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史演義》第十六回 永安宮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弒:魏自拓跋嗣稱盛,得燾相繼,國勢益隆,但推究由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北史演義》第十六回 永安宮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弒

南北史演義

第十六回 永安宮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弒

卻說魏主燾馳還平城,飲至告廟,改元正平,所有降民五萬餘家,分置近畿,無非是表揚威武,誇示功績的意思。

魏自拓跋嗣稱盛,得燾相繼,國勢益隆,但推究由來,多出自崔浩功業。

浩在魏主南下以前,已為了修史一事,得罪受誅,小子於十四回中,曾已提及,不過事實未詳,還宜補敘。

本回承前啟後,正應就此表明。

浩與崔允等監修國史,已有數年,見十三回。

魏主嘗面諭道:「務從實錄」,浩因將魏主先世,據實列敘,毫不諱言。

著作令史閔湛郗標,素來巧佞,見浩平時撰著,極口貢諛,且勸浩刊布國史,勒石垂示,以彰直筆。

浩依言施行,鐫石立衢,所有北魏祖宗的履歷,無論善惡,一律直書。

時太子晃總掌百揆,用四大臣為輔,第一人就是崔浩,此外三人,為中書監穆壽,及侍中張黎、古弼。

弼頭甚銳,形似筆尖,忠厚質直,頗得魏主信任,嘗稱為筆頭公。

浩亦直言無隱,常得太子敬禮,因此權勢益崇,為人所憚。

古人說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崔浩具有幹才,更得兩朝優一寵一,事皆任一性一,不避嫌疑,免不得身為怨府,遭人構陷,中書侍郎高允,已早為崔浩擔憂,浩全不在意,放任如故。

致死之由。

果然讒夫交構,大禍猝臨,一道敕書,竟將浩收系獄中。

高允與浩同修國史,當然牽連,太子晃嘗向允受經,意圖營救,便召允與語道:「我導卿入謁內廷,至尊有問,但依我言,當可免罪。」

允佯為遵囑,隨太子進見魏主。

太子先入,謂允小心慎密,史事俱由崔浩主持,與允無涉,請貸允死罪。

魏主乃召允入問道:「國史統出浩手麼?」

允跪答道:「太祖記是前著作郎鄧淵所作,先帝記及今上記,臣與浩共著,浩但為總裁,至下筆著述,臣較浩為更多。」

魏主不禁盛怒,瞋目視太子道:「允罪比浩為大,如何得生?」

太子面有懼色,慌忙跪求道:「天威嚴重,允系小臣,迷亂失次,故有此言。

臣兒曾向允問明,俱說是由浩所為。」

魏主又問允道:「東宮所陳,是否確實?」

允從容答道:「臣罪當滅族,不敢虛妄,殿下哀臣,欲丐餘生,所以有此設詞。」

壯哉高允。

魏主怒已少解,復顧語太子道:「這真好算得直臣了!臨死不易辭,不失為信,為臣不欺君,不失為貞,國家有此純臣,奈何加罪!」便諭令起身,站立一旁。

復召崔浩入訊。

浩面帶驚惶,不敢詳對。

魏主令左右牽浩使出,即命高允草詔,誅浩及僚屬僮吏,凡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筆不下,魏主一再催促,允擱筆奏請道:「浩若別有餘釁,非臣所敢諫諍;但因直筆觸犯,罪不至死,怎得滅族!」魏主又怒,喝令左右將允拿下。

太子晃更為哀求,魏主乃霽顏道:「非允敢諫,更要致死數千人了。」

太子與允,拜謝而退。

越日有詔傳出,命誅崔浩,並夷浩族;

余止戮身,不及妻孥。

還是一場冤獄。

他日太子責允道:「我欲為卿脫死,卿終不從,致觸上怒,事後追思,尚覺心悸。」

允答道:「史所以記善惡,垂戒今古。

崔浩非無他罪,但作史一事,未違大禮,不應加誅,臣與浩同事,浩既誅死,臣何敢獨生!蒙殿下替臣救解,恩同再造,不過違心苟免,非臣初願,臣今獨存,尚有愧死友哩!」太子不禁動容,稱歎不置。

