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
第02部分
「名也者,響也」,一個真正瞭解人生哲學的人,不要被虛名所騙,因為名是個假東西。
這個名包括了名譽,別人對你的恭維。
許多年輕同學說,某人說我怎麼……我說你怎麼那麼笨!誰當面說你混賬啊?「混賬」兩個字是在背後罵的。
他剛才說你了不起,千萬不要聽這些,一個立大功建大業的人,只問自己真正所建立的是什麼,一切好壞的名譽都是虛假的,靠不住。
人家講我多麼好,徒有虛名,我實在沒有那麼好。
這個道理也就是「名也者,響也」,是有些影響,但不要被它欺騙,我們要認清楚自己。
另一種影子
「身也者,影也」,這就是道家哲學,碰到形而上了。
我們這個身一體都不是真的生命,只是個影子。
不但在太陽所照下的身一體是個影子,進一步要瞭解,連我們現在這個身一體都是影子,這就是高深的哲學了。
講到哲學,因為接觸各方面宗教的朋友,講到基督教的耶穌,也算是聖人,你們不要把標準摳得很緊。
有些同學說,耶穌怎麼叫聖人?我說不是聖人是什麼人啊?當然是聖人嘛!我說你看,被釘在那個架子上流血,又痛,那麼難過,然後還說「原諒他們,不要恨他們」,這不是聖人是什麼人啊?我們做不到耶!這就是聖人。
當然這個新舊約全書不是它的全部,可是這個基督教的經典裡說:「上帝照他的形象造了這個世界,照他的形象造了這個人類。」
沒有錯啊!只是給他們解釋錯了。
實際上也是「身也者,影也」這個道理。
整個的宇宙,整個人類,後面有個東西,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或者叫它是主,叫它是神,叫它是菩薩,隨便你叫嘛!只是一個代號而已。
中國禪宗祖師就叫做「這個」。
「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那個的代號。
所以一切宇宙萬有,包括地球、山河、大地,包括我們這個生命,都是個影像,是第二、第三重投影。
我們要追求的,是生命後面那個本有才對,不要被影像騙住了,欺騙了自己。
如果研究哲學的同學們懂了自己的文化,就知道幾千年前道家已經提出來「身也者,影也」,這一句話概括了西方的宗教哲學。
不管是舊的約,新的約,管他是契約也好,什麼約也好,我們一句話就解決了,而西方人說了一大堆,說得活龍活現的,好像真地拿了一根男人肋骨出來造了一個女人一樣。
這樣,男人應該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啊!現在證明男一女肋骨都是一樣多,所以那個影子已經被推翻了。
中國文化沒有穿宗教的外衣,不套一上這種形式,真正的道理就是「身也者,影也」,這一句話的哲學意義就很多了。
謹言慎行
「故曰」,所以關尹子告訴列子說:「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
我們大家打坐修道要求神通,現在《列子》傳你神通的原理。
神通怎麼來?他說「慎爾言」,告訴我們人生哲學,在這個社會上講話要小心。
不要隨便講話是《說符》的道理,一句話也不要隨便說,要非常謹慎,古文這個「爾」字就是你,譬如在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的山區裡,少數的地方,有時候喊你就是爾。
我一聽,哎喲!這還是中國上古文化的保留。
湖北客氣話稱你就是爾的變音,到了北方,「你」字下面加個「心」字---您,這些都是古文「爾」這個字的變音,因為言語是三十年一變,我們幾千年文化,變來變去,各地的叫法不同了,古文就是古代當時的白話。
現在的青年千萬注意,不要認為現在的白話比古文明白,三百年以後的人如果研究我們現在寫的白話,比韓愈的古文還難懂。
現在隨便寫一個「梅花牌衛生紙」,三百年後考據起來,起碼可以寫一部博士論文了。
所以懂了這個道理,讀古書也很有趣的,我們的「四庫全書」保留有十三經註解,有時為了解釋一個字,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章,看得人又佩服又頭痛,最後是歎氣。
