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世奇謀
第五章 隨機應變(應猝類)
第五章隨機應變(應猝類)
〔開宗明義〕事變的發生,往往如急雷驚電一般,快得令人措手不及,如果不是平常就修養久,少有不茫然驚惶、不知所措的。
只有頭腦聰明、反應敏銳的人,才能夠發揮個人的機智,在頃刻之間對應不失;所以面臨瞬息萬變的局勢時,都能履險如夷。
135 劉邦傷胸摸腳
項羽對劉邦說:「喧擾爭鬥幾年,只是因為我們兩人關係,希望和劉邦決一勝負,不要為了我們,苦了天下的父子百姓。」
劉邦說:「我寧可鬥智,不願鬥力。」
於是就數說項羽的十條大罪。
項羽大怒,此時弓隊的伏兵放冷箭射劉邦,傷了劉邦胸部,劉邦卻摸一著腳著:「敵人射中我的腳趾。」
(前賢解說:因初射中胸部不知疼痛,所以俯身摸腳趾。
)
當時楚兵強大,漢軍弱勢,如果直接說傷到胸部,恐怕軍隊士氣會受到影響。
開國的帝王,雖然在倉卒緊急的情況下遇到危難,他們的智慧也表現得跟平常人不同。
136 李廣下馬解鞍退匈奴
漢朝李廣,曾經率領百餘位騎兵外出打獵,匈奴忽然來了,李廣於是命令士兵下馬並卸下馬鞍,匈奴懷疑有伏兵,因而離去。
137 曹一操一望梅止渴
魏武帝曹一操一曾在行軍中,走離了水源,全軍士兵都口渴異常。
曹一操一於是下令說:「前頭有座大梅林,梅子很多很大,而且甘甘酸酸的,可以解渴。」
士兵聽了之後,都流口水了,藉著這樣的激誘,使得軍隊再找到水源。
138 張遼以靜制擾
三國時代張遼(公元 171~220 年)曾駐兵長社,當時軍中有人準備造反,趁夜裡製造驚慌動亂,一起火,全軍為之紛擾。
張遼對左右的人說:「不要妄動,一定不會全營的會都造反,必然只有少數要作亂的人想借此擾亂人心罷了。」
於是下令說:「不造反的人安靜的坐下。」
張遼就帶領親信兵士數十人,站在營陣當中。
過了一段時間,就抓到首謀的人,把他們殺了,全軍終卒安定下來。
139 顧琛答問機警
南朝宋文帝派遣劉彥之攻打河南,結果一敗塗地,士兵紛紛丟棄兵甲,軍庫因此變得空虛。
一次,文帝舉辦宴會時,有一位歸化的人在座,文帝問庫部郎顧琛府庫中兵仗尚有多少?顧琛就詭稱說有十萬之多,至於舊庫中的兵仗則守秘,不說有多少。
文帝在問了之後,正後悔失言,幸好有顧琛如此作答,內心甚為高興。
140 庾杲之智答皇帝問謚
南朝齊武帝蕭道成曾對群臣說:「我以後應該加什麼樣的謚號?」
當時眾人不知怎麼回答。
王凌儉因此示意瘐杲之答話。
瘐杲之說:「陛下壽比南山,可與日月爭輝。
千年以後,哪裡是臣下能夠輕易度量的呢?」
當時在場的人無不讚美他的應答。
141 趕搭馬槽退敵軍
獨孤永業,字世基,北齊後主武平年間為河陽道行台洛州刺史。
當時北周武帝宇文邕親自攻打金墉。
永業率兵抵抗,並問道:「是哪位達官貴人,要做什麼行動?」
北周人回答說:「至尊親自駕到,主人為何不出來看看客人?」
永業說:「客人來勢洶洶,所以不出來看。」
於是連夜下令搭建二千個馬槽。
北周人聽到之後,以為大軍將到,於是撤離。
142 庾域「滿倉計」安定人心
