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材理第四: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異也。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人物誌》材理第四

人物誌

材理第四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及其論難,鮮能定之。

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異也。

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

事業的確定及所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沒有不按原則來決定的;等到發生爭論時,卻很難獲得一致的定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因為觀點多、才智見識也有不同的人多。

觀點太多造成各抒已見則彼此無法溝通,人擁有的才能不同(立場不同,情況不同)則所持的觀點就會不一樣。

人情複雜難以溝通(就不能達成共識),則會失去原則而出現事與願違的現象。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

道理有四項,明白道理有四種不同類型的人,會產生九種偏失的性情,形成七種似是而非的現象,辨論時最容易發生三種疏失,詰難常見六種不良 後果,與人溝通有八種技能。

若夫天地氣化,盈氣損益,道之理也。

法制正事,事之理也。

禮教宜適,義之理也。

人情樞機,情之理也。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而行。

是故質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

是故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辯其得失,義理之家也;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

天地間一陰一陽一二氣化育萬物,萬物皆有盈虛損益的規律,此為合道之理。

通過法治使所有事情都有合理的結果,此為行事之理。

推行禮教而因事制宜,此為合義之理。

瞭解人情而順從民意的關鍵要素,此為合情之理。

道理、事理、義理、情理各有不同,懂得這些理的人才,須是有聰慧明達的才質並遵循一定的方法,聰明是由人的材質實現。

因此具備材質須與所需之理相合,才能彰顯其鮮明的特徵,鮮明的特徵足以理解道理,理解道理足以自成一家。

因此材質性情平正淡泊,思慮深遠而一精一循,能通曉自然的本性,為道理的專家;材質機警靈敏,擅長權變謀略並反應敏捷,能夠處理複雜事端和突發事件,為事理的專家;材質性情柔和平穩,能夠闡述禮義教化的一精一髓,分辨各種行為的得失,為義理的專家;材質性情機敏而善解人意,推究人情而察知其意,能夠適應人情的變化,為情理的專家。

四家之明既異,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歷纖理,則宕往而疏越。

抗厲之人,不能回撓;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

堅勁之人,好攻其事實;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

辯給之人,辭煩而意銳;推人事,則一精一識而窮理,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數,則豁達而傲博,立事要,則炎而不定。

淺解之人,不能深難;聽辯說,則擬鍔而愉悅,審一精一理,則掉轉而無根。

寬恕之人,不能速捷;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

一溫一 柔之人,力不休強;味道理,則順適而和暢,擬疑難,則濡懦而不盡。

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造權譎,則倜儻而瑰壯,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

道理、事理、義理、情理四家的特徵各有不同,而會產生九種偏頗的性情;性情影響其正確的判斷,各自一由 此而產生了得失。

剛強粗略之人,不善於疏理細微之理;因此談論戰略性的事情時,則弘大博識而見識高遠;疏理纖微的事理,則左支右絀而粗疏難合。

高亢嚴厲之人,不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若討論有法可依的事情,會據理力爭保持公正;若討論如何變通時,則執於所知之理而無法找到頭緒。

意志堅定之人,喜歡端正求實;若剖析事理的內在原則,能超凡出眾而清徹明瞭,若涉及重大的道理和原則,則狹隘直露而固執己見。

能言善辨之人,辭令豐富且觀點尖銳;若推究人事,則能提出一精一辟的見解而說理透徹,但觸及正道要旨,則能直言不諱卻考慮不周全。

隨波逐流之人,不能有深思熟慮;整理粗疏的道理時,則無所不談而以博知為傲;若要歸納事務的一精一要時,則閃爍其詞而不敢下結論。

見解膚淺之人,沒有能力作深入的討論;聽到別人振振有詞,好像有同感而面露愉悅之色;若要仔細分析一精一微的道理,則隨時轉向而無立定的根基。

寬容謙遜之人,無法快速見其成效;論述仁義之道,則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且言辭文雅;但實際處理事務時,則常常因行動遲緩而難以企及。

一溫一 順柔和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強大;欣賞高深的道理,則思慮平順和諧而通暢;分析疑難問題時,則優柔寡斷而遲疑不決。

尚異求奇之人,善於接受新鮮事物而標新立異;遇權宜及詭譎之事,則不受約束而瑰麗壯觀,探究清正無為之道,則偏離常理而空疏難通。

所謂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

若乃性不一精一暢,則流有七似:有漫談陳說,似有流行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有回說合意,似若贊解者。

