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鈐經
卷五
料地第三十七
用地之法,考地之形勢有六焉:一曰通,二曰掛,三曰支,四曰隘,五曰險,六曰遠。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居通地,利乘高待敵,後通糧運,障其間道,絕敵之潛來,用戰則利也。
我可以往,彼難以反,曰掛。
居掛地,先詳敵無備,伏兵絕其歸路,則利焉;敵有備而出,則自躓焉。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居支地,若敵引兵而去,是誘我也,勿擊之;待其自出薄我則擊之,利焉。
守山谷之口,界乎兩向峭絕,曰隘。
我先居隘地,整其營陣待敵,絕衝突之患;若敵先居之,盈陣待之(言盈陣者,實陣絕隘口);如攻不盈,則從其它攻之,利焉。
處高待下,處安待危,曰險。
居險地,我先居之,利以戰;若敵先居之,勒兵退,乃見其利焉。
與敵相去營壘之遙,曰遠(疑有脫誤)地。
敵不先進,但挑戰,戰則不可進,必有伏焉;敵不戰而引退,亦不可逐,逐則不利。
故古人云:用兵之道,地利為寶。
此之謂也。
生地第三十八
生地者,謂左右前後非死絕之地,通糧道,進退皆利也。
生地雖曰兵家之利,可以用者六焉:若夫懸車深入,一可用也;士馬一精一壯,陣勢習熟,二可用也;將明令嚴,三可用也;我強敵弱,四可用也;大將夙著恩,使吏士服從,五可用也;吏士樂戰,六可用也。
其不可以用者有三焉:士卒顧家者,一不可用也;前無利誘,士卒退心,二不可用也;進則害,退則利,三不可用也。
茲生地之利害,可不審乎?
死地第三十九
死地者,謂背山負水,糧道、生路皆絕也。
死地雖曰兵家之害,可以用戰者四焉:將之恩威未著,吏士未服,一也;我兵與敵等,我力戰則利,畏戰則害,欲令吏卒死戰者,二也;為敵所一逼一,糧芻將竭,三也;前軍既破,後軍尚固,四也。
其不可以用者三焉:彼眾我寡,一也;利害未審,矯眾強為,二也;將心猶豫,三也。
料山第四十
山勢迫而障於近者勿營,慮伏一在側也;山亞而繞林奮者勿營,慮四周有伏也;山回於路者不可妄行,慮伏一在前也;山伏於後者速過,急以兵守其後,慮為敵所絕也。
左右前後皆山,我頓軍於中者,細究其往來之蹊路,因諸間道以兵守之。
凡諸山阪及野地者,有林近我,我利。
若得之,戰則為伏,急則為藏,守則為薪也。
苟能知山林之利害者,鮮不勝也。
料水第四十一
頓軍之地,水流而清澈者,食之上也;水流而黃濁有沙者,食之次也;流之黑者,食之下也(水黃黑,以膠投之,可以得清)。
設或水停而不流者,勿食;水流而上源在敵者,勿食。
水流而中有黑脈不定毒流者,勿食,食者死。
水一多糞草者,勿食,食者病。
水上有人、狗、彘之一屍一者,勿食。
如無水可食,當於其側穿井以汲。
吏士營必以水,暫憩必以水。
若將有所涉也,水流而或盈或減者,勿涉,必有壅囊之機;水止而為陂為沮洳限於路者,勿涉,必有澤淖之陷。
水在敵要地而無甲兵防之者,未可即涉。
先令輕兵搜驗山谷崎岸,慮有伏焉。
欲奪敵之力者,先奪其水。
得之上流者,美莫大焉。
料塵第四十二
敵之始來,塵有條而散漫者,曳薪也;穗起而驚亂者,塵車來也;塵高濃厚,渾渾而起者,騎兵來也;卑而廣,奮奮而起者,步兵也。
兵少而塵散亂者,部伍不肅也;兵多而塵清者,部伍按行,將之令整也;塵埃左右前後起者,使人無常法也。
軍動而塵埃條條而起者,不散漫,軍止而塵亦者,此皆大將威德行,部伍整肅故也。
列營結陣之時,有塵起飛者,隨所起處防之,必有賊兵潛到。
臨賊以塵為候,亦料敵取勝之術者也。
料敵陣第四十三
敵陣稍長心薄者,我軍當自堅其陣。
先以勁兵力沖敵陣之心,力困則益兵進之;俟敵陣稍動而來救於心,則退沖心之兵,復堅我陣;俟敵陣稍動,則麾我兩稍之兵乘之。
若敵陣心實而稍圓,不可輕擊,俟變而後動焉。
若敵陣於死地,部伍齊肅如一者,此將賢而兵一精一也,不可輕擊焉。
