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四:雷公問曰: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其所謂,敢問約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針灸甲乙經》卷四

針灸甲乙經

卷四

經脈第一(上)

雷公問曰:外揣言渾束為一,未知其所謂,敢問約之奈何?黃帝答曰:寸口主內,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者,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少一陽一,再倍病在太一陽一,三倍病在一陽一明。

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痺,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取之分肉,代則取之血絡,且飲以藥,陷下者則從而灸之,不盛不虛者,以經取之,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名曰外格。

外格者,且大且數。

則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

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厥一陰一,再倍病於少一陰一。

盛則脹滿,寒則食不消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為痛痺,代則乍寒乍熱,下熱上寒(《太素》作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之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太素》作洩字)之,陷下者則從而灸之。

陷下者,其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則血寒,故宜灸。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

內關者,且大且數,則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滎俞,乃可傳於大數。

大曰盛則從瀉,小曰虛則從補。

緊則從灸刺之,且飲藥。

陷下則從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用灸刺。

脈急則引,脈代(一本作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無勞用力。

黃帝問曰:病之益甚,與其方衰何如?岐伯對曰:外內皆在焉。

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脈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

其脈口浮而滑者病日進,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而沉者,病日進在內;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氣口氣大小齊等者,其病難已。

病在髒,沉而大者其病易已,以小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緊者傷於寒,脈口盛緊者傷於食。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

目有所見,志有所存,此一陽一之並也,可變而已。

曰:平人何如?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疑誤)以太息,名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之人,以調病人。

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者,曰少氣。

人一呼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素》作脈澀曰痺)。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人常稟氣於胃,脈以胃氣為本,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矣。

四十動而一代者一髒無氣,三十動而一代者二髒無氣,二十動而一代者三髒無氣,十動而一代者四髒無氣,不滿十動而一代者五臟無氣,與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而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也。

與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

疚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一毛一,腎脈石。

心脈來,纍纍然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

纍纍(《素》作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病,前鉤後居,如一操一帶鉤曰死。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循(《素問》作落)榆葉曰平。

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

如物之浮,如風吹一毛一曰死。

疚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平。

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

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死。

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

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病。

堅銳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死。

腎脈來,喘喘纍纍如鉤,按之堅曰平。

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病。

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死。

脾脈虛浮似肺,腎脈小盡似脾,肝脈急沉散似腎。

曰:見真髒曰死,何也?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

髒氣者,皆不能自致於手太一陰一,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於手太一陰一。

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一陰一。

故邪氣勝者,一精一氣衰也。

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一陰一,故真髒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髒也,故曰死。

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始生也。

故其氣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

反此者病。

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滿(一作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長也。

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

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

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一作膚痛),為浸一婬一;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洩。

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收成也。

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

反此者病。

其來一毛一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一毛一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合藏也。

故其氣來沉以濡(《素問》作搏),故曰營。

反此者病。

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解■〈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

(《素問》下有■〈月少〉中清,脊中痛,小竟滿,小一便變赤黃四句)

脾脈,土也,孤髒,以灌四傍者也。

其善者不可見,惡者可見。

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一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經脈第一(中)

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一陰一出之一陽一,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死不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一毛一曰秋病,一毛一甚曰今病,髒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髒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胃少軟弱多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軟(《素》作弱)甚曰今病,髒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胃微一毛一曰平,一毛一多胃少曰肺病,但一毛一無胃曰死,一毛一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髒真高於肺,肺行營衛一陰一陽一也。

冬胃微石曰平,胃少石多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髒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一乳一下,其動應手,脈之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

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

診得胃脈則能食,虛則洩也。

心脈揣(《素問》作搏)堅而長,病舌卷不能言。

其軟而散者,病消渴(《素》作煩)自已。

肺脈揣(《素》作搏,下同)堅而長,病唾血。

其軟而散者,病苦汗,至令不復散發。

疚脈揣堅而長,色不青,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其軟而散,色澤者,病溢飲。

溢飲者,渴渴多飲,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揣堅而長,其色赤,病折髀。

其軟而散者,病食痺痛髀。

脾脈揣堅而長,其色黃,病少氣。

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病足胻腫,若水狀。

腎脈揣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病折腰。

其軟而散者,病少血,至令不復。

夫脈者,血氣之府也。

長則氣和,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湧一泉,病進而色,弊之綽綽(一本作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

