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第07部分:不要只記了每個故事的分段,而不瞭解全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列子臆說》第07部分

列子臆說

第07部分

我們再提起諸位特別的注意,《列子》每個故事看來都是獨立的,一條一條,其實,以我們的人生為標準,上至治國,下至個人的做人做事,都有個體系。

不要只記了每個故事的分段,而不瞭解全面。

會識別竊盜的人

【晉國苦盜。

有卻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

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

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為?」史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卻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盜謀曰:「吾所窮者卻雍也。」

遂共盜而殘之。

晉國有一個時期,壞人很多。

這個「盜」,包括了兇殺案、小偷、搶劫,都在內。

「有卻雍者,能視盜之貌」,晉國有個人叫卻(卻 拼音:qie,姓。

)雍,他有特別的本事,現在講就是會看人的相貌,特別的相法,「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看看人家的眉一毛一、眼睛、臉上表情,就知道這個是小偷,那個是搶人的,某個案子是誰做的。

「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就叫卻雍辦案,辦了無數的案子,「千百」是指很多的意思,沒有哪件不破,而且壞人都抓到了。

晉侯非常高興,對趙文子說:「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我國有一個最好的防盜人才,很會抓竊盜,只要有這個人,全國的竊盜就沒有了。

所以得到這樣的一個人才,天下太平,「奚用多為」,不必用那麼多人了,連警備部都可以撤銷了,警察也可以不要了,多好啊!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趙文子說,那是靠人的偵察而抓住盜賊,我告訴你,小盜沒有了,大盜要起來了。

靠秘密偵察這個方法來抓盜賊,這只是偶然用的手段,政治不能經常玩這個。

光靠這個想治天下,就糟糕了,這非常嚴重。

我們現在是講《列子》,中國歷史上好多帝王都是用這種手段,尤其是明朝的時候,所謂東廠、西廠,皇帝派出太監來偵察大家的事,越來越糟,這是第一點。

講到政治領導,應該是道德的政治,領一導一人與家長一樣,「不癡不聾,不做阿翁」,有時候做公公婆婆的,小事情假裝看不見,每一件事情都很一精一明就完了。

文子說的第二點,「且卻雍必不得其死焉」,他說我告訴你,那個偵察很高明叫卻雍的人,不得好死,很危險了。

趙文子就批評了這兩點,他說這不是天下的良才。

「俄而(俄 拼音:e;而 拼音:er。

俄而:不久;頃刻。

也作「俄爾」),群盜謀曰:『吾所窮者卻雍也』」,過了一陣子,這一班流一氓太保做強盜的一起商量,說最可怕的人物就是卻雍,必須把他除掉。

結果「遂共盜而殘之」,這個「盜」字是動詞,叫做偷盜,偷偷地把這個卻雍弄走,就把他謀殺了。

如何消滅盜亂

【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卻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

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卻雍失蹤了,被壞人殺了,晉侯聽了非常驚恐,立刻把趙文子找來,告訴他這一件事。

「果如子言,卻雍死矣」,真給你說准了,卻雍會看相,你大概會算命,怎麼把他算得那麼準!卻雍是死了,「然取盜何方」,這個社會那麼亂,應該怎麼辦啊?有什麼方法?

「文子曰」,這個趙文子講,「周諺有言」,周朝的周公、文王、武王是建立中國文化的中心人物,周朝流傳下來的話,「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這一句話我們注意啊!經常在書上看到,它是出在這個地方,這是兩句名言,尤其是一個做領導的人,當然非要一精一明不可,但是一精一明要有個限度,而且一精一明更不能外露,這是中國做人做事的名言,「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眼睛太好了,河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那是不吉利的,這個人會犯凶事,再不然將來眼睛會瞎。

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呢?譬如我們在儒家的書上可以看到,孔子有一天,帶顏回一班同學到魯國的東門去看泰山,好像開同樂會一樣。