語為魏主所聞,也有悔意。

會尚書李孝伯病篤,訛傳已死,魏主嗚咽道:「李尚書可惜!」半晌又改言道:「朕幾失詞,崔司徒可惜!李尚書可哀!」嗣聞孝伯病癒,遂令入代浩職,每事與商,彷彿如浩在時,這且毋庸細表。

惟太子晃為政一精一察,素與中常侍宗一愛一有嫌,給事中仇尼道盛,得太子歡,亦與一愛一不協。

偏魏主好信一愛一言,一愛一遂讒間東宮,先將仇尼道盛,指為首惡,次及東宮官屬十數人。

魏主竟一體處斬,害得太子晃日夕驚惶,致成心疾,未幾遂歿。

既而魏主知晃無罪,很是悲悼,追諡晃為景穆太子,封晃子浚為高一陽一王。

嗣又以皇孫世嫡,不當就藩,乃復收回成命。

浚時年十二,聰穎過人,魏主格外鍾一愛一,常令侍側。

只宗一愛一見魏主追悔,自恐得罪,遂想了一計,做出弒逆的大事來了。

一年易過,苦難下手。

至魏正平二年春季,魏主燾因酒致醉,獨臥永安宮。

宗一愛一伺隙進去,不知他如何動手,竟令這英武果毅的魏主燾,死得不明不白,眼出舌伸。

也是殺人過多的報應。

經過了好多時,始有侍臣入視,見魏主這般慘狀,駭極欲奔,狂呼而出,那時宗一愛一早已溜出外面,佯作驚愕情狀,即與尚書左僕射蘭延、侍中和疋、音雅。

薛提等,商量後事,暫不發喪。

當下審擇嗣君,互生異議。

和疋以皇孫尚幼,欲立長君,薛提獨援據經義,決擬立孫。

彼此辯論一番,尚未定議,和疋竟召入東平王翰,置諸別室,將與群臣會議,立為嗣君。

宗一愛一獨密迎南安王余,自便門入禁中,引至柩前嗣位。

這東平王翰及南安王余。

統是魏主燾子,太子晃弟,翰排行第三,余排行第六。

宗一愛一嘗譖死東宮,聽著薛提立孫的議論,原是反對,但與翰亦夙存芥蒂,不願推立,因即矯傳赫連皇后命令,魏立赫連後,見第十回。

召入蘭延、和疋、薛提三人,待他聯翩入宮,竟突出宦官數十名,各持刀械,一擁而上,嚇得三人渾身發一顫,眼睜睜的被他縛住,霎時間血濺頸中,頭顱落地。

東平王翰居別室中,還癡望群臣來迎,好去做那嗣皇帝,不意室門一響,闖入許多Yan人,執刀亂斫,半聲狂叫,一命嗚呼!真是冤枉。

宗一愛一即奉余即位,宣召群臣入謁,一班貪生怕死的魏臣,哪個還敢抗議;不得已向餘下拜,俯首呼嵩。

隨即照例大赦,改元永平,尊赫連氏為皇太后,追諡魏主燾為太武皇帝,授宗一愛一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