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寸口脈中手促上數(《素問》作擊)者,曰肩背痛;寸口脈緊而橫堅(《素問》作沉而橫)者,曰脅下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浮而喘(《素問》作沉而喘)者,曰寒熱;寸口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寸口脈小實而堅者,曰病在內。

脈小弱以澀者,謂之久病;脈浮滑而實大(《素問》作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病甚有胃氣而和者,曰病無他;脈急者,曰疝■〈頹〉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澀曰痺,盛而緊曰脹,緩而滑曰熱中。

按寸口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反四時及不間髒曰死。

太一陽一脈至,洪大以長。

少一陽一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

一陽一明脈至,浮大而短。

厥一陰一有餘,病一陰一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一本作積厥)。

少一陰一有餘,病皮痺癮疹,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一陰一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一陽一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一陽一有餘,病殼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時善癲疾。

少一陽一有餘,病筋痺脅痛,不足病疚痺,滑則病疚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太一陰一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少一陰一厥逆,虛滿嘔變,下洩清,治主病者。

厥一陰一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詀語,治主病者。

三一陰一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太一陽一厥逆,僵仆嘔血善衄,治主病者。

少一陽一厥逆,機關不利。

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

一陽一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血嘔血,不可治,驚者死。

手太一陰一厥逆,虛滿而咳,善嘔吐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一陰一厥逆,心痛引喉,身熱者死,不熱者可治。

手太一陽一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手一陽一明少一陽一厥逆,發喉痺,嗌腫痛,治主病者。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癲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一陽一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一陰一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眴(音順)僕。

諸浮而不躁者,皆在一陽一,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沉者,皆在一陰一,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數動一代者,病在一陽一之脈也。

其澀者,一陽一氣有餘也;滑者,一陰一氣有餘也。

一陽一氣有餘則為身熱無汗,一陰一氣有餘則為多汗身寒,一陰一陽一有餘則為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者,有心腹積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者,中有熱也。

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者,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上而不下者,頭項痛也。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經脈第一(下)

三一陽一為經,二一陽一為維,一一陽一為游部。

三一陽一者,太一陽一也,至手太一陰一而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一陰一陽一之論。

二一陽一者,一陽一明也,至手太一陰一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一陽一者,少一陽一也,至手太一陰一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一陽一之病也,搏一陰一則死。

三一陰一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一陰一,伏鼓不浮,上空至心。

二一陰一至肺,其氣歸於膀一胱,外連脾胃。

一一陰一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鉤而滑。

此六脈者,乍一陰一乍一陽一,交屬相並,繆通五臟,合於一陰一陽一。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三一陽一為父,二一陽一為衛,一一陽一為紀;三一陰一為母,二一陰一為雌,一一陰一為獨使。

二一陽一一一陰一,一陽一明主脾(一本無脾字)病,不勝一一陰一,脈軟而動,九竅皆沉。

三一陽一一一陰一,太一陽一脈勝,一一陰一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二一陰一二一陽一,病在肺,少一陽一(一作一陰一)脈沉,勝肺傷脾,故外傷四肢。

二一陰一二一陽一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癲疾為狂。

二一陰一一一陽一,病出於腎,一陰一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塞不通,四支別離。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代絕,此一陰一氣至心,上下無常,出入不知,喉嗌乾燥,病在土脾。

二一陽一三一陰一,至一陰一皆在,一陰一不過一陽一,一陽一氣不能止一陰一,一陰一陽一併絕,浮為血瘕,沉為膿胕也。

三一陽一獨至者,是三一陽一併至,並至如風雨,上為癲疾,下為漏血病。

三一陽一者,至一陽一也。

積並則為驚,病起如風霹靂,九竅皆塞,一陽一氣滂溢,嗌干喉塞。

並於一陰一則上下無常,薄為腸澼。

此謂三一陽一直心,坐不得起臥者,身重,三一陽一之病也。

黃帝問曰:脈有四時動奈何?岐伯對曰:六一合之內,天地之變,一陰一陽一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一陽一氣微上,一陰一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一陰一氣微上,一陽一氣微下。

一陰一陽一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如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一陰一陽一始。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一陰一陽一。

持脈有道,虛靜為寶。

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為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青脈之至也,長而弦,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一本雲頭脈緊)。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一陰一,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治之趨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謂之不治。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名曰逆四時。

