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
第12部分
遇到搶匪怎麼辦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盜於耦沙之中。
盡取其衣裝車,牛步而去。
視之歡然,無憂之色。
盜追而問其故。
曰:「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
盜曰:「嘻!賢矣夫!」既而相謂曰:「以彼之賢,往見趙君,使以我為,必困我,不如殺之。」
乃相與追而殺之。
燕人聞之,聚族相戒,曰:「遇盜,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
俄而其弟造秦。
至關下,果遇盜;憶其兄之戒,因與盜力爭。
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辭請物。
盜怒曰:「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跡將著焉。
既為盜矣,仁將焉在?」
遂殺之,又傍害其一黨一四五人焉。
】
「牛缺者」,牛缺這個人,是「上地之大儒也」,在春秋戰國時,等於山西上面比較高的地方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那個時候的儒,不是講孔孟這個儒家,凡是讀書人、知識分子就稱儒。
「下之邯鄲」,以地的高低來說所謂上地下地,他向下方走到邯鄲去。
邯鄲是在河北,就是呂純陽遇鍾離權的那個地方,很有名的。
等於四川人叫我們外省人為腳底下的人,因為四川、陝西都在上游較高地方,我們在下游地帶。
「遇盜於耦沙之中」,耦沙是地名,究竟哪裡很難考據,反正在曠野裡碰到土匪。
「盡取其衣裝車」,土匪搶了他的衣服、行李裝備乃至於車。
古代的車子是牛拖的,牛同車都被搶走了。
「牛步而去」,牛缺這個人被土匪搶得光光的,什麼都沒有了,只好走路。
「視之歡然,無憂之色」,色就是態度,被人家搶光了,什麼都沒有了,他就步行走路。
看他的樣子,並沒有憂愁煩惱,也沒有捨不得。
「盜追而問其故」,他這個人很奇怪,被土匪搶得那麼光,走路就走路吧,好像在禪堂裡打七一樣,大步地走,歡然而去,很解脫的樣子。
這些土匪就覺得很奇怪,追過來問他什麼原因,你被搶了還那麼高興。
「曰」,他說,「君子不以所養害其所養」,讀書人講出一番道理,所謂哲學家道理。
這就是《列子》、《莊子》的古文。
什麼是「所養」?前面這個「所養」是講外物,身外的一切東西;後面「所養」這兩個字,是講自己的身一體,肉一體。
他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並不因為他的所養---我們普通講物質是身外之物,實際上身一體是心外之物,不過比較起來,這個身一體比外面的物質重要一點。
所以身外之物有什麼關係,拿去就拿去了,我只要還有自己的生命就很好了。
這些土匪一聽,「嘻」,就是我們現在講,嘿,「賢矣夫」,這個人了不起。
「既而相謂曰」,問話的土匪回來跟同夥報告,大家商量,「以彼之賢往見趙君」,這個有道德、有學問、很賢聖的人,現在一路向趙國邯鄲走去,「使以我為,必困我,不如殺之」,如果他向趙國的國君報告我們這一班人幹的事,國君必派兵來抓我們。
所以不如殺人滅口,把他殺掉,以絕後患。
大家說有道理,「乃相與追而殺之」,於是回頭再追過去把他殺掉。
所以好人也難做,就是這個道理。
「燕人聞之」,這個是趙國的事情,靠趙國的北面,就是現在河北一帶的燕國,燕國的人聽了以後,「聚族相戒曰」,把自己的宗族---家裡同宗的人都召集攏來,告訴他們這一件事。
「遇盜莫如上地之牛缺也」,你們年輕人將來出門,碰到土匪搶了,不要像那個牛缺一樣,不能假大方。
這些年輕子弟們「皆受教」,全體都知道了。
「俄而」,過一陣子,「其弟適秦,至關下果遇盜」,他的兄弟到秦國去,果然也碰到土匪。
「憶其兄之戒」,因為家族曾把牛缺的故事向他告誡過,「因與盜力爭」,於是土匪搶了以後,他又把東西搶回來---土匪拿了他的手錶,他把土匪的鋼筆也拿回來了---跟土匪爭。
「既而不如」,結果,打架打不過土匪,「又追而以卑辭請物」,東西又被土匪都搶走了,因為牛缺的故事在他腦子裡,所以土匪走了,他在後面跟著跑,然後「卑辭」,講得很可憐,我家裡還有老母親啊,至少給我一百塊錢做路費啊,給我吃一餐飯啊,「請物」,至少你把旅行袋還給我,或者我們說,你公共汽車票不要給我拿走之類。
