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效難第十一: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有知之無由得效之難。何謂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人物誌》效難第十一

人物誌

效難第十一

效難 第十一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有知之無由得效之難。

何謂難知之難?人物一精一微,能神而明,其道甚難,固難知之難也。

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故各自立度,以相觀采。

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動作,或揆其終始,或揆其似象,或推其細微,或恐其過誤,或循其所言,或稽其行事。

八者游雜,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

是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又有居止變化之謬。

故其接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

一般鑒識人材的效驗有兩個難處:有難以鑒識的難處,有鑒識之後沒有辦法得到效驗的難處。

什麼是難以鑒識的難處?鑒識人材之道極為一精一致細微,能達到神妙而明白事理的境界,掌握這種方法很困難,這就是難以鑒識的難處。

因此普通人的觀察,不能詳盡完備,所以各自設立原則與標準,以相互間觀察而採納。

有的觀察其外貌形容,有的探查其舉止動作,有的揣測行事從開始到結束的表現,有的揣測其形象的表現,有的推測其細微的變化,有的擔心其犯過的失誤,有的循查其所講的言論,有的覆核其處事的行為。

以上八種信息一交一 雜混亂,所以他們能得到鑒識的信息的人很少,失去信息的人卻很多。

因此必然初步鑒識僅憑其外表識別所形成的失誤,還有平時行動和舉止的變化形成的錯謬。

所以根據其待人接物來鑒別,根據其行為並相信其名譽,失去了對其實情的鑒識。

故淺美揚露,則以為有異;深明沉漠,則以為空虛;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囗傳甲乙,則以為義理;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講目成名,則以為人物;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

猶聽有聲之類,名隨其音。

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曰:名猶囗進,而實從事退。

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此草創之常失也。

所以淺顯之美張揚而顯露,就會以為有奇異的功能;內心明智而外表沉靜冷漠,就會認為是不實及虛偽;分析鑒別一精一妙的道理,就會以為能明查秋毫;道聽途說,就會認為其精通義理;喜好搬弄是非,就會以為能評判善惡(臧否之人);勉強議論賢愚的名分,就會以為能鑒賞人物;妄加評論國家的政事,就會以為是國家的棟樑(國體之人)。

類似於聽到聲音能作出判斷那樣,名聲也可隨口講出。

名聲如果不真實,實際情況是無法效驗,所以說:名聲是因有人傳而建立,而實際行事就知不相符。

內心有真知灼見的人,其名聲常與實際情況不相符,但實際應用卻可效驗;所以名聲常隨眾口相傳而減退,而實際行事就可彰顯出來。

此是初步鑒識經常有的過失。

故必待居止,然後識之。

故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

然後乃能知賢否。

此又已試,非始相也。

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

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與游處。

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或未至而懸欲,或已至而易顧;或窮約而力行,或得志而從欲。

此又居止之所失也。

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

所以一定要等到瞭解其平時的行為舉止,然後才能真正識別。

平時可以觀察其人心安於何處,通達時可以觀察其人所舉薦的,富裕時可以觀察其人所能給予的,窮困時可以觀察其人的所作所為,貧賤時可以觀察其人所想獲取的。

然後就能知道其人是否賢德。

這些已經是事後的測試,不是初次觀察。

可以瞭解其材質而不足以瞭解他的謀略。

況且天下的人,不可能都彼此一交一 游共處。

有的人志向和興趣會有變化,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轉變;有的人得不到就懸思企盼,有的人對已擁有的就隨易而不珍惜;有的人窮困時約束而努力工作,有的人得志之後便放縱慾一望 。

這又是只依據平時舉止鑒識的過失。

由此推論,能夠在兩方面都能得到要領,是鑒識人難以真正瞭解的難處。

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已莫知,或所識在幼賤之中,未達而喪;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或曲高和寡,唱不見贊;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或器非時好,不見信貴;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

是以良材識真,萬不一遇也;須識真在位識,百不一有也;以位勢值可薦致之士,十不一合也。

或明足識真,有所妨奪,不欲貢薦;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

是故知與不知,相與分亂於總猥之中;實知者患於不得達效,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

所謂無由得效之難也。

什麼是「無由得效之難」?上等材質的人自己無法瞭解,有的被鑒識的人才是在其幼年或貧賤之時,沒有得到充分展現便已夭折;有的被鑒識的人才,未能得到提拔任用便已先離開人間;有的被鑒識的人才過於清高和深奧而缺乏眾人支持,雖有歌頌卻沒有讚賞;有的所鑒識的人才身份卑下且能量單薄,舉薦的言辭無法響亮(被人聽到);有的被鑒識的人才不是當時人們所喜好的,不被人信任和珍惜;有的鑒識的人才不在其應處之位,沒有辦法得以提拔;有的鑒識的人才雖在其應在之位,但被迫屈從和壓制。

因此具有良材能被鑒識而又被認定為真才實學的人,萬人之中難以遇到一個;必須是在其應在的位置上鑒識其真材實學的,百人之中難以有一個;憑借其地位和權勢可以推薦而得以任用的人,十人之中難有一人有巧合的機會。

有的人明智足以鑒識真材,擔心對自己有妨礙或侵害,不想推薦提拔;有的人本來喜歡推薦提拔,卻沒有能力鑒識真材。

因此瞭解與不瞭解,鑒識與分化總是相互混雜一起;有能力鑒識人才的人為不能獲得效驗而憂患,沒有能力鑒識人才的人自以為沒有找到可取之材。

這就是說鑒識之後沒有辦法得到效驗的難處。

【總結】詳細闡述了選拔人才與選拔後驗證人才的難處。

由於各人觀點不同及所獲取的信息不對稱,難以選取合適的人才。

即使有合適的人才,一方面因為去選拔人才的人的地位高低、能力的大小等因素無法任用人才,另一方面因還會因為個人私慾和能力無法進行驗證,最終只能導致人才的流失。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人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