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我們常說的上火、中邪、八字,來自我們的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國學入門》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

國學入門

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

【一陰一陽一家其派】

我們常說的上火、中邪、八字,來自我們的一陰一陽一五行概念。

太極的平衡原理、日本動漫中的「驅魔師」,都與我們的「一陰一陽一」觀念有關。

「一陰一陽一」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這兩種概念在更久遠的年代就已經產生了,他們都是對世界的一種認知和解構。

到戰國時代,一陰一陽一和五行漸漸融合成一種新的觀念,就是以「一陰一陽一消息,五行轉移」為基礎的宇宙觀。

也產生了一陰一陽一家,提倡一陰一陽一五行的學說,並用它來解釋社會人事。

這個派別,源於上古社會的執掌天文歷數的官員,也稱「一陰一陽一五行學派」或「一陰一陽一五行家」。

一陰一陽一家將中國視為「九州」,並且認同儒家的觀念。

他們關注自然、山川、植被,對我國的地理和天文、氣候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

代表人物有公檮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最為著名。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陰一陽一家的學說漸漸和神鬼迷信混為一談,其實在戰國時並非如此,也並不裝神弄鬼。

一陰一陽一五行的概念,對後來中醫、天文、地理、聲律的發展,都有積極的貢獻,直到今天還運用於中醫當中。

【一陰一陽一家名句】

五德終始。

解讀:一國的興亡不是國君一人說了算,而自有相生相剋的規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

木、火、土、金、水五行代表這種德,也就是五德。

因為五行相剋,五德也就相互挾制。

這個理論一出,許多國君都有所顧忌,紛紛邀請鄒衍來講學,對他十分敬重。

鄒衍的五德說,到今天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應該一性一格平衡,太火暴不好,太懦弱也不好。

只有各種品德都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多面體,人才更加有彈一性一和靈一性一。

大九州、小九州。

解說:中國是大九州的一部分,在它之外還有另外八個同樣大的地方;而中國神州大地上,又可以分為小九州,也就是九個地方。

今天周遊世界已經不是什麼幻想了,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和時間,幾乎可以到地球的任何角落。

但是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沒有媒體,交流上也存在障礙,通常人們認為中國就是整個世界、整個天下了。

但是鄒衍卻能認識到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對自然和世界充滿了敬畏,這種思想也是很超前的。

不夠,人們至今無法理解,鄒衍沒有到過國外,是怎樣得出大九州的結論的。

生、長、收、藏。

解說:生命就是一個產生、成長、收穫、儲藏的過程。

這是一陰一陽一家對生命的看法,其實不管是人還是一花一木,無不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生生死死。

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一陰一陽一家故事】

鄒衍吹律

在鄒衍生活的時代,北方的燕國屢遭外族的侵略,十分疲弱。

昭王即位後,勵一精一圖治,招募天下賢士共同謀國,鄒衍欣然前往。

聽說鄒衍要來,昭王親自為他打掃台階,擦淨竹蓆,在黃金台上拜他為師,並建了別墅請他居住,隨時向他請教。

在鄒衍、樂毅等名士的輔助下,燕國的國力日強。

昭王覺得是施展實力的時機了,便派樂毅南下攻齊,連克七十城,報了昔日之仇;又派秦開帶領軍隊向東北擴張。

鄒衍為了給昭王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常到燕國各地去考察。

這年春天,他來到漁一陽一郡。

漁一陽一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回暖得很慢,寒氣太盛所以草木不長,百姓的生活很苦。

鄒衍上了郡城南邊不遠的一座小山上,吹起了律管,三天三夜之後,漁一陽一的小山便飄來暖風,一陽一光明媚,冰消雪化,樹綠花開。

整個漁一陽一在鄒衍的旋律中回暖了,農民趕緊下地耕種。

據說,鄒衍吹律的那年莊稼長得特別好,五穀豐收。

鄒衍還從別處找來更好的莊家品種,教農民識別和耕作。

從此,漁一陽一老百姓的日子漸漸好起來。

離開漁一陽一之後,百姓為了紀念鄒衍,便把他吹律管的小山定名為黍谷山;山上建了祠,叫鄒夫子祠,「子」是表示敬重的意思,如孔子、老子、韓非子等;祠堂前立了碑,上寫「鄒衍吹律舊地」;在祠前栽了兩棵名貴的銀杏樹,到今天已兩千多年了,依然枝繁葉茂;又將鄒夫子教農民識別良種的地方稱為「別谷院」。

「黍谷先春」就是來自這個典故。

到了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詩叫《鄒衍谷》,稱讚鄒衍一愛一民之心:「鄒子一吹律管,能回天地心。」

