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史演義》第八十一回 失鄴城皇親自刎 篡周室勳戚代興:趙王招見胄勇武,不敢與抗,眼見是縱虎出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北史演義》第八十一回 失鄴城皇親自刎 篡周室勳戚代興

南北史演義

第八十一回 失鄴城皇親自刎 篡周室勳戚代興

卻說楊堅為趙王招所誘,幾乎遭害,幸虧大將軍元胄,將堅扶出,奮身當戶,阻住趙王招,待至堅已去遠,才轉身趨歸。

趙王招見胄勇武,不敢與抗,眼見是縱虎出柙,自恨不先下手,因致遲誤,徒落得彈指出一血,結憤填胸。

那楊堅怎肯罷休,即誣稱趙王招圖逆,與越王盛通謀,立刻驅策兵士,圍住兩王府第,屠戮全家;惟賞賜元胄,不可勝計。

元胄、宇文弘,彷彿許褚、曹洪。

會益州總管王謙,亦自蜀起兵,與尉遲迥、司馬消難等,互相聯絡,尉遲迥更貽書後梁,請為聲援。

後梁諸將,競勸梁主舉兵,謂與迥等連盟,進可盡節周氏,退可席捲山南。

梁主巋躊躇未決,巋嗣糴位,見七十二回。

乃使中書舍人柳莊,入周觀釁。

楊堅握手與語道:「孤昔開府,嘗從役江陵,深蒙梁主殊眷,今主幼時艱,猥蒙顧托,與梁主共保歲寒,勿爽舊約,請君為我達意!」柳莊應命而還,具述堅言,且語梁主巋道:「尉遲迥雖是舊將,昏耄已甚,消難王謙,才具庸劣,更不足道。

周朝將相,多為身計,統已歸附楊氏,看來迥等終當覆滅,隨公必移周祚,不若保境息民,靜觀時變為是。」

梁主巋因斂兵不動,作壁上觀。

周行軍元帥韋孝寬,已引軍至武陟,與尉遲迥軍隔一沁水,水勢適漲,兩下相持不戰。

孝寬長史李詢密報楊堅,謂總管梁士彥等,並受迥金,所以逗留。

堅很加憂慮,與內史鄭譯等,商議易將。

李德林獨進言道:「公與諸將皆國家貴臣,未相服從,今但由公挾主示威,勉從號令,若非推誠相與,動輒猜疑,將來如何使人?況取金納賂,事實難明,今或臨敵易將,恐鄖公以下,莫不自危,軍心一離,大勢盡去了。」

