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白話文
莊子哲學思想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一精一華。
莊子的「道」是天道,是傚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
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
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
「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
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
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
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游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
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
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
。
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
「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
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
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
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
伴君之難,可見一斑。
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一由 。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
《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
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
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
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
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一由 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
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
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
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
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
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
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
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
二曰方法,信奉無為。
三曰理想,追慕澤稚。
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
《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
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
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一由 。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
虛者,心齋也。」
,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分類:道教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