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六:黃帝問曰: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氣使然?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針灸甲乙經》卷六

針灸甲乙經

卷六

八正八虛八風大論第一

黃帝問曰: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氣使然?少師對曰:此八正之候也。

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

風從南方來者,名曰虛風,賊傷人者也。

其以夜半至者,萬民皆臥而不犯,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邪風,故民多病。

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一陽一氣大發,腠理開。

有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皆中虛風。

此兩邪相搏,經氣結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名曰遇歲露焉。

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曰:虛邪之風,其所貴賤何如,候之奈何?曰:正月朔日,風從西方來而大,名曰白骨。

將國有殃,人多死亡。

正月朔日,平旦西北風行,民病多,十有三也。

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一作多病)者。

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者。

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者。

正月朔日,天時和溫不風,民無病;大寒疾風,民多病。

二月丑不風,民多心腹病。

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病。

四月巳不暑,民多癉病。

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諸所謂風者,發屋拔樹,揚沙石,起毫一毛一,發腠理者也。

風從其沖後來者,名曰虛風,賊傷人者也,主殺害,必謹候虛風而謹避之。

避邪之道,如避矢石,然後邪弗能害也。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心,外在於脈,其氣主為熱。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脾,外在於肌肉,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小腸,外在於手太一陽一之脈,脈絕則洩,脈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大腸,外在於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濕。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內捨於胃,外在於肌,其氣主為體重。

凡此八風者,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三虛相搏,則為暴病卒死。

兩虛一實,則為淋露寒熱。

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

故聖人避邪,如避矢石。

其三虛偏中於邪風,則為擊僕偏枯矣。

曰:四時八風之中人也,因有寒暑。

寒則皮膚急,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腠理開。

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風邪,乃能傷人乎?曰: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

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亟(一作極)也疾,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人也徐以遲。

曰:其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曰:人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固常有時也。

夫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一毛一發堅,腠理卻,■〈月困〉垢著。

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亦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緩,腠理開,一毛一發薄,■〈月困〉垢澤。

當是之時,遇賊風,其入深,其病人卒暴。

曰:人有卒然暴死者,何邪使然?曰:得三虛者其死疾;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也。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人氣乏少,因為賊風邪氣所傷,是謂三虛。

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粗。

若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傷也。

逆順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論第二

黃帝問曰:治民治身,可得聞乎?岐伯對曰: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小與治大,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者,夫唯順而已矣。

故入國問其俗,臨病人問所便。

曰:便病奈何?曰: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色,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填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且洩。

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少腹痛脹。

曰: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治之奈何?曰: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曰:便其相逆者奈何?曰:便此者,食飲衣服,欲適寒溫。

寒無淒愴,暑無出汗。

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寒溫中適,故氣搏持,乃不致邪僻。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熱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洩者治其本。

先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同(同一作固)氣,小大不利治其標。

小大便利治其本。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察間甚而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

小大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東方濱海傍水,其民食魚嗜鹹。

魚者使人熱中,鹹者勝血。

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多壅腫,其治宜砭石。

西方水土剛強,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一藥。

北方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一乳一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

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臊,故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

中央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

故聖人離合以治,各得其宜。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

形苦志苦,病生於困竭(一作咽喝),治之以甘藥。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醴。

是謂五形。

故志曰刺一陽一明出一血氣,刺太一陽一出一血惡氣,刺少一陽一出氣惡血,刺太一陰一出氣惡血,刺少一陰一出一血惡血,刺厥一陰一出一血惡氣。

五臟六腑虛實大論第三

黃帝問曰:刺法言,有餘瀉之,不足補之,何謂也?岐伯對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

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

志意通達,內連骨髓,而成形。

五臟之道。

皆出於經渠,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故守經渠焉。

神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憂(《素問》作悲,王冰曰作憂者誤)。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淒厥(《素問》作洒淅)起於毫一毛一,未入於經絡,故命曰神之微。

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一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切而致之,刺而和之,無出其血,無洩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足(《素問》作不足),神氣乃得復。

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洩。

有餘則瀉其經渠,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洩其氣。

不足則補其經渠,無出其氣。

曰:刺微奈何?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

曰:故將深之,適人必革,一精一氣自伏,邪氣亂散,無所休息,氣洩腠理,真氣乃相得。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慧(《素問》作恐)。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孫絡外溢,則絡有留血。