堅諤然道:「今將奈何?」

德林道:「依愚見,速遣一才望並優的幹員,往達軍前,察看情偽,諸將果有異心,亦不敢立時變動;萬一變起,也是容易制馭哩。」

堅大悟道:「非公言,幾誤大事。」

乃命少內史崔仲方往監諸軍。

仲方以父在山東,不願受命,改遣劉璆、鄭譯。

璆說是未嘗為將,譯又以母老為辭。

無非怕死而已。

堅不禁著急,幸司錄高熲請行,乃即命出發,倍道至軍,商諸孝寬,擇沁水較淺處,築橋渡軍,一決勝負。

迥子魏安公惇率眾十萬,列陣至二十餘里,麾兵少卻,擬俟孝寬軍半渡,然後進擊。

孝寬乘勢渡橋,鳴鼓齊進。

惇兵上前堵截,盡被殺退。

熲又命將浮橋毀去,自斷歸路,使將士上前死戰,將士果然拚生殺去,尉遲惇不能抵當,奔回鄴城,軍多散失。

韋孝寬麾動各軍,乘勢追至鄴下。

惇父迥與惇弟祐,盡驅部卒出城,共十三萬眾,屯駐城南。

迥自統萬人,均戴綠巾,著錦襖,號稱黃龍兵。

迥弟勤又集眾五萬,由青州援兄,自領三千騎先至。

迥素習軍旅,老猶被甲臨陣,麾下兵多關中人,相率力戰。

孝寬與戰不利,只好退走。

鄴下士民觀戰,亦不下數萬人。

行軍總管宇文忻道:「事已急了,我當用計破敵。」

說著,即命兵士各拈弓搭箭,競射觀戰的士民。

士民當然駭走,嘩聲如雷。

忻即大呼道:「賊敗了,賊敗了,我等將士,奈何不乘勢立功?」

眾聞忻言,氣勢復振,再接再厲,殺入迥陣。

迥眾已為士民所擾,心神惶亂,怎禁得敵軍大至,不由的倉皇四潰。

迥無法支持,急與二子走回城中。

孝寬縱兵圍攻,毀城直入,鄴城遂陷。

迥窘迫升樓,由周將崔弘度追入,弘度妹曾嫁迥子為妻,至是見迥彎弓欲射,索一性一脫一去兜鍪,遙語迥道:「頗相識否?今日各圖國事,不得顧私,但親誼相關,謹當禁遏亂兵,不許侵辱。

