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臆說
第08部分
這篇《說符》,其中道理非常多,運用無窮,大至國家天下,小至個人的修身養一性一以及修道,都有關聯。
我們用的是《四庫備要》這個本子,上一次講到卷八的第六頁,都是一段一段故事銜接的,但是你不要以為各個故事獨立互不相關,事實上,每個故事都有連續一性一的,這個道理要我們慢慢去體會。
現在開始另一節故事。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於不應。
白公問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吳之善沒者能取之。」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人故不可與微言乎?」孔子曰:「何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乎!夫知言之謂者,不以言言也。
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
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
白公不得已,遂死於浴一室。
】
白公請教孔子微言
「白公問孔子曰:人可與微言乎?孔子不應」,這幾句話是故事的綱目,但我們先要瞭解它的背景。
白公姓白名勝,是春秋時代楚王的後人,也是當時楚國的領一導一人。
白姓是因地名白邑而來的,後來像長江以南、兩湖姓白的人,都因白邑這個地名而姓白。
在春秋二百四十多年之間,天下大亂,有兒子殺父親的,有弟弟殺哥哥的,有部下叛變殺君王的,多得很。
所以孔子痛心而著《春秋》,給後人一個說法,認為社會的混亂是有知識有學問,尤其是當權在位的人應該負最大的責任。
所以《春秋》是責備賢者,不責備一般老百姓,因為一般老百姓多半是盲從的。
有關白公勝的這一段歷史,是當時發生部下叛變,所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青年同學們特別注意,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大問題了。
現在我經常講,大家同學們灑掃應對都不知道,教育八十年來的失敗,一個青年人,怎麼掃地?怎麼抹桌子?怎麼樣對長輩講話?怎麼站?怎麼坐?都不知道。
現在小學裡教的是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了。
中國文化的基本教育,是從灑掃應對教起的。
到了中學、大學,也沒有教這個基本文化了。
所以當長輩、老師、父母問他事情辦了沒有,大聲回答辦了啊!對父母好像訓孩子一樣,我們很多同學是這樣。
問他東西放在哪裡,我剛才給你了啊!好像我犯了很大的錯誤,有很大的罪,幾乎要我向他下跪才對,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基本教育。
這種教育是從家庭教育開始,嚴格地講從胎教就開始,所以我們現在是很可憐的一個時代,幾乎像春秋戰國時期一樣的混亂。
為什麼講到這個呢?因為古書上「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這個「弒(弒 拼音:shi)」字,為什麼不用「殺」呢?這是中國文化的規範,以下犯上用「弒」,不能用「殺」字。
等於說天子、皇帝死叫「崩」,不叫死亡,因為他是全民所景仰。
諸侯死叫「薨(薨 拼音:hōng)」,大夫死了,就是知識分子有地位的,叫做「歿(歿 拼音:mo)」,普通老百姓叫「亡」。
「死」只是個普通的名詞。
所以就是連死的文化也要分好幾個階段,有好幾個意義,代表了文化的一精一神,我們現在都不懂了。
所以現在學生對老師講話或者跟長輩講話,都是提高嗓門大聲回答。
這個態度在從前很嚴重啊!對父母或長輩、上級講話,我們說「是」,不敢說「對」,「對」是平輩答話。
講到白公勝這個人,他是被臣子弒,臣子叛變殺死了他。
當時這位諸侯白公勝已經發現政體的演變,社會變壞而且亂。
白公勝有一天問孔子說:「人可與微言乎?」什麼叫「微言」?就是很小很輕的話,孔子沒有答覆這個問題。
