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6.3 唐詩的風骨:中國古代文學的全盛時代,應該是在唐宋。唐詩,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6.3 唐詩的風骨

國學入門

6.3 唐詩的風骨

【唐詩略說】

中國古代文學的全盛時代,應該是在唐宋。

唐詩,是唐朝文學中最耀眼的一顆珍珠,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最高一峰。

沒有哪個朝代能像唐朝那樣詩人輩出,詩作大氣磅礡。

唐朝起自公元618年,亡於公元907年,在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湧現出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文化繁榮時期,也出現了顏真卿、柳公權這樣的大書法家,還有唐三彩、胡騰舞這樣的異域文化……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盛世。

而這盛世畫卷當中,最耀眼的莫過於唐詩。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

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外,今天知名的唐代詩人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作品也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

唐詩的內容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矛盾;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一愛一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有的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的表達男一女一愛一慕之情,有的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等等。

從自然現象、政治動一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在詩人的筆下展現出來。

他們或用理一性一的思想,或用一浪一漫的想像,或者兩種兼而有之。

從直觀的形式上看,唐詩的形式很全面。

唐代的古體詩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絕句和律詩兩種,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而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句數有限定,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的用字有平仄之別,押韻的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鴻篇巨製,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

近體詩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一精一練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名家】

李白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高人。」

李白的形象一直和瀟灑的俠客緊密相連,相傳他總是隨身佩帶寶劍,高興時揮劍作舞,憤怒時彈劍作歌。

李白是一位一性一格豪邁、感情奔放、嚮往建功立業的詩人。

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中的士人的自信與抱負,神采飛揚,充滿理想色彩。

李白的七言絕句是唐一人七絕的代表作,他詩中有爆發式的抒情、變幻莫測的想像和明麗的意象,他把樂府體和歌行體寫得有如行雲流水,是無人能及的。

李白生於盛唐,感受著盛唐昂揚的時代一精一神,又經歷了唐代社會的衰敗。

因此,在他的詩裡,既有建功立業的信心,又常有憤慨不平的怒氣。

李白曾經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但在天子面前他依然飲酒放歌,毫不諂媚。

不久被權臣譭謗,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實已經腐敗不堪。

「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是他的才華不得重用;「驊騮拳跼不能食,蹇驢得意鳴春風」,是他對那些庸才之輩的憤恨。

安史亂起之後,他前後兩次從軍,希望以一己之力效忠國家。

他既是一位天才的詩人,又是一個敢一愛一敢恨的真名士。

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既然說到詩仙李白,就得說一說詩聖杜甫。

杜甫小李白十一歲,他的青年時代和當時許多盛唐詩人一樣,都有過「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致君堯舜」的政治抱負,但一生窮愁潦倒,沒有好的機遇,因此在感情上最接近下層民眾。

安史之亂讓半個中國淪為丘墟,盛唐的繁華化為灰燼。

杜甫在戰火中流離轉徙,寫下了《北征》這樣的體現民生疾苦的詩。

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因為戰爭中許多重大事件、戰爭帶來的破壞、百姓的心態,他都盡收筆下。

再無第二個詩人,能像他那樣深廣地反映安史之亂。

杜甫總是將家國之痛與個人的悲哀融為一體,《春望》、《登樓》、《登岳一陽一樓》都是這樣的詩。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既是身世之感又是興亡之歎。

杜甫是唐詩的一大轉變,題材上轉向寫時事、寫生活;手法上採用敘事和細節刻畫。

杜甫更高的成就在律詩上。

在他一千四百多首詩中,律詩佔百分之七十以上。

在風格上,杜甫與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噴一湧而出,杜是反覆詠歎;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寫實;李是奔放飄逸,杜是沉鬱頓挫。

杜甫的詩歌,是中國詩歌歷史上的一個總結和創新。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