六朝時代人庾域,字司大,年少時沉靜寡言,在鄉里中人都認識他。
他擔任華陽太守時,北魏軍隊圍攻南鄭,州內糧食匱乏,因而憂慮民心散亂,庚域於是將州中數十處空倉親手一一加上封條,同時指示將士說:「這裡面的糧食都是滿滿的,足夠支持兩年,只要堅守城池即可退敵。」
上下人心因此安定下來。
敵軍退卻之後,庚域即因為功績卓越被命為羽林監。
143 顏真卿藏首級安定人心
顏真卿,字清臣,唐玄宗時官任平原太守,當時安祿山已攻下洛陽,就派遣段子光帶著李憕、盧奕、蔣靖三人的首級繞行河北,想使人心驚恐。
顏真卿擔心眾人驚怕,就騙諸將說:「我一向認得李憕等人,這些首級都不是他們的。」
於是殺了段子光,將李憕等三人的首級藏起來。
過些時日,才結草將頭顱連上軀體,裝進棺木下葬,並設神位祭拜。
144 裴度失印不驚
唐朝裴度擔任中書令的時候,一天突然有人報告說官印掉了,裴度不發一語。
不久,又報告說依舊在原來的地方找到,裴度也沒高興的樣子。
有人問他,他答說:「中書官印掉了,頂多只是掌理文書的官吏,偷去印文書罷了。
如果急著找回來,那麼他們會把它丟到水裡或用火燒了;慢著來,那麼他們就會送回原處。」
大家都很欽服他的器量見識。
145 李石以靜鎮動
李石,字中玉,唐文宗時被拔擢為中書門下平章事。
有宦官從邊城回來,騎馬進入金光門,造謠說軍隊書要攻打進來了,使得京城一時人人喧亂,四處逃匿,煙塵瀰漫,上下百官甚至來不及著裝,胡亂穿上襪子就騎馬逃了,朝廷中各部的大官也相繼遁逃。
鄭罩當時任宰相,也準備離開。
李石勸說:「事情如何演變無法預知,最好坐鎮朝中,等待大勢穩定,要是宰相走了,那麼京城必然更加混亂。
若是變亂不測,縱使逃了,又能跑到哪裡?你的作為,人人都在看著,不可隨便。」
因此,鄭覃更加意的處理文書,就如平常一般。
市井間的一些無賴觀望著南關一帶的情勢,暗中持兵器等待變亂。
不久,情勢終於安定下來。
當時若不是李石鎮住,局勢幾乎就難以收拾。
146 假造聖旨安民心
李崧,自幼聰敏,以善寫文章著名,後唐樁宗(李存助)時,任鎮州參軍。
同光三年(公元 925 年),莊宗命魏王李繼岌任行營都統,樞密使郭崇韜任行營都招討使,李崧任書記,大舉攻伐前蜀(十國之一)。
前蜀平定後,劉皇后聽信宦官讒言,由京師暗中派人到蜀地,教唆李繼岌殺郭崇韜。
李繼岌得皇后密令,召入郭崇韜,以鐵錐擊碎他的頭顱。
郭崇韜一死,蜀地頓時人心惶惶,大有再度叛變之勢。
李崧於是晉見李繼岌,質問他:「魏王為什麼作出這麼危險的舉動呢?今天我們軍隊遠征五千里,沒有隻字片語的詔書,就擊殺朝廷大臣,動搖蜀地人心,這不是自招禍亂嗎?」
李繼岌說:「我也很後悔,現在怎麼辦呢?」
李崧於是如集了三、四名書吏秘密商議,連夜以黃紙做成假詔書,於隔天一早公開告示諸軍,人心才逐漸平息。
147 馮道單腳幽和凝一默
五代時,馮道與和凝同在中書省,一天和凝問馮道說:「先生新買的靴子多少錢?」
馮道舉起右腳給和凝看,說:「九百元。」
和凝一性一情急躁器量又小,聽了馬上回頭對下官說:「我的靴子何必要用到一千八?」
想要責賣罵道,馮道又慢慢的抬起左腳,說:「這也九百。」