陣於死地,部伍不肅,多動多嘩,旗幟撩一亂,此皆將軍愚昧,不能擇地利,使士伍心動故也,可迫而擊之,必勝也。
若陣於生地,人馬利於出入,行列嚴整,旌旗如畫,金鼓應節,人無喧囂,此將有謀而善於得地利者也,不可輕擊。
敵陣於生地,令不嚴肅,行列不整,進退不節,此蓋將內不能曉軍政,外不能擇地利故也。
吏士之心必不固,可放兵擊之,必勝也。
若敵陣左右山峽而不能盈者,可擊也;列陣而不能順其地勢者,可擊也。
是知善戰者,莫不能此而能料其勝負也。
料敵營第四十四
敵營糧道不通利者,可守之。
敵營得高燥之地而不顧泉水之利者,可俟之;俟之久,則人馬多渴也。
敵營得泉水之利而地勢下濕者,可一逼一之。
敵營地勢不順出入者,可攻之。
敵營寬大而兵少者,可薄之。
敵營圍密而兵寬者,不可輕之。
敵營四周守備不均者,隨其虛處以攻之。
敵營前後左右有出入之便者、水草之利者,不可輕之。
此皆料陣法也。
料用天氣第四十五
望氣者以氣勝敗告於大將。
觀敵之氣衰則進攻,氣旺則止兵勿與戰,此之謂順天時者。
彼之氣旺,他人皆懼怯不敢進兵,我獨勇而進焉,反能必勝者,何也?在乎以智逆於氣,而己順任乎時者也。
夫五行之旺,以日、時為用。
靜為主,動為客。
敵上勝氣有如門上樓如杵如枝,或曰赤為木,我則俟金時,自西擊之,可克矣;水日水時不可也,水能生木故也。
敵上勝氣或赤如火光火煙之狀,暈暈而起者,木日木時不可也,為木能生火也;日為火,亦俟水時自北擊之,可克矣。
敵上勝氣如白粉者,白為金,水日金時皆不可也;苟金日火時,利自南方攻之,可克矣。
敵上勝氣黃如土台者,土日金時不可也,金日土時不可也,金日金時、土日土時皆不可也;土日木時,利自東擊之。
黃者土也,台者亦土也。
不言雲氣如水狀而及色黑者,緣黑氣多為敗氣,此不復用。
或敵人先據吉地,我之頓軍稅駕,一逼一近於凶神死氣之上,不得利門而出者,但觀我軍上雲氣及敵上雲氣形與色,以五行相生相剋用之。
敵氣能生我,我則出師進戰;我軍上氣能克敵,亦利出師進戰。
不然,則勒兵撫士,戒嚴警備,俟時而動焉,不可妄也。
夫天下專勝敗之氣,由人用之而已。
兵家萬變,此其一也。
料用地形第四十六
兵法曰:「散地無戰。」
散地者,境內地上也,士卒顧家,其意未專,不可戰也。
「輕地則止。」
入敵地尚淺,士卒意未堅,不可以進敵,當自堅其心也。
「爭地則無攻。」
山谷隘險之口,以弱勝強,以少擊眾之地也。
交地則無絕。
俱可進退之地,不可以兵絕之。
「衢地則合交。」
有路往來,我可結交於諸侯也。
「重地則掠。」
深入敵境,士卒意已堅固,可以掠取財物。
「圍地則謀。」
士卒因於險隘,斗則兵弱,持久則糧食乏絕,則當用謀以免難。
「死地則戰。」
前有高山,後有大水,糧食乏絕,進退守備皆無所利,當則曰死戰也。
許洞曰:此八者,古人用戰地之法。
若地協於用則用之,不協於用則反之。
反之之謂何也?曰:若敵眾深入吾境,營壁不完,芻糧寡少,守且不利,詎可以散地而不戰乎?在我當以必戰為約,怯退示以必死,擒獲示以必賞。
令立告諸吏士:將戰之際,後顧斬之,臨敵而目不定、目數移者斬之,有憂色者斬之,偃蹇者斬之,相視而動目者斬之,遺弓刀器械者斬之,金鼓不應節者斬之;獲一首級者亦厚賞之。
如是,則有散地之用矣。
入敵地尚淺,險則據而挑,夷則守而應。
慮士卒心不固,當擇左右前後背險絕面夷生路,肅部伍,嚴節制,使人人有自戰,是則有輕地之用矣。
山谷險隘,敵人先得以控隘我勢,我當屯師為大營廣陣,務攻其懈。
其機狀如不密,俾敵見之,則洩謀矣。
欲敵人備在前,陰出一精一銳敢死者循間道,或扼其糧運,或搗絕其後。
凡間道必多險阻,或有巖崖峭壁之地,則為懸梯竹索以陟登之;或有深淵澗,則為罌缶渡之。
覺敵內撓,則自營陣中出一精一兵為應,內外夾攻,有爭地之用矣。
道路相錯,我可以往,彼可以來,利設伏進戰,戰佯敗,俟逐兵過半則舉號發伏衝擊之,反佯敗之師以應,有交地之用矣。
頓泊之地逕達四面,當選腹心勁勇者各將步、騎以扼四沖,人數隨多少使之,雖無交應,有衢地之用矣。