「盜怒曰」,這一班土匪發了脾氣,「吾活汝弘矣,追吾不已,跡將著焉」,他們說不殺你我們已經是度量很寬大了,結果你在屁一股後面緊跟著要東西,大家都看到我們是土匪,搶了人,「既為盜矣,仁將焉在」,既然我們做了強盜還有什麼仁義啊,「遂殺之」,就把他殺掉。
「又傍害其一黨一四五人焉」,不但殺了他,而且把他同路的四五個人都殺掉了。
《列子》這一段故事講到這裡很妙,同樣的土匪搶劫,好人難做,壞人也不容易做,這個世界上你說究竟做哪樣的人?怎麼樣做?這幾個都是相對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的困難,怎麼做才對,才恰到好處?這是大學問了。
聰明難做,糊塗也難做;做人如此之難,做事也如此之難。
跟著又來一個故事。
財多又好客的下場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錢帛無量,財貨無訾。
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樓上。
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射,明瓊張中,反兩魚而笑。
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
俠客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
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
此而不報,無以立慬於天下。
請與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
等倫皆許諾。
至期日之夜,聚眾積兵以攻虞氏,大滅其家。
】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這個虞姓,在春秋戰國也是個小國家,後來我們中國人有許多姓氏都是以國家為姓,譬如宋國之後就姓宋。
這個虞家的人,是梁國的客人,梁國就是河南洛陽一帶,孟子見梁惠王,就是河南一帶。
後來粱、衛地名不同,這個區域就在河南、洛陽、開封那一帶,古代稱為中原。
這個中原的富人虞氏,「家充殷盛」,家裡什麼都有,「錢帛無量」,帛是布匹,古代的布匹是物資,也同錢財一樣。
等於現在有土地就是財產,那個時候有布匹也是財產。
「財貨無訾(訾 拼音:zī,估量,限度)」,所以他的財貨講不出來數字多少。
因為這一家太富有就蓋個高樓,那個時候高樓最高也不過兩三層,他蓋的不曉得多高。
當然有錢都向都市裡走,「臨大路」,在交通要道。
家裡太富有了,「設樂陳酒」,自己有歌舞廳,有音樂廳,也有酒樓,「擊博樓上」,書上小字有註解,古代那個博就是賭一博,現在就是說投骰子(骰 拼音:tou。
骰子:骨制的賭具,正方形,用手拋,看落下後最上面的點數。
俗稱「色[shǎi]子)、打彈子、玩電動玩具啊,這一些都屬於博,賭錢的,賭著玩。
過去我們在大一陸很多朋友家裡很闊氣,有錢的,每天家裡都招待客人,麻將七八桌、十來桌不算什麼,朋友打牌,主人家就把錢統統發了,叫每個人拿錢去玩,所有的錢主人家都付掉,這一種做法以前很普通。
現在當然沒有了,現在如果有人這樣做,會認為是傻子。
那個時候這個樣子認為是當然,到某人家裡做客,就是這樣招待,吃完飯,開桌子打牌,贏了錢拿走,輸了錢,走吧!主人付了。
「俠客相隨而行」,所謂俠客,遊俠之士,這個名稱,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有,就是游手好閒,好勇鬥狠之人。
司馬遷的《史記》寫俠客「任俠尚氣」四個字,就是好打抱不平,喜歡把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來哭的,這一類任俠的個一性一。
但是尚氣,氣大,一句話不對,就是我們現在青年一樣,身上的什麼扁鑽啊,圓棍啊,就拿出來了,好賭一口氣,什麼都可以受,就不能受氣。
俠客這些人,古今中外都有,你說這種人有那麼大的力氣,好好去做工嘛,不幹,他們打架力氣大得很,做起工來他是文武全才,做事他是文的,打架、吃東西、喝酒是武的。
