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
卷八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上)
黃帝問曰:五臟相通,移皆不次。
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素問》下有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一陽一者,知病從來;別於一陰一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者也,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一毛一畢直,皮膚閉而為熱。
當是之時,可汗而發。
或痺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一本作足字)火灸,刺而去,弗治,病入捨於肺,名曰肺痺,發咳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
當是之時,可按可刺。
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汗出,黃癉(《素問》無汗癉二字),當此之時,可汗可藥可烙(一本作浴)。
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汗出(《素問》作出白),一名曰蠱。
當此之時,可按可藥。
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名之曰瘈,當此之時,可灸可藥。
弗治,十日法當死。
腎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
此病之次也。
然其捽髮者,不必治。
其傳化有不以次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一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
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
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喘一息不便,其氣勝形,期六月死;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喘一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髒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喘一息不便,內痛引肩項,痛熱,脫肉破■〈月困〉,真髒脈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一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月困〉破脫肉,目眶陷,真髒脈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而死。
急虛中身卒至,五臟閉絕,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之墮溺,不可為期。
其脈絕不來,若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髒雖不見,猶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心脈至,緊(一本作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纍纍然,色赤黑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一毛一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數,色青黃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一毛一折,乃死。
諸真髒脈見者,皆死不治。
曰:寒熱瘰疬在於頸腋者,何氣所生?曰:此皆鼠瘺,寒熱之毒氣,稽於脈而不去者也。
(《靈樞》稽作堤字)。
鼠瘺之本,皆在於髒,其末上出頸腋之間。
其浮於胸中,未著於肌肉而外為膿血者,易去也。
曰:去之奈何?曰:請從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絕其寒熱,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小如麥者,一刺知,三刺已。
決其死生,反其目視之,其中有赤脈從上下貫瞳子者,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赤脈不下貫瞳子者可治。
曰:人有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曰:小殼弱肉者,善病寒熱。
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皮薄而肉弱無■〈月困〉,其臂懦懦然,其地色炱然,不與天地同色,污然獨異,此其候也。
然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
風感則為寒熱。
皮寒熱,皮不可附席,一毛一發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一陽一之絡,補手太一陽一。
肌寒熱,病肌痛,一毛一發焦。
唇槁臘,不得汗,取三一陽一於下以去其血者,補太一陰一以去其汗。
骨寒骨熱,痛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取其少一陰一於一陰一股之絡,齒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一體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湧一泉見血,視跗上盛者,盡出一血。
灸寒熱之法:先取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之間灸之,腨上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一毛一際動脈灸之,臍下二寸分間灸之,足一陽一明跗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取犬所嚙處灸之,即以犬傷病法三炷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
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其目泣出頭不痛者,聽會主之。
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頭維主之;寒熱,刺腦戶。
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下)
寒熱取五處,乃天池、風池、腰俞、長強、大杼、中膂、內俞、上窌、齦交、上關、關元、天牖、天容、合谷、一陽一溪、關沖,中渚、一陽一池、消濼、少澤、前谷、腕骨、一陽一谷、少海、然谷、至一陰一、崑崙主之。
寒熱骨痛,玉枕主之。
寒熱懈爛(一本作懶),一婬一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一陽一主之。
肺氣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栗,脈鼓,氣隔,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寒熱心痛,循循然與背相引而痛,胸中悒悒不得息,咳唾血,多涎,煩中善饐,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瘧狀,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淚出悲傷,心俞主之。
咳而嘔,鬲寒,食不下,寒熱,皮肉膚痛,少氣不得臥,胸滿支兩脅,鬲上兢兢,脅痛腹填,胸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痺,腹中痛,積聚,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濕,心痛無可搖者,脾俞主之。
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得反側,腋脅下與臍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目中循循然,肩項痛,驚狂,衄,少腹滿,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肝俞主之。