致兵敵境,凡屬守備者,順利安之,否則夷之。
資食所獲,必副吏士,內以悅師人,外絕敵所恃。
豈直深入然後用掠乎?如是,則用掠非止重地之用矣。
大兵將動,先料其強弱,觀其雲勢,察地勢逆順,審人心向背,而後舉焉。
兵法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
故得失之道,利在先知。
謀勝於未勝,慎於未失者,善也。
有死地之危,始謀於軍者,必有後機之困矣。
設能反後機而達先知,必無圍地之患矣。
高山大澤,險阻峭壁,沮洳溪逕,斷絕無以生遁,此乃智士用謀之利也。
當宜用奇兵出不意,以沖寇敵而後擊之。
出奇奔沖,或利用燧馬、燧牛如田單、陽班之類是也;或候夜昏詐為號,直奔沖敵師,混服飾軍伍,使不辨認之類是也。
如止以死戰為期,苟敵兵益壯,我援不利,則李陵有弓折矢盡之困矣。
戰極力斃,當自殞陷。
能竭智用謀,萬變不極,則無死地之憂矣。
孫子曰:戰貴地利。
然則地利者,不可一概用也,但臨時觀其用何如爾。
兵貴設變,不能以變用兵,雖得地利無益也。
逆用古法第四十七
舉兵用武,率以古法為用執之,與膠柱鼓瑟無異爾,未見決中者也。
兵家之利,利在變通之機,觀其逆順。
夫興師之際,當先探敵將才不才。
設若敵將不能以兵法使眾,惟以勇敢為己任,我則順用古法待之也。
或敵將善用古法,我則逆用古法待之也。
夫用兵之奇,莫奇於設伏。
設伏之奇,莫奇於新智。
新智者,非不師古也,因古而反之爾。
古人料敵,以其始來、戰陣未合,先以賤而勇者挑之,觀其號令、旗鼓之整與亂,士馬之強弱,營陣之偏正,行伍之齊肅散亂,言語之喧嘩緘墨,以定勝負焉。
是以古法曰:若其眾喧旗亂,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縱或橫,其追敗恐不及,見利恐不得,如此者將必無謀,雖眾可獲矣。
許洞曰:如古人以此取功,苟敵人能料,我當順其所料,伏兵待之,以詐示之;俟彼出師,則發伏攻之。
古法曰: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不進者勞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旗動者亂也,吏怨者倦也,懸瓶不反其捨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其眾也,數顧者失其群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許洞曰:觀古人以此料敵,今則不然,當令一精一銳吏士分而伏於要衝,使其勞倦殘傷者如饑一渴失群之狀,或數搖動其旗,或數驚擾其眾,使吏士喧嘩,應敵人所料。
苟出師襲我,則潛發所伏,出其不意擊之。
古法曰:敵如來到,行陣未定,可擊也;跋涉長道,後行未息,可擊也;行阪涉險,半隱半出,可擊也;涉水半渡,可擊也;險道狹路,可擊也;旌旗亂動,可擊也;陣數動移,可擊也。
許洞曰:在我則不然:如以行陣未定,四面可設伏也;長道移行未息,中可設伏也;山阪半隱半出,長林土谷可設伏也;涉水半渡,則崖岸坡阪可設伏也;狹路險道,則前後可設伏也;旗數亂動,陣數動移,前後可設伏也。
如或敵人敗走,我師未敢逐之者,防有伏也。
古法曰:鳥起者伏也,眾樹動者來也。
不如此,未必伏與來也,欲為疑兵也。
我已奔遁,多令老弱者動其眾樹,及驚鳥起之類也。
又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此亦大兵已潛遁,恐後人逐者,設此為疑也。
許洞曰:料敵以事者,多慮為反古之法也,多中為期,用之於人也。
是以兵法如車之載其物,則車之轉者由輪也,及有車之用,則東西南北者由人也。
故兵法不可執而用之也,明矣。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