事已至此,請公早自為計,不必多費躊躇了。」

弘度果知為國麼?迥自知難免,把弓擲下,極口罵堅十餘聲,拔劍自刎。

弘度顧弟弘升道:「汝可取迥頭。」

弘升乃梟首而去,持獻孝寬。

勤與惇祐,俱東走青州。

孝寬遣開府大將軍郭衍,率兵追獲,與迥首同送入長安。

楊堅因勤嘗呈入迥書,初意未差,特令赦罪,惟將惇祐處刑。

總計尉遲迥起兵,只六十八日而敗,後人說他舉事頗正,馭變無才,所以有此敗亡呢。

論斷謹嚴。

孝寬更分兵討關東叛吏,依次削平。

堅命徙相州治所至安一陽一,毀去鄴城及邑居,分置相州為一毛一州、魏州,無非是地小力分,化險為夷的意思。

時周行軍總管於仲文,軍至蓼堤,距梁郡約七里許,檀讓引眾數萬,前來搦擊。

仲文用羸兵挑戰,佯作敗狀,退走十里。

讓恃勝生驕,竟不設備,夜間被仲文還襲,霎時驚散,被俘五千餘人。

仲文進攻梁郡,守將劉子寬棄城遁去;再進擊曹州,擒住尉遲迥所署刺史李仲康,又追檀讓至成武。

讓再戰再敗,東竄數十里,終為仲文所獲,檻送長安,眼見得是不能活命了。

檀讓又了,顧應前回。

還有宇文威、宇文曹等,亦由楊素剿平,報捷覆命。

兩宇文亦隨筆了結。

惟司馬消難及王謙兩軍,尚未撲滅,堅深以為憂,促王誼進軍鄖州,速平消難,一面使上柱國梁睿為西征元帥,進圖益州。

司馬消難素無才略,但因尉遲迥發難,也想乘勢圖利,出些風頭,一婬一惎父妾,讓你出頭,戰乃危事,如何輕試?一聞尉遲迥敗滅,嚇得魂不附身,忙遣人至建康,向陳乞援。

陳軍尚未出發,王誼軍已將馳至,消難不待王誼攻城,便夤夜南奔,投降南朝。

陳主頊命為車騎將軍,兼職司空,加封隨公。

王誼當然告捷。

堅以外患將平,功成在邇,便自為大丞相,罷去左右丞相官銜,又殺害陳王純及純子數人。

益州總管王謙,但望各軍得勝,自出兵為後繼,哪知各處軍報,都化作瓦解煙消,免不得心驚肉跳,非常憂慮。

隆州刺史高阿那肱,此子尚在耶?因被堅外調,怏怏失望,遂向謙獻計道:「公若親率一精一銳,直指散關,蜀人知公仗義勤王,必肯為公效命,這是上策。

出兵梁漢,佔據腹地,這是中策。

若坐守劍南,發兵自衛,這便成為下策了。」

謙因上策太險,欲參用中、下二策,總管長史乙弗虔,益州刺史達奚惎謂:「蜀道崎嶇,來兵不能飛越,但當據險自固,俟釁出兵。」

謙乃令兩人率眾十萬,往堵利州。

周西征元帥梁睿,調集利、鳳、文、秦、成各州兵馬,直向利州進發。

途次與蜀兵相值,蜀兵不待交綏,便即潰散。

乙弗虔、達奚惎兩人,節節退走,梁睿節節進一逼一,兩人無法可施,乃潛遣人至睿軍,願為內應,借贖前愆。

睿當然允行。

虔與惎遂退還成都。

謙尚未知二人情偽,還道是自己心腹,令他守城,又命惎、虔子為左右軍,倉猝出戰。

及睿軍掩至,左右兩翼,先已叛去,謙手下只數十騎,逃回城下,但見城門緊閉,城上立著乙弗虔、達奚惎,同聲語謙道:「我等已歸附梁元帥,公請自便。」

還算客氣。

謙不能入城,竄往新都。

縣令王寶,假意出迎,誘謙入城,把他殺斃,傳首長安。

梁睿馳入成都,擒得高阿那肱,械送入關。

堅斬高阿那肱首,令與謙頭一併示眾。

高阿那肱至此方死,也是出人意料。

又傳語梁睿謂:「惎、虔二人,本是首謀,不應貸死。」

睿乃將二人斬首了事。

數路大兵,統已蕩平,權焰熏天的隨公堅,便安安穩穩的好篡那周室江山了。

鄖國公韋孝寬班師未幾,便即病歿,年已七十有二。

孝寬智勇深沈,世稱良將,每遇勍敵,從容佈置,常為人所未解。

及成功以後,眾才驚服。

平時在軍,篤意文史,有暇輒自披閱。

又早喪父母,事兄嫂加謹,所得俸祿,不入私房,親族孤貧,必加賑給,士論更翕然稱頌。

惟甘心為楊堅爪牙,剷滅義師,釀成楊氏篡周的禍祟,徒落得晚節不終,遺譏千古,這豈非一大可惜麼?特為孝寬加評,隱寓惜才之意。

楊堅很是悲悼,追贈太傅,予謚曰襄。

高祐隨軍還朝,益得堅一寵一,命代劉璆為司馬,且因此與鄭譯漸疏,雖未撤譯官,獨一陰一戒官屬,不必向譯白事。

譯漸覺自危,乞求解職。

堅尚加慰勉,敷衍面子,但禮貌已是浸衰了。

周室五王,已被堅害三人,只剩得代王達與滕王迥,毫無權力。

堅尚不肯放過,索一性一也誣他通叛,均令自盡。

於是脅周主闡下詔,進堅為相國,總百揆,進爵隨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

堅佯為謙讓,但受十郡。

已而復有敕頒下,加隨王九錫禮,得建台置官,且進隨王妃獨孤氏為王后,世子勇為王太子,堅三讓乃受。

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盧賁,及太傅李穆等,俱勸堅應天受命,堅尚未肯遽允。

又遷延逾年,至大象三年二月間,乃一逼一周主闡禪位,當有一道遜國詔書,略云:

元氣肇辟,樹之以君。

有命不恆,所輔惟德。

天心人事,選賢與能,盡四海而樂推,非一人所獨有。

周德將盡,妖孽遞生,骨肉多虞,藩維構釁,影響同惡,過半區宇,或小或大,圖帝國王,則我祖宗之業,不絕如線。

相國隨王,叡聖自天,英華獨秀,刑法與禮儀同運,文德與武功並傳。

一愛一萬物其如己,任兆庶以為憂。

手運璣衡,躬命將士,芟夷一奸一宄,刷蕩氛冓,化通冠帶,威震幽遐。

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發之合位三五,豈可並論?況木行已謝,火運既興,河、洛出革命之符,星辰表代終之象,煙雲改色,笙簧變音,獄訟鹹歸,謳歌盡至。

且天地合德,日月貞明,故已稱大為王,照臨下土。

朕雖寡昧,未達變通,幽顯之情,皎然易識。

今便祗順天命,出遜別宮,禪位於隨,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王其恪膺帝菉,幸勿再辭!

