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第06部分: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好兵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列子臆說》第06部分

列子臆說

第06部分

【魯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

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

羨施氏之有,因從請進趨之方,二子以實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

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

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

遂宮而放之。

學識同 遭遇不同

魯國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學問好,另一個軍事學好。

「好學者以術干齊侯,齊侯納之,以為諸公子之傅。」

干就是干涉,參加貢獻的意思。

學問好的這個兒子跑到齊國去,齊國的國王接納了他,並派他做皇室公子們的老師。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悅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懂軍事的這個兒子去到楚國,向楚王貢獻策謀,楚王很欣賞,任他軍中的要職,這二人又有官位,待遇又高,十分圓滿。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業亦同,而窘於貧」,施家的鄰居孟家也有兩個兒子,所學的與施家的一樣,可能都是同學吧!但孟家頗窮,看到施家二子都發達了,就很羨慕,於是就到施家請教,如何才能進取得到富貴。

施家的兒子把求職的方法和過程,老老實實地告訴了孟家弟兄。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術干秦王」,孟家一個兒子立刻跑到秦國,向秦王講述他的高見,仁義如何、道德如何等等,都很正確高尚。

「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

若用仁義治吾國,是滅亡之道」,秦王聽了孟家這個兒子的建議,卻說目下各國都在爭霸之中,大家主要的任務都在軍事兵力以及給養糧食方面,如果我們只講仁義,那會招致滅亡的。

「遂宮而放之」,因為秦王討厭孟氏子的建議,心中十分不快,就把他刑傷之後才放走。

宮是宮刑的意思。

【其一子之衛,以法干衛侯。

衛侯曰:「吾弱國也,而攝乎大國之間。

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

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為吾之患不輕矣。」

遂刖之,而還諸魯。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讓施氏。

盂家另一個兒子到衛國去獻策,他大概有軍事專才,但是衛王說,我衛國是個小國,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對於大國我們是小心奉承的,對小國則是安一撫的,為的就是求得國家的平安無事。

在兩個大國之間生存,要建立自衛軍隊都不行,連警察的權力都不能加強,會被大國懷疑的---這個就是現在日本的處境,防衛能力加強,要得到國際上的同意---「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你老兄這一套加強軍事,不是要我快點亡國嗎?

「若全而歸之,適於他國」,衛侯心想,這個傢伙思想非常好,是個大將之才,我現在不聽他的意見,讓他隨便走掉,到了別的國家,將來得志還不是來打我這個小國家嗎?「為吾之患不輕矣」,他將來恐怕是衛國的一個禍患。

不行!不能「全而歸之」,「遂刖(刖 拼音:yue,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之而還諸魯」,於是就把他兩隻腳砍掉,同孫臏一樣,變成殘廢人放回去。

這兩個弟兄遭遇那麼慘,那麼倒霉地回來,不但沒有工作,還變成殘廢人。

所以孟家父子「叩胸」,捶胸大哭,「而讓施氏」,到了施家的門口叫,你害了我們,教得不對,結果變成這樣。

這個故事很妙吧!同樣的家庭身世,同樣的環境裡出來,學同樣的東西,人家兩個弟兄幹得這樣好,這兩個弟兄就那麼倒霉,結果無處可怨就埋怨到施家身上來了。

這裡頭又產生一個現象,自己不成功就埋怨別人,可見人生怨天尤人是很平常的現象,覺得自己本事很大,都怪別人不對,孟家的這兩個兒子也是這樣。

【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

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

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之所棄,後或用之。

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

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

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術如呂尚,焉往而不窮哉?」孟氏父子捨然無慍容,曰:「吾知之矣。

子勿重言!」】

得時者昌 失時者亡

那麼施家的人一聽,頭腦就比孟氏好,「施氏曰:『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他說你啊!真是不懂,時間不對,得不到機會;有同樣的本事,眼光不對,機會也把握不住,只能怪你運氣不好。