有餘則刺其盛經,出其血。

不足則視其虛,內針其脈中,久留之血至(《素問》作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洩。

曰:刺留奈何?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病。

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肌肉蠕(一作溢)動,名曰微風。

有餘則瀉其一陽一經,不足則補其一陽一絡。

曰:刺微奈何?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志有餘則腹脹飧洩,不足則厥。

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骨節有傷。

有餘則瀉。

然筋血者出其血,不足則補其復溜。

曰:剌未並奈何?曰:即取之無中其經,以去其邪,乃能立虛。

曰:虛實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曰:血氣已並,一陰一陽一相頃,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一陰一,氣並於一陽一,故為驚狂。

血並於一陽一,氣並於一陰一,乃為炅中。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悶,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素》作善忘)。

曰:血並於一陰一,氣並於一陽一,如是血氣離居。

何者為實,何者為虛?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

寒則泣不流,溫則消而去之。

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乃言血並為虛,氣並為虛,是無實乎?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

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脈,俱注(一作輸)於經,血與氣並,則為實焉。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曰:實者何道從來。

虛者何道從去?曰夫一陰一與一陽一,皆有輸會。

一陽一注於一陰一,一陰一滿之外,一陰一陽一紃(音巡)平(《素》作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

夫邪之所生,或生於一陽一,或生於一陰一。

其生於一陽一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一陰一者,得之飲食起居,一陰一陽一喜怒。

曰:風雨之傷人奈何?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乃注於大經脈,血氣與邪氣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按之則痛。

曰:寒濕之傷人奈何?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收(《素問》作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澀,衛氣去,故曰虛。

虛者攝辟氣不足,血澀,按之則氣足溫之,故快然而不痛。

曰:一陰一之生實奈何?曰:喜怒不節,則一陰一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一陽一氣走之,故曰實。

曰:一陰一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因寒飲食,寒氣動髒(一作重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

曰:一陽一虛則外寒,一陰一虛則內熱,一陽一盛則外熱,一陰一盛則內寒,不知所由然?曰:一陽一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不通則寒獨留於外,故寒慄。

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焦(《素問》作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

上焦不通利,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素問》下有玄府二字)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腠理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曰:一陰一與一陽一併,血氣與並,病形已成,刺之奈何?曰:刺此者取之經渠,取血於營,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

曰:血氣已並,病形已成,一陰一陽一相頃,補瀉奈何?曰: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一精一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曰:補虛奈何?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一精一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一精一氣乃得存,動後時(《素問》作動氣後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曰:虛實有十,生於五臟五脈耳。

夫十二經脈者,皆生百(《素》作其)病,今獨言五臟。

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乎?曰:五臟與六腑為表裡,經絡肢節,各生虛實,視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諸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

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病在骨,焠針藥熨。

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病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

必謹察其九候,針道畢矣。

一陰一陽一清濁順治逆亂大論第四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者,別為五行,分為四時,何失而亂,何得而治?岐伯對曰: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而治,相逆而亂。

曰:何謂相順而治?曰:經脈十二,以應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四時者,春夏秋冬,其氣各異。

營衛相隨,一陰一陽一相合,清濁不相干,如是則順而治矣。

曰:何謂相逆而亂?曰:清氣在一陰一,濁氣在一陽一,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痛(一作頭重)眩僕。

氣在心者,取之手少一陰一心主之俞。

氣在於肺者,取之手太一陰一滎,足少一陰一俞。

氣在於腸胃者,取之手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不下者,取之三里。

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靈樞》作手)太一陽一之滎俞。

氣在臂足者,先去血脈,後取其一陽一明、少一陽一之滎俞。

徐入徐出,是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是謂之同一精一。

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四時賊風邪氣大論第五

黃帝問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疾雨,或病或不病或皆死,其故何也?岐伯對曰:春溫風,夏一陽一風,秋涼風,冬寒風。

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訣不同形。

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表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曰:黑色不病乎?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能傷於四時之風。

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不病矣。

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內外皆然,乃病也。

曰:賊風邪氣之傷人也,令人病焉。

今有不離屏一蔽,不出室一穴一之中,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曰: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墜墮,惡血在內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不通(《素》下有其開二字),而適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痺。

其有熱則汗出,汗出則受風,雖不遇賊風邪氣,必有因加而發矣。

曰:夫子之所言皆病人所自知也,其無遇邪風,又無怵惕之志,卒然而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也。

因而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兩氣相搏,其所從來者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似鬼神。

曰:其有祝由而已者,其故何也?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百病之所從者,可祝由而已也。