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賁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急(一本作黑),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久喘咳,少氣,溺濁赤,腎俞主之。
骨寒熱溲難,腎俞主之。
寒熱頭痛,水溝主之。
寒熱頸瘰疬,大迎主之。
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
身熱汗不出,胸中熱滿,天窌主之。
寒熱肩腫,引胛中痛,肩臂酸,腨俞主之。
寒熱項疬適,耳無聞,引缺盆肩中熱痛,麻痺不一舉(一本作手臂不一舉),肩貞主之。
寒熱疬,目不明,咳上氣,唾血,肩俞主之。
寒熱疬適,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一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痺,咳嗽血,缺盆主之。
咳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挾縫青脈,頸有大氣,喉痺,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項腫肩痛,胸滿腹皮熱,衄,氣短哽心痛,隱疹頭痛,面一皮赤熱,身肉盡不仁,天突主之。
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胸中熱,喘,逆氣,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鬲中食噎,不下食,喉痺,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
寒熱,胸滿頭痛,四肢不一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天池主之。
咳,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期門主之。
寒熱,腹填脹,怏怏然不得息,京門主之。
寒濯濯,舌煩,手臂不仁,唾沫,唇乾引飲,手腕攣,指支痛,肺脹,上氣,耳中生風,咳喘逆,痺,臂痛,嘔吐,飲食不下膨膨然,少商主之。
唾血,時寒時熱,瀉魚際,補尺澤。
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咳,喘不得息,臂內廉痛,上鬲飲已煩滿,太淵主之。
寒熱胸背急,喉痺,咳上氣,喘,掌中熱,數欠伸,汗出善忘,四肢厥,善笑,溺白,列缺主之,胸中膨膨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痺喘逆,刺經渠及天府,此謂之大俞。
寒熱咳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臂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四肢暴腫,身濕(一本作溫)搖,時寒熱,饑則煩,饑則善,面色變,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列缺主之。
煩心,咳,寒熱善噦,勞宮主之。
寒熱,唇口乾,喘一息,目急痛,善驚,三間主之。
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曲池主之。
寒熱頸疬適,咳呼吸難,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寒熱頸疬適,肩臂不可舉,臂臑俞主之。
風寒熱,液門主之。
寒熱頸頷腫,後溪主之。
寒熱善嘔,商丘主之。
嘔厥寒,時有微熱,脅下支滿,喉痛,嗌干,膝外廉痛,一婬一濼脛酸,腋下腫,馬刀瘺,肩腫吻傷痛,太沖主之。
心(《千金》作心痛)如懸,一陰一厥,腳腨後廉急,不可前卻,血癰腸澼便膿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足痿不收履,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洩(《千金》下有利字)後重,腹痛如癃狀,狂僕必有所扶持,及大氣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留主之。
男子如蠱,女子如阻,寒熱少腹偏腫,一陰一谷主之。
少腹痛,洩一出糜,次指間熱,若脈陷寒熱身痛,唇渴不幹,汗出,一毛一發焦,脫肉少氣,內有熱,不欲動搖,洩膿血,腰引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巨虛下廉主之。
胸中滿,腋下腫,馬刀瘺,善自嚙舌頰,天牖中腫,一婬一濼脛酸,頭眩,枕骨頷腮腫,目澀身痺,洒淅振寒,季脅支滿,寒熱,脅腰腹膝外廉痛,臨泣主之。
寒熱頸腫,丘墟主之。
寒熱頸腋下腫,申脈主之。
寒熱酸■〈肙〉,四肢不一舉,腋下腫,馬刀瘺,喉痺,髀膝頸骨搖,酸痺不仁,一陽一輔主之。
寒熱痺,脛不收,一陽一交主之。
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
寒熱目■〈硫,目代石〉■〈硫,目代石〉,善咳喘逆,通谷主之。
寒熱善唏,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京骨主之。
寒熱篡反出,承山主之。
寒熱篡後出,瘛疭,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跗痛足筋攣,少腹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
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一陰一股熱,一陰一暴痛,寒熱膝酸重,合一陽一主之。
經絡受病入腸胃五臟積發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
黃帝問曰:百病始生,三部之氣,所傷各異,願聞其會?岐伯對曰:喜怒不節則傷於髒,髒傷則病起於一陰一;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
至其一婬一泆,不可勝數。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邪不能獨傷。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搏,乃客於形,兩實相逢,中人肉間。
其中於虛邪也,因其天時,與其躬身,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氣有定捨,因處為名,上下內外,分為三真。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
皮膚緩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從一毛一發入,一毛一發入則稍深,稍深則一毛一發立,洒然,皮膚痛。
留而不去,則傳捨於絡,在絡之時,通於肌肉,其病時痛時息,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傳捨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善驚。
留而不去,傳捨於俞,在俞之時,六經不通,四節即痛,腰脊乃強。
留而不去,傳捨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脈時,身一體重痛。
留而不去,傳捨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晌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洩不化,多熱則溏出糜。
留而不去,傳捨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絡,或著脈絡,或著經脈,或著俞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一婬一泆,不可勝論。
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往來上下,擘(音拍,破盡也)乎(《太素》作臂手)孫絡之居也。
浮而緩,不能拘積而止之。
故往來移行腸胃之外,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腹填滿雷引,故時切痛,其著於一陽一明之經,則俠臍而居,飽則益大,饑則益小,其著於緩筋也,似一陽一明之積,飽則痛,饑則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也,飽則安,饑則痛。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弗得。