有處後持長,從眾所安,似能聽斷者。

有避難不應,似若有餘,而實不知者。

有慕通囗解,似悅而不懌者。

有因勝情失,窮而稱妙,跌則掎(jǐ)跖,實求兩解,似理不可屈者。

凡此七似,眾人之所惑也。

所謂人的性情有九種偏頗,各自內心的自以為作為標準。

如其性情不夠一精一要順暢,則可產生七種似是而非的現象: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似乎很流暢卻天馬行空;有的人道理不多卻面面俱到,似乎是博學多才的人;有的人反覆論說迎合人意,似乎是贊同和善解人意;有的人等到最後才表態,採納大多數人的觀點,似乎是能聽眾人之言而能有決斷者;有遇到疑難問題時避而不答,似乎是胸有成竹、從容不迫,而實際則是確實不知其解;有的人聽別人說得頭頭是道,似乎表情非常愉悅而其實似懂非懂;有的人不肯服輸而失其常情,理屈詞窮仍然牽強附會,其理難立則強詞奪理,實際希望有正反兩方面都能通過的解釋,似乎誰的道理也說不過他。

這七種似非而非的現象,最容易使人迷惑。

夫辯,有理勝,有辭勝。

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

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

辯論中,有因其道理而勝,有因其言辭而勝。

因其道理而勝的人,能黑白分明且理據充足,闡釋清楚細微深奧的部分而融會貫通。

因其言辭而勝的人,排斥正理而追求標新立異,標新立異則失去正確的道理。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雜。

同則相解,反則相非,雜則相恢。

上述九種各有偏頗性情的人,彼此間有相同意見,有相反意見,有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意見。

對相同意見則能相互理解,對相反意見則互相非難,對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意見則互相包容。

故善接論者,度所長而論之;歷之不動則不說也,傍無聽達則不難也。

不善接論者,說之以雜、反;說之以雜、反,則不入矣。

因此善於與人一交一 接論辯的人,圍繞理據充分的部分進行辯論;經勸說而無法說服對方則不再勸說,周圍無人能聽從而理解則不再問難。

不善於與人一交一 接論辯的人,以堅持和對方相反的意見或模稜兩可的觀點勸說;以和對方相反的意見或模稜兩可的觀點勸說,則無法使人認同。

善喻者,以一言明數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則不聽也。

是說之三失也。

辯論中善於運用比喻的人,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就能說清楚複雜的事情;不善於運用比喻的人,雖用千言萬語也無法將一件事說清;用千言萬語也無法將一件事說清,則無人願意再去聽取。

這就是辯論中常見的三種失誤。

善難者,務釋事本;不善難者,捨本而理末。

捨本而理末,則辭構矣。

善攻強者,下其盛銳,扶其本指以漸攻之;不善攻強者,引其誤辭以挫其銳意。

挫其銳意,則氣構矣。

善躡失者,指其所跌;不善躡失者,因屈而抵其性。

因屈而抵其性,則怨構矣。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倉卒諭人;人不速知,則以為難諭。

以為難諭,則忿構矣。

夫盛難之時,其誤難迫;故善難者,徵之使還。

不善難者,凌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

其勢無由,則妄構矣。

凡人心有所思,則耳目不能聽,是故並思俱說,競相制止,欲人之聽己。

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則以為不解。

人情莫不諱不解。

謂不解,則怒構矣。

善於質問辯駁的人,能夠掌握辯論的重點;不善於質問辯駁的人,捨棄根本而追逐枝末。

捨棄根本而追逐枝末,則構成言辭上無休止的爭論。

善於辯駁剛強的人,會避開對方的強大的銳氣,抓住其根本宗旨而慢慢進行反攻;不善於辯駁剛強的人,引用對方失誤的言辭以挫敗其銳氣;挫敗其銳氣,則構成意氣用事。

善於處理對方失誤的人,會直言指出對方失誤之處;不善於處理對方失誤的人,趁機緊咬對方的錯誤窮追猛打而使對方屈服;使對方屈服而讓對方難堪,則構成怨言叢生。

自己平時經常對某一問題思考,久而久之乃有心得,倉促之間告訴他人;短時間內很難使別人理解,則認為對方是難以教導;認為對方是難以教導,容易構成埋怨的情緒。

在遇重大困難辯駁時,對言辭的失誤很難強迫其承認;善於質問辯駁的人,設法提點而使其回轉;不善於質問辯駁的人,言辭過激並火上澆油,雖然想承認失誤,但因當時形勢已無理由承認;因當時形勢已無理由承認,正常的辯論就變成一胡一 言亂語。

