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
第14部分
狗吠緇衣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楊布怒,將撲之。
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現在講的這個故事還是連續的,屬於正反的觀念,講人生處世的哲學,處世的道理。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楊朱的兄弟名叫楊布,穿素色的衣服出門去了。
上面這個「衣」是動詞,是穿的意思。
「天雨,解素衣」,出去的時候是天晴,結果在外面碰到了下雨。
古代的農業社會,泥巴到處都是,素色的衣服容易弄髒,像我們小的時候唸書,回來就是一身泥,所以古人的詩句,「微雨作輕泥」,微雨會製造輕微的泥巴。
這首詩的境界看起來很美,實際的境界卻很痛苦。
因此,楊布把沒有顏色、乾乾淨淨的衣服脫掉了,「衣緇衣而反」,換上緇衣回家。
緇衣是染色的衣服,大半是灰色的。
注意啊!出家人穿的衣服統稱緇衣。
根據印度佛教規矩,出家人穿壞色衣,各種碎破布剪裁接攏來的衣,所以也叫做衲衣,就是不要漂亮,穿最壞的顏色。
到了中國以後,禪宗穿深色衣,在外面唸經的穿淡灰色的,叫做月白色。
修密宗的穿紫、紅、黃、藍、白、黑,各種都有,反正佛教的規矩,出家人穿的衣通稱緇衣。
在家居士自稱白衣,印度人的規矩尚白,婆羅門教、上流階級的人統統穿白的,下等階級穿黑衣,像小偷穿黑衣,夜裡好行動,看不出來。
我們夏朝也重視白,中國歷史文化,有時候重視白,有時候重視黑色、紅色、黃色,每個朝代都不同。
你們諸位看過《紅樓夢》,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最後小妹妹出家了。
所以在夢遊太虛幻境中說的預言,第一句是「勘破三春景不長」,都是雙關語,這種小說也與禪、與道相關的,因為她三姊妹的名字都有個春字,也代表人生的境界青春好景不長。
年輕的時候看小說都背下來的,到現在幾十年還忘不掉,所以叫你們背書啊!
勘破三春景不長 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 獨臥青燈古佛旁
這是在家一般人的看法。
如果出家的看法,那不是「可憐繡戶侯門女」了,而是最高的境界了,可以去掉「可憐」二字,改成「繡戶侯門女,高臥青燈古佛旁」,那個境界就好了。
現在因為講到緇衣,順便告訴青年同學們中國文化、文學裡的這些典故。
楊朱的兄弟回來碰到下雨,把素衣換成深灰色或者藍色的衣服回家。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這個狗認不得主人了,狗眼看人低,鄉下養的狗,不是我們抱在家裡吃牛肉的狼狗,但也差不多,狗看見穿破衣服的叫花子來,它就叫;衣服穿得很整齊的,它不叫了,所以狗是認衣服不認人的。
古人經常借這個情形來罵世界上的人,「只重衣冠不重人」,那是當然的。
像我們小的時候老輩子人就告訴我們,年輕人出門,像大學畢業後兩三年找不到工作,那個倒霉相,皮鞋也破了,西裝牛仔褲已經發白了,頭髮留得長長的,然後履歷表到處送,一看到就曉得是個倒霉的青年。
碰到這樣倒霉時,怎麼辦啊?勤理髮,理得乾乾淨淨的;勤洗衣服,哪怕只有一件,晚上燙得筆挺,早晨出來還神氣,把褲帶以縮緊一點,肚子餓了,問你吃了沒有,吃了。
那神氣十足,工作容易找到的,碰到有些老闆就會用你了。
這個狗是相反的,所以這個狗看到主人衣服穿得不對,不出來搖尾巴,反而拚命地叫。
「楊布怒」,這個楊布氣極了,我養這狗多少年,現在我回來,看我衣服換了就叫,「將撲之」,要把這個狗打死。
「楊朱曰」,他哥哥知道了,「子無撲矣」,哥哥楊朱說你打死它幹什麼?狗嘛!它是個禽一獸不懂事,「子亦猶是也」,你也是一樣,罵這個弟弟。
「向者」,他說剛剛,上午,「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假定你的狗一身白一毛一出門,結果在煤炭洞裡滾了一身黑回來,你不把這個狗幹掉才怪啊!你也認不得是你的狗啊!外形變了樣子,就引起人家懷疑了。