注意哦!人生一切的境界,時間、空間這些都是條件,機會來了要知道把握,當然你把握得不對也不成功。

「亡」就代表失敗。

像我常說的,看趕公共汽車就看到人生。

每人都想上車找個好位子,你就要把握機會了,公共汽車一停就上,找個地方就坐,沒有位子,只有站在中間。

能站著也不錯了,不要站在那裡還在埋怨,坐著的人還討厭你。

這還是好的呢!還有些人當公共汽車停下來,他差幾步趕到,拚命地跑,跑得一身大汗,剛跑到,車子「噗」開走了,後面黑氣噴一出來,他指著那個公共汽車罵,你該死……罵了半天,還是在那裡吃臭氣,有什麼用呢?還不如老老實實等下一部車,這就是把握時間的問題。

沒有時間等,你又怕坐車子難過,走路嘛,埋怨個什麼呢?這就要懂得處世,懂得自己的人生,所以要知道「得時」的重要一性一。

他說人生的境界,天下大事、個人事情都是一樣,機會過了,你在後面趕,那沒有不失敗的。

「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他說你們家的兩個弟兄,所學的與我們一樣,我們兩個成功了,你們失敗,什麼道理呢?就是不曉得把握時間,對環境、機運不瞭解。

譬如大家在學生時代都曉得電腦的發展好,也有人學會了電腦找不到工作的,是什麼原因?要自己反省。

如果跑到鄉下去,見人正拿著鋤頭挖地,你告訴那些人我是學電腦的,來幫你好不好?他一定不要,因為不合時宜,這就是「失時者也」。

不是趕時髦就成功,趕時髦不一定成功,「非行之謬也」,並不是說你的學問不對,是你用的時間不對,機運錯了嘛!

最重要的還不止此,「且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天下的是非是沒有一定的,某一種原則,某一種道理,在某個時候、某個環境是對的,到另一個環境就不對了。

就像我們這裡,大家看到有人打坐,也上來參加,就是合時合地,如果你跑到別人公司兩一腿一盤打坐,不把你送神經病院才怪呢!因為環境不對嘛!所以是「理無常是,事無常非」,任何事都是這樣,沒有永遠錯的,就看你用的那個時間、空間、環境。

如果不曉得把握這個原則,你就錯了。

「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他說天下的事情,過去那個時代非常重視的,現在可能無用,今天已經落伍了。

但是,你也不要認為你學的東西落伍,譬如我常常說,像我們當年學佛學禪,一般人認為,唉!這個孩子,那麼好一個人才,搞這個事情,真是糟糕,他怎麼那麼灰心啊!可是,現在禪不是都很吃香嗎?你看天下事有一定嗎?

「今之所棄,後或用之」,這個裡頭你就要注意了。

孔子也講過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是為自己而求學問,就是現在講一性一向問題,我的興趣所在,我必須要努力這個事情才有成果,當父母的不要勉強他。

你不要認為這個孩子學了這個,三千塊錢一月的工作也找不到,算不定二十年以後,給他幾萬塊錢還不干呢!走運了,那個時候和現在所拋棄的,將來也許有大用,這個很難講。

所以要瞭解這個人生的境界,「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得志與不得志,沒有呆定的,沒有一定什麼叫做對,什麼叫做不對。

所以我常常說學醫的人,過去我在國防醫學院也講過,大家唯一的出路靠醫,現在再學醫就未必那麼前途無量。

時代不同,所以為了要發財去學醫,錯了;說我要救世救人去學醫,對了。

目的就是看你立志如何,就是「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

知時知量 心靈智慧

下面幾個字,兩個大原則,你要把握住,就是道家的教育原則,「投隙抵時,應事無方」,這八個字要緊得很啊!你橫了以後一生妙用無窮,包你不會餓飯,隨便哪裡都可以找到工作,大的大做,小的小做。

「投隙」,隙就是有空隙的地方,你說你是個博士到處找不到工作,現在為了吃飯,有個地方需要一個工友,這個地方有這個空隙你就來。

不要說我是什麼博士啊!問你學歷,只說我小學畢業,工友的事情我少年時候都做過。

問你認不認得字啊?大字認得幾個,小字不認得,因為目的是來做工友,要工作啊!在戰爭的時代,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要解決吃飯問題嘛!如果說自己學問怎麼了不起,你完了,那你只有兩隻腳刖掉,或者被人家宮刑。