孔子看魯國的東門時,就問這一班同學,東門有一條白練,像白布一樣在走動,不曉得是什麼東西。

等於孔子測驗大家,你們看不看得見啊?結果大家都戴近視眼鏡了,看不見。

孔子說你們視力太差了,連我老頭子都看見魯國東門有一條白練在走。

顏回在旁邊說,老師啊!不是一條白練,是一個穿白衣服的人騎在白馬上,跑得很快。

孔子一聽很驚訝,看顏淵一眼,愣了半天不說話,搖搖頭。

拿我們現在醫學來講,顏回讀書用心太過,把一精一神外露了,所以四十來歲就走了。

這是以道家的觀點,從生理學上來講保養一精一神的道理。

這也是講做人的道理,覺得自己非常一精一明,一精一明裡頭聰明難,糊塗亦難啊!由聰明轉到糊塗是更難!所以一精一明得太過分了,什麼小事都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就是不古利。

這一句話,我們為人處世千萬記住,隨時可以用到。

有時候在處理一件麻煩事時,你只要想到這個道理,就可以完成很多好事,成就很多事業,自己人生也減少了很多麻煩。

「智料隱匿者有殃」,一個人的智慧很高,很聰明,別人家的隱私雖然你不一定看到,但是一判斷就知道。

這並不是好事,會有禍害的,這一種禍害的原因那就很多很多廠。

這兩句是名言,我們現在只是照文字的講法,而真正運用在人生的境界上,有很多方面。

不過注意!也有用反了的,為了這兩句話,守住原則不知變通,你絕對變成一個大糊塗蛋,那必然注定失敗。

所以,運用之妙,還是在於智慧,這是第一點。

他這兩句話也就解釋卻雍之所以被殺了,就因為犯了這兩句話的一毛一病,一精一明太露,福德、福報就差了。

第二點他說治盜,處理社會的盜亂,這是政治哲學的原則,「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他說一個社會國家沒有壞人,沒有強盜,那要在文化教育方面著力才行,國家要重視賢人---有道德、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才是。

我們中國文化,自上古以來,不管儒、墨、道,哲學思想始終是尚賢。

孟子更提出來「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賢是賢,能是能,是分開的。

我們現在看到選舉的宣傳,也是選賢與能,「賢」是有道德、有學問、品德好的人;「能」是有才能,參與、指導政治思想,領導做行政工作的人。

如地方首長,要能幹,要有才能。

不過,學問道德很好不一定有才能啊!有些人學問非常好,但遇事拿不出辦法,一團一團一轉,然後睡不著,還吃鎮靜劑,這是無才能。

如果是能幹的人,哪怕他學問不好,辦起事來乾淨利落,事情到手馬上就解決了,不管什麼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一大堆,都拿得出辦法來。

《列子》這裡把賢能籠統地概括在一起,所以說「舉賢而任之」,要社會好,是靠教育文化的力量。

這個教育不是狹義的學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乃至現在的電視教育、報紙教育以及廣告的宣傳教育都包括在內。

「使教明於上」,在上有昌明教化,建立一個泱泱大國,一個真正文化的教育風氣,「化行於下」,使國民道德得到養成教化。

「化」字要特別注意,「化」字不是嚴格的教育,是自然的影響。

我們到一個公共場所,看到人人衣冠整齊,我們不整不齊的,穿拖鞋、頭髮又亂,立刻自覺不妥了。

所以「化」是感化,是無形的。

所謂教育這個「教」字,旁邊一個文章的「文」,解釋是「教者效也」,效果那個「效」,教育是一個效果。

還有一個道理,「教」字右旁,現在寫這個徵稿「」字,過去是寫成「」。

我們小的時候書讀不好,背不來,老師用桌上一個戒尺,我們南方叫格方,就是打一手板。

所以古人說「棒頭出孝子,杖下出良臣」,對老師來講,杖下教出來的學生會做狀元,將來了不起,做忠臣孝子。

「教者效也」,所以「教」字旁從「」,「( 拼音:pū)」就是扑撻;「化」是無言之教,自然受影響、受感化。

如果教也教不了,化也化不動,那就要用刑法了。

中國法治的哲學,刑法的哲學,也是屬於教育的範圍,因為實在教不了,沒得辦法,所謂一家哭不如一人哭,對於一個妨礙社會的害群之馬,只好去掉,所以刑法也屬於教的一種,是教的分化。

