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奇謀》第十章 能言善道(能言類):〔開宗明義〕事理勝過辭藻,話一說出來,沒有不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經世奇謀》第十章 能言善道(能言類)

經世奇謀

第十章 能言善道(能言類)

第十章能言善道(能言類)

〔開宗明義〕事理勝過辭藻,話一說出來,沒有不切中人心的:若是言語虛污大不實,終究沒有意義,更不會有任何作用。

所以切要的話,有時一句就可以決定振興國家的契機,半句就可以使整個局勢大逆轉;這樣的言語,絕不是那些講究修辭——所謂詞繁詞簡的問題——可同日而語的啊!

292 孔子像天

齊景公對子貢說:「你拜誰為師?」

子貢說:「我拜孔子仲尼為師。」

景公說:「仲尼賢能嗎?」

子貢說:「賢能。」

景公說:「多賢能呢?」

子貢說:「我不知道。」

景公說:「你知道他賢能,卻不知道他多賢能,怎麼可能呢?」

子貢說:「現在要是說天高,那麼不論是老是少,是聰明是愚笨都知道;但如果問天有多高,大家都會說不知道。

所以我只知老師賢能,卻不知道他有多賢能。」

293 狐假虎威

楚王對群臣說:「我聽說北方的國家都怕昭奚恤,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江乙回答說:「老虎想獵食,找到一隻狐狸。

狐狸對虎說:「你不敢吃我,因為上帝命令我為百獸之王,如果你吃我,就違背上帝的命令了。

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走在前頭,你在後頭跟著,百獸一看到我,沒有不逃走的。」

老虎信以為真,就跟著走,動物一看到,都紛紛走避。

老虎不知道百獸是怕自己,還以為是怕狐狸呢!現在大王有五千里方圓的領土,百萬武裝部隊,交由昭奚恤專管,所以北方各國不是怕昭奚恤,而是怕大王的部隊,就如同百獸怕老虎一般。」

楚王說:「對!」

294 楊朱成就大功,不計小節

楊朱晉見梁王,向梁王表示治理天下易如反掌。

梁王說:「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有三畝田地都種不來,卻表示治理天下很容易,為什麼呢?」

楊朱說:「這是真的。

陛下應看過羊呢!百來隻羊聚在一塊兒,要一個牧童肩上挑根木杖跟著,想要羊群向東,羊群就向東,要向西就向西。

而如果要舜牽隻羊,要舜肩上挑根木杖跟著,那天下就開始混亂了。

「我中說:「大得可以吞船的魚,不會游到溪谷裡;能高飛的在鴻鳥,不會在髒地方休息。」

為什麼?因為心志遠大的緣故啊!黃鐘、大呂這種音律,不能配合節奏複雜的舞曲,為什麼?因為黃鐘、大呂的音律十分單調啊!所以說處理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要成就大功,小的地方就不能斤斤計較。」