在文字上看我們好像懂了,內容卻不是這麼簡單。
什麼是《春秋》微言大義
孔子著《春秋》,二百四十多年之間,記錄歷史上「臣弒其君」有三十六次之多,天下社會大亂,以致家庭變化,兒女可以鬥爭父母。
那個時代,亂到極點,孔子非常的痛心。
《春秋》除了責備賢者以外,講了三世,就是衰世、昇平、太平盛世。
歷史上以《春秋》為標準來說,三代以下的歷史只有偶然的昇平,那是由衰亂變亂的社會進步得到安定,算是昇平之世,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太平,太平太難了。
真正的天下太平,眾生平等,是跟佛的思想合一,那個叫太平。
《春秋》有三傳,孔子只著了《春秋》,等於寫了大標題,歷史的內容在《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三傳裡。
在這三傳,我們普通容易讀的就是《左傳》,在中學、大學念國文課,應該都是念《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是歷史的哲學,更難讀了,很少人去研究,除了專家之外。
我們要通中國文化,《春秋》必定要懂。
現在我們講「微言」,《春秋》叫做「微言大義」,非常難懂。
文字好懂得很,「微言」,是看起來不相干的一個字,包括了全部文化的一精一神。
所以孔子著了《春秋》,鬼神都在哭,都害怕,因為他的筆下判定了千秋萬代的罪惡。
我們大家在中學都讀過《鄭伯克段於鄢》(鄢 拼音:yān,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焉陵縣一帶)這一篇,鄭伯跟段是兩兄弟,鄭伯故意縱容段這個兄弟,結果把他當敵人一樣,消滅了這個兄弟。
對敵人打了勝仗叫做「克」,除了敵人以外不能用「克」字。
鄭伯把弟弟當敵人一樣看待,違反人本位的人類文化。
孔子這個《春秋》的誅法,用了一個「克」字,鄭莊公千秋萬代翻不了身,這個叫「微言大義」。
孔子只寫了這一筆,至於內容如何,你去讀《左傳》就懂了。
再進一步說,「微言」是什麼呢?就是跟禪宗的「機鋒」一樣;也等於我們普通講話點你一下,點你一個竅,或者用一句歇後語。
譬如說「和尚不吃葷」,肚子裡有素(數),大家笑一笑,曉得了,這就是「微言」,歇後語,後面沒有了,後面都懂了。
這個事情怎麼樣?「外甥打燈籠---照舅」,照到一娘一舅,諧音,就是「照舊」的意思。
像這些都屬於「微言」。
白公勝要問孔子一件國家大事,但是他很會問話,「人可與微言乎」,一個人有些話不能明講,可以用別的方法嗎?「微言」是不相干。
孔子不答覆,為什麼不答覆?這個裡頭問題大了,因為孔子始終不肯講謀略,只講人道正面的話,對就是對,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什麼陰謀、陽謀、用兵之道、政治大原則,他全懂,他不講而已。
也因為白公勝所問是決策國家的大事,非常危險,所以孔子不答覆這個問題。
關於孔子為什麼不答覆,註解的這個小字裡頭有歷史上一段故事。
「白公,楚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也,其父為費無忌所譖,出奔鄭」,費無忌是個一奸一臣,在白公勝祖父前面挑一撥,白公勝的父親太子建就逃到了鄭國。
「鄭人殺之」,結果鄭國把他的父親殺掉了。
「勝欲令尹子西」,令尹是楚國的宰相;「司馬一子期」,拿後世來比方是元帥,陸軍總司令或國防部長。
白公勝要這二人「伐鄭」,出兵打鄭國,「許而未行」,結果這兩位大臣不聽令,不認同這個領一導一人的道理。
碰到「晉伐鄭,子西子期將救鄭」,晉國來打鄭國了,他們兩位不聽領袖的命令,要出兵救鄭國。
「勝怒曰」,白公勝發脾氣了,「鄭人在此,仇不遠矣」,鄭人現在出了問題,正可以報仇。
《春秋》之義,不反對為國家民族復仇,所以說「仇不遠矣」。
「欲殺子西子期」,所以白公勝想殺這兩位高級部下,因為他們不聽命令。
但是在朝廷政一府中想除掉兩位文武大臣,就像房子要去掉兩個主要的柱頭一樣,很困難,「故問孔子」。
孔子已經懂了,「故不應」。
「微言猶密謀也」,「微言」就是秘密的計謀。
諸葛亮的微言
這一段歷史故事,在註解裡引證都有,看註解就曉得了。
所以孔子投有答覆,因為孔子很不願意教一個君王做陰謀的事,但是孔子也不反對。