天下任何事總有一個空隙,要把握那個空隙去應用。

「抵時」,掌握住那個時間,就是跟人家講一句話也要找時間。

常常有些同學來找我,看到我正忙的時候,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老師啊!我有事給你講。

我說,我這裡正忙,你等一下。

這就是不曉得「抵時」嘛!那個時間不對,再搞不好只有挨罵的份了。

「投隙抵時」,萬事都有它的空隙,在那個空隙裡頭就是你的天地,能建立你的事業,所以要把握那個原則。

「應事無方」,在世界上做人做事,沒有呆定的方法,也沒有呆定的方向,也沒有呆定的原則。

像有時候跟年輕同學一談,哎呀!我是學工商管理的,以我的工商管理看……他貢獻了很多的意見。

我說你給我上的課聽完了,對不起,你講的那些我都懂,我這裡都用不上。

他這個是呆板,自己設一個方位看天下事,也就是職業病了。

你跑到一個工廠裡頭,大家都在忙、在做工的時候,你說我是學心理學的,紿你們講心理學,那不是瘋子嗎?那個時候是不能講心理學的,那時要做工耶!一分一秒都是錢耶!所以要懂這個道理,發揮起來很多。

但是這個原則你儘管懂了,你也聽了《莊子》、《列子》,但是你還是不行,什麼道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智慧、頭腦不同,有智慧的人拿到一用就對;等於一個照相機,聰明技術高的人一照,那就是好,最新最好的照相機給那個笨蛋,照起來變鬼相了。

所以「應事無方,屬乎智」,這個智啊,智慧可不等於聰明,聰明是屬於後天頭腦,一堆學識知識湊攏來,可以瞭解的。

聰就是耳朵好,腦筋反應得快;明就是眼睛好。

據近視的同學告訴我,近視度數太高時,聽力都很差,我旁邊好幾位近視同學,我說你怎麼搞的,反應那麼慢?老師啊!我沒有戴眼鏡。

「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他說假使你智慧不足,就算你學問好得像孔子一樣,「術如呂尚」,你的本事大得比姜太公還高明,「焉往而不窮哉」,焉往就是何往,如果智慧不足,不管你到哪裡去都要倒霉的啊!就是這個道理。

施家與孟家的兩對弟兄,本事、學問一樣,結果卻大不同。

我們看到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科系畢業的同班同學,大家所學都一樣,但機運不同,他們的應用也不同,遭遇不同,幾十年後,只有一兩個成功出頭了。

俗語說「福至心靈」,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是沒有出息的話,是靠運氣,實際上是智慧的道理,心靈就是智慧,心境靈敏,智慧運用無方,自然福氣就來了。

把文字倒過來說,就是「心靈福至」子。

這一段故事,仍是總題目《說符》的內容,這中間每個故事好像都是獨立的,其實不是獨立的,都是跟上面連續下來的,是一個系列。

大家讀《列子》,這一點不要忘記,每一個故事,都是由人生的經驗啟發我們人生之路要怎麼走。

盂家父子聽施家父子說過以後,「捨然無慍容」,捨就是放,心裡就放下;慍就是埋怨。

自己心裡的痛苦都放下,外面態度也變了,也不埋怨了,就對施家父子講,「吾知之矣」,我們都懂了,「子勿重言」,希望你不要再說下去了。

失敗了,又得了教訓,教訓已經懂了,再說就受不了啦!