295 遠水救不了近魚

莊周很窮,有一次向魏文候(公元前 424~前 387)借糧,魏文侯說:「等我們收糧租的時候我再送過去給你。」

莊周說:「今天我來的時候,路旁牛車上有一要鮒魚(好鯽魚),歎著氣對我說:「只給一點水,我就可以活下去了。」

我說:「你等我,我為你去楚國,請楚王引長江、淮河的水來澆灌你。」

鮒魚說:「我現在活在盆子裡,隨時都會死,急得不得了,你才說要為我去見楚王,引長江、淮河的水。

你來的時候,只能在賣魚的店舖裡找我了。」

如今我急迫的時候才來借糧,要我等你收了糧租再給我糧食。

等糧租來了,也只能在做工的地方找我了。」

文侯於是發了百鍾(一鍾六斛四斗)的糧,送到莊周家裡。

296 楚國多士不受重用

衛國大夫蘧瑗,字伯玉,出使楚國,在濮水邊上遇到楚國公子哲。

公子哲說:「我聽說上等的士人,可以托他照顧妻室;中等的士人,可以托他傳話;下等人士,可以托管財物。

這三樣能不私托你辦呢?」

蘧伯玉說:「好。」

蘧伯玉見到楚王,出使的公務辦完,就坐著與楚王閒談,從容不迫地談到「人士」的問題。

楚一說:「哪一國的士人最多?」

「楚國人士最多。」

蘧伯玉回答。

楚王很高興。

蘧伯玉又說:「為什麼?」

蘧伯玉說:「伍子胥生在楚國,逃往吳國,做了吳國宰相,帶兵攻打楚國,毀了楚平王的墓。

釁貧黃生在楚國,跑到晉國,治理七十二縣,政績良好,路上掉了東西,不怕被人撿去,城門不用關,也沒有盜賊。

這二位都生在楚國,但吳、晉懂得重用他們。」

「今天我來的時候在濮水附近遇到公子哲,他說:「上士可以托他照顧妻室,中士可以托他傳話,下士可以托他保管財物,這三樣可不可以托你?」

我看公子哲出國,不知道會到哪裡發揮他的治國才能呢?」

楚王聽了,派使者坐專車一輛,副使專車兩輛,到濮水附近去追公子哲。

公子哲回到楚國,受到重用,是蘧伯的功勞。

297 甘茂挾外自重拜上卿

甘茂因為被誹謗而離開秦國,想投奔到齊國,出關時,遇到蘇代。

對蘇代說:「你聽說過住在東水附近的處一女吧?江水附近的處一女當中,有一個很窮,家裡沒有蠟燭,她和其他處一女一起紡織。

其他處一女嫌她窮,又來共用燭火,想趕她走,她說:「我缺少燭火,所以都先來這裡,幫各位掃地鋪席,各位何必捨不得一點燭火呢?」

其他人一聽,覺得有人先來幫忙掃地、鋪席也好,就收留她了。

現在我受困,被秦國驅逐出關,希望能像處一女一般為你打掃鋪席,請留我吧!」

蘇代說:「好!不但收留,還希望齊國能重用你。」

蘇代於是先到秦國,遊說秦王說:「甘茂是一位不凡的人,某家在秦國歷代以來都受到重視。

從到鬼谷,所有地形上的情況都十分瞭解。

他如果以齊國的名義約集韓、魏兩國,反過來設計秦國,對秦國是很不利的。」

秦王說:「即使如此,那該如何呢?」

蘇代說:「不如準備厚禮,用高薪請他回來;如果他回來,就將他安置在鬼谷,終身不讓他再出鬼谷一步。」

秦王說:「好。」

立刻委任甘茂為上卿兼宰相,派使者帶宰相的官印到齊國去迎接甘茂,但是被甘茂婉謝了。

蘇代回到齊國,對齊絡王說:「甘茂是一位賢人,秦國委任他做上卿,拿相印來迎接他。

但甘茂感謝大王收留,所以希望成為大王的臣子,因此不回秦國,如今大王如可禮遇他呢?」

齊王說:「好。」

立刻任命甘茂為上卿。

而秦國同時也解除對甘茂家族的限制,並恢復對齊國的往來。

298 蘇秦一席話換十座城

秦惠王將女兒嫁給燕國太子,這一年,恰好燕文侯去逝,太子登基,成為燕易王(公元前 329 年)。

燕易王剛即位,齊宣王就趁燕國國喪之際,出兵攻燕,佔據了十座城。

燕易王對蘇秦說:「當初你來到燕國,我父親幫你,使你見以趙王,才完成六國合縱的大業。

如今齊國卻先攻打趙國,然後又攻打燕國。

你主持六國合縱的大業,天下都在笑你了。

你能為燕國取回齊國侵略的土地嗎?」

蘇秦很慚愧地說:「請讓我為大王效勞。」

蘇秦見到齊王,一拜再拜,先低頭慶賀,然後爺頭哀掉。