原來古人做學問,一生只研究一個字,你們都看過《三國演義》,諸葛亮舌戰群儒,罵江東這一批了不起的讀書人都是「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的人物,年紀輕輕開始讀書,會聯考,寫文章,頭髮都白了,還在那裡一個字一個字摳那個書本,然後帶了一千多度的近視眼鏡,講起來那個學問,鑽到牛角尖裡,還搖頭擺尾,不曉得多舒服啊!實際上米長在哪棵樹上他也不知道,這就是讀書人。
所以諸葛亮罵他們「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講理論、吹牛的時候,那個口水答答滴,本事之大,學問之高,天下國家大事,什麼都懂;等到天下大事真出了問題,什麼都不懂。
可是諸葛亮自己也是讀書人,他罵讀書人,那叫做內行人罵內行人,罵得最痛快。
我們大家在座的,自己號稱是知識分子,千萬注意,不要被眼孔裡有一個光明的人罵了,他叫做「孔明」。
我們講到「慎爾言」這個「爾」字,引出來很多的理論,所以古人為了一個字,考據文章寫了一二十萬字,有時候又不能不看,怕人家說你某一本書不懂,就吃癟,所以古人做學問,有些真是可憐。
好了,現在我們把話收回來,閒話少說。
所以關尹子告訴列子謹言慎行,人生要學的是說話謹慎,不要隨便說話。
「將有和之」,一個善於說話的人,說出來會引起共鳴,大家都會唱和他。
所以我經常給青年同學們講,民一主時代你想去競選,能夠一句話引起大家的共鳴,那非常難;不是站在那裡哀叫,「你們投我一票」!我們一聽只好去睡覺。
真正高明的人,就懂這個原則,善於說話「將有和之」。
所以蘇軾稱讚韓愈的文章,「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
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說的話天下人都傚法他,影響千秋萬代。
一個普通人,像孔子一樣,為萬世的師表,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知識分子、青年同學們要注意。
這也就是「慎爾言,將有和之」。
「慎爾行」,自己的行為要小心,任何事情不要隨便,行為更不能隨便,「將有隨之」,有好的行為,自然有很多人擁護,跟著你走。
我們做一件事業,做一件事情,自己要再三考慮價值在哪裡,它的影響在什麼地方,這就是《列子》說的「知持後才可以言持身」,「慎爾言」,「慎爾行」。
器識 神通 先知
因此他的結論說:「是故聖人見出以知人」,這個聖人是代號,指有智慧、有道德、有高度修養的人。
「見」就是眼光,儒家的文化是用「器識」表達,一個知識分子有見解,有遠大的眼光,就是有器識。
所以古人說「先器識,後文藝」,有器識,然後才養成雄偉的氣魄。
不過,這一句有人也倒過來用。
現在我們講到「見」,有先見之明的人,看到某人的行為及言語,就可以判斷他的結果了,由「出」已經知道「入」是什麼了,「出」、「人」兩個是相對的,就是一進一出。
所以有遠見的人,由一個動因就曉得後果了。
青年人常問,未來的時代,將來的變化會怎麼樣?你要懂歷史的演變,知道過去就知道未來,所以「觀往以知來」,完全是智慧的成就,神通是智慧的成就。
「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先知就是神通,原理就是這樣。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另外一件事情了,佛家把預知的能力翻譯為神通,剛才講到《聖經》,基督教不能用神通,只好用「先知」。
「先知的預言」,這個「先知」的名詞是哪裡來的呢?是從《列子》裡頭抄出來的,「先知」的出典就在這裡。
一愛一和被一愛一
【度在身,稽在人。
人一愛一我,我必一愛一之;人惡我,我必惡之。
湯武一愛一天下,故王;桀紂惡天下,故亡。
此所稽也。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
以是求利,不亦難乎!】