備述宗一愛一官職,所以見余之不子。

余因越次繼立,恐眾心未服,特發庫中財帛,遍賜群臣。

不到旬月,庫藏告罄。

偏是南方兵甲,驀地來侵,幾乎束手無策,還虧河南一帶,邊將固守,勝負參半,才將南軍擊退。

原來宋主義隆,聞魏主已殂,又欲北伐,可巧魏降將魯軌子爽,及弟秀復來奔宋,奏稱父軌早思南歸,積憂成病,即致身亡,臣爽等謹承遺志,仍歸祖國云云。

魯軌先奔秦,後奔魏,俱見第五、六回中。

宋主大喜,立授爽為司州刺史,秀為穎州太守,與商北伐事宜。

爽等竭力慫恿,遂遣撫軍將軍蕭思話,督率冀州刺史張永等,進攻碻磝。

魯爽、魯秀、程天祚等,出發許洛,雍州刺史臧質,率部眾趨潼關。

沈慶之等固諫不從。

青州刺史劉興祖請長驅中山,直搗虜巢,亦不見聽。

反使侍郎徐一愛一,傳詔軍前,遇有進止,須待中旨施行。

從前宋師敗績,均由宋主專制過甚,諸將?趄莫決,所以致此。

此次仍蹈前轍,眼見是不能成功。

張永等到了碻磝,圍攻兼旬,被魏兵一穴一通地道,潛出毀營,永竟駭退,士卒多死。

蕭思話自往督攻,又經旬不下,糧盡亦還。

臧質頓兵近郊,但遣司馬柳元景等向潼關,梁州參軍蕭道成,即蕭承之子。

亦會軍赴長安,未遇大敵,無狀可述。

惟魯爽等進搗長社,魏守將禿髮(番)棄城遁去,再進至大索,與魏豫州刺史拓跋僕蘭,交戰一場,斬獲甚多。

追至虎牢,聞碻磝敗退,魏又派兵來援,乃還鎮義一陽一。

柳元景等自恐勢孤,亦引軍東歸,一番舉動,又成畫餅。

宋主因他擅自退師,降黜有差,這也不在話下。

且說魏主余聞宋師已退,放心安膽,整日裡沉湎酒色,間或出外畋游,不恤政事。

宗一愛一總握樞機,權焰滔天,不但群臣側目,連魏主余亦有戒心。

有時見了宗一愛一,頗加裁抑,宗一愛一不免含憤,又復懷著逆謀,欲將余置諸死地。

小人難養,觀此益信。

會余夜祭東廟,宗一愛一即囑令小黃門賈周等,用著匕首,刺余入胸,立刻倒斃。

群臣尚未聞知,惟羽林郎中劉尼,得知此變,便入語宗一愛一,請立皇孫浚以副人望。

一愛一愕然道:「君大癡人,皇孫若立,肯忘正平時事麼?」

招太子晃事。

尼默然趨出,密告殿中尚書源賀。

賀有志除一奸一,即與尼同訪尚書陸麗,與麗晤談道:「宗一愛一既立南安,今復加弒,且不願迎立皇孫,顯見他包藏禍心,不利社稷,若不早除,後患正不淺哩!」麗驚起道:「嗣主又遭弒麼?一再圖逆,還當了得!我當與諸君共誅此賊,迎立皇孫!」遂召尚書長孫渴侯,商定密計,令與源賀率同禁兵,守衛宮廷,自與尼往迎皇孫。