這一段故事意義很深長,重點是人生做人做事要知時,所以佛經上講打坐修行一切工夫,就連練拳、練武功都要「知時知量」。

等於我們身一體虛弱要吃補藥,吃下去身一體好了就要知止。

但是你認為補藥很有利,繼續拚命地吃,那要吃出一毛一病來的,所以要「知時知量」。

上面是講普通老百姓如何一步登天,走到成功之路。

拿春秋戰國來講,等於說「以布衣而干諸侯」,以一個平民老百姓去向皇帝報告,貢獻很好的意見,用三寸不爛之舌取得卿相之位。

一番話談下來,馬上可以當部長,當大元帥,在當時是很多的。

其實這一番話,並不是嘴巴亂講,是幾十年讀書累積下來的知識學問。

這中間行一個大原則,剛才我們都講過了,你們自己再去體會。

會說話的公子

【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

公問:「何笑?」曰:「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

臣竊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

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接下來這個故事,不是講老百姓了,「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公問:『何笑』」,這個晉文公啊!有一天離開他的宮廷,召集一個大會,準備出兵打衛國。

剛才我們已經看到,衛國在齊、晉兩大國之間,當齊國強的時候,衛國只能跟在齊國屁一股後面跑。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的霸主,衛國跟著晉國,小國家抱著大國的大一腿走,很難的哦!非常痛苦。

這個當家的痛苦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衛國有一點不對,晉文公就想出兵打他。

可是晉文公面前有位公子鋤,是晉文公的侄子或是兄弟輩,所謂諸侯之國的世子稱公子,「鋤」是他的名字。

這個公子鋤看到晉文公要出兵,當著他的面仰天哈哈大笑。

我們曉得這一篇的題目叫做《說符》,是說講話難,非常難啊!所以你們做人家的部下,講話要合時啊!知時知量啊!什麼時間該講什麼話,不會講話就糟了。

像施家的兩個兄弟,那麼會把握時間,取功名如探囊取物那麼方便,而孟家的兩個弟兄,把命都賠上還達不到目的,這就是《說符》的問題。

現在你看,晉文公已經穿上元首的衣服,正要出席御前軍事會議,馬上要出兵消滅衛國。

這個多機密啊!只有少數的人才知道,公子鋤反對這個事情,可是他不能向晉文公直說不可以打,算不定腦袋就掉下來了,所以他以一個特別的態度表達,「仰天而笑」。

晉文公就問他笑什麼?因為他到底還是公子。

他說,「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今天早晨我笑死了,我看到隔壁的鄰居送他的太太回一娘一家,「道見桑婦,悅而與言」,這個男人不老實,在路上看到桑樹園裡有個採桑的女子,很漂亮,就向這個女的勾勾搭搭,也不管他太太了。

「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他跟這個女的還沒有講完話,回頭看看自己太太知不知道,結果看到另外一個男人也同他太太勾搭上了。

他說你看奇怪不奇怪?這一件事情把我肚子都笑痛了,所以我現在忍不住,就是笑這一件事。

晉文公一聽,不開會了,也不打了,「公寤其言」,腦子清楚了。

換句話說,你一出兵打別人,也有別的國家打你呀!不能這樣幹啊!幹不得啊!「乃止」,停止這個會議,也不出兵了。

「引師而還」,有些部隊已經到了前方,趕快召回來。

「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前方的部隊還沒有回來,果然齊國已經出兵打晉國的北部了。

如果他要把大軍都擺到前方打衛國的話,自己的國家可能被吃掉一半還不止。

公子鋤雖然看到,可是晉文公那個威風一來,興致一動要出兵的時候,正面刺他是阻止不了的;不但阻止不了,還會出問題。

你們看《三國演義》,袁紹出兵,那個沮授諫袁紹不可以打,說一打一定失敗的。

袁紹不聽,把他關起來,大軍失敗回來之後,第一個還殺了他。

當沮授一聽袁紹敗兵回來,他說,完了,我死定了。

為什麼?因為曉得袁紹的個一性一,打了勝仗回來一定不會殺我,因為我說他失敗,而他成功了,笑我一頓了事。

結果他打了敗仗,被我說准了,他就丟不起人,一定會把我砍頭的。

歷史上這種故事很多,因此曉得說話之難。

公子鋤這一段故事,雖是講國家大事,但家庭也是一樣,在家裡跟父母講話,也要懂得知時知量,也要會講,不會講話父母會氣得哭起來。

如果懂得講的話,算不定爸一媽一正在吵架,聽你笑話一講,兩個人就不吵了,要有這個本事。

所以做人也一樣,遇到危險的大事,講起話來知時知量,有時候一句笑話就解救了天下。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列子臆說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