天下事,天下人,這些道理就很多了,我年紀大了退休的朋友很多,剛剛退休的人,開始兩三個月,在家裡整理東西,還沒有完,慢慢來。
三年以後苦惱了,開會慣了,辦公慣了,忽然沒有事做,他就活不下去。
像一愛一打坐修道的,每天多給他事情做,他也覺得活不下去。
所以人生就是那麼怪,你說哪一樣對,哪一樣不對?這也可以看到,外形的轉變就影響人心理思想的轉變,天下事有如此之怪,其中的是非善惡沒有定論的。
做善事 要小心
【楊朱曰:「行善不以名,而名從之;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利不與爭期,而爭及之。
故君子必慎為善。」
】
這一段就看到楊朱的人生哲學了。
孟子反對楊朱,給他的罪名是他主張人都要為己。
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一理論就是近於楊朱的思想,是絕對的自一由主義,以自我為中心,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可惜人做不到。
人類是什麼心態呢?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那不知道是什麼主義!講起來很好聽,反正不是楊朱的道理。
孟老夫子反對楊朱,說他太自私,但是,楊朱的自私哲學,有他哲學的基礎,他的哲學理論就在這裡,所以他的哲學,人不但不做善事,當然更不做惡事,楊朱的學說思想就是道家思想的演變。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
有些中國文化的書,內容有很多東西,其中提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嫁女兒,古代出嫁以前,在家裡請一媽一媽一訓話。
她的母親說,沒有別的話講,你到了這一家做媳婦,不要做好事。
這一句話好嚴重,女兒一聽,你叫我不要做好事,那我專做壞事嗎?這個母親就罵她,好事都不做,壞事哪裡可以做啊!這就是道家思想,也是楊朱的思想。
現在楊朱就說,「行善不以名」,一個真正做好事的人,不是為了求名,為了別人表揚、宣傳才去做好事,這不是好事,因為這是有目的的。
我每年都接到要我推薦好人好事的文件,要我推薦幾位,我問同學你們要不要,都說不要。
我說我也不想推薦,也不曉得哪個好,哪個壞,我看我也不錯,不過我自己不好意思推薦,我說算了吧!這本是一個好事,假設一提倡,變成慣例以後,有人專走這個路子,那就失去意義了。
所以官方常說要表揚老人,我說你們做做好事好不好!你不要害人嘛!人家活到七八十,把他們請來站在台上,你年紀輕輕還去訓這些老頭子半天,然後送些東西給他們,這樣搞幾個鐘頭回去非死不可。
何苦來哉呢!這些事情都是糊塗蛋做的事,不讀書,不懂事。
真地要敬老,你去給老人行個禮,東西就交給他,門口貼一個敬老就好了。
一定把老人推上車子送上來,你不是玩人嘛!我看到世界上很多不通的事,有時候很氣,不過我又怕把自己氣死了,只好笑一笑,也知道划不來,不值一笑,只好睡覺。
所以人家問我信什麼宗教,我什麼都不信,我信睡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真正的行善不是為名,中國文化叫陰功積德,陰功是人家看不見的。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像我們桌子上一定擺兩部書,一部是《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個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看到了;還有一本功過格,一定擺在那裡,專門勸人家做好事,都是課外讀物啊。
像《朱子治家格言》,我七歲就會背了,早晨一早就起,站在父親前面背,「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都要真做的。
現在儘管學校有公民教育,有什麼訓導啊,同學看到訓導處的人背後都在罵,都討厭,對不對?老師對你們訓兩句,那就是冤家。
像我們就是由這些訓導訓過來的。
所謂行善要陰功,大家看不到的,這個累積下來才叫功德。