和凝的怒意才消解了。
148 范延無以靜闢謠
後唐明宗生病,無法處理朝政,京城中謠言四起,有人於是逃往深山幽谷,或暫時藏匿在軍營裡,官吏都無法禁止。
當時范延光擔任樞密使,有人就勸他用嚴刑重法來管理百姓。
范延光說:「制動要以靜,對待這樣的事情,最好再等待一些時候。」
不久,明宗的病情稍微好轉,京城也就安定了。
149 張乖崖跟著高呼萬歲
張乖崖,宋太祖時為成都太守,當時天下初定,戰火方熄,人心惶惶不安。
一天集合軍隊大校閱,張乖崖才出現在校閱場,眾人就對他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張乖崖就下馬,向著東北天子所在的方向,也高呼三聲萬歲,隨後上馬繼續前行,眾人因此不敢再喧鬧。
韓魏公(韓琦)聽到此事之後說:「在那樣的情況下,我也不敢處理。」
150 仗打專副儆士兵
王德用,宋太宗時在定州,一天倉庫供一應軍糧,軍士因為所給的米有點黑,就大聲喧嚷騷亂。
監守官害怕,逃去躲起來。
有四位士兵因為米黑來見王德用。
王德用說:「你們隨我親自到倉庫中去一趟。」
於是就到倉庫,召來專副,責問說:「昨日我不是命你共給兩分黑米,八分白米嗎?」
隨著喊待從杖打專副。
又對那四位士兵叫道:「黑米也是公家的東西,不配給你難道應該丟掉嗎?你們為什麼敢如此的喧鬧,還想自己決定配什麼?」
士兵一聽,嚇得全身冒汗,一拜再拜,王德用這才放過他們,整個倉庫就恢復平靜了。
151 丁謂殺死辦嚇船夫
宋真宗時,契丹侵犯河北地區,真宗親至澶淵,任命丁謂主持鄭州政務,兼齊、濮等州的安一撫使。
因為契丹已經深入國境,百姓驚恐紛亂,爭相趕往湯劉渡,希望渡河避難,但是渡船人卻趁機要求更多的錢財,又不按正常情況擺渡。
丁謂於是押了犯死罪的因犯,騙說是船夫,就在河上將他斬了,船夫人
人心懼,百姓因此得以完全渡河。
152 不發鐵錢有妙招
宋朝文彥博主持永興軍政時,起居舍人名叫,百湜縣(在陝西境內)人,曾上書建言陝西一帶鐵錢,使用起來對百姓不方便,請求廢除鐵錢。
朝廷雖然不採納,他家鄉的人都知道了,紛紛用鐵錢買東西,而賣的人卻不肯接受,長安因此亂了起來,民間大部分都關店休市。
官吏建議加以禁止,文彥博說:「這樣只有讓地方更加紛擾。」
於是找來絲絹行的人,將自己家中數百匹的縑帛拿出,請他們賣,並說:「賣出的價錢,一律收取鐵錢,不要用銅錢。」
因此民眾知道鐵錢並未廢行,市場就回復平靜了。
153 曹皇后剪髮驗功
宋仁宗慶歷八年(公元 1048 年)閏正月,仁宗準備於元月十五日再張燈結采慶祝,慈聖光獻曹皇后加以勸諫制止。
十五日過後第三天,幾位待衛兵士作亂,夜裡穿越房舍,到仁宗的寢殿敲門,此時曹後正服待仁宗,知道變亂發生,馬上起來,皇上想出去,皇后即刻關上閣門,擁著皇上,不讓他出去,並很快的召喚都知王守忠,命他帶兵進來。
此時叛賊殺傷了宮裡的嬸妃以及太子,連皇上皇后都清楚的聽到作亂殺人的聲音,而宦官竟以一乳一母處罰小女孩來欺騙。
皇后於是叱責他說:「叛賊就在附近作亂殺人,你還敢隨便欺騙?」
