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
犬韜武車士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選車士奈何?」
太公曰:「選車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馬,及馳而乘之,前後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縛旌旗;力能彀八石一弩一,射前後左右,皆便習者,名曰武車之士,不可不厚也。」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選拔車上武士的方法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選拔車上武士的標準是:選取年齡在四十歲以 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來能追得上奔跑的馬,能在奔馳中跳上戰車;並能在戰車上前後、左右、上下各方應戰,能執掌旌旗,並能拉滿八石一弩一,熟練地向左右、前後射箭的人。
這種人稱為武車士,對他們不可不給予優厚待遇。」
【例證】
自夏、商到春秋的一千六百年間,是我國的戰車時代,車兵是這一歷史時期最為重要和主要的兵種。
但由於戰車對地形和道路的依賴一性一很大,其地位逐漸被騎兵和步兵所取代。
但到了十六世紀中期,戚繼光和俞大猷等人,又使車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新的光彩。
俞大猷在舟山作戰失利後,被罰到山西大同戴罪立功。
他發現明王朝建立二百多年來,北方一直不得安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抗擊蒙古騎兵的手段。
他認為戰車是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於是建立了車營,在大同地區的安銀堡,用一百輛戰車和三千步、騎兵,打敗了韃靼的十餘萬騎兵。
戚繼光調到薊鎮後,認真研究了俞大酞建立和使用車營的經驗,認為車營有五大好處:「凡攻戰用之環衛,一則可以束部伍,一則可以代甲冑,虜馬擁眾,無計可一逼一,此車之堪用一也。
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車之堪用二也」,等等。
於是,戚繼光建立了七個車營,每營裝備有重車、輕車。
車兩頭設有長轅,兩頭皆可駕馬,可進可退。
重車每輛裝火炮兩門,配備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兩名管馬,六名管炮,一名車長,一名舵手。
另十名為騎兵,其中鳥銑手兼長刀手四名,兩名為籐牌手,兩名為鎲把手,隊長、火兵各一名。
輕車只配備十名士兵。
每營共計一百二十八輛,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這種車營,有效地抵擋住了蒙古騎兵的衝擊。
被淘汰了的戰車,兩千年後被戚繼光發掘出來,推陳出新,又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