出了錢,做了好事,還要表揚一下,你已經得了果報了,有知名度了,曉得你是善人了,所以再不要期望有果報了。
「行善」,這個「善」字不一定只包括善事啊,做任何好的事都是行善。
「不以名」,真正的行善,雖然你目的不在求名,「而名從之」。
事實上很怪,你越不求名,那個名自然而然會跟著來,那是真的。
不過,你們年輕人不大信,當然,那要時間的累積,你三天就要效果辦不到。
我發現社會還是很公平的,真正的好人好事你是蓋不住的,它自然會出來。
行善是第一步哦,第二步名就來了。
名來了以後第三步怎麼樣?天下事都會變的,「名不與利期,而利歸之」,在這裡這個「期」是期望,就是現在講的希望、目的,有時候也可以說是目標。
有了名以後你不求利益也不求錢,最後錢也來了,因為你有了知名度,很多的機會可以使你發財,大財縱然得不到,小財就不必擔心了。
他說求名是一條路線,求名不一定求利,但是最後利益也因這個名來了,名越高,招牌越硬,生意越好。
這是第三步了,以後是第四步。
「利不與爭期,而爭及之」,有名有利了以後,就有人來爭了。
任何一件事,就算玩宗教也好,你蓋一個教堂、廟子,別人也會蓋一個教堂、廟子,你有徒眾,他也有徒眾。
你說你的一派好,他說他的一派高,世界上的人最後還是爭。
所以人在爭,萬物都在爭,生命以爭鬥而活,就那麼可憐,莫名其妙。
有了名利就自然有人來爭,做公務員也好,教書也好,到處碰到排擠,大家心裡頭都明白,嘴裡不肯說。
哪個地方沒有人排擠啊?公司裡當一個職員,你負責一點,能幹一點,別人就嫉妒你,因為你不懶嘛!你懶了他也要笑你。
反正進來一個新人總想排擠掉,最好都歸自己,雖然自己也做不了。
最近這幾個月很多負責人跟我談公司情況,我說不要悲哀了,全世界都一樣,現在年輕人難用啊,進來以後各種一毛一病不說,學了三個月,他學會了,也想去開一家了;如果老闆生意做不好,他出去講這個老闆不會做生意。
反正都不對,這就叫做人,人就是那麼一個動物,就是白狗黑狗一樣,差不多。
因此楊朱哲學的結論---「故君子必慎為善」,在做人做事、講一句話時,應該非常謹慎才好。
這是由於他兄弟白衣出去黑衣回來這件事,引出來楊朱對於人生哲學觀點的專論,其中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向諸位所報告的這一點,還沒有解釋完全,所以像這種故事多去研究,多去想想,當你碰到事情的時候,你慢慢就會有所啟發了。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
燕君甚怒其使者,將加誅焉。
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於死,己所重者莫過乎生。
彼自喪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
乃不誅。
有齊子亦欲學其道,聞言者之死,乃撫膺而恨。
富子聞而笑之曰;「夫所欲學不死,其人已死而猶恨之,是不知所以為學。」
鬍子曰:「富子之言非也。
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
衛人有善數者,臨死以訣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
他人問之,以其父所言告之。
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與其父無差焉。
若然,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
】
幸臣說了高明話
這裡又說一個道理,注意啊!你們諸位出去傳道的、喜歡當老師的注意,「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從前有一個人說有人會打坐,會修長生不死之道,以這個為號召,廣告做得很大。
「燕君使人受之」,春秋戰國的時候,我們中國一批修道的人都在燕、齊之間,歷史上這些人,科學家、醫生研究生命的道理,都叫做「方伎」。
我們拿現在觀念講,就是上古研究科學的。
所以像煉丹,就是化學製藥,天文、數學、化學這些科學的發展,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中國最早,都是一路領先的,現在是一路退後。