齊王說:「怎麼一下子慶賀,一下子又哀掉呢?」

蘇秦說:「我聽說飢餓的人之所以下吃鳥嘴一口就吃掉的食物,是因為吃了與餓死沒有兩樣。

現在燕國雖然弱小,卻是秦王的女婿。

大王貪圖燕國十座城,卻與強大的秦國結仇;就好像當燕國是雁陣,卻設想到秦國躲在背後,襲擊燕國,卻招來天下的一精一兵;這不等是飢餓的人吃下烏食一般嗎?」

齊王臉色一變,說:「那該如何是好呢?」

蘇秦說:「我聽說,古時候善於處置事情的人,能轉禍為福,反敗為勝。

大王如果真的能聽我的,就立刻歸還燕國的十座的城。

燕國無緣無故地收回十座城,一定十分高興,秦王如果知道是因為秦國關係而歸還燕國的十座城,也一定高興,這種做法齊國少了仇人卻是到知交,而一旦燕、秦一同臣服於齊國,那麼大王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大王讓秦國得到虛谷,而大王卻用十座城取得天下,這就能夠取得天下,這就能夠完成稱霸的大業了。」

齊王說:「好。」

於是歸還燕國十座城池。

299 神箭手要懂得休息

蘇歷遊說白起:

「楚國有個人,名叫養由基,是個神射手,站在楊樹前百步,百發百中,圍觀的人都叫好。

卻有一個邊路人說:「好!有資格讓我教你射箭了。」

養由基說:「大家都叫好,你卻說要教我射箭!你先一射射看!」這位路人說:「我不是要教你「左支右鉤」等射箭技巧,而是想告訴你射箭是需要休息的。

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懂得休息,不多久就沒力氣了,那麼撥箭鉤弦,只要一箭不中,就前功盡棄了。」

「現在先生擊破韓、魏,殺了犀武;北攻趙國,取下藺離、石祁,功勞很大。

如今又帶秦兵經過東、西周,取道韓國攻梁國,如果攻不下來,不是前功盡棄嗎?所以先生不如托病不去。」

白起聽從他的話。

300 齊王無路遠九鼎

秦國帶兵一逼一近周國,想要九鼎(天子權威的象徵)。

周王很擔心,顏率說:「大王不必提心,我到齊國討救兵。」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秦國暴虐無道,想帶兵一逼一迫周國以取得九鼎。

我們周國的君臣商議過了,都認為把九鼎交給秦國,不如交給貴國。

再說,救助即將危亡的國家可以獲得美名,擁有九鼎又是貴重的寶物呢!請大王考慮吧!」

齊王於是出動五萬名部隊援救周國,秦兵也因而退兵。

齊國事後向周國要求九鼎,周王又提心了,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讓我到齊國解決。」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周國因貴國仗義相救,君臣、你子才能保住一性一命,願獻上九鼎。

請問要從哪條路將九鼎送到齊國呢?」

齊王說:「寡人將借道梁國。」

顏率說:「不行。

梁國君臣想得到九鼎,計劃放在暉台和沙海,圖謀很久了,如果九鼎經過梁國,就出不來了。」

齊王說:「那麼寡就借道楚國。」

顏率說:「不行。

楚國君臣想得到九鼎,計劃放在葉庭,已經圖謀很久了,進了楚國。

九鼎就出不來了。

當初周伐商,取得九鼎,一鼎就須九萬人拉挽。

現在大王即使有那麼多人,但是想由哪條路途回齊國呢?我實在為大王擔心。」

齊國生氣說:「你來了那麼多次,還不是不給?」

顏率說:「我不敢期騙貴國,請趕快決定走哪條路,我國會搬九鼎等著。」

齊王無法可想,只好放棄。

301 喪子不哭的母親

秦攻趙國長平,大敗趙兵,大軍凱旋而歸,然後派人向趙國要求割讓六座城再講和。

趙國尚尚未下決定,這時樓緩剛從秦國來,趙王就找他商量:「給秦國土地好呢?還是不給好呢?」

樓緩謙讓地說:「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趙王說:「話雖如此,你不妨試著說說心裡的話。」