皇后預測叛賊一定會放火,暗中拿水跟在他們後面;果然叛賊拿著火把到處燒簾子,還好有水,得以即刻滅火。
當天晚上,所派遣驅使的宦官僕侍,皇后都親手剪去他們的頭髮,並明白的告訴他們說:「明於行賞,就以頭髮作為證據。」
所以每個人都拼了一性一命,全力完成任務,因此叛賊很快的就被消滅了。
154 呂夷簡遲到有理
宋仁宗久病無法上朝處理朝政,一天,病情大為好轉,很想見宰相,於是在便殿裡,宣召宰相呂許公(夷簡)。
呂夷簡接到詔命,過了好些時候才前往。
當時宰相贊公獲命之後,很快就趕到,而呂夷簡依然自在的慢慢前往。
見到仁宗之後,仁宗就說:「久病才剛有起色,很高興和你們見一面,為什麼還這樣慢慢的來呢?」
呂夷簡從容的上奏說:「陛下一身一體違和,天下百姓,朝廷內外,都非常憂慮;而今突然召見左右近臣,如果臣下等人急速奔馳進宮,恐怕驚動內外啊!」
皇上因此認為呂夷簡的作為非常符合宰相的身份。
155 韓琦力促急號太子
宋英宗剛崩逝,緊急召請太子,太子還沒到達,英宗手指又能活動了。
曾公亮一時大為驚愕,趕快通知韓魏公(韓琦),想暫時不要召請太子。
韓琦拒絕他說,「先帝如果死而復生,已是太上皇了,更要盡快召請太子。」
可見朝琦是多麼能夠通權達變。
156 杜黃裳先發軍餉
宋朝時要供給兩川軍士緡錢,當時詔書只下達西川,東川並未領受到,東川上下軍士因此大為憤怒,甚至想起而作亂。
杜黃裳於是對主事者說:「朝廷怎麼可能忘了東川呢?大概記號書被留置拖延了。」
同時立即打開州郡的公庫,將錢發放給軍士,數目完全比照西川,眾人才因此安定下來。
157 敬忠義報曉止叛
全國人敬忠義,跟隨完顏宗弼渡過淮水,攻打壽州、廣州等地。
完顏宗弼稱讚他說:「這人英勇才略超乎常人,是將帥的人才。」
金熙宗皇統四年(公元 1144 年),敬忠義受封為博州防禦使,公事之餘,學習女真文字,以及古代的算學,大約一個多月的時間便完全通曉。
在州郡任內,從不從事一些打獵宴樂遊冶的事,一切都以自己的職務為首要,所以郡中的各項政事都極上軌道。
有一天晚上,夜黑風高,獄中的因徒計劃鬧房越獄,危急之下,手下的將校尉守都非常的惶恐驚怕,不知如何處置;敬忠義依然從容不迫,只是命守更的吏士打鼓吹角,因徒以為天將亮了,不敢逃出,只好安分的回到牢房去。
等到敬忠義官職屆滿,郡中的百姓上朝請求留任,朝廷就下詔從民所請。
158 拿錢借瓦,宮殿無缺
宋高宗南渡後,朝廷文武百官停駐臨安,於是規劃改建原有的宮廷專屬林園為臨時辦公處。
結果,才建成一座宮殿,還缺屋瓦,卻碰上下雨,郡守與上下屬官都非常的擔憂。
忽然一位官吏說:「多派一些兵士,拿著鐵鏹(錢貫)分別到各處的關、廂、鋪、店,去租借一些屋簷上的瓦,等到一月半月,新瓦送到之後,再如數償還。」
郡守與屬官聽到,覺得有道理,照著辦理,於是很輕易的將宮殿缺瓦的問題解決了。
159 五錢折半誘出現錢
宋朝時,京城忽然缺現錢,街市間人心惶惶。
有位官員,趕忙找了一位理髮師幫他梳理頭髮,並且將五錢折半當二錢用,來賞給理髮師,同時對他說:「這種錢在幾天以內,朝廷會下旨不再使用,你得及早用了。」