楊堅得此詔書,當然躇躊滿志,惟表面上不得不三辭三讓。

乃再遣兼太傅杞公宇文椿奉冊,大宗伯趙矸鉉簦?了*王府中勸進,冊書有云:

咨爾相國隨王,粵若上古之初,爰啟清濁,降符授聖,為天下君,事上帝而利兆人,和百靈而利萬物,非以區宇之富,未以宸極為尊。

大庭、軒轅以前,驪連、赫胥之日,鹹以無為無慾,不將不迎。

遐哉其詳,不可聞已。

厥有載籍,遺文可觀,聖莫逾於堯,美未過於舜。

堯得太尉,已作運衡之篇,舜遇司空,便敘一精一華之竭。

彼褰裳脫屣,貳爆設饗,百辟歸禹,若帝之初,斯蓋上則天時,不敢不授,下祗天命,不可不受。

湯代於夏,武革於殷,干戈揖讓,雖復異揆,應天順人,其道一靡一異。

自漢迄晉,有魏至周,天歷逐獄訟之歸,神鼎隨謳歌而去。

道高者稱帝,菉盡者不王,與夫父祖神宗,無以別也。

周德將盡,禍難頻興,宗戚一奸一回,鹹將竊發。

顧瞻宮闕,將圖宗社,藩維連率,逆亂相尋,搖蕩三方,不合如礪,蛇行鳥攖,投足無所。

王受天明命,睿德在躬,救頹運之艱,匡墜地之業,拯大川之溺,撲燎原之火,除群凶於城社,廓妖氛於遠服,至德合於造化,神用洽於天壤,八極九野,萬方四裔,圜首方足,罔不樂推。

往歲長星夜掃,經天晝現,八風比夏後之作,五緯同漢帝之聚,除舊之征,昭然在上。

近者赤雀降祉,玄龜效靈,鐘石變音,蛟魚出一穴一,布新之征,煥焉在下。

九區歸往,百靈協贊,人神屬望,我不獨知,仰祗皇靈,俯順人願。

今敬以帝位禪於爾躬,天祚告窮,天祿永終。

於戲!王宜允執厥和,儀刑典訓,升圜丘而敬蒼昊,御皇格而撫黔黎,副率土之心,恢無疆之祚,可不盛歟!

楊堅收受冊書,及皇帝璽綬,便直任不辭。

大事告成,何必再辭。

庾季才謂二月甲子日,應即帝位,堅依言辦理。

屆期早起,召集百官,乘車入宮。

宮中儀衛,已備齊袞冕,奉至堅前。

堅立即被服,由百官擁至臨光殿,升座受朝。

一班捨舊從新的官吏,當然是舞蹈山呼,齊稱萬歲。

國號隨,改元開皇,堅本襲父封,號為隨公,他卻以隨字中箝一旁,與辶同,音綽。

義訓為走,作為朝名,恐有不遑安處的預兆,所以去作隋,想望昇平。

徒從字義上著想,究有何益?命有司奉冊至南郊,燔燎告天,兼祀地祗。

少內史崔仲方,請改周氏官儀,仍依漢、魏舊制,詔如所請。

乃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等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分司定職。

又設上柱國至都督共十一等勳官,所以報功,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所以旌賢。

改稱侍中為納言,命相國司馬高熲為尚書左僕射,兼納言一職。

相國司錄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

相國內郎李德林為內史令,典軍元胄為左衛將軍,追尊皇考忠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皇妣呂氏為元明皇后,立獨孤氏為皇后,長子勇為皇太子。

楊氏系出弘農,相傳為漢太尉楊震後裔。

堅六世祖元壽,為後魏武川鎮司馬,遂留居武川。

元壽玄孫就是楊忠,忠從周太祖舉兵關西,賜姓普六茹氏,妻呂氏,生堅時,紫氣充庭,有一尼來自河東,語呂氏道:「此兒骨相非凡,不宜留處塵俗。」

呂氏乃托尼擇一別館,移堅居養,尼亦嘗往來省視。

一日,呂氏抱堅在懷,忽見堅頭上出角,遍體鱗起,不禁大駭,將堅置地。

尼適從外趨入,忙把堅抱起道:「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

呂氏再為復視,並無鱗角,依然形相如常。

及堅既長成,尼已他去,不知下落。

後來堅累遷顯要,周室君臣,多加猜忌,竟得不死。

至是竟篡周稱帝,史家於一代崛興,往往敘及禎祥,這也是習見之談。

降周主闡為介公,遷居別宮,食邑萬戶。

車服禮樂,仍用周制。

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似乎有永作隋賓的意義。

闡後司馬氏坐父消難叛周罪,已早廢為庶人,獨周太后楊氏,系堅長女,年不過二十有奇,從前堅入宮輔政,楊太后本未與謀,但因嗣主幼沖,恐權界他族,與己不利,既得乃父秉權,倒也喜如所願。