樓緩說:「大王聽過公甫文伯母親的事嗎?公甫文伯在魯國當官,病死了,有十六個妻妾為他自一殺。

他母親知道之後,不肯哭。

管家問說:「哪有人死了兒子而不哭的?」

他母親說:「孔子是賢人,被驅逐出魯國時,公甫文伯沒有追隨孔子,現在死了,卻有十六個婦人為他自一殺,可見公甫文伯對長者(孔子)不好,只對婦人好。」

所以啊!同一件事,說法可以不同,人心也不同。

我現在才剛剛從秦國回來,如果說不割讓,實在不是好辦法;如果說割讓好,又怕大王認為我偏袒秦國!所以我不敢回答大王。

但要是大王要私下表示意見,我認為不如割讓。」

趙王說:「好。」

302 楚王不做偷竊狂

楚國想攻打宋國,墨子就晉見楚王說:「有個人,放棄自己豪華的車子,卻想偷鄰居的破車;放棄自己質料美好的服飾,卻想偷鄰居的短一粗衣;放棄自己家裡的梁肉,卻想偷鄰居的糟糠。

這是哪一種人呢?」

楚王說:「他一定是患了偷竊狂。」

墨子說:「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里,宋國方圓只有五百里,這就好像是豪華車子與破車的對比。

楚國有雲夢大澤,犀、兕、麋鹿,到處都是,長江,僅水裡頭,魚、鱉、龜、鼉的產量,可以說是天下最豐富的,而宋國可以說是邊雉、兔、鯽魚都沒有,這就好像是梁肉與糟糠的對比。

楚國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等木產,宋卻沒有高大的樹木,這就好像是質料美好的服飾與短一粗衣的對比。

所以我認為楚國要攻打宋國,就跟那個有偷竊狂的人同類。」

楚王說:「好吧!那我就不打宋國了。」

303 有些事不能不忘

魏信陵君(名無忌)殺了晉鄙(魏國帶兵官),擊破秦軍,解除邯鄲被圍因的危機,救了趙國,趙王親自出效外迎接。

唐睢對信陵君說:「我聽人說:「有些事無法得知,但有些事不可不知;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

信陵君說:「怎麼說呢?」

唐睢說:「有人恨我,我無法知知,但我恨人,卻不可不知;別人有恩於我,不能忘記,但有恩於人,就不能不忘。

先生殺了晉鄙,解除邯鄲受困的危機,救了趙國,這是大恩,所以趙王出郊迎接。

但你與趙王畢竟是在倉促之間會面,希望你能忘了對趙國的的恩惠。」

304 淳干宰一日薦七士

齊國大夫淳於宰,在一天之內就推薦七位賢士給齊宣王(公元前 455~前 405 年)。

齊宣王說:「你來!我聽說:「千里之內要是有一位賢士,距離就算很近,百代之間要是出一位聖人,時間就算很短了。」

而你竟然在一天之內就

推薦七位賢士給我,那賢士未免太多了吧!」

淳於宰說:「不會吧!鳥嘛!羽翼相同的就住在一起;獸嘛!腳相同的就住在一塊兒,一起行動。

如果要到沼澤去找柴胡、桔梗(中藥),幾輩子也找不到;但要是到髡、黍、梁父等山的南邊坡地去找,隨便也可以滿載而歸。

事物都各有同伴,像我淳於宰,就是賢士的同伴。

大王若是從我這兒徵求賢士,就像是到河裡舀水,用燧石取火一般容易。

我還想繼續推薦賢士給大王,哪裡只是七位呢?」

305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趙國即半出兵攻打燕國。

蘇代為燕國遊說趙惠王(公元前 298~前 266 年),說:「今天早上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圳正出來曬太陽,突然飛來一隻鷸鳥啄著蚌肉,蚌也不某示弱,箝住鷸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羅!」蚌也逞強他說:「我今天不鬆口,明天不鬆口,就有死鷸了。」

鷸、蚌相爭,都不肯放棄,就都被漁夫抓去了。

現在趙國想攻燕國,一旦燕、趙長久對抗,國力疲敝,我怕強大的秦國就可以扮演漁夫了。

希望大王能深思熟慮一番。」

趙惠王說:「好。」

於是放棄攻打燕國的計劃。

306 孟嘗君削去報仇名單

孟嘗君被放逐之後,又恢復相位,重回齊國。

譚拾子到邊境去迎接,對孟嘗君說:「您會不會埋怨齊國的士大夫放逐您,而想殺人呢?」

孟嘗君說:「會。」

譚拾子說:「有件事是一定會發生的,有個道理是必然的,您知道嗎?」

孟嘗君說:「不知道。」

譚拾子說:「死,是一定會發生的事;而追求富貴、摒棄貧賤則是必然的道理。

拿市場來打個比方吧!早上的時候,市場人潮洶湧,到了晚上,市場就空蕩蕩了;這並不是市場喜歡早上而憎恨晚上啊!為了求生存所以就爭著去,為了避危亡所以就逃離,這是同樣的道理啊!希望您不要心懷怨恨。」

