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釋》第17章 陽貨:【0!」】 陽貨(1)欲見孔子,孔子不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論語註釋》第17章 陽貨

論語註釋

第17章 陽貨

.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FFFFEC; border:1px solid #666; padding:5px; margin-bottom:10px; }.yiwen { color:Teal; }.jiedu { color:#660000; }.comment { color:DarkSlateGray; }.yinyong { color: #3333CC; }.pingxi { color:#000000; }

【0!」】 陽貨(1)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

孔子時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諸塗(4)。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5),可謂仁乎?」

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6)失時,可謂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7)。」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註釋】(1)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2)歸孔子豚:歸,音kui,贈送。

豚,音tun,小豬。

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3)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4)遇諸塗:塗,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6)亟:屢次。

(7)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譯文】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

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

陽貨對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

(孔子走過去。

)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

(孔子回答)說:「不可以。」

(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

(孔子回答)說:「不可以。」

(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

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解讀】無

【02】子曰:「一性一相近也,習相遠也。」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一性一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解讀】無

【0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是改變不了的。」

【解讀】「上智」是指高貴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賤而又愚蠢的人,這兩類人是先天所決定的,是不能改變的。

這種觀念如果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則有其岐視甚至侮辱勞動民眾的一面,這是應該予以指出的。

【04】子之武城(1),聞絃歌(2)之一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一愛一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註釋】(1)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游是武城宰。

(2)絃歌:弦,指琴瑟。

以琴瑟伴奏歌唱。

【譯文】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

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一愛一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

』」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

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解讀】無

【05】公山弗擾(1)以費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

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5)?」

【註釋】(1)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無。

之,到、往。

末之,無處去。

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無所據。

(5)吾其為東周乎:為東周,建造一個東方的周王朝,在東方復興周禮。

【譯文】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

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裡呢?」

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解讀】無

【06】子張問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註釋】無

【譯文】子張向孔子問仁。

孔子說:「能夠處處實行五種品德。

就是仁人了。」

子張說:「請問哪五種。」

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

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夠使喚人。」

【解讀】無

【07】佛肸(1)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緇(5)。

吾豈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註釋】(1)佛肸:音bixī,晉國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晉國,約在今河北邢台與邯鄲之間。

(3)磷:損傷。

(4)涅:一種礦物質,可用作顏料染衣服。

(5)緇:音zī,黑色。

(6)匏瓜:葫蘆中的一種,味苦不能吃。

(7)系:音ji,結,扣。

【譯文】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

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

』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

孔子說:「是的,我有過這樣的話。

不是說堅一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裡而不給人吃呢?」

【解讀】無

【08】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對曰:「未也。」

「居(1),吾語女。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3);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4);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5);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註釋】(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蕩:放一蕩。

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

(4)賊:害。

(5)絞:說話尖刻。

【譯文】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

子路回答說:「沒有。」

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

一愛一好仁德而不一愛一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一愛一好智慧而不一愛一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一蕩;一愛一好誠信而不一愛一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一愛一好直率卻不一愛一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一愛一好勇敢卻不一愛一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一愛一好剛強卻不一愛一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解讀】無

【0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可以興(1),可以觀(2),可以群(3),可以怨(4)。

邇(5)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註釋】(1)興:激發感情的意思。

一說是詩的比興。

(2)觀:觀察瞭解天地萬物與人間萬象。

(3)群:合群。

(4)怨:諷諫上級,怨而不怒。

(5)邇:音ěr,近。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

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解讀】無

【!」0】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2)也與?」

【註釋】(1)《周南》、《召南》:《詩經·國風》中的第一、二兩部分篇名。

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

這是當地的民歌。

(2)正牆面而立:面向牆壁站立著。

【譯文】孔子對伯魚說:「你學習《周南》、《召南》了嗎?一個人如果不學習《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對牆壁而站著吧?」

【解讀】無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解讀】無

【!」2】子曰:「色厲而內荏(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2)之盜也與?」

【註釋】(1)色厲內荏:厲,威嚴,荏,虛弱。

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

(2)窬:音yu,洞。

【譯文】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吧?」

【解讀】無

【!」3】 子曰:「鄉願,德之賊也。」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沒有道德修養的偽君子,就是破壞道德的人。」