皇孫浚才十三歲,即抱置馬上,馳至宮門。

長孫渴侯開門迎入,麗入宮擁衛皇孫,尼率禁兵馳還東廟,向眾大呼道:「宗一愛一弒南安王,大逆不道,罪當滅族。

今皇孫已登大位,傳令衛士還宮,各守原職!」大眾聞言,歡呼萬歲。

尼即麾眾拿下宗一愛一、賈周,勒兵返營。

奉皇孫浚御永安殿,即皇帝位,召見群臣,改元興安。

誅宗一愛一、賈周,具五刑,夷三族。

追尊景穆太子晃為皇帝,廟號恭宗,妣郁久閭氏為恭皇后。

立一乳一母常氏為保太后,常氏本遼西人,因事入宮,浚生時母即去世,由常氏哺一乳一撫育,乃得成一人,所以特別尊養,隱示報酬。

尋且竟尊為皇太后。

雖曰報德,未足為訓。

封陸麗為平原王,劉尼為東安公,源賀為西平公,長孫渴侯為尚書令,加開府儀同三司,國事粗定,易危為安。

那南朝的宋天子,卻親遭子禍,死於非命,彷彿有銅山西崩,洛鍾東應的情狀,這正所謂亂世紛紛,華夷一律呢。

開下半回文字。

宋自袁皇后病逝後,潘淑妃得專總內政。

太子劭一性一本凶險,又憶及母后病亡,由淑妃所致,不免仇恨淑妃,並及淑妃子浚。

浚恐為劭所害,曲意事劭,因得與劭相親。

劭姊東一陽一公主,有婢王鸚鵡,與女巫嚴道育往來,道育夤緣干進,得見公主,自言能辟榖導氣,役使鬼物。

婦人家多半迷信,遂視道育為神巫。

道育嘗語公主道:「神將賜公主重寶,請公主留意!」公主記在心中,入夜臥一床一,果見流光若螢,飛入書笥,慌忙起視,開篋得二青珠,即目為神賜,益信道育。

劭與浚出入主家,由公主與語道育神術,亦信以為真。

他兩人素行多虧,常遭父皇呵斥,可巧與道育相識,便浼他祈請,欲令過不上聞。

道育設起香案,對天膜拜,唸唸有詞,也不知他是甚麼咒語。

是無等等咒。

既而向空問答,好似有天神下降,與他對談,約有半個時辰,才算禱畢。

無非搗鬼。

入語劭、浚二人道:「我已轉告天神,必不一洩露。」

二人一大喜,共稱道育為天神。

道育恐所言未驗,索一性一為劭、浚設法,用巫盅術,雕玉成像,假托宋主形神,瘞埋含章殿前。

東一陽一公主婢王鸚鵡,與主奴陳天與,黃門陳慶國,共預秘謀。

劭擢天與為隊主,宋主說他錄用非人,面加詰責。

天神何不代為掩飾。

劭未免心虛,且恨且懼,適浚出鎮京口,遂馳書相告。

浚復書道:「彼人若所為不已,正好促他余命。」

彼人暗指宋主,劭與浚往來通信,嘗稱宋主為彼人,或曰其人。

卻是一個新名詞。

已而東一陽一公主,一病不起,竟致謝世。

何不先浼道育替她禳解?王鸚鵡年亦浸長,既為公主畢喪,理應遣嫁,當由浚代為主張,命嫁府佐沈懷遠為妾。

懷遠格外一愛一寵一,竟至專房。

鸚鵡原是得所,偏她有一種說不出的隱情,橫亙在胸,未免喜中帶憂。

看官道為何因?原來鸚鵡在主家時,曾與陳天與私通,此次嫁與懷遠,恐天與含一著醋意,洩漏巫盅情事,左思右想,無可為計,不如先殺天與,免貽後患。

世間最毒婦人心。

當下自往告劭,但說是天與謀變,將發一陰一謀。

劭怎知情弊,立將天與殺死,陳慶國駭歎道:「巫盅秘謀,惟我與天與得聞,天與已死,我尚能獨存麼?」

遂入見宋主,一一具陳。

宋主大驚,即遣人收捕鸚鵡,並搜檢鸚鵡篋中,果得劭、浚書數百紙,統說詛咒巫盅事。

又在含章殿前,掘得所埋玉人,當命有司窮治獄案,更捕女巫嚴道育,道育已聞風逃匿,不知去向。

想是由天神救去了。

只晦氣了一個王鸚鵡,囚禁獄中。

宋主連日不歡,顧語潘淑妃道:「太子妄圖富貴,還有何說?虎頭浚小字。

也是如此,真出意料!汝母子可一日無我麼?」

遂遣中使切責劭、浚,兩人無從抵賴,只得上書謝罪。

宋主雖然懷怒,尚是存心一舐一犢,不忍加誅!真是溺一愛一不明。

蹉跎蹉跎,又經一載,已是元嘉三十年了。

浚自京口上書,乞移鎮荊州,宋主有詔俞允,聽令入朝。

會聞嚴道育匿居京口張晤家,即飭地方官掩捕,仍無所得。

但拘住道育二婢,就地審訊,供稱道育曾變服為尼,先匿東宮,後至京口依始興王,浚封始興王已見十三回中。

曾在晤家留宿數宵,今復隨始興王還朝云云。

宋主大怒,即命京口送二婢入都,將與劭、浚質對。

浚至都中,頗聞此事,潛入宮見潘淑妃。

淑妃抱浚泣語道:「汝前為巫盅事,大觸上怒,還虧我極力勸解,才免汝罪,汝奈何更藏嚴道育?現在上怒較甚,我曾叩頭乞恩,終不能解,看來是無可挽回,汝可先取藥來,由我自盡,免得見汝慘死哩!」浚聽了此言,將母推開,奮衣遽起道:「天下事任人自為,願稍寬懷,必不相累!」說著,搶步出宮去了。

