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講記》十四、詩與修辭:修辭的方法有許多,這裡我們只能就一些常用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江南講記》十四、詩與修辭

江南講記

十四、詩與修辭

要使詩歌的語言華美,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需要適當地使用一些修辭方法。

修辭的方法有許多,這裡我們只能就一些常用的方法加以簡單的介紹。

1、比和興

《周禮》說:比者比方於物也,興者托事於物。

《文心雕龍》中說:比顯而興隱。

比如「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和「柳(葉)」是比喻的詞,「面」和「眉」是被比的東西,所以比喻是很明顯的。

興是暗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雎鳩來起興,暗比淑女具有雎鳩一樣貞潔的品德,這樣的暗比,隱而不顯。

但有的時候比和興是混在一起不好加以區分的,比如韓愈《青青水中蒲》中「青青水中蒲,下有一雙魚。

君今上隴去,我在誰與居?」

這裡既有比,又有興,混在一起,難以具體區分。

詩詞中的比喻有多種方法。

「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是用詞來直接比。

「憂端齊終南」(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用「齊終南」這樣的詞組來比「憂端」。

「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

(釋無可《秋寄從兄島》)用雨聲來比落葉聲,採用了錯覺的手法。

「微一陽一下喬木,遠燒入秋山」(馬戴《落日悵望》)用火來比喻微一陽一,是通過形象來比喻。

文章中也經常需要比喻,但與詩裡的比喻不同。

文中的比喻只要說明道理就可以了,詩中的比喻卻要顧及到形象的需要。

比如「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蘇軾《王復秀才所居雙檜》)用檜的直而無曲來比喻秀才的性格,是通過形象,而文中的比喻就沒有這樣複雜。

有的時候,比喻裡還含有一定的寓意。

有的時候,詩中的比喻是通過一組事物來比喻同一個事物,以增加感染力。

有的時候,比喻有「異用」。

「詩似冰壺徹底清」(韋應物《贈王侍御》)用冰壺來比喻詩的徹底清,是褒喻。

同樣是冰壺,「冰壺見底未為清」就是貶喻了。

因此,比喻具有二柄。

詠物詩中,同一個事物,比如竹子,有人讚美,有人諷刺,就是各持比喻之一柄。

有的時候,比喻要轉一個彎子,造成曲喻的效果。

比如「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李商隱《天涯》)。

假設鶯啼有淚,淚濕高處的花瓣。

「銀浦流雲學水聲」(李賀《天上謠》)由流雲想到流水,由流水聲想像流雲亦有聲,想像很美。

在這裡視覺和聽覺已經相通了,也是通感。

2、通感

通感是把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溝通起來,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

林逋的《山園小梅》中「暗香浮動月黃昏」把嗅覺和視覺連在一起。

楊萬里《懷古堂前小梅漸開》「真香亦不在須端」把意覺(真)和嗅覺連在一起。

李白《與史中郎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黃鶴樓中吹玉笛,一江一 城五月落梅花。」

梅花本來是指梅花落,是一首曲子。

玉笛所吹的曲子是梅花落,本來是一種比較淒慘的調子。

這裡由曲子的名稱聯想到梅花,再由梅花的白色想到雪花,由雪花想到寒冷,最終達到一種淒冷的效果。

這裡不僅包含了曲喻、通感,還包含了雙關。

3、誇張

杜甫詩《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是誇張。

李白《蜀道難》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是誇張。

他的《勞勞亭》中說「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由柳條想到折柳送別的景象,說春風憐人,不使柳條生青而阻止人間的送別,不僅委婉,也是誇張。

4、擬人

在景物描寫或者詠物的時候,經常把被描寫的對象擬人化。

張泌的《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這裡的月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但在詩人的筆下不僅有了感情,還在為離人照落花。

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裡的敬亭山和作者相看不厭,山也被人格化了。

5、襯托

描寫事物的時候,不正面寫事物的形象,卻寫事物的影子,叫取影,也叫襯托。

寫人物的時候,不正面寫人物本身,卻寫人物的穿著打扮,以暗寫人物的身份、地位,也是襯托。

王昌齡《青一樓 曲其一》「白馬金鞍隨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揚。

樓頭少一婦 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

本身要寫少一婦 的丈夫,卻不正面描寫,先寫白馬金鞍,再寫隨武皇,再寫旌旗十萬,以襯托男主人公的身份高。

後面寫少一婦 的心態和形體動作,可以想見少一婦 當時的得意心情,也是為了烘托丈夫的地位和聲勢。

襯托有反襯和陪襯。

杜牧寫《息夫人》,「脈脈無言幾度春」是因為「可憐金谷墜樓人」,就是用綠珠反襯。

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一江一 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前面寫秋景之哀,後面寫悲秋多病,以哀襯托哀,就是典型的陪襯手法。