這等於什麼?諸位年輕同學有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原文啊?像我們小時候原文都能背出來很多,那個文字太好了。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劉表原配太太死了,大兒子叫劉琦,後一娘一對他不好,準備讓自己兒子上來接位。
劉琦急死了,就請教他的叔叔劉備,劉備很高明,他說你問我們軍師諸葛亮吧。
劉琦就問諸葛亮,諸葛亮聽到就不答話,故意岔開,劉琦總講不上話。
後來劉琦就告訴諸葛亮,他說我有個絕版的好書,你要不要看?我這是比喻,差不多是這個意思---諸葛亮也是喜歡搞學問的,就跟他到樓上,諸葛亮一上去,劉琦就把樓梯一抽一掉,下不去了。
劉琦立刻跪下,先生啊!這個時候一個人都沒有,你非教我不可。
諸葛亮沒有辦法,他不及孔子,孔子還跑得了,他逃不了。
但是,古人說的「疏不間親」,夫妻吵架,兄弟之間鬧家務,第三者絕不能講話,講話是最笨的事。
我有一個經驗,年輕的時候很熱情,有兩夫妻剛剛結婚,都是我的朋友,結果兩個人吵架,都跟我埋怨對方。
我想讓他兩夫妻講和,跟男的講,你不要聽她的,她就是脾氣壞;然後告訴女的,我那個同學好討厭,你不要理他,過一兩天就好了。
結果他們到了晚上,兩夫妻就和好了,然後說某人講你壞耶!那樣啊!這樣啊!弄得我豬八戒照鏡子,兩面不是人。
這個道理就是「疏不間親」。
諸葛亮說劉公子啊!你何苦一逼一我呢?疏不間親,那沒有辦法。
劉琦說今天只有軍師可以救我,諸葛亮就講歷史上太子申生的事。
春秋戰國的典故你不知道嗎?你向父親請求帶兵外調嘛!部隊歸你掌握,又守了邊疆,跟後一娘一分開遠遠的,不起衝突。
等到你父親一過世,軍權在你手裡,一愛一怎麼幹就怎麼於。
諸葛亮只好把歷史的故事告訴他,劉琦就懂了。
孔子這一次也是這樣,所以他不好講。
為什麼呢?我昨天講一個同學,「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常常看到年輕同學,有人把公司裡的事跟他一談,他出了很多主意,這就是沒有受過好的教育的原故,你又不是那個公司裡的職員,不知道內容,又沒有參與經過。
譬如剛才同學提起來,我們樓上有大法會,方丈和尚親自主持,很莊嚴肅穆,但是你曉得嗎?昨天夜裡,他們為了佈置這個會場,到早晨六點鐘才睡覺。
你沒有參與過就不曉得那麼辛苦,就不知道內情。
所以由這個道理就要懂天下一切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絕不隨便講話,因為你不懂別人的辛苦,固然你是好意,這是做人做事的分寸。
所以孔子就是這個意思,對於這一段事,他也不在楚國,而是客位。
孔子微言 禪宗機鋒
這位白公勝一逼一不得已,再問他,「若以石投水,何如」?問得高明極了。
他說孔老夫子啊!假使拿一塊石頭丟到水裡去,你看怎麼樣?兩個人都在打啞謎。
孔子不肯參與他的國家大事,而且這種事,要殺人、要救人都是他手裡做,孔子又不是白公的宰相,又不是軍師,不好講話。
白公勝看他不答覆,也懂了,換個方式來。
問以石投水,你看怎麼樣?我們青年現在想想,石頭丟到水裡就沉底了嘛!就把這兩個人消滅了。
孔子的答覆更妙,「吳之善沒者能取之」,這一句話孔子答覆了,孔子說那不算高明,吳國,就是江浙一帶,靠海邊水一多,那些善於游泳的人,海底的石頭都可以拿上來。
像我們海邊的人,我小的時候看到,冬天年輕人脫得光光的下去打魚,起碼五六個鐘頭才上來,上來之後身上一擦,好熱,還出汗呢!我看傻了。
實際上他們已經吃了藥的,藥吃下,冬天下海不怕冷,還熱。
如果不下海,不下冷水裡頭,馬上血管要爆裂的,這個中藥下去是這樣。
所以這個海邊的人,江浙一帶游水,還有三天三夜在水裡頭不出來的,是很普通的事情,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內地,如果在高原地帶的人,聽了一定說你這個人扯謊,說神話,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的知識極淵博,白公勝問他丟石到水裡如何,孔子說沒有用,善於游泳的,深水裡的石頭還是給你拿上來。
換句話說,你這個方法沒有用,高明的人你不一定殺得掉。
白公勝再問,「若以水投水,何如」,水倒在水裡頭呢?水倒在水裡頭,或者鹹水倒在淡水裡頭,淡水倒在鹹水裡,清水倒在混水裡頭,你看怎麼樣?