宋主召入侍中王僧綽,密與語道:「太子不孝,浚亦同惡,朕將廢太子劭,賜浚自盡,卿可檢尋漢、魏典故,如廢儲立儲故例,送交江、徐二相裁決,即日舉行。」

僧綽應命趨出,當即檢出檔冊,繼送尚書僕射徐湛之,及吏部尚書江湛,說明宋主密命,促令裁奪。

江湛妹曾嫁南平王鑠,徐湛之女為隨王誕妃,兩人各懷私見,因入謁宋主,一請立鑠,一請立誕。

宋主頗一愛一第七子建平王弘,意欲越次冊立,因此與二相辯論,經久未決。

僧綽入諫道:「立儲一事,應出聖懷,臣意宜請速斷,不可遲延!迸人有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願陛下為義割恩,即行裁決!若不忍廢立,便當坦懷如初,不勞疑議。

事機雖密,容易播揚,不可使變生意外,貽笑千秋!」宋主道:「卿可謂能斷大事,但事關重大,不可不三思後行!況彭城始亡,人將謂朕太無親情,如何是好?」

瞻望徘徊,終歸自誤。

僧綽道:「臣恐千載以後,謂陛下只能裁弟,不能裁兒!」宋主默然不應,僧綽乃退。

嗣是每夕召湛之入宮,秉燭與議,且使繞壁檢行,防人竊一聽。

潘淑妃遣人伺察,未得確報,俟宋主還寢,佯說劭、浚無狀,應加懲處。

宋主以為真情,竟將連日謀畫,盡情告知。

淑妃急使人告浚,浚即馳往報劭,劭與隊主陳叔兒,齋帥張超之等,密謀弒逆,即召集養士二千餘人,親自行酒,囑令戮力同心。

到了次日,夜間詐為詔書,偽稱魯秀謀反,飭東宮兵甲入衛,一面呼中庶子蕭斌,左衛率袁淑,中舍人殷仲素,左積一弩一將軍王正見等,相見流涕道:「主上信讒,將見罪廢,自問尚無大過,不願受枉,明旦將行大事,望卿等協力援我,共圖富貴!」說至此,起座下拜。

蕭斌等慌忙避席,逡巡答語道:「從古不聞此事,還請殿下三思!」劭不禁變色,現出怒容。

斌憚劭凶威,便即改口道:「當竭力奉令!」仲素等亦依聲附和。

淑獨呵叱道:「諸君謂殿下真有此事麼?殿下幼嘗患瘋,今或是舊疾復發哩。」

劭益加奮怒,張目視淑道:「汝謂我不能成事麼?」

淑答道:「事或可成,但成事以後,恐不為天地所容,終將受禍!如殿下果有此謀,還請罷休!」陳叔兒在旁說道:

「這是何事,尚說可罷手麼?」

遂麾淑使出。

淑還至寓所,繞一床一行走,直至四更乃寢。

何不速報宋主。

翌晨宮門未開,劭內著戎服,外罩朱衣,與蕭斌同乘畫輪車,出東宮門,催呼袁淑同載。

淑睡一床一未起,經劭停車力促,乃披衣出見,劭使登車,辭不肯上,即被劭指麾左右,一刀了命。

實是該死。

遂趨至常春門,門適大啟,推車直入。

舊制東宮隊不得入禁城,劭取出偽詔,指示門衛道:「接奉密敕,有所收討,可放後隊入門。」

門衛不知是詐,便一併放入。

張超之為前驅,領著壯士數十人,馳入雲龍門。

馳過齋閣,直進含章殿,宋主與徐湛之密謀達旦,燭尚未滅,門階戶席,衛兵亦尚寢未起。

超之等一擁入殿。

宋主驚起,舉幾為蔽,被超之一刀劈來,剁落五指,投幾而僕。

超之復搶前一刀,眼見得不能動彈,嗚呼哀哉!享年四十七歲。

小子有詩歎道:

到底妖妃是禍胎,機謀一洩便成災;

須知梟獍雖難馭,釁隙都從帷簾來!