未有髒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病熱脈靜,洩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而脈實堅,病在外而脈不實堅者,皆為難治,名曰逆四時也。

曰:願聞虛實之要?曰: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氣盛,谷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氣盛身寒氣虛身熱曰反,谷入多而氣少曰反,谷不入而氣多曰反,脈盛血少曰反,脈少血多曰反。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谷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濕居其下也;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

脈少血多者,飲中熱也;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此謂反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一孔也;入虛者,左手閉針一孔也。

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脈不奪色奪者,久病也;脈與五色俱奪者,久病也;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

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粗一大者,一陰一不足,一陽一有餘,為熱中也。

竟脹身熱脈大(一作小),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洩脈大者,是二逆也;血衄不止脈大者,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脈小而勁者,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而疾者,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

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洩甚,是一逆也;腹脹便(一作後)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喘,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洩,其脈絕,是五逆也。

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治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洩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痺不移,膕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一婬一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篤重,是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五逆也。

五實死,五虛死。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是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洩利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

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

此其候也。

心脈滿大,癇痓筋攣。

肝脈小急,癇痓筋攣。

肝脈瞀悶,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肝腎脈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並虛為死,並小弦欲為驚。

心脈揣(《素問》揣作搏,下同)滑急為心疝。

肺脈沉揣為肺疝。

三一陽一急為瘕。

二一陰一急為癇厥(一本作二一陰一急為疝)。

二一陽一急為驚。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

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腎脈小揣沉腸澼下血,血濕(《素問》作溫)身熱者死。

心肝澼亦下血,二髒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甚(《素》作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

不喑舌轉者,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脈至而揣,衄血身有熱者死。

脈來懸鉤浮者為熱(《素》作常脈)。

脈至而揣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至而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脈至如火薪然,是心一精一予奪也,草干而死。

脈至如叢棘(《素》作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寒(一本作塞)如故也,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脈至如丸泥,是胃一精一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一精一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脈至如交棘(《素》作交漆)交棘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而死。

脈至如湧一泉,浮磕肌中,是太一陽一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花生而死。

脈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足,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見黑白,累發而死。

脈至如懸雍。

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氣予不足也,水凍而死。

脈至如偃刀。

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五臟寒熱(《素》作菀熱),寒熱獨並於腎,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著(《素》作不直)手,丸滑不著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舂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病形脈診第二(上)

黃帝問曰:邪氣之中人奈何?高下有度乎?岐伯對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中於一陰一則留腑,中於一陽一則留髒。

曰:一陰一之與一陽一,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也,如環之無端。

夫邪之中人也,或中於一陰一,或中於一陽一,上下左右,無有恆常。

曰:諸一陽一之會,皆在於面,人之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熱飲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首則下一陽一明,中於面則下太一陽一,中於頰則下少一陽一,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中於一陰一者,常從臂胻始。

夫臂與胻,其一陰一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於其一陰一也。

曰:此故傷其髒乎?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髒。

故邪入於一陰一經,其髒氣實,邪氣入而不容,故還之於腑。

是故一陽一中則留於經,一陰一中則留於腑。

曰:邪之中髒者奈何?曰:恐懼憂愁則傷心。

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有所擊僕,若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曰:五臟之中風奈何?曰:一陰一陽一俱相感,邪乃得往。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

其一精一陽一之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下出於胃而走唇一舌而為味。

其氣之津一液皆上熏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虛邪之中身也,洒淅動其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存若亡,有形無形,莫知其情。

夫色脈與尺之皮膚相應,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不得相失,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根死則葉枯矣。

故色青者其脈弦,色赤者其脈鉤,色黃者其脈代,色白者其脈一毛一,色黑者其脈石。

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則死矣;得相生之脈則病已矣。

曰:五臟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其病乃可別也。

曰:色脈已定,別之奈何?曰:調其脈之緩急大小滑澀,而病形定矣。

曰:調之何如?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沉者,尺之皮膚亦沉;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

凡此變者,有微有甚。

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十全其九;行二者為中工,十全其七;行一者為下工,十全其六。

尺膚溫(一作滑)以淖澤者,風也。

尺肉弱者,解■〈亦〉也。

安臥脫肉者,寒熱也(一本下作不治)。

尺膚澀者,風痺也。

尺膚粗如枯魚鱗者,水泆飲也。

尺膚寒甚脈急(一作小)者,洩少氣也。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一作病且出)也。

尺膚燒炙人手(一作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

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尺膚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也。