後來見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諸詞色,只是一介女流,如何抗得過當朝宰相?沒奈何忍氣吞聲,遷延過去。

既而周竟被篡,楊氏越加憤惋,屢思與父面爭。

堅也自覺慚愧,不令入見,惟遣獨孤後好言撫一慰。

嗣復改封為樂平公主。

且見她芳年尚盛,欲令改嫁,楊氏誓死不從,方得守志終身。

尚有周太皇太后阿史那氏,經隋革命,便即病終。

堅卻令有司仍用後禮,饘葬周武帝陵。

周太帝太后李氏,與介公闡遷居別宮,李氏不免憤懣,情願出俗為尼,改名常悲。

就是介公闡生母朱氏,亦隨著李氏一同削髮披緇,改名法淨。

周宣帝贇五後,唯楊氏留居宮中,陳、元、尉遲三後,已早為尼,見前回。

與李、朱二氏,同心念佛。

朱氏首先逝世,李氏繼歿,尉遲氏亦即隨殞。

陳、元二後,直至唐貞觀年間,方才告終。

楊後至隋煬帝大業五年病逝,得饘葬周宣帝陵。

那被廢的司馬皇后,卻改嫁與司州刺史李丹為妻,仍去做那宦家婦了。

總結一段,繳足前文。

周氏諸王,盡降為公,另封皇弟邵國公慧為滕王,同安公爽為衛王,皇子雁門公廣為晉王,俊為秦王,秀為越王,諒為漢王,命并州總管申國公李穆為太師,鄧國公竇熾為太傅,幽州總管任國公於翼為太尉,金城公趙砦?惺橛移蛻洌?*安公韋世康為禮部尚書,義寧公元暉為都官尚書,昌國公元巖為兵部尚書,上儀同長孫毗為工部尚書,楊尚希為度支尚書,族子雍州牧邗國公楊惠為左衛大將軍,從祖弟永康公楊弘為右衛大將軍,從子陳留公楊智積為蔡王,楊靜為道王。

尋又令晉王廣為并州總管,上柱國元景山為安州總管,當亭公賀若弼為楚州總管,新義公韓擒虎為廬州總管,神武公竇毅為定州總管。

毅為鄧國公竇熾從子,曾尚周太祖第五女襄一陽一公主,生有一女,尚未及笄,聞隋主受禪,自投堂下撫膺太息道:「恨我不為男子,救舅氏患。」

毅夫婦忙掩女口道:「汝休妄言!恐滅我族。」

滿朝官吏,不及一竇氏女兒。

後來此女嫁與唐公李淵,得做唐朝的開國皇后。

可見人世無論男一女,總要有些志向,志向一定,將來自然有一番事業哩!喚醒庸人。

話休敘煩。

且說內史監虞慶則,勸隋主堅盡滅宇文氏,斷絕後患。

高熲、楊惠亦附和同聲,獨李德林力言不可。

隋主堅變色道:「君系書生,不足與語大事。」

遂令宿衛各軍,搜捕宇文氏宗族,所有周太祖泰孫譙公乾惲、冀公絢、閔帝覺子紀公祲、明帝毓子酆公貞、宋公實、武帝邕子漢公贊、秦公贄、曹公允、蔡公兌、荊公元、宣帝酆子萊公衍、郢公術等,一古腦兒拘到獄中,勒令自一殺。

未幾,又將介公闡害死宮中,謚曰靜帝,年僅九齡,總算做了兩年有零的小皇帝。

統計周自閔帝覺篡魏,至靜帝闡亡國,中歷五主,共得二十五年。

小子有詩歎道:

九齡幼主罪難論,慘禍臨頭忽滅門;