孟嘗君聽了,就削去一份記有五百個他所怨恨的人的名單,不再表示要報復了。

307 騙奪叢神的賭徒

應侯(范睢)對秦昭王(公元前 306~前 251 年)說:

「大王聽過恆思這地方有叢神(鄉野林間草叢眾多之處立祀為神)嗎?恆思有個不一良少年,要跟叢賭一博,說:「如我勝叢神,叢就得把神借我三天;如果我輸了,就任憑叢處置。」

於是左手替叢賭,右手替自己賭:結果贏了叢,於是把神借走了。

過了三天,叢去找神,卻要回不來了,邊了五天,業就乾枯了,過了七天,叢就死了。

現在,國家好比是叢,權勢好比是神,都是大王所有的,如果借給他人,

國家不是危險了嗎?叫一百個搬動一個葫蘆瓢,不如叫一個人拿著走來得快;再說要一百個人抬著瓢,瓢一定會破裂。

如今我聽說太后,穰侯專權,又有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等人相助,如果他們沒看上國家這個大瓢(將國家比做瓢)就好,要是看上了,那國家不就像大瓢一般四分五裂了嗎?」

昭王聽了,很害怕,說:「說得好。」

於是廢掉太后,將稷侯等人放逐到關外。

308 甘羅:十二歲的政治天才

甘羅,是甘茂的孫子。

秦國宰相文信侯呂不韋想派張唐去幫助燕國,希望與燕國合攻趙國,以擴充黃河流域一帶的領土。

張唐對呂不韋說:「我曾經幫秦昭王攻打趙國,趙國非常痛恨我,曾懸賞說:「抓到張唐的賞百里的土地。」

如果要我去燕國,一定得經過趙國,我去不了。」

呂不韋很生氣,但並未勉強張唐。

甘羅問說:「君侯為什麼這麼生氣呢?」

呂不韋說:「我親自請張唐去幫燕國,他去不肯去。」

甘羅說:「我可以要他去。」

呂不韋叱責說:「滾吧!我親自去請都不肯了,你有什麼辦法要他去?」

甘羅說「「項七歲就當孔子的老師,而我現在已經十二歲了,君侯可以試試讓我去勸他呀!何必發這麼大的脾氣呢?」

甘羅於是對張唐說:「你的功勞比起武安君(自起),誰大?」

張唐說:「武安君曾經挫辱南方強大的楚國,威鎮北方的趙國、燕國、屢戰屢勝,攻破的城池不計其數,功勞當然比我大。」

甘羅說:「那依你看,應侯在秦國施政,比起文信侯,哪一個比較專權?」

張唐說:「應侯比不上。」

甘羅說:「先生明明知道應侯不如文信侯專權,應該也知道當初應侯想攻打趙國時,武安君作梗,結果一離開咸陽七里路,就死在杜郵的事吧!現在文信侯親自請你去燕國,你卻不肯去,我看你將不得好死。」

張唐說:「聽你的,我這就去。」

張唐出發幾天之後,甘羅對呂不韋說:「借我五輛車,讓我先到趙國為張唐說明。」

呂不韋於是晉見秦始皇;然後派甘羅到趙國。

趙襄王(公元前 244 年)到郊外親自迎接甘羅。

甘羅說:「大王知不知道燕國太子丹被送到秦國當人質?知不知道張唐到燕國去的目的?」

趙王說:「我知道了。」

甘羅說:「燕國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表明燕國不敢欺騙秦國;張唐到燕國,表明秦國不敢欺騙燕國。