「孔子曰:淄澠之合,易牙嘗而知之」,也沒有用。
淄(淄 拼音:zī)、澠(澠 拼音:miǎn)就是山東兩條水,一條是清水,一條是混水。
清水、混水在一起,流得快的水一性一硬,流得慢的水一性一柔和。
中國人講究喝茶,會喝茶的人,水一燒出來,是松樹的柴火燒,或是哪一種樹的柴火燒都知道。
電爐煮的味道已經不是茶了,像我們現在不叫茶道,叫牛飲之道,尤其我這個喝茶,這麼一缸,兩口就把它喝光了。
我也喜歡喝茶,但是是牛飲,牛喝水一樣,也是另外一道。
所以「以水投水」,孔子說,那也沒有什麼高明,兩條不同的水放在一起,齊桓公的廚師叫易牙,一嘗便知。
易牙這個人,水到嘴裡一嘗,就知道是哪裡的水,做某一種菜可以,做另外一種不行。
白公與孔子兩個人在打啞謎,禪宗講打機鋒。
我們講個故事,明末有個高僧蒼雪大禪師,在明末四大高僧之外,可以說是第五大高僧,非常有名。
他的詩好,文好。
明朝亡國了,一班不投降的遺老都到他那裡,都是這位和尚包庇。
有人畫了一幅畫---畫了一座高山,一棵松樹,下面有一塊石頭,石頭上有一個棋盤,棋盤上擺著棋子,卻沒有人在那裡下棋。
這一幅畫意境高,畫也畫得好,就請天下第一大法師、詩僧---蒼雪大師題字。
要看懂這一幅畫很難,蒼雪大師看懂了,就寫了一首詩:
松下無人一局殘 山中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 千古輸贏下不完
「松下無人一局殘」,松樹下面沒有人,一局沒有下完的棋擺在那裡。
「山中松子落棋盤」,深山裡頭一個人都沒有,松子掉下來,掉在棋盤上,也變成一著棋子,這個就是「微言」。
「神仙更有神仙著」,我們中國人畫畫不是神仙下棋嗎?一著棋,兩著棋,神仙下棋凡夫看不懂呀!但是你神仙不要以為高明,神仙背後還有高明的神仙,比你下得更高明。
「千古輸贏下不完」,你不要自認為高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古歷史是沒有結論的。
這就是懂了人生境界,這也是禪啊!這是口頭禪,但是很有道理,你懂了最後這一句話,對於人生你就很安詳了,成功失敗都靠不住,永遠沒有結論。
現在白公問孔子,孔子的答話就是這個意思,等於蒼雪大師的詩,你高明有人比你更高明,「千古輸贏下不完」。
對誰說微言
白公聽到這裡,就愣住了,傻了。
他問了天下第一高人孔子,孔子的答話竟然如此,「白公曰:『人故不可與微言乎』」,哎呀!孔老先生啊!照你這樣一講,天下高明人就難辦了。
白公當時的局面很難,心裡想,你難道都不肯點我一下嗎?你教我一下都不肯嗎?所以常常有些同學,在我很忙的時候在那裡問,我眼睛拚命眨,同學愣住了,還問我老師啊!你今天眼睛痛啊?真笨得要命!沒辦法只好苦笑一下。
像張良幫漢高祖,張良在桌子下面踢一腳,漢高祖就懂了,所以漢高祖就成功了嘛!我們有些青年人,你不要說踢他一腳,你把他打三拳,打傷了,他還說老師你今天怎麼搞的?我要去驗傷告你傷害罪。
這種人怎麼辦呢?所以「人不可與微言」,點竅都不能點。
「孔子曰:何為不可」,他說哪有這個道理,當然可以,其實孔子已經答覆他了。
你們現在懂了沒有?他開始一問,孔子就已經答覆了,他沒有懂。
第二次又問了,孔子否定了。
第三次又問,孔子又否定了,還不懂。