莫道覆宗由外戚,厲階畢竟自天元。

隋主堅已滅盡宇文氏,安然為帝,從此疏遠李德林,又另征一人為親信侍臣。

究竟此人為誰,待至下回報明。

週末起兵討堅,以尉遲迥為首難,故本回於尉遲迥之死,敘述較詳,隱寓惋惜之意。

韋孝寬為北周大臣,義同休戚,乃甘心助堅,致迥敗死,迥才不及孝寬,乃捨生取義,死且留名,孝寬之死,闃然而已,後世或且有鄙夷之者。

本回敘孝寬行誼,似有褒詞,實則褒之正所以貶之耳。

楊後麗華,柔婉不忌,周旋暴君,接御妃嬪,頗有衛風碩人之德,及乃父受禪,憤惋不平,雖未能保全周祚,以視盈廷大臣之賣國求榮,相去固有間也。

至若竇毅之女,年未及笄,且自恨不能救舅氏患,巾幗婦女,猶知節義,彼昂藏七尺軀,自命為鬚眉男子者,曾亦自覺汗顏否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北史演義
第一回 射蛇首興王呈預兆 睹龍顏慧婦忌英雄第二回 起義師入京討逆 迎御駕報績增封第三回 伐燕南冒險成功 捍東都督兵禦寇第四回 毀賊船用火破盧循 發軍函出奇平譙縱第五回 搗洛陽秦將敗沒 破長安姚氏滅亡第六回 失秦土劉世子逃歸 移晉祚宋武帝篡位第七回 弒故主冤魂索命 喪良將胡騎橫行第八回 廢營陽迎立外藩 反江陵驚聞內變第九回 平謝逆功歸檀道濟 入夏都擊走赫連昌第十回 逃將軍棄師中虜計 亡國後侑酒作人奴第十一回 破氐帥收還要郡 殺司空自壞長城第十二回 燕王弘投奔高麗 魏主燾攻克姑臧第十三回 捕奸黨殷景仁定謀 露逆萌范蔚宗伏法第十四回 陳參軍立柵守危城 薛安都用矛刺虜將第十五回 騁辯詞張暢報使 貽溲溺臧質復書第十六回 永安宮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弒第十七回 發尋陽出師問罪 克建康梟惡鋤奸第十八回 犯上興兵一敗塗地 誅叔納妹只手瞞天第十九回 發雄師慘屠骨肉 備喪具厚葬妃嬙第二十回 狎姑姊宣淫鸞掖 辱諸父戲宰豬王第二十一回 戕暴主湘東正位 討宿孽江右鏖兵第二十二回 掃逆藩眾叛蕩平 激外變四州淪陷第二十三回 殺弟兄宋帝濫刑 好佛老魏主禪統第二十四回 江上墮謀親王授首 殿中醉寢狂豎飲刀第二十五回 討權臣石頭殉節 失鎮地櫟林喪身第二十六回 篡宋祚廢主出宮 弒魏帝淫嫗專政第二十七回 膺帝菉父子相繼 禮名賢昆季同心第二十八回 造孽緣孽兒自盡 全愚孝愚主終喪第二十九回 蕭昭業喜承祖統 魏孝文計徙都城第三十回 上淫下烝丑傳宮掖 內應外合刃及殿庭第三十一回 殺諸王宣城肆毒 篡宗祚海陵沉冤第三十二回 假仁襲義兵達江淮 易後廢儲釁傳河洛第三十三回 兩國交兵齊師屢挫 十王駢戮蕭氏相殘第三十四回 齊嗣主臨喪笑禿鶖 魏淫後流涕陳巫盅第三十五回 洩密謀二江授首 遭主忌六貴洊誅第三十六回 江夏王通叛亡身 潘貴妃入宮專寵第三十七回 殺山陽據城傳檄 立寶融廢主進兵第三十八回 張欣泰敗謀罹重辟 王珍國懼禍弒昏君第三十九回 諫遠色王茂得嬌娃 竊大寶蕭衍行弒逆第四十回 蕭寶夤乞師伏虜闕 魏邢巒遣將奪梁州第四十一回 弟子輿屍潰師洛口 將帥協力戰勝鍾離第四十二回 誣通叛魏宗屈死 圖規復梁將無功第四十三回 