尺堅大脈小甚則少氣,悗有加者,立死(《脈經》云:尺緊於人迎者少氣)。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

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

肘後廉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

手所獨熱者,腰以上(一作下)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

掌中熱者,腹中熱也。

掌中寒者,腹中寒也。

魚際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也。

曰:人有尺膚緩甚(一雲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曰:此所謂狐(狐,《素問》作疹)筋。

狐筋者,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病形脈診第二(下)

黃帝問曰:脈之緩急小大滑澀之病形何如?岐伯對曰:心脈急甚為瘛疭;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

大甚為喉吤吤;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

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

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經絡有一陽一維一陰一維)厥,耳鳴癲疾。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瘺偏風,頭以下汗出不止。

大甚為頸腫;微大為肺痺,引胸背起,惡日光。

小甚為洩;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一血。

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瘺(一作漏),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甚能善酸。

疚脈急甚為惡言(一作忘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履杯。

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痺。

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痺,一陰一縮,咳引少腹。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

澀甚為溢飲;微澀為瘛疭攣筋。

脾脈急甚為瘛疭;微急為鬲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為擊僕;微大為疝氣,腹裡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貴〉癃;微滑為蟲毒蛔蠍腹熱。

澀甚為腸■〈頹〉(一作潰);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後。

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洩。

洞洩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大甚為一陰一痿;微大為石水,起臍下至小竟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小甚為洞洩;微小為消癉。

滑甚為癰■〈頹〉(一作癃■〈貴〉);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視黑丸。

澀甚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沉痔。

曰:病亦有甚變(一作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一陽一氣盛而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而微有寒。

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一陽一氣,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痏,無令出一血,以和其諸脈;小者一陰一陽一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之以甘藥。

曰:五臟六腑之氣,滎俞所入為合,今何道從入,入安從道?曰:此一陽一明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曰滎俞與合,各有名乎?曰:滎俞治外髒,經合治內腑。

曰:治內腑奈何?曰:取之於合。

合各有名乎?曰:胃合入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一陽一,膀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一陽一陵泉(按大腸合於曲池,小腸合於小海,三焦合於天井,今此不同者,古之別法也。

又詳巨虛上廉乃足一陽一明與小腸相合之一穴一也。

與胃合三里,膀一胱合委中,膽合一陽一陵泉,以脈之所入為合不同。

三焦合委一陽一。

委一陽一者,乃三焦下輔腧也,亦未見有為合之說)。

曰:取之奈何?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一陽一者,屈伸而取之;委中者,屈膝而取之;一陽一陵泉者,正立豎膝予之齊,下至委一陽一之一陽一取之;諸外經者,揄伸而取之。

曰:願聞六腑之病?曰:面熱者,足一陽一明病;魚絡血者,手一陽一明病;兩跗之上,脈堅若陷者,足一陽一明病,此胃脈也。

三部九候第三

黃帝問曰:何謂三部?岐伯對曰:上部中部下部,其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中部天,手太一陰一;中部地,手一陽一明;中部人,手少一陰一。

下部天,足厥一陰一;下部地,足少一陰一;下部人,足太一陰一。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此三部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一人。

三而三之,合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

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髒。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曰:以候奈何?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曰:決死生奈何?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參伍不調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髒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目內陷者死。

曰:何以知病之所在?曰:察九候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以左手於左足上去踝五寸而按之,以右手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

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

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脫肉一身不去者死。

中部乍疏乍數者死。

代脈而鉤者,病在絡脈。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察其腑臟,以知生死之期。

必先知經脈而後知病脈,真髒脈見者,邪(《素問》無邪字)勝,死也。

足太一陽一之氣絕者,其足不可以屈伸,死必戴眼。

曰:冬一陰一夏一陽一奈何?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一陰一,主冬,故以夜半死。

盛躁喘數者為一陽一,主夏,故以日中死。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病風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其脈乍數乍疏,乍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者猶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順者不死。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素問》下有各字)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不往不來者(《素問》作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曰:其可治者奈何?曰:經病者治其經,絡病者治其絡(《素問》二絡上有孫字),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切而順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通其氣。

瞳子高者太一陽一不足,戴眼者太一陽一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針灸甲乙經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