內外形診老壯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論第六

黃帝問曰: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一陰一有一陽一,願聞其方?岐伯對曰:一陰一中有一陽一,一陽一中有一陰一,審知一陰一陽一,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於五臟六腑,外合於筋骨皮膚。

是故內有一陰一陽一,外有一陰一陽一。

在內者,五臟為一陰一,六腑為一陽一;在外者,筋骨為一陰一,皮膚為一陽一。

故曰病在一陰一之一陰一者,刺一陰一之滎俞;病在一陽一之一陽一者,刺一陽一之合;病在一陽一之一陰一者,刺一陰一之經;病在一陰一之一陽一者,刺一陽一之絡。

病在一陽一者名曰風,病在一陰一者名曰痺,一陰一陽一俱病名曰風痺。

病有形而不痛者,一陽一之類;無形而痛者,一陰一之類。

無形而痛者,其一陽一完(《九墟》完作緩,下同)而一陰一傷,急治其一陽一。

無攻其一陰一(《九墟》作急治其一陰一,無攻其一陽一);有形而不痛者,其一陰一完而一陽一傷,急治其一陰一,無攻其一陽一(《九墟》作急治其一陽一,無攻其一陰一)。

一陰一陽一俱動,乍有乍無,加以煩心,名曰一陰一勝其一陽一,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也。

曰:形氣病之先後,內外之應奈何?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髒,乃病髒;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

曰:刺之奈何?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

病一月者,十刺而已。

多少遠近,以此衰之。

久痺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去其血。

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曰:形先病而未入髒者,刺之半其日;髒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曰:何以知其皮肉血氣筋骨之病也?曰:色起兩眉間薄澤者,病在皮。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千金翼》方作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

曰:形病何如,取之奈何?曰:皮有部,肉有柱,氣血有俞(《千金翼》下有筋有結),骨有屬。

皮之部俞在於四末。

肉之柱在臂胻諸一陽一肉分間,與足少一陰一分間。

氣血之俞在於諸絡脈,氣血留居,則盛而起。

筋部無一陰一無一陽一,無左無右,候病所在。

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溢腦髓者也。

曰:取之奈何?曰夫病之變化,浮沉淺深,不可勝窮,各在其處。

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

隨變而調氣,故曰上工也。

曰:人之肥瘦小大寒溫,有老壯少小之別奈何?曰:人年五十以上為老,三十以上為壯,十八以上為少,六歲以上為小。

曰:何以度其肥瘦?曰:人有脂,有膏,有肉。

曰:別此奈何?曰:■〈月困〉肉堅,皮滿者,脂。

■〈月困〉肉不堅,皮緩者,膏。

皮肉不相離者,肉。

曰:身之寒溫何如?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

脂者其肉堅,細理者和(《靈》作熱),粗理者,寒。

(少肉者寒溫之症未詳)曰:其肥瘦大小奈何?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

肉者,身一體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

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也。

肉者多血,多血者則形充,形充者則平也。

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

此別於眾人也。

曰:眾人如何?曰:眾人之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也,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名曰眾人。

曰:治之奈何?曰:必先別其五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

是故膏人者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

曰: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者,何也?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

亦應之,以一日一一夜分為四時之氣,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為冬。

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則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

曰:其時有反者何也?曰:是不應四時之氣,髒獨主其病者,是必以髒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也。

曰:治之奈何?曰: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

順者為工,逆者為粗也。

一陰一陽一大論第七

一陰一靜一陽一躁,一陽一生一陰一長,一陽一殺一陰一藏。

一陽一化氣,一陰一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填脹。

此一陰一陽一反作,病之逆順也。

故清一陽一為天,濁一陰一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故清一陽一出上竅,濁一陰一出下竅;清一陽一發腠理,濁一陰一走五臟;清一陽一實四肢,濁一陰一歸六腑。

水為一陰一,火為一陽一。

一陽一為氣,一陰一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一精一,一精一歸化。

一精一食氣,形食味,化生一精一,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一精一,一精一化為氣,氣傷於味,一陰一味出下竅,一陽一氣出上竅。

味厚者為一陰一,薄為一陰一之一陽一;氣厚者為一陽一,薄為一陰一之一陰一。

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一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散為一陽一,酸苦湧洩為一陰一。

一陰一勝則一陽一病,一陽一勝則一陰一病。

一陰一病則熱,一陽一病則寒(《素問》作一陽一勝則熱,一陰一勝則寒)。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洩。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一陰一,暴喜傷一陽一,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故曰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重一陰一必一陽一,重一陽一必一陰一,此一陰一陽一之變也。