分類:蒙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國學入門
序言1.1 《三字經》:人之初的修身課1.2 《百家姓》:炎黃子孫的總家譜1.3 《千字文》:宇宙洪荒,不過是千字文章1.4 《周易》: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1.5 《尚書》:美德照耀歷史長空1.6 《詩經》:詩化的歷史,淳樸的浪漫1.7 三禮:用儀式來表達情緒1.8 《春秋》筆法,一字褒貶1.9 《論語》:遇見溫柔敦厚的孔子1.10 《孟子》:心正,身正,行正1.11 《孝經》:孝順的孩子有出息1.12 《爾雅》:古代的百科全書2.1 歷史,一部大寫的「人」字書2.2 司馬遷:正直人寫正直事2.3 班固:一絲不苟還不夠2.4 前四史:華麗的史書序曲2.5 兩本《五代史》:用心深淺見高下2.6 二十四史:在迴旋中上升2.7 《洛陽伽藍記》:書林中的高塔2.8 《貞觀政要》:以人為鏡明得失2.9 《資治通鑒》:把古人的經驗用在今天2.10 三通:政治並不是抽像的事3.1 好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3.2 老子:中國的「哲學之父」3.3 莊子:生命有限,精神永恆3.4 墨家:愛人類 愛和平 愛賢者3.5 荀子:終身學習的老師3.6 法家:用法律來保護正義3.7 名家:邏輯世界的舞蹈者3.8 陰陽家:傳達自然的聲音3.9 縱橫家:推銷自己的謀略3.10 兵家:智慧是最好的武器4.1 神農嘗百草,文明從此始4.2 農業的進步:痛並快樂地前行4.3 《黃帝內經》:從內在找原因4.4 《周髀算經》:數學亦是哲學4.5 《水經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4.6 《天工開物》:人生也需要協調4.7 《營造法式》:綽約的宋代建築風華4.8 《齊民要術》: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4.9 《本草綱目》:敢與前人論真假5.1 集:出生早,成名晚5.2 《楚辭》:方言中的韻味5.3 《淮南子》:劉安已去,空餘《淮南》5.4 《文選》:艷而不妖的莊重之花5.5 《詩品》:品出詩真味5.6 《人間詞話》:燈火闌珊處的境界5.7 《說苑》:古老的小品文5.8 《抱朴子》:不死的唯有精神5.9 《菜根譚》:嚼得菜根,百事可為5.10 《小窗幽記》:小窗之下話人生5.11 《圍爐夜話》:爐火旁邊悟真情6.1 真實無須雕飾6.2 生活是最好的詩歌6.3 唐詩的風骨6.4 宋詞的雅趣6.5 元曲的暢達6.6 明清小說的靈動6.7 韓柳文章,回到淳樸的文風中6.8 白居易,名聲在外的唐代詩人6.9 臨川四夢,人生悲歡盡在夢中6.10 《山海經》,讓想像的力量無窮6.11 《世說新語》:還你一個生動的古人7.1 書法:文字的形體,書畫的線條7.2 國畫:留一份空白給想像7.3 國樂:古樂奏給有心人7.4 京劇:表裡如一7.5 昆曲:唱不厭精7.6 評劇:談笑生活7.7 皮影戲:黑白光影的遊戲7.8 木偶戲:掌握每一個關節7.9 黃梅戲:方言唱腔7.10 評彈:彈唱悲歡離合7.11 川劇:喜形於色7.12 秦腔:高原天籟7.13 豫劇:假聲真情7.14 越劇:吟誦詩詞8.1 印度的和尚會唸經8.3 《六祖壇經》:本土的佛經書8.4 唐三藏:取回真經留人間8.5 鑒真:中日文化的紐帶8.6 土生土長的道教8.7 五術是巫術,還是道術8.8 道教,人與自然的關係史8.9 張三豐:說不清的邋遢真人9.1 建築,無聲的語言9.2 紫禁城,不怒自威的氣派9.3 四合院,團團圓圓才是家9.4 蘇州園林:處處有景,面面生詩9.5 煙:自然之象,神在八荒9.6 酒:靈感的泉眼9.7 茶:撫慰精神的良藥9.8 八大菜系:酸甜苦辣鹹的五味人生9.9 太極拳:柔如水,韌如絲9.10 八卦掌:人生的腳步不斷變化9.11 氣功:動靜相宜 輕重自如9.12 麻將:中國人的社交方式9.13 棋:智力與耐力的較量10.1 五禮:天人和諧的誠心10.2 成年禮:成年就意味著責任10.3 婚禮:有祝福才有幸福10.4 士相見禮:在重複中表達誠意10.5 鄉飲酒禮:年高德劭者的榮譽10.6 射禮:發展體育保家衛國10.7 喪服:把悲哀穿在身上10.8 十義:道義不分年代10.9 書信:看不見的禮儀11.1 秦始皇:劍掃六和,一統天下11.2 董仲舒:待價而沽的「推銷家」11.3 魏孝文帝:學習是最好的姿態11.4 李世民:越虛心越得人心11.5 蘇東坡:歷盡劫波仍風流11.6 王安石:毫無私心的「拗相公」11.7 朱熹:胸懷坦蕩,正大光明11.8 王陽明:智者也會讀心術11.9 李贄: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11.10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1 曾國藩:歷代文人的處世楷模11.12 梁啟超:男兒志兮天下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