宋主被弒,徐湛之直宿殿中,聞變驚起,趨往北戶,未知能逃脫一性一命否,且待下回續詳。

北朝弒主,南朝亦弒主,僅隔一年,禍變相若,以天地間不應有之事,而乃數見不鮮,可慨孰甚!尤可駭者,魏Yan宗一愛一,一載中敢弒二主,當時忠如崔允,直如古弼,俱尚在朝,不聞仗義討賊,乃竟假手於劉尼、陸麗諸人,向未著名,反能誅逆,彼崔允、古弼輩,得毋虛聲純盜耶!宋主被弒,出自親子,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誠如王僧綽所言。

江、徐兩相,得君專一政,不能為主除害,尋且與主同盡,懷私者終為私敗,人亦何苦不化私為公也!然亂臣賊子遍天下,而當時之泯泯棼棼,已可概見。

太武稱雄,元嘉稱治,史臣所云,其然豈其然乎!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北史演義
第一回 射蛇首興王呈預兆 睹龍顏慧婦忌英雄第二回 起義師入京討逆 迎御駕報績增封第三回 伐燕南冒險成功 捍東都督兵禦寇第四回 毀賊船用火破盧循 發軍函出奇平譙縱第五回 搗洛陽秦將敗沒 破長安姚氏滅亡第六回 失秦土劉世子逃歸 移晉祚宋武帝篡位第七回 弒故主冤魂索命 喪良將胡騎橫行第八回 廢營陽迎立外藩 反江陵驚聞內變第九回 平謝逆功歸檀道濟 入夏都擊走赫連昌第十回 逃將軍棄師中虜計 亡國後侑酒作人奴第十一回 破氐帥收還要郡 殺司空自壞長城第十二回 燕王弘投奔高麗 魏主燾攻克姑臧第十三回 捕奸黨殷景仁定謀 露逆萌范蔚宗伏法第十四回 陳參軍立柵守危城 薛安都用矛刺虜將第十五回 騁辯詞張暢報使 貽溲溺臧質復書第十六回 永安宮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弒第十七回 發尋陽出師問罪 克建康梟惡鋤奸第十八回 犯上興兵一敗塗地 誅叔納妹只手瞞天第十九回 發雄師慘屠骨肉 備喪具厚葬妃嬙第二十回 狎姑姊宣淫鸞掖 辱諸父戲宰豬王第二十一回 戕暴主湘東正位 討宿孽江右鏖兵第二十二回 掃逆藩眾叛蕩平 激外變四州淪陷第二十三回 殺弟兄宋帝濫刑 好佛老魏主禪統第二十四回 江上墮謀親王授首 殿中醉寢狂豎飲刀第二十五回 討權臣石頭殉節 失鎮地櫟林喪身第二十六回 篡宋祚廢主出宮 弒魏帝淫嫗專政第二十七回 膺帝菉父子相繼 禮名賢昆季同心第二十八回 造孽緣孽兒自盡 全愚孝愚主終喪第二十九回 蕭昭業喜承祖統 魏孝文計徙都城第三十回 上淫下烝丑傳宮掖 內應外合刃及殿庭第三十一回 殺諸王宣城肆毒 篡宗祚海陵沉冤第三十二回 假仁襲義兵達江淮 易後廢儲釁傳河洛第三十三回 兩國交兵齊師屢挫 十王駢戮蕭氏相殘第三十四回 齊嗣主臨喪笑禿鶖 魏淫後流涕陳巫盅第三十五回 洩密謀二江授首 遭主忌六貴洊誅第三十六回 江夏王通叛亡身 潘貴妃入宮專寵第三十七回 殺山陽據城傳檄 立寶融廢主進兵第三十八回 張欣泰敗謀罹重辟 王珍國懼禍弒昏君第三十九回 諫遠色王茂得嬌娃 竊大寶蕭衍行弒逆第四十回 蕭寶夤乞師伏虜闕 魏邢巒遣將奪梁州第四十一回 弟子輿屍潰師洛口 將帥協力戰勝鍾離第四十二回 誣通叛魏宗屈死 