6、反說

當代青年詩人邵亮有一首絕句寫《頤和園石舫》「國祚姑從天數談,千金難買一時歡。

總能留待後人賞,勝如威海作沉船。」

當年慈嬉挪用海軍軍費建頤和園,石舫成了鐵的見證。

但海軍全軍覆沒了,石舫至今還在,作者說「勝如威海作沉船」,就是正話反說的典型例子。

7、對偶

律詩中要求中間兩聯相對,叫對仗。

不光律詩中有對句,其它體裁中也有對仗或者對偶。

對偶有很多種形式。

有扇面對,又叫隔句對,如「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

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

這裡就一和三相對,二和四相對。

有借對,如「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

雞和楊本來也可以對,但不夠工。

楊和羊同音,諧音一借,就工整了。

有就句對者,又叫當句有對。

如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兩句的前四個字都是當句自對。

筆者的《秋興一》「應憐心字成囚字,休認源頭是盡頭」也是當句對。

就對的方式來說,還有流水對、正對、反對之分。

流水對就是出句講原因,對句講結果。

或出句講開頭,對句講結尾。

兩句連貫而下,像是一句。

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就是由兩個流水對組成。

前一聯是一個立體的畫面,後面連起來講一個道理,又都是對仗。

筆者在《文森兄命賦二蕭韻有感網絡詩壇之盛》中「敢教巴比塔,來對浙一江一 潮」也是一個流水對。

正對是並列的事物相對,這樣的對子最多。

反對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襯,不僅對仗,還有對比的效果。

所以說,正對為次,反對為佳。

「雲邊雁斷一胡一 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台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一溫一 庭筠的《蘇武廟》)前一聯是正對,後一聯就是反對。

8、互文和互體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其實是秦時漢時的明月,秦時漢時的關,在詩中為了省略和一精一簡,就這樣說了,這就是互文。

互體是上文說出的話裡含有下文需要的字,下文說出的話裡含有上文需要的字。

讀詩的時候,要根據上下文互相體會。

比如杜甫《狂夫》「風含翠筱娟娟淨,雨裛紅蕖冉冉香。」

上句裡也包括雨,下句裡也包括風。

9、雙關和諧音

詩中經常有雙關的句子。

比如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就是典型的雙關。

有時候可以利用字的諧音來表達字面以外的意思,如劉甲夫的《刨子》「鐵骨錚錚塵暗生,閒時豈作等閒鳴。

一朝俊傑運雙臂,敢向人間抱不平。」

這裡懷抱的抱就和刨子的抱諧音,起到同樣的效果,還不犯題面。

10、用典

用典又叫用事。

為了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最多的內容,有時就不得不用典故。

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四句四典,包含意義甚廣,就是用典的特例。

用典是為了表達,不是為了顯示作者的才學,不能為用典而用典。

用典應盡量取熟的,避免生澀,不要人為地給讀者製造障礙。

用典要有深意,有寄托。

可用可不用時,以不用為上。

用典渾若未用,化典無痕才是至高境界。

李商隱在《賈生》裡用賈誼的故事是有寄托的,所以用的就有意義。

用典有高下之分。

用典留有痕跡,不能說不好,但不渾然。

李商隱《昨夜》中「但惜流塵暗燭房。」

暗用潘岳《悼亡詩》「床 空委清塵」的典,如鹽入水中,不見鹽而有味。

李白《宮中行樂詞》「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寫歌女,用神女做比,化宋玉《高唐賦》的典,因神女「朝為行雲」,這裡化行雲為彩雲,可謂無痕。

懂典故的人,可以深入理解。

不懂典故的人,也可以讀的懂。

而只懂得堆砌典故的人,是為知典而不知詩。

除上述以外,還有諸多修辭的手法,如假借、指代、排比、頂真等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江南講記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