本《五代史》中還有很多。

讀這兩本書,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立場和志趣所在。

謙虛的歐一陽一修

歐一陽一修曾和宋祁一起編修《新唐書》。

其中「志」和「表」都是歐一陽一修所寫,也最受後人的稱讚。

完成之後,照理應該署上一個總編撰的名字,就像《隋書》署了魏征之名,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但是他官最大,就歸在他名下。

《新唐書》的署名,歐一陽一修堅持分開,因為他說宋祁的年齡比他大,作為後輩,他不敢獨享此書。

結果,《新唐書》就分開署名,誰寫的就署上誰的名。

宋祁說,歐一陽一修是他見過的最謙虛而又尊重別人的人。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