所以他這個人注定是要失敗的,不能當漢高祖。
到這一步還是笨笨的,同我們現在年輕人差不多,還死問到底,你說這怎麼辦呢?「唯知言之謂者乎」,孔子說要懂話的人才給他講。
換句話說是罵了白公,我已經答覆你,你不懂嘛!不過孔子看他可憐,又講「夫知言之謂者,不可以言言也」,注意「言言」這兩個字,上面這個「言」是名詞,是所說的話,下面「言」字變成動詞,講話叫做言。
孔子這裡告訴他什麼人才算懂話的。
所以我常常告訴青年人一個修養,善於聽話的人才會善於講話。
能夠坐下來聽人家亂七八糟地吹牛,聽了半天不答覆一句話,每一句話都聽清楚了,這個人可以當主席了。
譬如你們將來有機會當了立法院院長,下面對的、不對的,對與不對之間的,黑的、白的,各種意見,你統統靜靜地聽,都聽得很清楚,然後要點在哪裡,幾句就答覆了。
大會的主席不容易當啊!不善於聽話的人就不會講話。
換句話說,多言的人不一定會聽話,他喜歡表達,喜歡表達心就不冷靜,所以別人要緊的話聽不進去。
孔子告訴他,真正的知言人,「不以言言也」,是無話可講,不需要講話,就是已經講了。
你問我,我已經答覆了嘛!這個就是答覆。
孔子看他好可憐,很仁慈地對這位可憐的諸侯說明。
孔手再說微言
「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孔子又點他,一個人喜歡吃魚、喜歡打魚,他不怕衣服打濕了,不脫一衣服也下水,為了追求這個魚嘛!喜歡打獵的人,他不怕累,拚命地跑,兔子跑多快,他就跑多快,為什麼?前面有個目標嘛!等於你們年輕人講戀一愛一,要追的時候,管他累不累,電一影一院門口等三個鐘頭,站在那裡都不累。
當兵的時候,只叫你立正站半個鐘頭,你還討厭那個長官,站了半個鐘頭,還不叫「稍息」,對不對?但是他追起女朋友啊!就不怕累了。
等到追到手了,變成了太太,那就討厭了,人生就是這個道理。
叫你們大家不上《列子》課,到十一樓跑步兩個鐘頭你幹不幹?因為不是你的目的嘛!如果說大家全體跑步兩個鐘頭,每人發二十萬,你一定幹了。
就像我們打坐是要成佛,也有一個目標啊!佛看不看得見不管啦!我總想成佛所以兩條腿儘管熬,酸啊!痛啊!麻啊!我想得道啊!並不是那個腿打坐麻得好舒服,對不對?這也是「爭魚者濡,逐獸者趨,非樂之也」,如果不是成佛的目標,你就麻得好痛苦!是為了悟道所以甘願挨嘛!這把人情世故都講完了。
「故至言去言」,最高明的話,是不講話也懂了。
「至為無為」,最高的謀略,要干你就幹吧,不能又想吃又想不吃,然後還把秘密問我,如果我洩露了秘密你就完了嘛!所以,「至為無為」,是看起來沒有動作。
「夫淺知之所爭者末矣」,如果智慧不夠的人,東問西問,那就完了。
他就罵了白公,你問我已經很低級了,你是最高領導啊!權力在你那裡,要幹就幹,干了以後那人還不知道呢!他還謝主隆恩。
結果你卻要問我,我不能叫你殺人啊!
白公沒有懂孔子的意思,「白公不得已,遂死於浴一室」,怎麼叫不得已?就是不懂,也沒有辦法,最後被兩個大臣叛變所殺,死在洗澡間,多可憐啊!就是笨。
孔子樣樣都教他,第一次問,「孔子不應」,不應就是說你這個問我幹什麼呢?你已經決定了要這樣做就這樣做嘛!我們先休息一下。
分類: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