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白話文》莊子外篇刻意:【題解】以篇首兩字作為篇名,「刻意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莊子白話文》莊子外篇刻意

莊子白話文

莊子外篇刻意

刻意

【題解】

以篇首兩字作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礪自己的心志。

本篇內容是討論修養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養要求,只有「虛無恬淡」才合於「天德」,因而也才是修養的最高境域。

全文較短,大體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之德也」,分析了六種不同的修養態度,唯有第六種才值得稱道,「澹然無極」才是「天地之道」、「聖人之德」。

第二部分至「此養神之道也」,討論修養的方法,中心就是「無為」。

餘下為第三部分,提出「貴一精一」的主張,所謂「貴一精一」即不喪「純」、「素」,這樣的人就可叫做「真一人」。

【原文】

刻意尚行(1),離世異俗(2),高論怨誹(3),為亢而已矣(4);此山谷之士(5),非世之人(6),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7)。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8);此平世之士(9),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10),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並兼者之所好也(11)。

就藪澤(12),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13),熊經鳥申(14),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15),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16)。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一江一 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17),而眾美從之。

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譯文】

磨礪心志崇尚修養,超脫塵世不同流俗,談吐不凡,抱怨懷才不遇而譏評世事無道,算是孤高卓群罷了;這樣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隱士,是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潔身自好、寧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宣揚仁愛、道義、忠貞、信實和恭敬、節儉、辭讓、謙遜,算是注重修身罷了;這樣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對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遊說各國而後退居講學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宣揚大功,樹立大名,用禮儀來劃分君臣的秩序,並以此端正和維護上下各別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罷了;這樣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國君強大國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於建立功業開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走向山林湖澤,處身閒暇曠達,垂鉤釣魚來消遣時光,算是無為自在罷了;這樣做乃是閒遊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閒暇無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噓唏呼吸,吐卻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像黑熊攀緣引體、像鳥兒展翅飛翔,算是善於延年益壽罷了;這樣做乃是舒活經絡氣血的人,善於養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樣壽延長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若不需磨礪心志而自然高潔,不需倡導仁義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閒暇,不需舒活經絡氣血而自然壽延長久,沒有什麼不忘於身外,而又沒有什麼不據於自身。

寧寂淡然而且心智從不滯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匯聚在他的周圍。

這才是像天地一樣的永恆之道,這才是聖人無為的無尚之德。

【原文】

故曰,夫恬惔寂漠(1),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2),而道德之質也(3)。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4),平易則恬惔矣。

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5),其死也物化(6);靜而與陰同德(7),動而與陽同波。

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追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去知與故(8),循天之理。

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其生若浮,其死苦休。

不思慮,不豫謀(9)。

光矣而不燿(10),信矣而不期(11)。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12)。

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於忤(13),虛之至也;不與物一交一 ,惔之至也。

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一精一用而不已則勞(14),勞則竭。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15),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譯文】

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聖人總是停留在這一境域裡,停留在這一境域也就平坦而無難了。

安穩恬淡,那麼憂患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不能侵襲機體,因而他們的德行完整而內心世界不受虧損。

所以說,聖人生於世間順應自然而運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道波動。

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後內有所應,有所逼十迫而後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後興起。

拋卻智巧與事故,遵循自然的常規。

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

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

他們不思考,也不謀劃。

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

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淨一精一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

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所以說,悲哀和歡樂乃是背離德行的邪妄,喜悅和憤怒乃是違反大道的罪過,喜好和憎惡乃是忘卻真性的過失。

因此內心不憂不樂,是德行的最高境界;持守專一而沒有變化,是寂靜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外物相牴觸,是虛豁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往,是恬淡的最高境界;不與任何事物相違逆,是一精一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說,形體勞累而不休息那麼就會疲乏不堪,一精一力使用過度而不止歇那麼就會元氣勞損,元氣勞損就會一精一力枯竭。

水的本性,不混雜就會清澈,不攪動就會平靜,閉塞不流動也就不會純清,這是自然本質的現象。

所以說,純淨一精一粹而不混雜,靜寂持守而不改變,恬淡而又無為,運動則順應自然而行,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原文】

夫有干越之劍者(1),柙而藏之(2),不敢用也(3),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並流(4),無所不極(5),上際於天(6),下蟠於地(7),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8)。

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9)。

野語有之曰(10):「眾人重利,廉土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一精一(11)。」

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謂之真一人。

【譯文】

今有吳越地方出產的寶劍,用匣子秘藏起來,不敢輕意使用,因為是最為珍貴的。

精神可以通達四方,沒有什麼地方不可到達,上接近蒼天,下遍及大地,化育萬物,卻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蹤跡,它的名字就叫做同於天帝。

純粹素樸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卻本真,跟精神融合為一,渾一就使一精一智暢通無礙,也就合於自然之理。

俗語有這樣的說法:「普通人看重私利,廉潔的人看重名聲,賢能的人崇尚志向,聖哲的人重視素樸的精神。」

所以,素就是說沒有什麼與它混雜,純就是說自然賦予的東西沒有虧損。

能夠體察純和素,就可叫他「真一人」。

分類:道教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莊子白話文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