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釋》第10章 鄉黨:【0!」】 孔子於鄉一黨一,恂恂如也,似不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論語註釋》第10章 鄉黨

論語註釋

第10章 鄉黨

.shici { line-height: 25px; font-weight: lighter; font-size: 11pt; padding-left:4em; text-indent: 0; color: #003333; }.jingwen { color: #006600; background:#FFFFEC; border:1px solid #666; padding:5px; margin-bottom:10px; }.yiwen { color:Teal; }.jiedu { color:#660000; }.comment { color:DarkSlateGray; }.yinyong { color: #3333CC; }.pingxi { color:#000000; }

【0!」】 孔子於鄉一黨一,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

唯謹爾。

【註釋】 (1)恂恂:音x&ugra一ve;,溫和恭順。

(2)便便:辯,善於辭令。

【譯文】 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

但他在宗廟裡、朝廷上,卻很善於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解讀】無

【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註釋】 (1)侃侃:說話理直氣壯,不卑不亢,溫和快樂的樣子。

(2)誾誾:音yín,正直,和顏悅色而又能直言諍辯。

(3)踧踖:音cú jí,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4)與與:小心謹慎、威儀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在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公正的樣子;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但又儀態適中。

【03】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

趨進,翼如也。

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註釋】 (1)擯:音b&igra一ve;n,動詞,負責招待國君的官員。

(2)色勃如也:臉色立即莊重起來。

(3)足躩:躩,音jué,腳步快的樣子。

(4)襜:音chān,整齊之貌。

(5)翼如也:如鳥兒展翅一樣。

【譯文】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孔子臉色立即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後擺一動,卻整齊不亂。

快步走的時候,像鳥兒展開雙翅一樣。

賓客走後,必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張望了。」

【解讀】無

【04】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註釋】 (1)鞠躬如:謹慎而恭敬的樣子。

(2)履閾:閾,音y&ugra一ve;,門檻,腳踩門坎。

(3)攝齊:齊,音zī,衣服的下擺。

攝,提起。

提起衣服的下擺。

(4)降一等:從台階上走下一級。

(5)逞:舒展開,鬆口氣。

(6)沒階:走完了台階。

【譯文】 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

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

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

提起衣服下擺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

退出來,走下台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

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

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解讀】無

【05】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註釋】 (1)圭:一種上圓下方的玉器,舉行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拿著不同的圭。

出使鄰國,大夫拿著圭作為代表君主的憑信。

(2)戰色:戰戰兢兢的樣子。

(3)蹜蹜:小步走路的樣子。

(4)如有循:循,沿著。

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一樣。

(5)享禮:享,獻上。

指向對方貢獻禮物的儀式。

使者受到接見後,接著舉行獻禮儀式。

(6)覿:音dí,會見。

【譯文】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

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

臉色莊重得像戰慄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

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

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鬆愉快了。

【解讀】 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孔子在不同的場鞠,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

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於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侷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

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一供了具體的資料。

【06】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麂裘,黃衣狐裘。

褻裘長,短右袂。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厚以居去。

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必殺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註釋】 (1)不以紺緅飾:紺,音g&agra一ve;n,深青透紅,齋戒時服裝的顏色。

緅,音zōu,黑中透紅,喪服的顏色。

這裡是說,不以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顏色布給平常穿的衣服鑲上邊作飾物。

(2)紅紫不以為褻服:褻服,平時在家裡穿的衣服。

古人認為,紅紫不是正色,便服不宜用紅紫色。

(3)袗絺綌:袗綌,音zhěn,單衣。

絺,音chī,細葛布。

綌,音x&igra一ve;,粗葛布。

這裡是說,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

(4)必表而出之:把麻布單衣穿在外面,裡面還要襯有內一衣。

(5)緇衣:黑色的衣服。

(6)羔裘:羔皮衣。

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一毛一皮向外。

(7)麑:音ní,小鹿,白色。

(8)短右袂:袂,音m&egra一ve;,袖子。

右袖短一點,是為了便於做事。

(9)寢衣:睡衣。

(10)狐貉之厚以居:狐貉之厚,厚一毛一的狐貉皮。

居,坐。

(11)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製作,不加以裁剪。

折疊縫上。

(12)必殺之:一定要裁去多餘的布。

殺,裁。

(13)羔裘玄冠:黑色皮禮貌。

(14)不以吊:不用於喪事。

(15)吉月:每月初一。

一說正月初一。

【譯文】 君子不用深青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鑲邊,不用紅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