【解讀】孔子所說的「鄉願」,就是指那些表裡不一、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

孔子反對「鄉願」,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解讀】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後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

【!」5】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可以和一個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嗎?他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

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

如果他擔心失掉官職,那他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解讀】孔子在本章裡對那些一心想當官的人斥為鄙夫,這種人在沒有得到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為此,他就會不擇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於不惜危害群體,危害他人。

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司空見慣的。

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的。

【!」6】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蕩(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註釋】(1)狂:狂妄自大,願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禮節。

(3)蕩:放一蕩,不守禮。

(4)廉:不可觸犯。

(5)戾:火氣太大,蠻橫不講理。

【譯文】孔子說:「古代人有三種一毛一病,現在恐怕連這三種一毛一病也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古代的狂者不過是願望太高,而現在的狂妄者卻是放一蕩不羈;古代驕傲的人不過是難以接近,現在那些驕傲的人卻是兇惡蠻橫;古代愚笨的人不過是直率一些,現在的愚笨者卻是欺詐啊!」

【解讀】孔子所處的時代,已經與上古時代有所區別,上古時期人們的「狂」、「矜」、「愚」雖然也是一毛一病,但並非不能讓人接受,而今天人們的這三種一毛一病都變本加厲。

從孔子時代到現在,又過去了兩三千年了,這三種一毛一病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有增無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無法理喻的地步。

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懲治。

也希望有這三種一毛一病的人警醒。

【!」7】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

【註釋】(1)本章已見於《學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處系重出。

【譯文】無

【解讀】無

【!」8】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我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厭惡用伶牙利齒而顛覆國家這樣的事情。」

【解讀】無

【!」9】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

子貢說:「你如果不說話,那麼我們這些學生還傳述什麼呢?」

孔子說:「天何嘗說話呢?四季照常運行,百物照樣生長。

天說了什麼話呢?」

【解讀】無

【20】孺悲(1)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

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註釋】(1)孺悲:魯國人,魯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學禮。

【譯文】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

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

【解讀】無

【2!」】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1),期(2)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3),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4)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

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一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有三年之一愛一於其父母乎?」

【註釋】(1)鑽燧改火:古人鑽木取筐,四季所用木頭不同,每年輪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種稻米,故大米很珍貴。

這裡是說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譯文】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

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

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鑽燧取筐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

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

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

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勁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

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

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一愛一嗎?」

【解讀】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

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後,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

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

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

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

【22】子路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整天吃飽了飯,什麼心思也不用,真太難了!不是還有玩博和下棋的遊戲嗎?幹這個,也比閒著好。」

【解讀】無

【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註釋】無

【譯文】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敢嗎?」

孔子答道:「君子以義作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無義就會作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偷盜。」

【解讀】無

【24】子貢曰:「君子亦有惡(1)乎?」

子曰:「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2)而訕(3)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4)者。」

曰:「賜也亦有惡乎?」

「惡徼(5)以為知(6)者,惡不孫(7)以為勇者,惡訐(8)以為直者。」

【註釋】(1)惡:音wu,厭惡。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訕:shan,誹謗。

(4)窒:阻塞,不通事理,頑固不化。

(5)徼:音jiǎo,竊取,抄襲。

(6)知:同「智」。

(7)孫:同「遜」。

(8)訐:音jie,攻擊、揭發別人。

【譯文】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

孔子說:「有厭惡的事。

厭惡宣揚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厭惡固執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說:「賜,你也有厭惡的事嗎?」

子貢說:「厭惡偷襲別人的成績而作為自己的知識的人,厭惡把不謙虛當做勇敢的人,厭惡揭發別人的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

【解讀】無

【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教養的,親近他們,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就會報怨。」

【解讀】這一章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

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後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26】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註釋】無

【譯文】孔子說:「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被人所厭惡,他這一生也就終結了。」

【解讀】無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論語註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