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孔子、墨子他們幾乎都是在說人要懂得自我約束,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

國學入門

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

【法家其派】

孔子、墨子他們幾乎都是在說人要懂得自我約束,但人的自覺一性一是不穩定的,如何來保證社會的秩序、保證大部分人的生活呢?於是人們就想到了法律。

歷史學者都認為,雖然中國歷來強調儒家學說,講究禮義忠信,但是直接起到讓國家長治久安作用的,還是要靠嚴明的法律及其強有力的執行措施,這就是先秦法家學派所主張的「法治」。

韓非子就是其代表者。

韓非子是「帝王之學」的創始者。

韓非子出生在戰國七國之中最弱小的韓國,是貴族子弟。

他曾與李斯同學,跟著荀子學習。

但是韓非子的思想不同於荀子。

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主張清簡無為,君臣各司其職。

目睹了韓國的日趨衰弱,韓非子曾多次向韓王進諫,希望韓王變法圖強,但始終都未被採納。

失望的他寫了《孤憤》、《五蠹(音杜)》、《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文章,詳細說明了他的法治思想。

雖然在生活中他有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寫起文章來氣勢一逼一人,郭沫若曾將他與戰國其他名人對比,說「孟文犀利,莊文恣肆,荀文渾厚,韓文峻峭,各有千秋」。

今天所存的《韓非子》一書,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他本人的文章。

【韓非子名句】

自勝謂之強,自見謂之明。

解讀: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能夠認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韓非子說話結巴,所以他不善和別人爭辯,他自知說話方面自己沒有口才,不如著書立說,下筆成文。

這可以說他是「明」的。

他多次勸誡韓國國君,但是得不到重用,後來他放棄了自己的家鄉韓國,到秦國。

能夠超越這種狹隘的國家觀念,為大統一做準備,先要超越自己的私人情感。

這可以說他是「強」的。

清朝的名臣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寫到,做人最終的就是「明、強」。

韓非子的觀念一直流傳了幾千年,今天也依然是有價值的人生參考。

道私則亂,道法則治。

解讀:以個人為道就會混亂,以法律為道就會秩序井然,太平無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就是讓每一個部件有序運轉的潤一滑油。

國家的法律越是明細權威,社會的情況也就越容易得到控制。

善張網者引其綱。

解讀:善於撒網捕魚的人,總是抓著網的主要繩撒開。

做事情也要抓住主要問題,不要把一精一力放在細枝末節上。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一穴一潰。

解讀:幾千丈的大堤,會因為小小的螞蟻洞而崩潰。

比喻要防微杜漸,不要因為小事情而造成大的失誤。

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解讀:不能戳破的盾牌與無所不穿的長矛是不能同時存在的,不然就是自相矛盾了。

說話辦事如果不符合實際情況,就很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去好去惡,明臣見素。

解讀:君王不表現出自己的喜好,也不表現出自己的厭惡之處,臣子們就能表現出自己的真實面目了。

上有所好,下必校之。

所以領導者應該慎重自己的言行,而臣子也應該直言不諱,才是君臣之義。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解讀:袖子長舞蹈起來就很好看,資金多運營起來就順利。

有一個好的條件,做起事情來就得心應手。

誠有功,雖疏賤必賞;誠有過,雖近一愛一必誅。

解讀:確實有功勞的話,就算是平時疏遠、身份低賤的人也要獎賞;確實有過錯的話,就算是和自己關係好、又非常喜歡的人也要懲罰。

「法不阿貴」,只有賞罰分明,才能保證法律的權威。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

解讀:家族有固定的產業,趕上饑荒的時候也不會挨餓;國家有嚴格的法律,就算面臨危險也不會亡國。

法律是保護國家的工具,如果法律沒有了價值,社會就會失去公正,也就危險了。

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

解讀:做工的人老是改變自己的行業就做不出成績來,任何成就都是積累而成的,如果總是朝三暮四,缺乏耐心積累,就很難有所成績。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

解讀:和氏璧不用五彩來裝扮,自有一種神韻。

保持自身的淳樸之質,才是美的根本。

【韓非子故事】

身雖裂,名猶存

韓非子在故鄉韓國得不到重用,後來就到了商鞅改革的國家秦國。

秦王讀了韓非子的《孤憤》、《五蠹》之後,非常讚賞他的觀點,感歎著說:「嗟乎!要是我能夠見到這個作者,與他一起打天下,就是死也心甘情願埃」秦王嬴政對韓非子可謂推崇備至,仰慕至極。

後來秦王問大臣李斯:「這文章是誰寫的?」

李斯告訴他是韓非子的著作。

為了見到韓非子,秦王下令馬上攻打韓國。

本來韓王是不重用韓非子的,但大戰迫在眉睫,形勢緊迫,於是便派韓非子出使秦國。

秦王見到韓非子非常高興,但是沒有馬上重用他。

韓非子曾勸秦始皇,先伐趙再伐韓,但卻因此遭到秦國大臣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害怕秦王偏信韓非子後,自己的地位不保,就詆毀韓非子想徇私情來救韓國。

秦王也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就下令將韓非子打入大牢聽候審訊。

妒忌心重的李斯派人給韓非子送去了毒一藥,一逼一著他自一殺。

韓非子本來想在秦王面前說清自己的想法,可沒有機會了,於是服毒自一殺了。

這邊的秦王,在韓非子入獄之後就後悔了,但是等他下令赦免韓非的時候,韓非子已經命喪黃泉了。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秦王最終採納了他的思想。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