夏天穿粗的或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要套在內一衣外面。

黑色的羔羊皮袍,配黑色的罩衣。

白色的鹿皮袍,配白色的罩衣。

黃色的狐皮袍,配黃色的罩衣。

平常在家穿的皮袍做得長一些,右邊的袖子短一些。

睡覺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長。

用狐貉的厚一毛一皮做坐墊。

喪服期滿,脫一下喪服後,便佩帶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品。

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

不穿著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戴著黑色的帽子去弔喪。

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拜君主。

【解讀】無

【07】 齊(1),必有明衣(2),布。

齊必變食(3),居必遷坐(4)。

【註釋】 (1)齊:同齋。

(2)明衣:齋前沐浴倔穿的浴衣。

(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

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

(4)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

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08】 食不厭一精一,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註釋】 (1)膾:音ku&agra一ve;i,切細的魚、肉。

(2)饐:音y&igra一ve;,陳舊。

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3)餲:音&agra一ve;i,變味了。

(4)餒:音něi,魚腐爛,這裡指魚不新鮮。

(5)敗:肉腐爛,這裡指肉不新鮮。

(6)飪:烹調製作飯菜。

(7)不時:應時,時鮮。

(8)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9)氣:同「餼」,音x&igra一ve;,即糧食。

(10)不及亂:亂,指酒醉。

不到酒醉時。

(11)脯:音fǔ,熟肉乾。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一精一,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

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

氣味變了,不吃。

烹調不當,不吃。

不時新的東西,不吃。

肉切得不方正,不吃。

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

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

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

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

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解讀】無

【09】 祭於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註釋】 (1)不宿肉:不使肉過夜。

古代大夫參加國君祭祀以後,可以得到國君賜的祭肉。

但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二三天,所以這些肉就已經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

超過三天,就不能再過夜了。

(2)祭肉:這是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

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解讀】 以上4章裡,記述了孔子的衣著和飲食習慣。

孔子對「禮」的遵循,不僅表現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面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在衣著方面。

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

在吃的方面,「食不厭一精一,膾不厭細」,而且對於食物,有八種他不吃。

吃了,就有害於健康。

【!」0】 食不語,寢不言。

【註釋】無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 雖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齊(3)如也。

【註釋】 (1)菜羹:用菜做成的湯。

(2)瓜祭:古人在吃飯前,把席上各種食品分出少許,放在食具之間祭祖。

(3)齊:同齋。

【譯文】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2】 席不正不坐。

【註釋】 (1)席: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鋪於地面的蓆子上。

【譯文】 蓆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解讀】無

【!」3】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註釋】 (1)鄉人飲酒:指當時的鄉飲酒禮。

(2)杖者:拿枴杖的人,指老年人。

【譯文】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解讀】無

【!」4】 鄉人儺(1),朝服而立於阼階(2)。

【註釋】 (1)儺:音nuó。

古代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

(2)阼階:阼,音zu&ogra一ve;,東面的台階。

主人立在大堂東面的台階,在這裡歡迎客人。

【譯文】 鄉里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5】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註釋】 (1)問:問候。

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致送禮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別客人時,兩次拜別。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解讀】 以上6章中,記載了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

他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的規定。

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一投足、一舉手都必須依照禮的原則。

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一體力行的。

【!」6】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註釋】無

【譯文】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一性一不瞭解,不敢嘗。」

【解讀】無

【!」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註釋】無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

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

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解讀】 孔子家裡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