戰國時燕齊之間充滿方伎,所以燕王聽說有人會傳不死之道,就要找來拜他為師,接受這個學問。
「不捷」,結果打坐練工夫,練了半天,沒有效果,照樣生病,照樣變老,「而言者死」,傳道的人卻死了。
「燕君甚怒其使者,將加諸焉」,燕王一聽大發脾氣,要抓那個介紹人來殺掉,說他亂宣傳,亂吹牛,亂講話,要把背後指示傳這個謠言的人統統抓來殺掉。
這一下這個案子很嚴重了。
「幸臣諫曰:人所憂者莫急乎死」,注意呀,皇帝旁邊最親信的是幸臣,不一定是大臣、宰相、大將。
國家的大臣很嚴重的,尤其是帝王政治的時代,大臣幾乎就是副皇帝,有時候跟皇帝當面反對頂撞的。
大臣又叫重臣,份量很重。
歷史上有些名臣,學問好,道德好,不一定是大臣,當然也不是一奸一臣。
又有權臣,權力很大,那不一定是名臣或重臣,所以分類有十幾種。
至於幸臣,歷史上很多,也有個名稱叫弄臣。
在高明的皇帝旁邊名臣大臣很多,但是小人也有啊,你認為皇帝那麼高明,為什麼都被小人騙了?那你讀歷史是理解錯誤,所以我們當不了皇帝。
好的皇帝清楚得很,但是他喜歡啊!為什麼?一天到晚跟君子在一起,這個日子很不好過啊!像漢武帝時的名臣汲黯(汲 拼音:ji;黯 拼音:an),什麼都敢講,漢武帝要做不對的事情他就反對,漢武帝要修道他也反對,這個皇帝的日子怎麼過啊!但是高明的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時,喜歡這一些重臣,喜歡反對派;至於弄臣、幸臣,雖然會拍皇帝的馬屁,但是高明皇帝心裡明白。
我經常告訴大家,讀歷史很難讀的。
對於幸臣啊,乾隆一句話講到了家,他的幸臣叫和坤,也是他的弄臣,乾隆相當一精一明的,滿朝文武都討厭和紳這個人,可是和坤權力大,乾隆喜歡他。
乾隆到晚年,八十多了,已經讓位給兒子自己當太上皇了。
人家問他,你那麼一精一明的人,為什麼要包庇這個和坤?乾隆說你們不知道,做皇帝並不好過呀,你總要留一個人給我玩玩啊!一句話說到了家了。
一個人到了某個位置上,碰到人笑話都不敢講,別人都能講笑話你就不能講,那個高位置很難坐啊!就像年紀大了當老師的,心裡想開一個玩笑,開了一半只好吞進去了,這個日子也不太好過啊!所以他要一個弄臣陪著玩玩。
你看懂這個書,才曉得唐明皇玩一弄李林甫、高力士、楊貴妃,這些皇帝都是聰明人,聰明人一定會搞這個事,他明知道,吃毒一藥也要吃了,因為他不是聖人。
聖人就來打坐了,不管了,不要玩了;皇帝是要玩的,這就是幸臣的道理。
那麼在這一段書裡,你要看到歷史的哲學,當燕王大發脾氣時,非要殺人不可了,誰都勸不了的。
就像漢武帝一發脾氣,誰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東方朔(朔 拼音:shuo)來了,個子矮小,一輩子滑稽,他一到漢武帝前面,一個笑話說下來,漢武帝哈哈一笑,算了,算了,不殺人了。
所以人各有各的用處,會說笑話的人也有他的用處的。
所以燕王這個時候發怒,不是一般大臣、權臣、重臣可以化解的,唯一可以解危的是幸臣,在旁邊可以隨便說笑話的,可以跟他調皮的。
這個幸臣講話了,可是這個人講的話有道理啊,「人所憂者莫急乎死」,他說一個人啊,最擔心的就是死,世界上的人都怕死。
「己所重者莫過乎生」,世界上的人最要緊的就是要自己活著。
一個生、一個死,兩頭。
「彼自喪其生」,這些修不死之道的人,結果因為修道做工夫把自己弄死了,他難道願意死嗎?他為了要活得更長,結果弄不好反而死了。
「安能令君不死也」,連他自己都死掉了,他能教你不死嗎?那當然不能嘛!這有什麼稀奇啊!他跟燕王講,你信他的這些鬼話幹什麼呢?「乃不誅」,這個燕王一聽,高興了,就不殺了,放他回去,算了,算了。
這個故事沒有完。
會方法 做不到
「有齊子亦欲學其道」,齊國有一個人,也想學長生不老之道,「聞言者之死」,聽說這個人死了,「乃撫膺而恨」,捶胸頓足,恨自己恨得要命,沒有機會在他死以前找到他。
「富子聞而笑之曰」,有一個姓富的人聽到,哈哈大笑,笑這個傻瓜,「夫所欲學不死」,他說這個傢伙笨啊,這個奇怪的齊國人,他不是想學不死嗎?「其人已死,而猶恨之」,結果那個知道的人已經死了,「是不知所以為學」,證明這個人不是真知道不死之法,所以這個「齊子」不是傻瓜、白癡嗎?