夫一陰一在內,一陽一之守也;一陽一在外,一陰一之使也。

一陽一勝則身熱,腠理閉,喘一息粗,為之後悶(《素問》作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悶腹脹死,耐冬不耐夏。

一陰一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耐夏不耐冬。

此一陰一陽一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曰:調此二者奈何?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也;不知用此,則早衰矣。

清一陽一上天,濁一陰一歸地。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咽,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暴風象雷,逆氣像一陽一。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故善治者治皮一毛一,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生半死矣。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一陰一引一陽一,從一陽一引一陰一,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知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一陰一陽一。

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一息,聽聲音,而知病所苦;觀權衡、視規矩,而知病所生;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

以治則無過,以診則無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可刺而已,其盛也,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一精一不足者,補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

中滿者,瀉之於內。

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一陰一陽一,以別柔剛。

一陽一病治一陰一,一陰一病治一陽一。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實宜掣之引之。

一陽一從右,一陰一從左(《素問》作一陽一從左,一陰一從右)。

老從上,少從下。

是以春夏歸一陽一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則歸秋冬為生。

是以氣之多少逆順,皆為厥。

有餘者,厥也。

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氣上不下,頭痛癲疾,求一陽一不得,求之於一陰一(《素問》作求一陰一不審),五部隔無征,若居曠野,若伏空室,綿綿乎屬不滿目。

春三月之病,在理已盡,草與柳葉皆殺,一陰一陽一皆絕,期在孟春。

冬三月之病,病合一陽一者,至春正月,脈有死征,皆歸於春(《素問》作始春)。

春三月之病,曰一陽一殺,一陰一陽一皆絕,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一陰一不過十日,一陰一陽一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一陽一俱起,不治自已。

一陰一陽一交一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三一陽一獨至,期在石水,二一陰一獨至,期在盛水。

正邪襲內生夢大論第八

黃帝問曰:一婬一邪泮衍奈何?岐伯對曰:正邪從外襲內,未有定捨,反一婬一於髒,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

凡氣一婬一於腑,則夢有餘於外,不足於內;氣一婬一於髒,則夢有餘於內,不足於外。

曰:有餘不足有形乎?曰:一陰一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一陽一盛則夢大火而燔爇,一陰一陽一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哭泣,恐懼飛揚。

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怖。

脾氣盛則夢歌樂體重,手足不一舉。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而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瀉之立已。

厥氣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及奇物。

客於肝,則夢見山林樹木。

客於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客於腎,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客於膀一胱,則夢遊行。

客於胃,則夢飲食。

客於大腸,則夢見田野。

客於小腸,則夢見聚邑行街(一作沖衢)。

客於膽,則夢見斗訟自刳。

客於一陰一器,則夢接內。

客於項,則夢斬首。

客於胻,則夢行走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

客於股肱,則夢禮節拜跪。

客於胞,則夢溲便利。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補之立已。

五味所宜五臟生病大論第九

黃帝問曰:谷氣有五味,其入髒分別奈何?岐伯對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

故谷味酸,先走肝。

《九卷》又曰:酸入胃,其氣澀(一作澀以收),不能出入。

不出則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一注於膀一胱之胞,膀一胱之胞薄以軟,得酸則縮綣,約而不能,水道不行,故癃。

一陰一者,積筋之所終聚也,故酸入胃而走於筋。

《素問》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其義相順。

又曰:肝欲辛,多食酸,由肉胝而唇揭。

謂木勝土也。

(木辛與《九卷》義錯。

《素問》肝欲辛作欲酸。

苦先走心。

《九卷》又曰:苦入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

苦入下脘。

下脘者,三焦之路,皆閉而不通,故氣變嘔也。

齒者,骨之所終也。

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復出,必黧疏,是知其走骨也。

水火相既,骨氣通於心也。

《素問》曰: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其義相順。

又曰:心欲酸,食苦則皮槁而一毛一拔。

謂火勝金也。

(火酸與《九卷》義錯)