每個人在心有所思時,就無法分心去聽別人講話,因此雙方都在構思並都想表達意見時,彼此互相阻止對方,希望對方能認真聽自己發言。

對方也因正用他的方法在思慮的緣故,不能理解自己所表達的意見,則彼此間會產生誤解,每個人都不想被別人誤解,誤解產生,雙方都會憤憤不平。

凡此六構,變之所由興矣。

然雖有變構,猶有所得;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

由此構成的六種偏失,是辯論時產生各種變化的根源。

然而雖然有構成變數的可能,仍會有所收穫;如果只顧各抒己見而不質問對方,各自陳述自認為正確的見解,則無法得知何是何非。

由此論之,談而定理者眇矣。

必也聰能聽序,思能造端,明能見機,辭能辯意,捷能攝失,守能待攻,攻能奪守,奪能易予。

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則能通人矣。

不能兼有八美,適有一能,則所達者偏,而所有異目矣。

由此看來,通過陳述漫談(不通過辨論)而能確定真理的人太少了。

必須做到善於聽人之見解而能有條不紊,善於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緒先後,善於明察事理而能看見機會,善於運辭措意而能清楚表達,反應敏捷而能控制失誤,善於堅守自我而能抵禦別人的攻擊,善於攻擊而能突破別人的防守,善於突破別人的防守而能為我所有。

兼有此八種才能的人,其後就能通曉天下的道理;通曉天下的道理,則才能鑒別各種各樣的人。

倘若不能兼有此八種才能的人,只有其中一種才能,則所能通曉的有偏差,因而只能按所知的巧立名目。

是故聰能聽序,謂之名物之材。

思能造端,謂之構架之材。

明能見機,謂之達識之材。

辭能辯意,謂之贍給之材。

捷能攝失,謂之權捷之材。

守能待攻,謂之持論之材。

攻能奪守,謂之推徹之材。

奪能易予,謂之資說之材。

因此,善於聽人之見解而能有條不紊,可以稱做名物之材;善於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緒先後,可以稱做構架之材;善於明察事理而能看見機會,可以稱做達識之材;善於運辭措意而能清楚表達,可以稱做贍給之材;善於反應敏捷而能控制失誤,可以稱做權捷之材;善於堅守自我而能抵擋進攻,可以稱做持論之材;善於攻擊而能突破別人的防守,可以稱做推徹之材;善於奪人之所守而能為我所有,可以稱做資說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與通人言,則同解而心喻;與眾人言,則察色而順性。

雖明包眾理,不以尚人;聰睿資給,不以先人。

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鄙誤在人,過而不迫。

寫人之所懷,扶人之所能。

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

說直說變,無所畏惡。

采蟲聲之善音,贊愚人之偶得。

奪與有宜,去就不留。

方其盛氣,折謝不媟;方其勝難,勝而不矜。

心平志諭,無適無莫,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與論經世而理物也。

具備各種才能的人,既能兼有此八種才能,在實踐中實行能按正確的原則和方法。

與通材之人談論,則見解相同時而能心靈默契;與普通人論說,則察言觀色而順應其性情。

即使其明白之理足以包容眾人之理,但不因此而自以為高人一等;即使聰明和睿智足以運用自如,但並不因此而凌駕於眾人之上;自己發出正確的言論,理據充分則不再多言;鄙陋與失誤出於他人,知其過錯而不窮追猛打;理解和表達對方內心所想,協助對方發揮所具有的才能;不借題嘲諷對方所忌諱的,不藉機用言辭與事例炫耀自己的長處;無論直率還是變通的談論,都沒有畏懼與厭惡之心;採納噪雜的蟲聲中的善曲,稱讚愚人的偶然所得;攻守或進退能掌握合適的分寸,捨棄與接受不滯留個人的成見;當其氣勢正盛之時,避其鋒芒而點到即止;在辨論中獲勝,獲勝也不會盛氣凌人。

心氣平和而志向明暢,沒有適合與莫視,只期望獲得真理而已,(達到這種境界)便可以與其論說經營天下之道、治理萬物之事。

【總結】道理有四部,明白道理有四種專家;不明白道理的,在辯論時因各有不同的性情會產生九種偏失,因內心的標準不同可能會出現的七種似是而非的現象,談話時最容易發生的疏失有三種,質問辯駁時常見六種不良 後果,最終總結出與人溝通有八種技能。

因為人擁有的才能不同,在各抒己見中難免出現疏失與偏差,唯有掌握與人溝通的最高技巧,因勢利導而使雙方最終能達成共識,才能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人物誌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