「鬍子曰」,另外一個鬍子聽到就說,「富於之言非也」,這個老富啊,講錯了。
注意呀!這個鬍子的講法是另一個理論,也對。
他說那個老富錯了,笑人家幹什麼!「凡人有術不能行者有矣」,你們注意,這個話你們一定同意,世界上有些人真有一套辦法,但是一輩子做不成。
有人一輩子有學問,有能力,像我有許多朋友,講做生意頭頭是道,可是看他們窮一輩子。
不過我始終佩服他們,他們那個腦筋是對的,命不好而已。
「能行而無其術者亦有矣」,也有人能做到,但是並不知道理論方法。
因此說世界上這兩種人都有,古今中外人類都是一樣。
「衛人有善數者」,鬍子就講,衛國有一個人,算數很高明,能知天文地理,還能知過去未來。
歷史上相傳,中國人算數最高明的是宋朝的邵康節,能知過去未來,上至幾萬年,下至十二萬年以後的事情都知道了。
所以算命有個鐵板數,河洛理數,是笨的辦法,如果學會了算命準得很。
據說這個鐵板數是邵康節教給兒子的,他怕兒子因為笨沒有飯吃,所以就教兒子學鐵板神數,也叫蠢子數。
以前算鐵板數的都是瞎子,靈得很,不過我也算過,過去的事百分百的靈,連你哪一天跌倒他都說對了;未來的好像都不大對,可是你過後給他算,他又說對了。
這個很奇怪,所以叫鐵板,呆定的。
衛國這個人善數學,「臨死以訣喻其子」,臨死就把口訣教給了兒子。
「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的兒子把口訣記下來,但是自己做不到,不會用。
「他人問之」,另外一個人問他的兒子,「以其父所言告之」,這個兒子就把父親留下來的口訣告訴了這個人。
「問者用其言而行其術」,結果問的人用了這個口訣,把數學研究得很高明,「與其父無差焉」,跟他父親一樣成就。
「若然」,這種事實很多,「死者奚為不能言生術哉」,難道死掉的人不可能傳一個長生不老的方術嗎?雖然他自己沒有修好,但是從古相傳,是有這個方法留下來的。
所以一個結論,同樣的一個技術,譬如學校裡學電機、學科學應用、學電腦的,一班學生幾十個,而真地成為工程師的,在科學上有發明、有貢獻的,有幾個人啊?我發現非常少。
乃至看歷史上,幾千年來所謂狀元、進士的,多得不可勝數,而有貢獻留下名字的也並不多。
這個道理就是在於人本身,不在於這個道理的是非對錯。
這些故事看起來都是單獨一個,整個連起來它有一套的,這個道理要諸位自己去貫通,我只能講到這裡,這也是一個秘訣,這個秘訣將來看留給誰,能研究出來就對了。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