其著於俞脈者,閉塞不通,津一液不下,而空竅干。
此邪氣之從入內,從上下者也。
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曰:積之始也,得寒乃生厥,止乃成積。
曰:其成奈何?曰:厥氣生足溢(《靈樞》作足俯),足溢生脛寒,脛寒則脈血凝泣,寒熱上下,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填脹,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
卒然盛食多飲,則脈滿。
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
一陽一絡傷則血外溢,溢則衄血;一陰一絡傷則血內溢,溢則便血。
外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
卒然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恐,則氣上逆,氣上逆則一穴一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裡而不散,津一液凝澀,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曰:其生於一陰一者奈何?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用力過度,入房汗出浴水,則傷腎。
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也。
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無逆天時,是謂至治。
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者,何以候之?曰:皮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
腸胃之積,寒溫不次,邪氣乃(一本作稍)止,其蓄積止,大聚乃起。
曰:病有身一體腰股胻背皆腫,環臍而痛,是謂何病?曰:名曰伏梁,此風根也,不可動,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病有少腹盛,左右上下皆有根者,名曰伏梁也。
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之,每切按之至死。
此下則因一陰一,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一本作依)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
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順,勿動亟奪。
其氣溢(《素問》作洩)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難經》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下,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王不受邪,因留結為積。
《難經》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灑灑惡寒,氣逆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
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王不受邪,因留結為積。
曰:病脅下滿,氣逆行,三二歲不已,是為何病?曰:病名息賁,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難經》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發咳逆,■〈皆〉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以季夏王不受邪,因留結為積。
此與息賁略同。
《難經》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
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王不受邪,因留結為積。
《難經》曰: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
肺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王不受邪,因留結為積也。
息賁時唾血,巨闕主之。
腹中積上下行,懸樞主之。
疝積胸中痛,不得窮屈,天容主之。
暴心腹痛,疝橫發上衝心,雲門主之。
心下大堅,肓俞、期門及中脘主之。
臍下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中極主之。
賁豚上,腹填堅,痛引一陰一中,不得小一便,兩丸騫,一陰一交主之。
臍下疝繞臍痛,石門主之。
奔豚氣上,腹填痛,強不能言,一莖一腫前引腰,後引小竟,腰臗堅痛,下引一陰一中,不得小一便,兩丸騫,石門主之。
奔豚寒氣入小竟,時欲嘔,傷中溺血,小一便數,背臍痛引一陰一,腹中窘急欲湊,後洩不止,關元主之。
奔豚上搶心,甚則不得息,忽忽少氣,尺厥,心煩痛,饑不能食,善寒中,腹脹引而痛,小竟與脊相控暴痛,時窘之後,中極主之。
腹中積聚時切痛,商曲主之。
臍下積疝瘕,胞中有血,四滿主之。
臍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天樞主之。
氣疝噦嘔,面腫奔豚,天樞主之。
奔豚,一卵一上入,痛引一莖一,歸來主之。
奔豚上下,期門主之。
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痛積聚,府捨主之。
奔豚腹脹腫,章門主之。
少腹積聚,勞宮主之。
環臍痛,一陰一騫兩丸縮,堅痛不得臥,太沖主之。
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一作小竟)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寒疝痛,腹脹滿,痿厥少氣,一陰一市主之。
大疝腹堅,丘墟主之。
五臟六腑脹第三
黃帝問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對曰:其至大堅直以澀者,脹也。
曰:何以知其臟腑之脹也?曰:一陰一為髒而一陽一為腑也。
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抑臟腑之內乎?曰:二者皆在焉,然非脹之捨也。
曰:願聞脹捨?曰:夫脹者,皆在於腑臟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曰:臟腑之在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各有次捨,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曰:夫胸腹者,臟腑之城郭。
膻中者,心主之中宮也。
胃者,太倉也。
咽喉少腹者,傳道也。
胃之五竅者,閭裡之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津一液之道路也。
故五臟六腑,各有畔界,其病訣有形狀。
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血脈循分肉為膚脹(《靈樞》作營氣循脈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
取三里瀉之,近者一下(一本作分,下同),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也。
曰:願聞脹形?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得安。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
脾脹者,苦噦,四肢悶,體重不能衣。
腎脹者,腹滿引背怏怏然,腰髀痛。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洩飧不化。
小腸脹者,小竟填脹,引腰而痛。
膀一胱脹者,小竟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殼殼然而不堅。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好太息。