什麼是神道設教

《列子》提出來「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下就是普遍整個的社會。

譬如我們中國的教化,幾千年前《易經》就有「神道設教」,《禮記》上說「化民成俗」。

其實外國也一樣,西方信仰基督教,總統就職以及其他就位儀式,一隻手按在《聖經》上,一隻手舉起來宣誓,就是神道設教啊!你說那個上帝究竟管裡根或者管卡特啊?!所以每個民族都是神道設教。

前幾天我聽到有些人說,這個「拜拜」太嚴重啊!應該把鄉下這些廟子拆掉。

我說你少胡扯了,「拜拜」對,太過分了不對。

鄉下人吵架,來,來,我們兩個人不要吵,買三支香到土地公、關公、一媽一祖前面跪下來,斬一個雞頭,賭個咒,看誰沒有良心。

都怕了,這比什麼都好。

所以神道設教,化民成俗,如果說土地公會找你,閻王會找你,你有果報,你聽見覺都睡不安寧了,安眠藥都沒有用,這也是教。

所以宗教也稱為教,也有教的意義,也有化的意義,化民成俗,這個叫教化。

所以「民有恥心」,古文這個民不是光指老百姓,現在白話就是人們。

一般社會上講人們知恥,是自己曉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自己做了錯事都臉紅,這就是教育的成功了,不需要刑罰,不需要訴之於法院。

人們知恥,「則何盜之為」,社會自然就安定,沒有盜,所以是道德的政治。

「於是用隨會知政。

而群盜奔秦焉」,晉侯接受了這個建議,馬上用了一個了不起的人,姓隨名叫會,用他來主持政務,結果晉國的壞人、流一氓、土匪、強盜都跑到秦國去了。

就用這麼一個人,就做到了「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得到了成果。

孔子見到一個奇人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

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將厲之。

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

意者難可以濟乎?」丈夫不以錯意,遂度而出。

孔子問之曰:「巧乎!有道術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這一段故事,講個人問題,你看它配套非常好。

「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乎河梁而觀焉」,孔子從衛國回到魯國來,到了山東河梁之間---這個在《莊子》裡提到過,非常有名的地方,有流水,等於石門水庫一樣,河梁是大河上面一個橋,就是水閘,平常沒有完全關死的,水流下來,這在我們南方江浙一帶很多,到處都看到,山東一帶比較少。

「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黿 拼音:yuan,大鱉;鼉 拼音:tuo,爬行動物,吻短,體長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鱗甲。

)弗能居」,河梁這個地方,上面的水像瀑布一樣流下來,「三十仞」,二十多尺高。

「圜(圜 拼音:huan,圍繞。

)流九十里」,那個水沖下來,變成一個潭,水沖到潭底就轉起來,轉起來的漩渦周圍有九十里那麼遠。

這個裡頭連鵝一毛一都可以沉底的哦!水中功夫再好的人到這裡都不敢動了。

在這一種流水之下,比魚鱉更大的黿鼉---大烏龜之類,都無法生活。

我們海邊經常買到大烏龜,最大的有圓桌面那麼大。

有一次,海邊人弄上來一個,上面掛了很多金牌,是在乾隆年間放生的牌,我還記得小的時候被抱上去坐了一會兒。

那一種屬於鼉,很大,它的力量也大,可是在這個水裡也沒有辦法停留。

「有一丈夫」,結果有一個男人,真是男子漢大丈夫了,不是大豆腐了。

「方將厲之」,他準備下這個水,「孔子使人並涯止之,曰」,孔子馬上派人阻止他不要下去。

孔子派去的這位同學,不曉得是子路還是子貢,就告訴他「此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弗能游,黿鼉弗能居也」,孔子派人告訴他這個流水太猛了,水勢太大了,太危險了,這幾句話是重複,我們不解釋它。

