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白話版》陽休之傳:父固,魏洛一陽一令,贈太常少卿。休之俊爽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北齊書白話版》陽休之傳

北齊書白話版

陽休之傳

一陽一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氏。

父固,魏洛一陽一令,贈太常少卿。

休之俊爽有風度,年輕時勤奮好學,喜好詞藻,弱冠即有名聲,為後輩中的俊秀。

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分別徵召他任州主簿。

魏孝昌中,杜洛周攻克薊城,休之攜帶宗室以及鄉親幾千家往南投奔章武,又轉至青州。

是時葛榮寇亂,河北流民多半流亡到了青州。

休之預計世道會有大的變亂,便向族叔伯彥請求說:「客主勢異,競相凌侮,禍難馬上就要出現了。

依鄙情所見,應該偷偷地趕往京師避難。」

很多人都不願意去。

休之流著淚向他們道別。

俄而邢杲作亂,伯彥等被土民殺死,一時遇害的一陽一姓人就有好幾十個,只有休之兄弟倖免於難。

莊帝即位,休之解褐為員外散騎侍郎,不久即以本官領御史,遷給事中、太尉記事參軍,加輕車將軍。

李神俊監起居注,上書朝廷請求休之與河東裴伯茂、范一陽一盧元明、河間邢子明等一同參加編寫。

永安末,洛州刺史李海奏請,除冠軍長史。

普泰中,兼通直散騎侍郎,加鎮遠將軍,不久又成了太保長孫稚的府屬。

接敕令與魏收、李同軌等撰修國史。

太昌初,除尚書祠部郎中,很快進升為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賀拔勝出任荊州刺史,上啟補為驃騎長史。

勝為行台,又請其為右丞。

勝處理樊、沔事,又拜為南道軍司。

俄而魏武帝入關,勝指令休之奉表前往長安參謁。

這時高祖也奏啟請休之為太常少卿。

勝逃往梁朝,休之也跟隨著到了建業。

休之聽說高祖推奉元善見為東魏靜帝,便請求勝向梁武帝奏請返回北方。

天平二年(535),抵達鄴城,又奉高祖之命趕赴晉一陽一。

這年冬天,朝廷授世宗開府主簿。

明年春,世宗升任大行台,引薦休之為行台郎中。

四年(537),高祖出巡汾一陽一的天池,在天池邊拾得一石,石有隱起之字,曰「六王三川」。

高祖單獨在軍帳中向休之請教這幾個字的含義。

回答說:「六是大王的字,王是說當王天下,這幾個字是大王的符瑞、接受天命的徵兆。

既然是在天池得到的這塊石頭,可以說是天意給大王下了命令,吉利得不必多說。」

高祖又問三川是什麼意思。

休之說:「河、洛、伊為三川,也可以說涇、渭、洛為三川。

河、洛、伊,是洛一陽一;涇、渭、洛,是現在的雍州。

大王如果接受了天命,就必然會擁有關右的。」

高祖說:「世人無聊,經常說我要造反,現在聽了你的話,更會使得議論紛紜,請你不要瞎講亂說啊!」

元象初,登錄荊州軍功,封休之為新泰縣開國伯,食邑六百戶,除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尚書左民郎中。

興和二年(540),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清河崔長謙出使梁朝。

武定二年(544),除中書侍郎。

這時有人嘲戲休之說:「有一隻觸藩的公羊,騎著一匹青白色的馬,從晉一陽一來到鄴下,懷揣書稿而滿把。」

尚書左丞盧斐記下這些話拜謁高祖,請求將嘲諷之人抓捕,適逢朝廷赦令下達,也就沒有追究了。

五年,兼尚食典御。

七年,除太子中庶子,遷給事黃門侍郎,進號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

八年,兼侍中,持節奉璽書前往并州,敦促委任顯祖為相國、齊王。

這時,顯祖將接受魏帝的禪讓,從晉一陽一出發,抵達平都城,由於人心不一,將返并州,又擔心秘密洩漏,所以就禁止人們來往。

休之一性一格粗放,使還,就將禪讓事講了出去,這樣鄴城的人們都曉得了。

之後,高德政將洩密之事作了報告,顯祖聽了很是惱火,卻沒有發作。

齊受禪,除散騎常侍,修起居注。

不長時間,因製作詔書出現脫誤,降職為驍騎將軍,當然,前時的過失也加以了清理。

不久由於在禪讓之際,休之參定禮儀之功,別封為始平縣開國男,以本官兼領軍司馬。

後除都水使者,歷職司徒掾、中書侍郎,不久除為中山太守。

顯祖崩,徵召休之赴晉一陽一,主持料理喪事。

乾明元年(560),兼侍中,巡察京邑。

再拜大鴻臚卿,領中書侍郎。

皇建初,以本官兼度支尚書,加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大中正。

肅宗專心政事,常常向休之咨詢治國方略。

休之認為明賞罰、慎官方、禁一婬一侈、恤民患是理國的急務。

帝很認真地採納了他的建議。

太寧中,除都官尚書,轉七兵、祠部尚書。

河清三年(564),出任西兗州刺史。

天統初,征為光祿卿,監國史。

休之在中山和西兗州任職,均有惠政,得吏民懷念,離開這兩個地方的時候,百姓專門立碑頌揚他的功德。

不久拜為吏部尚書,食一陽一武縣干,除儀同三司,又加開府。

休之記得許多故事,又熟悉氏族,其所選用的人士,沒有才能地位不相稱的。

加金紫光祿大夫。

武平元年(570),拜中書監,不久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

二年,加左光祿大夫,兼中書監。

三年,加特進。

五年,中書監為正,其餘官職依然保留。

不久,因年老,上表請求辭官退休,帝不同意。

六年,除正尚書右僕射,未幾,又領中書監。

休之胸懷坦蕩,被士友稱道。

晚年勸說祖..編修《御覽》,書成,加特進,..被廢黜後,在朝廷散佈謠言,說同休之早有嫌隙。

鄧長..、顏之推奏請建立文林館。

顏之推的本來想法是不想讓那些耆舊貴人進館,休之卻乘機附會,與年少的朝請、參軍之徒同入待詔。

魏收監修魏史之日,立《高祖本紀》,取平定四胡的那年為齊國的開元。

魏收在齊州,擔心史官會改變這一時間,就上表辯論此事。

武平中,魏收回朝,帝令集朝賢評議其事。

休之主張以天保元年為限斷。

魏收仍持己意,因此從孰棄孰,沒有決定。

收死後,休之到處遊說,帝發詔以其議為定。

後領中書監,對人說:「我已經三為中書監了,這次又任此職,是什麼意思?」

隆化回鄴城後,舉朝之士多得遷授,休之也被封為燕郡王。

又對親近的人說:「我並非奴婢,為什麼突然有此封授?」

以上諸事,多被時人鄙薄。

休之好學不倦,博覽經史,其所撰文章雖不華一靡一,卻也典雅。

邢邵、魏收死後,以先達被人推重。

其位望雖高,卻能虛懷待人,故為晉紳尊崇。

周武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衛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修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奴手、秘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受徵召,令隨帝車駕趕赴長安。

盧思道有所撰錄,只說休之與李孝貞、盧思道同被徵召是虛構、是欺騙人。

不久除開府儀同,歷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

大象末,進位上開府,除和州刺史。

隋開皇二年(582),免職罷任,老死洛一陽一,年七十四歲。

撰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誌》。

二書均在社會上流行。

子辟強,武平末為尚書水部郎中。

辟強一性一格粗率,無文才,休之也把他推薦到了文林館,這必然會受到時論的嗤鄙。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北齊書白話版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