秦、燕一旦合作,是想攻打趙國,以擴充黃河流域的領土。

大五不如先給我五座城,用來擴充秦國在黃河流域的領土。

然後秦國送回燕國太子,再與趙國合作,攻打燕國。」

趙王立刻割讓五座城給秦國,秦國也送燕國太子回燕國。

趙國於是攻擊燕國,佔據了上谷一帶三十座城,讓秦國分得其中十分之一的領土。

甘羅回報秦國,秦始皇就封他為上卿,又將當年甘茂所有的田地、房舍

賞給甘羅。

309 趙王不與兩個燕國為敵

趙王,名武臣(陳人,即武信君),有一次由小路出邊境,被燕國將領俘虜,隨即將他囚禁,並要求趙國割讓一半領土以贖回趙王。

趙國屢派使者到燕國,但都被殺。

趙國大將張耳、陳都很擔心。

有一個趙國的僕役來到燕軍營地,對燕國將領說:「先生知道張耳、陳余是怎樣的人嗎?」

燕將說:「賢人。」

僕役說:「先生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嗎?」

燕將說:「想要回趙王。」

僕役笑著說:「先生不知道他們的打算啊!這兩人輔佐趙王,各擁有趙國數十座城,早想自立為王,只有時機不允許了罷了。

如今先生囚禁趙王,表面上他們想要回趙玉,實際上卻希望燕國殺掉趙王,然後瓜分趙國,自為王。

一個趙國都很容易支付燕國了,何況有兩個賢人當趙王,一左一右,借口燕國殺了趙王,出兵攻打燕國,這不是更容易嗎?」

燕將認為有道理,於是釋放了趙王。

310 陳元方:十一歲能說理

漢朝時東元方,十一歲時,伺候袁公,袁公問他:「令尊在太丘施政時,不論遠近,都受讚揚,他是怎麼做的呢?」

元方說:「先你在太丘時,用道德來安一撫強者,用仁義來照顧弱者,民眾安居,久而久之,就更尊敬行父了。」

袁公說:「我當年當鄴令時,做法也是如此。

到底是令尊學我呢?還是我學令尊呢?」

元方:「周公、孔子,不同時代,卻同受讚揚,舉止動作,不論在何處,都是一致的;而周公不是學孔子,孔子也不是學周公。」

311 要找白頭母先找鸚父

三國時東吳,有一次,一群白頭鳥聚集在宮殿。

孫權問臣子說:「這是什麼鳥?」

諸葛元遜(名恪)回答說:「這是白頭翁」

當時張輔自認為是在座資格最老的人,懷疑諸葛元遜在開玩笑,於是說:「諸葛恪在欺騙陛下,我沒聽說有白頭翁這種鳥名。

如果有白頭翁就有白頭母,陛下不仿要他去找白頭母。」

諸葛元遜說:「有一種鳥叫鸚母,卻不見得有鸚父,陛下也不妨要張輔去找鸚父。」

張輔聽了,啞口無言。

312 鍾毓汗如水出,鍾會汁流不出

晉朝時,鍾毓、鍾會兄弟,少年時即有美名,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此事,對他們父親鍾繇說:「帶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吧!」

於是下令召見。

召見時,鍾毓臉出汗,文帝問他:「臉上為什麼出汗呢?」

鍾毓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

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什麼沒有流汗呢?」

鍾會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

313 帝王得一,天下安定

晉武帝(公元 265~290 年)剛登基時,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卜這的結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臣子他們也大驚失色,沒人講得出話來。

侍中裴楷就說了:「我聽古人這麼說:「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

武帝很高興,臣子們歎為觀止。

314 亡國之慟,豈止吳人

晉朝王渾帶兵滅了東吳。

(公元 280 年)當天在建業宮祭天地,以酒灑地,後來喝醉了,問吳國人說:「各位在亡國之後,會不悲傷嗎?」

當時周子隱回答說:「漢朝末年天下分裂,三國鼎立,魏國先滅亡,吳國後滅亡,亡國的悲慟,恐怕不只吳國人才有吧!」

王渾聽了,露出慚愧的臉色。

(王渾以前是魏人)