但是這裡為什麼用重複的文章?就代表非常好意,很仔細地告訴人家這個危險一性一,這是強調孔子的仁慈,重複一次,不能省掉的,省掉味道就不好了。

「意者難可以濟乎」,恐怕很難適應吧!到底是孔子的學生啊!講話很有禮貌,在我們的意思勸人家,你不要下去了,恐怕不容易過得去哦!這個講法是讀書人的味道。

「丈夫不以錯意」,這個男人一聽,不在意,理都不理,咚!就跳下去了。

跳下去以後,優哉游哉,在水中轉了一圈,「遂度而出」,他很輕鬆地就出來了,沒有淹死。

這一下孔子也奇怪了。

孔子大概同我們一樣,旱鴨子,不會游泳的,只有他的學生會游泳,沒有聽到過孔子游泳。

「孔子問之曰:巧乎」,大概他身上水都沒有擦乾,孔子馬上就跑來了,孔子求學的一精一神很厲害的,馬上來請教。

你的本事很巧,高明巧妙極了,巧跟妙配起來,妙極了。

「有道術乎」,他說你有什麼本事啊?這個道代表形而下的法則。

你這個功夫怎麼練出來的?「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這樣危險的水勢,你能夠進去,能夠出來,是什麼原因?

奇人說忠信

【丈夫對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

忠信錯吾軀於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

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

「丈夫對曰」,這個男子就告訴他,「始吾之人也,先以忠信」,他教訓起孔子來了,就是公然在孔子門前賣「四書」了。

他也不曉得這人是姓孔的啊!姓什麼都不管,他說,告訴你,當我跳下水去的時候,就忘掉我自己了。

忠,什麼叫忠啊?於一事一物無不盡心謂之忠,這是中國文化古代的解釋,宋朝以後的解釋很狹義,好像只是為了老闆而被殺叫做忠。

所以在《論語》裡有「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托你的事,講過的話一定去做到,這就是忠。

什麼是信?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這就是忠信之道。

他這裡所講的忠信,是說他信任了水一性一。

水有個什麼一性一能啊?水有個一性一能,出在佛經裡,「大海不宿死一屍一」,任何的一屍一體在大海裡,一定把它送上來。

水很一愛一乾淨,死掉的東西一定都把它浮送上來。

由於這個原理,所以他很信任水一性一。

換句話說他忘掉自己,也忘掉了水。

所以他說他跳進去的時候,身心跟水合一了,不抗拒,順其自然,水怎麼轉就怎麼轉。

「及吾之出也」,等到他出來的時候,「又從以忠信」,也順水一性一自然之勢,那麼一轉就上來了。

「忠信錯吾軀於波流」,他以忠信、信任水一性一、忘我的態度,使心跟物兩個合一了。

「錯」就是把我的身一體與水流合一了。

「而吾不敢用私」,這中間一點私念都沒有。

什麼叫「不敢用私」?就是不主觀,不抗拒,不用私心,順水一性一的圜流而轉,自己不用個人的意見。

因為不敢用私心,「所以能入而復出者以此也」,就是這一點,沒有什麼別的秘訣,既沒有唸咒子,也沒有做觀想,既不拜上帝,也沒有求觀音菩薩保佑,就是忘我。

中間沒有妄念,沒有自主,心跟身、身跟水都合一了,就是這個本事。

孔子一聽,又拜了一個老師了,「孔子謂弟子曰」,轉過來對學生說,「二三子識之」。

古書上孔子講話經常用「二三子」,拿現在白話講,你們這一群同學們注意。

這個「識」字應該讀「志」。

孔子告訴學生:你們記住,「水且猶可以忠信誠身親之,而況人乎」,你們看這個物,水是個物質的東西,人跟物質相處,只要忠信,人跟物質兩個可以合一,就是神通了,無我無私。

他說水尚且可以忠信,如果以此來對人、對社會、對國家、對天下,不論是做一個帶兵的,或者是做一個教學生的,或者是做一個工商界的主管,只要忠信、誠信處世,物都能夠轉變,何況是人。

問題是我們之所以做不好,是因為自己的誠信不夠,只有反求諸己。

上面講了對於國家大事的處理,下面又提到個人,我們今天先到這裡為止。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列子臆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