理髮師親耳聽到朝廷的旨意,便對外人說了,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不出三日,京城的現錢一下子都出來了。
160 黃炳買飯打勝仗
宋理守嘉熙年間,峒丁造反。
黃安宰、黃炳集聚兵員加以守備。
有一天五更的時候,發佈盜寇來襲的警報,二黃就派巡尉率兵迎戰敵人。
眾人都說:「肚子空空的。」
黃炳說:「你們快出發吧!飯很快就送到了。」
隨即便率吏役帶著竹蔑木桶,沿街對眾人說:「知縣買飯。」
當時家家戶戶正作好早飯,都有熱飯熱水,多付給一些價錢,很快的就夠送往戰場,戰士都飽餐一頓,一戰下來,輕易的就打敗敵人。
161 趙從善不怕宦宮刁難
宋朝趙從善擔任京尹的時候,內廷宦官想為難他,下條子要他準備三百張祭祀用的紅漆桌,並要求一天之內辦妥。
趙從善於是命令下屬到酒樓茶館,借取桌子,洗刷乾淨,糊上白紙,再用紅漆漆上。
宦官又為難他說,內廷兩宮要到景園聚會,要求供給三千支火炬。
趙從善即刻下令將各遊藝場所、會館中蘆葦做的蓆子取來,並且用油脂灌實,倦成火把把綁起來,再用繩子繫在路邊松樹上,一點起火來,沿路通明,如同白天一般。
162 汪德臣系舟做橋
汪德臣,字舜輔,元憲宗時受封為鞏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元帥。
憲宗征略西蜀的時候,到了嘉陵江與白水交會的地方,水勢極為洶湧湍急。
憲宗問說:「要多少船隻才可讓大軍渡何?」
汪德臣說:「大軍上百萬之多,不能停留、拖延太久,應當另想辦法。」
於是,就派人將船聯繫起來,做為橋樑,一個晚上就完成了,人走在上頭,就如在平坦在路上一樣。
憲宗望著左右的待臣說:「汪德臣不隨便說話,說了一定做到,賜白金三十斤。」
於是下令刻石紀載他的功績。
163 顧大司寇拿布換民衣
明朝顧大司寇在開州當太守時,江彬隨皇帝到南方巡幸,所經之處,都設計要地方厚禮饋贈。
到了開州也想出計要給顧司寇難堪。
當時隨駕人員三千多,江彬卻下令要有六千件衣服犒賞軍隊,並且要求立刻辦理,想要顧為難。
顧大司寇答應了,就即刻通告拿三千匹布,沿街挨戶向民家換取。
每一匹布換取兩件衣服,天色未晚,衣服已經辦妥了,連江彬都歎服不已。
164 張瀚指玉為石解友圍
武陵張塚宰瀚(明朝萬曆初年為吏部尚書),和大理寺卿陳某,拜見一位直指。
當時陳某因兩次循例進陞官階,於是私下繫了玉帶。
直指見了很驚訝的問說:「公何時受賜玉帶?」
陳某當下侷促不安,不知如何作答。
張瀚笑著說:「這不過是大理石罷了。」
165 為百姓藏資料
明朝人劉大夏(忠宣公)掌理庫部時,一天,皇帝要索取三保太監下西洋有關的文冊資料,忠宣公趕緊到庫房裡面,把這些資料藏起來。
等到大司馬前來索取,已找不到了,這件事就如此作罷。
過了一段時間,大司馬知道此事,非常佩服忠宣公的遠見。
因為假使找到了這些資料,而再來一次下西洋,那勞民傷財的狀況,就很難想像了。
分類:古代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