凡此諸脹,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工所敗,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名?曰:衛氣之在身也,常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一陰一陽一相隨,乃得天和,五臟皆治,四時皆敘,五穀乃化。
然而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捨為脹。
曰何以解惑?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曰: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三而不下,其過焉在?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一穴一者也。
不中氣一穴一而氣內閉藏,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一陰一陽一相逆。
其於脹也,當瀉而不瀉,故氣不下。
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起,可以萬全,惡有殆者乎。
其於脹也,必審其診,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之應桴,惡有不下者乎。
心脹者,心俞主之,亦取列缺。
肺脹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淵。
肝脹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
脾脹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腎脹者,腎俞主之,亦取太溪。
胃脹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門。
大腸脹者,天樞主之。
小腸脹者,中窌主之。
膀一胱脹者,曲骨主之。
三焦脹者,石門主之。
膽脹者,一陽一陵泉主之。
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
三里者,脹之要一穴一也。
水膚脹鼓一脹腸覃石瘕第四
黃帝問曰:水與膚脹、鼓一脹、腸覃、石瘕,何以別之?岐伯對曰:水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一陰一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
其水已成也,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殼殼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膚厚,按其腹,腹陷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一脹者,腹身皆腫大如膚脹等,其色蒼黃,腹筋(一本作脈)起,此其候也。
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正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雞一卵一,稍以益大。
至其成也,如杯子狀,久者離歲月,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時下,此其候也。
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血衃乃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杯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之。
曰:膚脹鼓一脹可刺耶?曰:先刺其腹之血絡,後調其經,亦刺去其血脈。
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病?曰:此名為鼓一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曰:此食飲不節。
故時有病也。
雖然其病且已,因當風氣聚於腹也。
風水膚脹為五十九刺(《靈樞》作五十七刺),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徒水,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金非〉針刺之而藏之,引而內之,入而復出,以盡其水,必堅束之,束緩則煩悶,束急則安靜。
間日一刺之,水盡乃止。
飲則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主之。
水腫大臍平,灸臍中,無理不治。
水腫,水氣行皮中,一陰一交主之。
水腫腹大,水脹,水氣行皮中,石門主之。
石水痛引脅下脹,頭眩痛,身盡熱,關元主之。
振寒大腹石水,四滿主之。
石水,刺氣沖,石水,章門及然谷主之。
石水,天泉主之。
腹中氣盛,腹脹逆(《千金》作水脹逆),不得臥,一陰一陵泉主之。
水中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一血,立已。
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
胞中有大疝瘕積聚,與一陰一相引而痛,苦湧洩上下出,補尺澤、太溪,手一陽一明寸口皆補之。
腎風發風水面胕腫第五
黃帝問曰:少一陰一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一陰一也,至一陰一者盛水也,肺者太一陰一也,少一陰一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曰:腎何以聚水而生病?曰:腎者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
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
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曰:諸水皆主於腎乎?曰:腎者一牝一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故曰至一陰一。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腑臟,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腫(《素問》無腫字)壅害於言,可刺否?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曰:其至何如?曰:至必少氣,時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一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甚,病名曰風水。
曰:願聞其說。
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一陰一虛者一陽一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小一便黃。
小一便黃者,少腹氣熱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
諸有水氣者,微腫見於目下。
曰:何以言之?曰:水者一陰一也,目下亦一陰一也,腹者至一陰一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則咳出清水也。
諸水病者,皆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腹中鳴者,脾本於胃也。
傳脾則煩不能食。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曰:有病龐然如水氣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曰:病主(《素問》作生)在腎,名曰腎風。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不已(《素》無不字),心氣痿者死。
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
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主之。
風水面胕(胕一作浮)腫,沖一陽一主之。
風水面胕腫,顏黑,解溪主之。
分類:古代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