就是這一類的人,叫俠客,他們就跟在後面,也到虞家樓上去玩了。
「樓上博者射」,博者是賭錢,古代有一種賭法,水裡頭放骰子,兩邊有魚,手上拿標槍射魚,以射的魚多少來賭錢,後來把魚做成木頭的,有各種賭法。
如果研究賭一博史,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賭一博了。
大概文化太久了,賭術的發明也就太久了。
「明瓊張中」,射的那個標槍打中了很多,「反兩捕魚而笑」,兩排的魚都翻起來,於是高興得哈哈大笑,大家歡樂,就像是同樂會。
你注意啊,這一戶人家那麼有錢,正在與朋友們同樂的時候,「飛鳶適墜其腐鼠而中之」,空中的飛鳥,這種鳥叫鳶,肩膀很寬,同老鷹一樣,喜歡吃死的小動物。
此刻飛鳶銜著一個快要爛的死老鼠,剛剛飛到這個樓頂,死老鼠恰巧掉下來半隻,落到那些俠客的酒裡。
「俠客相與言曰」,大家就講,這個可惡,「虞氏富樂之日久矣」,他們說這家人又有錢,好日子過得太久了,「而常有輕易人之志」,這個注意啊,我們有地位、有錢的人家,或者一個世家子弟,家庭出身好一點,富有一久,就會產生一種看不起人、不尊重別人的心理,這是很糟糕的,一定失敗。
尤其現在的家庭,都是家富小兒嬌,孩子們都很嬌慣,就把天下事、天下人都看成輕易的。
這些俠客們誤會了,「吾不侵犯之,而乃侮我以腐鼠」,他們說我們對他很客氣呀,我們也保護他,沒有侵犯他,結果他拿個死老鼠掉下來侮辱我們。
「此而不報,無以立慬於天下」,「慬(慬 拼音:qin,勇敢)」與「勇」字相同,表示我們這個面子掛不住,太難堪了。
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做俠客的人「任俠尚氣」,所以睚眥必報。
我們不是經常看到報紙,晚上在麵攤上多看人家兩眼,那個人眼睛一斜就來殺你,那個是睚呲(睚 拼音:ya,眼角;呲 拼音:zī。
睚呲:發怒時瞪眼睛,借指極小的仇恨)必報。
「請與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屬必滅其家為」,俠客們給統領的人說好,大家一起,同心協力,「一志」,就是後來用的成語「有志一同」。
「等倫皆許諾」,這個俠客一說,大家都答應。
「至期日之夜」,約定好日期的那天晚上,「聚眾積兵,以攻虞氏,大滅其家」,大家集合起來,拿武器到虞氏家裡,把他全家殺光。
江湖俠義社會百態
這個多冤枉!我們看到這個故事,有錢人家請人吃,請人玩,招待得樣樣都好,結果如此不幸。
四川的袍哥們,就是哥老會,也是如此,同門弟兄們講話,「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有氣」。
要你喝酒就要喝,寧可醉死也要喝,不醉的話他就生氣,要揍你了。
到邊疆地帶也一樣,我們做客的很麻煩,假牙齒就不行了,吃肉的時候,那個主人刀一抽一出來割一塊肉,往你嘴裡一送,你嘴張開就要咬住,咬得卡啦卡啦的滿嘴油膩,你只要咬慢一點,就是看不起他,第二刀就向你喉嚨裡過來了。
大家就是這樣蹲在那裡那麼吃,然後吐口水什麼都沒有關係,只要你吃得痛快。
這是我們當年經過的日子,自己吃不下還要吃。
到貴州、雲南一帶,有人坐在那裡專門添飯,飯吃完了,高高的一碗給你蓋下來,到最後說我不要了,搞得沒有辦法,趕快把碗放在地上,實在吃不下了,這是很誠意的請客。
還把蚱蜢、蜜蜂都用油炸給你吃,只好當花生米一樣,抓起來往嘴裡送就是了,表示他待客很誠意,我也吃得很痛快。
如果你皺起眉頭吃,主人不高興了,說你這個客人不誠意。
這些境界,你們年輕人在台北很少碰到了,那個味道真不好受,尤其像我一杯都不會喝的,那個大杯送過來,真沒辦法。
如果你說不會喝酒,絕對不會喝,不喝酒?那什麼意思啊?我這個主人不夠誠懇啊?所以一逼一得你要死的。
中國這樣,外國也一樣,你們到美國去留學啊,有人什麼都沒有學到,結果留學到黑社會裡去了,所以也是這個味道。
你說人難做吧!虞氏招待那麼好,結果被誤會了,惹來殺身之禍,家破人亡。
這個死老鼠雖不是他丟的,不過這裡有個重點,就是這一般俠客們講的,「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
所以人生做人做事很難,地位越高,越有財富,越要謙虛,越要表示比人低下。
我們看社會上發生的事,很多人稍稍覺得自己了不起,就注定慢慢變成「起不了」,這就是社會的百態,都是事實。