臼先走脾。

《九卷》又曰:甘入脾,其氣弱少,不能上至上焦,而與谷俱留於胃中。

甘者,令人柔潤也。

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心悶。

其氣通於皮,故曰甘走皮。

皮者,肉之餘。

蓋皮雖屬肺,與肉連體,故甘潤肌肉並皮也。

《素問》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其義相順。

又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謂土勝水也。

(與《九卷》不錯。

辛先走肺。

《九卷》又曰:辛入胃,其氣走於上焦。

上焦者,受諸氣而營諸一陽一者也。

姜韭之氣,熏至營衛,營衛不時受之,久留於心下,故洞(一作熅)心。

辛者,與氣俱行,故辛入胃,則與汗俱出矣,(《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

《素問》曰: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其義相順。

又曰:肺欲苦,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謂金勝木也。

(肺欲苦與《九卷》義錯)

鹹先走腎。

《九卷》又曰:鹹入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諸脈。

脈者,血之所走也。

血與鹹相得則血涘(一作凝,下同),血涘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干而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路,故鹹入而走血矣。

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

《素問》曰: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其義相順。

又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謂水勝火也。

(雖俱言血脈,其義不同)。

谷氣營衛俱行,津一液已行,營衛大通,乃糟粕以次傳下。

曰:營衛俱行奈何?曰:谷始入於胃,其一精一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焦,行於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名曰氣海,出於肺,循於喉嚨,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一精一氣,其大數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曰:谷之五味可得聞乎?曰:五穀:粳米甘,麻(《素問》作小豆)酸,大豆鹹,小麥苦,黃黍辛。

五果:棗甘,李酸,栗鹹,杏苦,桃辛。

五畜:牛肉甘,犬肉酸,豕肉鹹,羊肉苦,雞肉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五色:黃宜甘,青宜酸,黑宜鹹,赤宜苦,白宜辛。

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棗、葵,甘者入脾用之。

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苦者,入心用之。

腎病者,宜食大豆、豕肉、栗、藿。

鹹者,入腎用之。

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辛者,入肺用之。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酸者,入肝用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疚,足厥一陰一、少一陽一主治。

肝苦急,食甘以緩之。

心,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主治。

心苦緩,急食鹹以收之。

脾,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主治。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手太一陰一、一陽一明主治。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

腎,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主治。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一液,通氣隧也。

毒一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一精一益氣。

此五味者,各有所利,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肺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虛則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取其經厥一陰一與少一陽一血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又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一陽一、厥一陰一,甚則入肝。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兩胠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

取其經少一陰一、太一陽一血者(《素問》舌下血者),其變病,刺卻中血者。

又曰:胸中痛,支滿腰脊相引而痛,過在手少一陰一、太一陽一。

(《素問》云: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一陽一、少一陰一。

脾病者,身重善饑,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疭,腳下痛。

虛則腹脹,腸鳴飧洩,食不化。

取其經太一陰一、一陽一明、少一陰一血者。

又曰:腹滿填脹,支滿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一陰一、一陽一明。

疚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一尻一陰一股膝攣,髀腨胻足皆痛。

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喉嚨干。

取其經手太一陰一、足太一陽一外厥一陰一內少一陰一血者,又曰:咳嗽上氣,病(《素問》作厥)在胸中,過在手一陽一明、太一陰一。

腎病者,腹大脛腫痛,咳喘身重,寢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大腸小腸(《素問》作大腹小竟)痛,清厥,意不樂。

取其經少一陰一、太一陽一血者。

又曰:頭痛癲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一陰一、太一陽一,甚則入腎。

五臟傳病大論第十

病在肝,俞於夏。

夏不愈,甚於秋。

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

病在肝,愈於丙丁。

丙丁不愈。

加於庚辛。

庚辛不加(《素問》作不死,下同),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禁當風。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在心,愈於長夏。

長夏不愈,甚於冬。

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

病在心,愈於戊己。

戊己不愈,加於壬癸。

壬癸不加,持於甲乙,起於丙丁。

禁衣溫食熱。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在脾,愈於秋。

秋不愈,甚於春。

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

病在脾,愈於庚辛。

庚辛不愈,加於甲乙。

甲乙不加,持於丙丁,起於戊己。

禁溫衣濕地(《素問》云:禁溫衣飽食濕地濡衣)。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素問》作日出)甚,下晡靜。

病在肺,俞於冬。

冬不愈,甚於夏。

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

病在肺,愈於壬癸。

壬癸不愈,加於丙丁。

丙丁不加,持於戊己,起於庚辛。

禁寒衣、冷飲食。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在腎,愈於春。

春不愈,甚至長夏。

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

病在腎,愈於甲乙。

甲乙不愈,加於戊己。

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禁犯焠■〈火矣〉,無食熱,無溫衣(《素問》作犯焠■〈火矣〉、熱食、溫炙衣)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