圖規復梁將無功第四十三回 充華產子嗣統承基 母后臨朝窮奢極欲第四十四回 築淮堰梁皇失計 害清河胡後被幽第四十五回 宣光殿省母啟爭端 沃野鎮弄兵開禍亂第四十六回 誅元爰再逞雌威 拒葛榮輕罹賊網第四十七回 蕭寶夤稱尊叛命 爾朱榮抗表興師第四十八回 喪君有君強臣謝罪 因敵攻敵叛王入都第四十九回 設伏甲定謀除惡 縱輕騎入闕行兇第五十回 廢故主迎立廣陵王 煽眾兵聲討爾朱氏第五十一回 戰韓陵破滅子弟軍 入洛宮淫烝大小後第五十二回 梁太子因憂去世 賀拔岳被賺喪身第五十三回 違君命晉陽興甲 謁行在關右迎鑾第五十四回 飲宮中魏主遭鴆毒 陷澤畔竇泰死戰場第五十五回 用少擊眾沙苑交兵 廢舊迎新柔然納女第五十六回 戰邙山宇文泰敗潰 幸佛寺梁主衍捨身第五十七回 責賀琛梁廷草敕 防侯景高氏留言第五十八回 悍高澄毆禁東魏主 智慕容計擒蕭淵明第五十九回 縱叛賊朱異誤國 卻強寇羊侃守城第六十回 援建康韋粲捐軀 陷台城梁武用計第六十一回 困梁宮君王餓死 攻湘州叔侄尋仇第六十二回 取公主侯景脅君 篡帝祚高洋竊國第六十三回 陳霸先舉兵討逆 王僧辯卻賊奏功第六十四回 弒梁主大憝行兇 臠侯賊庶支承統第六十五回 殺季弟特遣猛將軍 鴆故主兼及親生女第六十六回 陷江陵並戕梁元帝 誅僧辯再立晉安王第六十七回 擒敵將梁軍大捷 逞淫威齊主橫行第六十八回 宇文護挾權肆逆 陳霸先盜國稱尊第六十九回 討王琳屢次交兵 諫高洋連番受責第七十回 戮勳戚皇叔篡位 溺懿親悍將逞謀第七十一回 遇強暴故後被污 違忠諫逆臣致敗第七十二回 遭主嫌侯安都受戮 卻敵軍段孝先建功第七十三回 背德興兵周師再敗 攬權奪位陳主被遷第七十四回 暱奸人淫後殺賢王 信刁媼昏君戮胞弟第七十五回 斛律光遭讒受害 宇文護稔惡伏誅第七十六回 選將才獨任吳明徹 含妒意特進馮小憐第七十七回 韋孝寬獻議用兵 齊高緯挈妃避敵第七十八回 陷晉州轉敗為勝 擒齊主取亂侮亡第七十九回 老將失謀還師被虜 昏君嗣位慘戮沈冤第八十回 宇文婦醉酒失身 尉遲公登城誓眾第八十一回 失鄴城皇親自刎 篡周室勳戚代興第八十二回 揮刀遇救逆弟敗謀 酣宴聯吟艷妃專寵第八十三回 長孫晟獻謀制突厥 沙缽略稽首服隋朝第八十四回 設行省遣子督師 避敵兵攜妃投井第八十五回 據湘州陳宗殉國 撫嶺表冼氏平蠻第八十六回 反罪為功築宮邀賞 寓剿於撫徙虜實邊第八十七回 恨妒後御駕入山鄉 謀奪嫡計臣賂朝貴第八十八回 太子勇遭讒被廢 庶人秀幽錮蒙冤第八十九回 侍病父密謀行逆 烝庶母強結同心第九十回 攻并州分遣兵戎 幸洛陽大興土木第九十一回 促蛾眉宣華歸地府 駕龍舟煬帝赴江都第九十二回 巡塞北厚撫啟民汗 幸河西窮討吐谷渾第九十三回 端門街陳戲示番夷 觀瀾亭獻詩逢鬼魅第九十四回 征高麗勞兵動眾 潰薩水折將喪師第九十五回 楊玄感兵敗死窮途 斛斯政拘回遭慘戮第九十六回 犯乘輿圍攻紫寨 造迷樓望斷紅顏第九十七回 御苑賞花巧演古劇 隋堤種柳快意南遊第九十八回 麻叔謀罪發受金刀 李玄邃謀成建帥府第九十九回 迫起兵李氏入關中 囑獻書矮奴死闕下第一百回 弒昏君隋家數盡 鴆少主楊氏凶終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