你不要看《列子》所引用的這個故事好像是古人發生的事,不是!人類的社會,中外都一樣,都有這種事。
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重點在這裡。
我們要曉得一個道理,只要地位高了的,都很容易犯這個一毛一病,「有輕易人之志」,因而就遭殺身之禍。
這一段是因財富、因待客而遭遇的不幸,一般年輕人出來都是這個氣概,少年待客江湖上,像漢朝的孔融,他是孔子的後代,家中「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一天到晚有客人,所以他別號北海,好客是出名的。
孔融當時學問也好,是世家,財多,名氣又大,後來天下變亂,孔融在山東一帶出了事情,當時劉備還沒有起來,孔融還提出來說,這個事情叫劉備來還可以幹。
劉備聽了很高興,被人家提到名字就很興奮,你看一個人的名氣到了那個程度,連劉備這麼一個人都覺得發了光了,真是光榮。
孔北海還說得我劉備啊!好,你的事情我幫忙,馬上帶領關公、張飛就去打仗了。
當然孔融的做法也了不起,不過最後遭殺身之禍,被曹一操一殺掉,所以名氣大在亂世當中也是問題。
《列子》這一篇告訴我們人生太多的道理,這是一個故事。
接下來有連續關係的另外一個故事。
為道德而死的人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將有適也,而餓於道。
狐父之盜曰丘,見而下,壺餐以之。
爰旌日三而後能視,曰:「於何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嘻!汝非盜邪?胡為而食我?吾又不食子之食也。」
兩手據地而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
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
】
「東方有人焉,曰爰旌目」,這個東方是指山東一帶,有一個人名叫爰旌目。
「將有適也,而餓於道」,出門到外面去做事,路上大概丟掉錢財了,一一毛一錢沒有,餓得快要死了。
「狐父」,是一個地方,「之盜曰丘」,有個強盜,名字叫丘,也可以叫他狐父丘。
看到路上一個出門人,餓得差不多快死了,這個強盜就發善心,當了慈悲人,做菩薩了。
「見而下,壺餐以(即「餔」,拼音:bū,吃)之」,下了馬,趕快從壺裡倒水給他喝,拿食物給他吃,餵他。
「爰旌目三而後能視」,爰(爰 拼音:yuan,姓)旌目營養不一良啦,眼睛都看不見了,吃了三次,眼睛也恢復了,看見人了。
「曰:子何為者也」,就問餵他的這個人,你這位老兄救了我,你是幹什麼的啊?你怎麼會好心救我?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他說你不曉得呀,我就是那個有名的狐父丘。
這個土匪頭,出名的壞蛋,所以知名度很高的。
這個爰旌目一聽,說「嘻,汝非盜邪」,嘿嘿,你不是那個強盜的頭子嗎?「胡為而食我」,你為什麼要可憐我,拿便當給我吃啊?「吾義不食子之食也」,他說我這個人講道德、講學問一輩子,發了誓的,不吃強盜的東西,所以別人救我可以,你救了我,不幹。
爬起來「兩手據地」,兩個手趴在地上,想把胃裡的東西吐出來。
「而歐之不出」,拿手去挖也挖不出來,「喀喀然遂伏而死」,再拚命嘔,把自己腸胃都翻過來要把它吐出來,強盜東西我不吃,「喀喀(喀 拼音:kā。
喀喀:嘔吐或吞飲的聲音)」這樣吐,怎麼吐也吐不出來,趴在地上死了。
你看這個人,如果講宗教信仰,是殉道而死,是為道德而死的。
現在列子評論了,「狐父之人則盜矣,而食非盜也」,他說這個狐父丘固然是強盜,但是他的食物不是強盜啊!米糧做的飯或者麵包饅頭,不是壞東西啊!「以人之盜,因謂食為盜,而不敢食,是失名實者也」,因為人壞,就認為他的東西也壞,寧可死而不敢吃壞人的東西,這叫做讀書讀迂了。
這就是我們普通罵讀書人、知識分子,像茅坑裡的石頭,又硬又臭。
所以儒家、墨家、名家(就是講邏輯的哲學家)講「名實」,「名」是理論上的,「實」是實際上的,「是失名實者也」,把理論跟實際讀死了,變成這個樣子,也就是要做好人,把自己往死路上推。
《說符》這一篇,描寫了很多人的心態、形態、個一性一,你說究竟哪一個人做得對,哪個人不對?恐怕人類歷史下不了定論。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為不知己者,居海上。