充華產子嗣統承基 母后臨朝窮奢極欲第四十四回 築淮堰梁皇失計 害清河胡後被幽第四十五回 宣光殿省母啟爭端 沃野鎮弄兵開禍亂第四十六回 誅元爰再逞雌威 拒葛榮輕罹賊網第四十七回 蕭寶夤稱尊叛命 爾朱榮抗表興師第四十八回 喪君有君強臣謝罪 因敵攻敵叛王入都第四十九回 設伏甲定謀除惡 縱輕騎入闕行兇第五十回 廢故主迎立廣陵王 煽眾兵聲討爾朱氏第五十一回 戰韓陵破滅子弟軍 入洛宮淫烝大小後第五十二回 梁太子因憂去世 賀拔岳被賺喪身第五十三回 違君命晉陽興甲 謁行在關右迎鑾第五十四回 飲宮中魏主遭鴆毒 陷澤畔竇泰死戰場第五十五回 用少擊眾沙苑交兵 廢舊迎新柔然納女第五十六回 戰邙山宇文泰敗潰 幸佛寺梁主衍捨身第五十七回 責賀琛梁廷草敕 防侯景高氏留言第五十八回 悍高澄毆禁東魏主 智慕容計擒蕭淵明第五十九回 縱叛賊朱異誤國 卻強寇羊侃守城第六十回 援建康韋粲捐軀 陷台城梁武用計第六十一回 困梁宮君王餓死 攻湘州叔侄尋仇第六十二回 取公主侯景脅君 篡帝祚高洋竊國第六十三回 陳霸先舉兵討逆 王僧辯卻賊奏功第六十四回 弒梁主大憝行兇 臠侯賊庶支承統第六十五回 殺季弟特遣猛將軍 鴆故主兼及親生女第六十六回 陷江陵並戕梁元帝 誅僧辯再立晉安王第六十七回 擒敵將梁軍大捷 逞淫威齊主橫行第六十八回 宇文護挾權肆逆 陳霸先盜國稱尊第六十九回 討王琳屢次交兵 諫高洋連番受責第七十回 戮勳戚皇叔篡位 溺懿親悍將逞謀第七十一回 遇強暴故後被污 違忠諫逆臣致敗第七十二回 遭主嫌侯安都受戮 卻敵軍段孝先建功第七十三回 背德興兵周師再敗 攬權奪位陳主被遷第七十四回 暱奸人淫後殺賢王 信刁媼昏君戮胞弟第七十五回 斛律光遭讒受害 宇文護稔惡伏誅第七十六回 選將才獨任吳明徹 含妒意特進馮小憐第七十七回 韋孝寬獻議用兵 齊高緯挈妃避敵第七十八回 陷晉州轉敗為勝 擒齊主取亂侮亡第七十九回 老將失謀還師被虜 昏君嗣位慘戮沈冤第八十回 宇文婦醉酒失身 尉遲公登城誓眾第八十一回 失鄴城皇親自刎 篡周室勳戚代興第八十二回 揮刀遇救逆弟敗謀 酣宴聯吟艷妃專寵第八十三回 長孫晟獻謀制突厥 沙缽略稽首服隋朝第八十四回 設行省遣子督師 避敵兵攜妃投井第八十五回 據湘州陳宗殉國 撫嶺表冼氏平蠻第八十六回 反罪為功築宮邀賞 寓剿於撫徙虜實邊第八十七回 恨妒後御駕入山鄉 謀奪嫡計臣賂朝貴第八十八回 太子勇遭讒被廢 庶人秀幽錮蒙冤第八十九回 侍病父密謀行逆 烝庶母強結同心第九十回 攻并州分遣兵戎 幸洛陽大興土木第九十一回 促蛾眉宣華歸地府 駕龍舟煬帝赴江都第九十二回 巡塞北厚撫啟民汗 幸河西窮討吐谷渾第九十三回 端門街陳戲示番夷 觀瀾亭獻詩逢鬼魅第九十四回 征高麗勞兵動眾 潰薩水折將喪師第九十五回 楊玄感兵敗死窮途 斛斯政拘回遭慘戮第九十六回 犯乘輿圍攻紫寨 造迷樓望斷紅顏第九十七回 御苑賞花巧演古劇 隋堤種柳快意南遊第九十八回 麻叔謀罪發受金刀 李玄邃謀成建帥府第九十九回 迫起兵李氏入關中 囑獻書矮奴死闕下第一百回 弒昏君隋家數盡 鴆少主楊氏凶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