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文韜明傳:文王寢疾,召太公望,太子發在側,曰:「嗚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六韜》文韜明傳

六韜

文韜明傳

【原文】

文王寢疾,召太公望,太子發在側,曰:「嗚呼!天將棄予,周之社稷將以屬汝,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

太公曰:「王何所問?」

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

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譯文】

文王臥病在一床一,召見太公,當時太子姬發也在一床一邊。

文王說:「唉!上天將要結束我的壽命了,周國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給您了。

現在我想聽您講講至理明言,以便明確地傳給子孫後代。」

太公問:「您要知道些什麼呢?」

文王說:「古代聖賢的治國之道,應該廢棄的是什麼,應該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道:「見到善事卻懈怠不做,時機來臨卻遲疑不決,知道錯誤卻泰然處之,這三種情況就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廢止的,柔和而清靜,謙恭而敬謹,強大而自居弱小,隱忍而實剛強,這四種情況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推行的。

所以,正義勝過私慾,國家就能昌盛;私慾勝過正義,國家就會衰亡;敬謹勝過懈怠,國家就能吉祥;懈怠勝過敬謹,國家就會滅亡。」

【例證】

「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這是本篇提出的一個重要論點,秦王朝的滅亡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秦王掃六一合,虎視何雄哉!」公元前 246 年,秦王嬴政即位,「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字內」,到公元前 221 年,七國成一統,國王變皇帝。

面對天下一統的壯觀局面,嬴政躊躇滿志,顧盼自雄,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邁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並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傳之一世、二世乃

至萬世。

如果秦朝統治者能「緩其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尚有可能。

但秦始皇卻被勝利充昏了頭腦,不僅未能「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拂民之情,抓民之欲」,在人民和社會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

秦統一後,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租稅盤剝。

「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財以奉其政,猶未足澹其欲也。」

沉重的賦稅幾乎掠奪了農民僅有的一點財物,而更加繁重的徭役卻搾乾了農民的每一根筋骨。

秦統一後,「內興功作,外攘夷狄」,無日不在征發,大量的人力物力,都一浪一費在無休止的徭役之中。

除了沉重的兵役負擔外,築長城,鑿靈渠,修馳道、直道,勞民傷財。

為統治者生前和死後享樂興建的離官別館、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等,曠日持久地役使著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勞動力。

「死者道路相望」、「死者不可勝數,僵一屍一千里,流血頃畝」的記載不絕史書。

「父不寧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熬若焦,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

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秦王朝制定了許多苛刑峻法,其苛虐酷烈,令人髮指。

如死刑有戮,先加以侮辱再殺掉;棄市,以刀刃刑人於市;磔,凌遲處死於市。

見於史籍的還有梟首、車裂、腰斬、體解、剖腹、一抽一筋等等。

次子死刑的是肉刑,也有許多種:在臉上打上印記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斷足的刖刑,使人喪失生一殖能力的宮刑等等。

「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廣大民眾甚至到了「搖手觸禁」的地步。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去。

他親自創建了一個龐大帝國,但也親手埋下了使這個帝國土崩瓦解的炸藥。

靠陰謀手段登上帝位的秦二世胡亥,把秦始皇政策中最勞民傷財的部分,變本加厲地繼續推行下去。

秦的殘酷統治,激起了天怒人怨,「天下苦秦久矣」。

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的吶喊響徹黃河上下,大江南北。

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曾幻想「江山傳萬代」的秦始皇,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王朝不僅沒有一直不斷地延續下去,反而在他一屍一骨未寒時就已雲散煙消了。

公元前 208 年劉邦在咸陽之南的積道旁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秦王朝僅存在十餘年便宣告滅亡了。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六韜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