「度在身,稽在人」,什麼叫做度?中國有三個字,度、量、衡,過去政一府有度量衡局。
度就是尺碼,譬如一英尺,一公尺,這個是度。
一斗啊,一升啊,這個是量。
衡就是秤,天平,一斤啊,一兩啊,那個是衡。
我們中國文化幾千年,度量衡每一代都不統一。
漢唐的制度,一直到明清都有問題,而且各地方的制度不同。
譬如我們現在去買菜,還要問是台斤還是公斤,對不對?台灣幾百年來習慣用的是台斤,它的秤同公斤不同。
我們現在是根據西方文化,所謂的公斤、公尺,從英國人開始,大家照這個尺碼,公認統一使用。
這個度講尺度,一個人有多高?多重?就是「度在身」。
「稽在人」,稽就是稽核,考察你,研究一下你究竟有多高。
六尺啊,六尺半,這是別人的看法。
你的高矮胖瘦長短,是別人看到比較來的。
所以比較人的高度在於別人,這是講一個人的形體。
同樣一個哲學的原理,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講話做事,都看在別人眼裡。
所以我們有時候想想也蠻痛苦的,人活著很多事情不是為自己做,是做給人家看的。
在家中要做到家人喜歡,在社會做到大家叫好。
像穿一件衣服,本來是一愛一怎麼穿就怎麼穿,可是事實上穿衣服就是給人家看的,所以買衣服時在鏡子前比來比去,研究心理,不是自己覺得好就對了,還要別人看到好才對,因為「度在身,稽在人」。
人到了高位的時候,在公司裡升個科長,薪水加一點,旁邊的同事都冷眼在看你,即使當一個董事長,也是一樣。
我們看歷史上一個經驗。
南宋的時候,賈似道上來當宰相,朋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勸君高舉擎天手,多少旁人冷眼看。」
你好好地幹,尤其是當了宰相,一隻手要把天撐住不倒下來,別人歪起眼睛坐在那裡,專門在批評,在看你。
地位越高,所有箭頭都會針對你而來的。
所以人生要想過得舒服,要不出名,誰也不認識你,才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有一點知名度,大家都瞭解你、認識你,那是最痛苦的人。
因為他變成所有箭頭的目標,有一點缺點,萬人都看到,就完了。
他如果不出名,也沒有地位,他可以在地上打滾、睡大覺,誰也不看他啊!這是道家的思想,所以告訴我們「度在身,稽在人」。
「人一愛一我,我必一愛一之」,這是當然的道理,相反的,《列子》又說,你要大家對你好,你問自己對別人怎麼樣?你對別人都是冷眼相看,要別人熱眼看你,也做不到。
所以「人惡我,我必惡之」,這是當然的因果關係。
說了這個原理,下面說一個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湯武一愛一天下,故王」,商湯、周武王,他們一愛一天下,所以稱王天下。
我們曉得一愛一天下是一愛一得很大,拿現在工商業的觀念來看,湯武是做大生意的,投資下去,賺了一個天下國家,後代稱王幾百年,因為他們一愛一的是天下。
不像我們一愛一的就是十塊、二十塊,在那裡拚命爭,加薪加了五百,一愛一的就是這一點點,他的價值永遠就是五百塊。
人家湯武一愛一的是天下,你五百美金、五千萬美金,他們也不看在眼裡,所以「湯武一愛一天下,故王」。
夏桀、殷紂,這兩個古代暴虐的王,因「惡天下,故亡」。
我們大家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發過財,躺在那裡想像,假定發了財,天天吃麻婆豆腐一定很痛快。
那個吃慣了麻婆豆腐的人,說那算什麼!有錢的人,做大生意的人,聽到總經理報告今天又賺了一千萬時,只淡淡地說,哦!知道了,等於我們口袋裡多了十塊錢,念頭都沒有動過,不在乎了。
而且越搞久了,對於這種東西覺得討厭得很,很煩,必須要另外找別的刺激。
不過,沒有到那個地位的人,總是夢想那個地位了不起。
我們在座的青年心裡一定想,將來發了財當上董事長,一定要買部最好的私家車,開到這裡來上課。
私家汽車坐慣的人反而討厭它,停車又找不到位置,到處都是麻煩,乾脆走路好,這就是人類的心理。
所以你懂了這個心理,自己真經過富貴,什麼都享受過了,然後才能把這本《列子》真讀懂。