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

肝移寒於心,狂,鬲中。

心移寒於肺,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

湧水者,按其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腸鳴濯濯,如囊裹漿,治主肺者(《素問》作水之病也)。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

胞移熱於膀一胱,則癃溺血。

膀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虎,必代幾〉瘕,為沉。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溲,名曰食■〈亦〉,又胃移熱於膽,亦名食■〈亦〉。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傳為衄■〈目蔑〉瞑目,故得之厥也。

正髒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捨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病之且死,必先傳其所行,至不勝乃死。

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疚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捨於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捨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捨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捨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捨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

一日一一夜五臟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黃帝問曰:余受九針於夫子,而私覽於諸方,或有導引行氣,按摩灸熨,刺飲藥,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對曰:諸人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曰: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

余已聞一陰一陽一之要,虛實之理,傾移之過,可治之屬。

願聞病之變化,一婬一傳絕敗而不可治者,可得聞乎?曰:要乎哉問,道昭乎其如旦醒,窘乎其如夜瞑。

能被而服之,神與俱成。

畢將服之,神自得之。

生神之理,可著於竹帛,不可傳之於子孫也。

曰:何謂旦醒?曰:明於一陰一陽一,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曰:何謂夜暝?曰:喑乎其無聲,漠乎其無形。

折一毛一發理,正氣橫傾。

一婬一邪泮衍,血脈傳留。

大氣入髒,腹痛下一婬一。

可以致死,不可以致生。

曰:大氣入髒奈何?曰:病先發於心,心痛。

一日之肺而咳。

三日之肝肋支滿。

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一體重。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發於肺,喘咳。

三日之肝脅支滿。

一日之脾而身一體痛。

五日之胃而脹。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發於肝,頭痛目眩,肋支滿。

一日之脾而身一體痛。

五日之胃而腹脹。

三日之腎,腰脊少腹痛,胻酸。

三日不已,死。

冬日中(《素問》作日入),夏早食。

病先發於脾,身痛體重。

一日之胃而脹。

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之膀一胱,背膂筋痛,小一便閉。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發於胃,脹滿。

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之膀一胱,背膂筋痛,小一便閉。

五日而上之心,身重。

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胻酸。

三日之膀一胱,背膂筋痛,小一便閉。

三日而上之心(按《靈樞》、《素問》雲三日而上之小腸,此雲三日而上之心,乃皇甫士安合二書為此篇文也),心脹。

三日之小腸,兩脅支痛。

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發於膀一胱,小一便閉。

五日之腎,少腹脹,腰脊痛,胻酸。

一日之小腸而腹脹。

二日之脾而身一體痛。

二日不已,死。

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壽夭形診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論第十一

黃帝問曰: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對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

皮與肉相裹則壽,不相裹則夭。

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曰:何謂形緩急?曰:形充而皮膚緩則壽,形充而皮膚急則夭。

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也,衰則危矣。

形充而顴不起者腎小也,小則夭矣。

形充而大,皮肉■〈月困〉堅而有分者肉堅,堅則壽矣。

形充而大,皮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脆則夭矣。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也。

必明於此,以立形定氣,而後可以臨病人,決死生也。

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也。

凡五臟者中之府,中盛髒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倉稟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強也。

頭者一精一明之府,頭傾視深,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掉栗,骨將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者為一精一,不足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一精一;應不足,有餘為消。

一陰一陽一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人之骨強筋勁,肉緩皮膚厚者,耐痛。

其於針石之痛,大熱亦然。

加以黑色而善(一本作美)骨者,耐火。

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於火亦然。

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胃厚色黑,大骨肉肥者,皆勝毒;其瘦而薄者,皆不勝毒也。

形氣盛衰大論第十二

黃帝問曰:氣之盛衰,可得聞乎?岐伯對曰:人年十歲(一作十六),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

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平定,腠理始開,榮華剝落,鬢髮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

六十歲,心氣始衰,乃善憂悲,血氣懈墮,故好臥。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始枯,故四肢不一舉。

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

九十歲,腎氣焦,髒乃萎枯,經脈空虛。

至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盡矣。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天水至(《素問》作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一體盛壯。

五七一陽一明脈衰,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一作任)脈衰少,天水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耳。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水至而一精一氣溢瀉,一陰一陽一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一陽一氣衰於上,面焦,鬢髮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水竭,一精一少,腎氣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一精一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懈骨墮,天水盡矣。

故髮鬢白,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針灸甲乙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