夏日則食菱芰。
冬日則食橡。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
今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辨也。」
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
今死,是果不知我也。
吾將死之,以丑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凡知別死之,不知則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柱厲叔可謂懟以忘其身者也。
】
為不知己而死的人
又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相反的故事,「柱厲叔事莒敖公」,柱厲叔這個人,他是莒敖公的部下,事就是服侍、侍候。
莒是山東地名,我們現在都曉得「毋忘在莒」,山東現在有個莒縣,古代是個小國。
莒國有個莒敖公,是地方上的領袖。
「自為不知己者」,柱厲叔認為莒敖公不懂他,不是他的知己。
這一種事情很多啊!很多青年在外面做事的,據我所知,每個同學回來都一肚子牢騷,都認為自己的才能馬上可以統一全世界,本事大得很。
因為在那裡只拿一點薪水,認為這個待遇不足以買他的才能,所以老闆們都不是他的知己。
認為除了上帝以外就是他了;學問除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外,就是他;武將除了岳飛、關公、諸葛亮、周瑜、趙子龍啊,甚至法國的拿破侖以外,就是他。
所以世界上的人都這樣,認為老闆不知己,「居海上」,因此柱厲叔看不起這個老闆,自己離開隱掉了,到青島嶗山或者到崇明島啊,或者到東沙群島、釣魚台去住了。
「夏日則食菱芰(菱 拼音:ling;芰 拼音:ji)」,夏天吃菱角或者荷花的花梗。
冬天吃什麼呢?「冬日則食橡」,海島上有樹,有板栗。
反正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
像現在很多青年,思想社會不懂我,我到山上修道去,出了家又再去成家,又到山上搭一個茅棚,也沒得善知識,然後自己就是善知識裡頭的知識善,然後在那裡……多得很啊!你看古今中外都有這種人,這個柱厲叔就是這麼一個人。
「莒敖公有難」,後來聽說莒敖公這個老闆有了國難,死了。
「柱厲叔辭其友而往死之」,聽到原來的老闆被人殺了,國家也破了,他表示夠朋友,有義氣,向朋友告辭,要去為老闆死。
「其友曰」,他的朋友勸他,「子自以為不知己,故去」,他說你原來離開他,因為你認為他不是你的知己,所以你離開了,「今往死之」,現在他有難死掉,你也去死,死在他的墳上報答他,「是知與不知無辨也」,那麼知己跟不知己就沒有差別了。
因為很知己,所以他死你才死啊!既然你認為他不知己,那你何必為一個不知己的人去死呢?這個理論邏輯上講不通啊!
譬如兩夫妻,好得不得了才說一起死,有一齣戲叫《莊子劈棺》,演這個太太跟莊子講,如果你死了我一定跟你去。
後來莊子詐死,在棺材裡伸個手,死要感情,把太太衣服拉住。
太太正在哭的時候,看到棺材裡伸個手拉她,哎呀!我不去呀!我還有事情沒有完,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們學邏輯、學哲學注意!邏輯啊,真是很難講,我經常對這個翻譯的名詞說笑話,非邏非輯,越邏越輯,不得了。
各有各的理由,「柱厲叔曰;不然」,他是另一個邏輯的道理,他說不對,不對,「自以為不知故去」,過去我離開他,因為他不是我的知己啊!「今死是果不知我也」,現在他倒霉死掉,就因為他不瞭解我,因此失去了我這個人,他該死。
「吾將死之」,現在我到他墳前死,給大家知道,「以丑後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在歷史上留下一個證據,當老闆的不認識部下就有這個後果,這就是我死在他墳上的道理。
你們說,他這個死,多有意思啊!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