所以古人用字非常有道理,「湯武一愛一天下,故王」,不是一愛一天下老百姓哦!他們的欲一望就是一愛一這個天下。
每個人欲一望不同,有些讀書人,你叫他一愛一天下,他沒有這個氣魄;問他要不要寫一篇文章,明天電視台給播出來,他立刻說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去寫,他一愛一的是這個虛名。
桀、紂是亡國的皇帝,因「惡天下,故亡」。
的確你讀懂了歷史,看到有許多皇帝,像明朝的幾個皇帝,生來就當皇帝,他們對於國家大事,看公文啊,煩透了,你們去辦好了,你們去批好了,他們看都懶得看,結果當然完了,這個道理是「此所稽也」。
上面講到「度在身,稽在人」,稽就是一個成果的考核,是別人客觀的考核。
所以我們寫歷史、讀歷史是客觀地讀,歷史上的那個主角是主觀的,那個是「度在身」,我們現在來研究歷史,來瞭解古人,瞭解未來,這個是稽核,「此所稽也」。
一精一明能幹就成功嗎
《列子》文章很容易懂,進一步有好幾個轉折,拚命提倡知識的重要,學問的重要,道德的重要,稽度的重要;反過來是相反的一個邏輯,「稽度皆明而不道也」,這就是道家的哲理了。
他說稽核、測度都很高明,「而不道也」,這個道是指原則、原理,違反了原則就不合理了。
所以一個太一精一明的人,學問很好,永遠是幫人家當手下的,不會當上老闆,因為太一精一明。
你到社會上看,凡是糊里糊塗的,會發大財,所以四川人有個笑話, 「面帶豬相,心頭明亮」。
「面帶豬相」,什麼都不懂,講話都不清。
我們看到內地有些財主,當時沒有冷氣,夏天熱得腋窩都要夾兩塊冰過的鵝一卵一石,胖成這樣。
這一種人,他就有錢啊!可是你不要認為他笨哦!「心頭明亮」,他聰明得很。
像我們青年同學們讀書,得了工商管理碩士、博士,還不是替那些人去管理工商!所以「稽度皆明而不道也」。
反過來講,人生書是要讀,讀完了同我一樣沒有什麼,天天坐在上面吹牛,等於唱歌的歌星一樣,這有什麼稀奇呢!所以真的學問啊,就不坐在這裡吹了,那就要用,用的時候就不講了,所以「稽度皆明」並不是道。
「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這兩句話文字要特別注意,哪個人出門不從門出去啊?沒有門你還出得了房子嗎?所以出門必須要從門出去。
你到外面走路必須有道路啊!沒有道路你怎麼走啊?這是當然的法則,這兩句話等於這樣講。
但是反過來說,真正第一等人是沒有規格的,「出不由門」,出去不一定由門,窗子也可以跳出去。
如果連窗子都沒有,牆上打個洞嘛!打不了洞,地下挖嘛!「行不從徑」,走路不一定從路上走,可以跳嘛!可以飛過去嘛!那是智慧了。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他是正面講,任何人出門要從大門,走路要走正路。
你要深懂道家反面的含義,辦法是自己智慧想出來的,如果一個人呆板得出去都從門裡出去,沒有路就不敢走路了,那只是一個普通人。
「以是求利,不亦難乎」,以這樣的智慧想在社會上求到最大的利益,永遠做不到。
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是笨人,一個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不一定從門裡出來,走路不一定要在路上走,他自己創造,自己開一個門出來。
尤其所謂歷代的名將,皆與常人不同,譬如說宋朝的狄青,漢朝的衛青、霍去病,都不是軍校畢業的,開始大字也不認得,也沒有讀過《孫子兵法》,但是歷史上講他們打仗的本領「暗符兵法」,那是智慧。
尤其講狄青這個人,他原來沒有讀過書的,後來書讀得很好,他受誰的影響啊?受范仲淹的影響。
范仲淹說,你年輕當兵,好啊!好好當兵,送他一本《左傳》,叫他好好去讀,所以他深通《左傳》。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暫時告一個段落。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