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

有人說,儒家學說是「人學」,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

他只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財,十分關心下面的人。

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端。

【!」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君賜腥,必視邙薦之。

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註釋】 (1)腥:牛肉。

(2)薦:供奉。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

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

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

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解讀】 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

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

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9】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註釋】 (1)東首:頭朝東。

(2)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著,身上蓋上朝服,拖著大帶子。

【解讀】 孔子患了病,躺在一床一上,國君來探視他,他無法起身穿朝服,這似乎對國君不尊重,有違於禮,於是他就把朝服蓋在身上。

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會失禮於國君。

【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註釋】無

【譯文】 國君召見(孔子),他不等車馬駕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解讀】無

【2!」】 入大廟,每事問。

【註釋】無

【譯文】 (1)此章重出。

譯文參見《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解讀】無

【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註釋】 (1)朋友:指與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殯:停放靈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殯,這裡是泛指喪葬事務。

【譯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沒有親屬負責斂埋,孔子說:「喪事由我來辦吧。」

【解讀】無

【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註釋】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時)也是不拜的。

【譯文】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車馬還重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祭肉關係到「孝」的問題。

用肉祭祀祖先之後,這塊肉就不僅僅是一塊可以食用的東西了,而是對祖先盡孝的一個載體。

【解讀】無

【24】 寢不一屍一,居不容。

【註釋】無

【譯文】 (孔子)睡覺不像死一屍一一樣挺著,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時那樣莊重嚴肅。

【解讀】無

【25】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

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必變。

【註釋】 (1)齊衰:zī cuī,指喪服。

(2)狎:音xiá,親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樂師。

(4)褻:音xi&egra一ve;,常見、熟悉。

(5)凶服:喪服。

(6)式:同軾,古代車輛前部的橫木。

這裡作動詞用。

遇見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時,馭手身一子向前微俯,伏一在橫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

這在當時是一種禮節。

(7)負版者:背負國家圖籍的人。

當時無紙,用木版來書寫,故稱「版」。

(8)饌:音zhu&agra一ve;n,飲食。

盛饌,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來。

【譯文】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是關係很親密的,也一定要把態度變得嚴肅起來。

看見當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禮貌。

在乘車時遇見穿喪服的人,便俯伏一在車前橫木上(以示同情)。

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這樣做(以示敬意)。

(作客時,)如果有豐盛的筵席,就神色一變,並站起來致謝。

遇見迅雷大風,一定要改變神色(以示對上天的敬畏)。

【解讀】無

【26】 升車,必正立,執綏。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註釋】 (1)綏:上車時扶手用的索帶。

(2)內顧:回頭看。

(3)疾言:大聲說話。

(4)不親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劃。

【譯文】 上車時,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後拉著扶手帶上車。

在車上,不回頭,不高聲說話,不用自己的手指指點點。

【解讀】 以上這幾章,講的都是孔子如何遵從周禮的。

在許多舉動上,他都能按禮行一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境,應該有什麼表情、什麼動作、什麼語言,他都一絲不苟,準確而妥貼。

所以,孔子的學生們在談起這些時,津津樂道,極其佩服。

【27】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

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註釋】 (1)色斯舉矣:色,臉色。

舉,鳥飛起來。

(2)翔而後集:飛翔一陣,然後落到樹上。

鳥群停在樹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樑上的母野雞。

(4)時哉時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這是說野雞時運好,能自一由飛翔,自一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應為狊字之誤。

狊,音j&ugra一ve;,鳥張開兩翅。

一本作「戛」字,鳥的長叫一聲。

【譯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一群野雞在那兒飛,孔子神色動了一下,野雞飛翔了一陣落在樹上。

孔子說:「這些山樑上的母野雞,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他們拱拱手,野雞便叫了幾聲飛走了。

【解讀】 這裡似乎是在遊山觀景,其實孔子是有感而發。

他感到山谷裡的野雞能夠自一由飛翔,自一由落下,這是「得其時」,而自己卻不得其時,東奔西走,卻沒有獲得普遍響應。

因此,他看到野雞時,神色動了一下,隨之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分類:諸子百家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論語註釋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