315 美人何必知姓名

晉朝時郭洗馬來到洛陽,聽歌一妓一唱歌,說:「很好聽。」

石季倫就問他是什麼曲子。

郭洗馬回答說:「不知道。」

石季倫笑著說:「您不知道曲子,怎麼能說好呢?」

郭洗馬回答說:「這就好比見到西施,何必知道姓名,才能說她美呢?」

316 人才沒有固定「產地」

晉朝蔡洪到洛陽就任,當地人間道:「先生剛來洛陽府施政,達官顯要們受命,希望能在各地網羅人才,不論是否偏僻。

先生是吳、楚一帶的南方人,剛剛亡國,請間這種地方有人才可以響應這次的施政措施嗎?」

蔡洪回答說:「夜光寶珠不一定出產在孟津河,手掌大的壁玉也不一定出產在崑崙山,大禹生在東夷,文王生在西羌,所以聖賢出生的地方,不見得是固定的。

以前武王推翻商朝時,曾經將頑民遷到洛陽一帶,各位先生難保不是商朝頑民的後裔啊!」

317 不捕捉,所以不放生

北朝使者李諧來到南朝,梁武帝(公元 50~549 年)陪他到處遊歷,有一次來到放生動物的地方。

梁武帝問他說:「你們國家是否也放生呢?」

李諧回答說:「我們不捕捉,所以也不放生。」

梁武帝聽了,十分慚愧。

318 哪個李膺比較好?

梁朝李膺頗有才華,且口才很好。

梁武帝問他說:「現在的李膺比起漢朝的李膺,誰比較好?」

李膺說:「我認為現在的比較好。

漢朝的李膺,在昏庸的桓帝、靈帝時當官;而現在的李膺是在服待像唐堯、虞舜一般的國君。」

大家聽了都打從心裡佩服。

319 帝王命非比尋常

南齊(公元 479~502 年)時魏寧因為擅長算命,被請去當宮廷的上賓。

有一次國君將自己蛇年生的生辰年月日,假裝是別人的生辰八字,拿去問魏寧。

魏寧說:「此人一大富大貴,但今年必死。」

國君聽了,大吃一驚,說:「這是我的八字。」

魏寧才轉口慢慢地說:「如果是帝王的生辰八字,自然與臣子不同。」

320 比孔夫子還會當老師

唐朝時張後裔,本業住在并州,唐太宗(公元 627~649 年)曾經向他學過《春秋》。

後來太宗召見,請他吃飯,談到以住求學的事,很悠閒地問道:「你看現在我這個當學生的怎樣?」

張後裔回答說:「古時候孔子帶了三千個學生,沒有一個當上子、男的爵位。

而我輔佐一個人,就當上萬乘之主,我想我的功勞,比至聖先師孔子還高呢!」

太宗聽了,很高興。

321 水中見屈原

唐朝高崔鬼,是客雜樂的樂官,有一次唐太宗叫人把他的頭按在水裡,過了一陣子,才讓他探出頭來。

太宗問他說:「在水裡看到什麼了?」

高崔嵬回答說:「看到三閭大夫屈原對我說:「我是遇到無道昏君楚懷王,才跳汩羅江自一殺,而你遇到的是聖明君主,怎麼也來了?」

太宗聽了大笑。

322 今佛不拜古佛

宋太祖(公元 960~976 年)剛到相國寺時,來到佛像前燒香,問說要不要拜佛?

廟裡負責招待的僧人說:「不必拜。」

太祖問為什麼。

這僧人說:「現在的佛不必拜過去的佛。」

這位負責招待的憎人讀過不少書,口才很好,講起話雖然像是民間雜劇演員,但恰能迎一合皇帝的心意,所以太祖也就含笑點頭。

而往後皇帝入廟不必拜佛也就成為固定的制度,一般的文化也認為相當得體。

323 上古賢人何書可讀?

宋朝王安石剛當宰相時,表現得十分驕傲,在廟廷上目中無人。

有一天,實施新法,生氣地看著其他官員,說:「這些人都不讀書。

這時,只有副宰相趙請簡反駁說:「先生失言了,像上古時的皋、夔、稷、契這些賢人,又有什麼書可以讀?」

王安石聽了,啞口無言。

分類:古代兵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經世奇謀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