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一:【原文】張衡《南都賦》曰1:其川瀆則滍、澧、藥、濜2,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三十一

水經注

卷三十一

水經注 滍水、淯水、隱水、灈水、親水、尺水、溳水

【原文】

張衡《南都賦》曰1:其川瀆則滍、澧、藥、濜2,發源巖穴,布濩漫汗3,漭沆洋溢4,總括急趣5,箭馳風疾者也。

滍水又歷太和川6,東逕小和川,又東,一溫一 泉水7注之。

水出北山阜,七源奇發8,炎熱特甚。

闞駰9曰:縣有湯水十,可以療疾。

湯側又有寒泉焉,地勢不殊,而炎涼異致,雖隆火盛日,肅若冰谷矣。

渾流同溪,南注滍水。

【註釋】

1張衡:字平子,南一陽一西鄂(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人,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渾天儀。

南都:南一陽一郡治宛(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川瀆(du):泛指河流。

滍(zhi):古水名,今稱沙河,穎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伏牛山與外方山之間,東流經漯河市注入穎河,稱為沙穎河。

澧(lǐ):即澧水,源出河南省桐柏縣西南,入唐河。

藥(yao):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泌(bi)一陽一縣境內。

濜(jin):古水名,在今湖北省棗一陽一市境內。

3布濩(huo):遍佈。

漫汗:廣大的樣子。

4漭沆(mǎnɡ hanɡ):水廣闊無垠的樣子。

洋溢:漫溢散流。

5總括:總納,容納。

急趣:急流。

6太和川:及下句的「小和川」,在今河南省魯山縣境。

7一溫一 泉水:在今河南省魯山縣西。

8奇發:異發,在不同的地方發源。

9闞駰(kan yīn):字玄一陰一,北涼時敦煌(今甘肅省敦煌市)人。

十湯水:熱水,這裡指一溫一 泉。

不殊:不同。

炎涼:冷暖。

異致:不同狀態。

隆火盛日:炎熱似火的日子。

肅:肅殺,一陰一森。

渾流:一交一 匯的河流。

同:匯合。

【譯文】

張衡《南都賦》說:那地方的水有滍、澧、藥、濜,發源於巖穴之間,分佈地區很廣,河闊水盛,匯成巨流,湍急奔騰,勢如疾風飛箭。

滍水又流過太和川,東經小和川,又東流,有一溫一 泉水注入。

一溫一 泉水出自北山阜,七道山泉在不同的地方發源,熱不可擋。

闞駰說:縣裡有一溫一 泉,可以治病。

一溫一 泉旁邊又有寒泉,地勢並無不同,而一熱一冷卻迥然各異,雖然在赤日炎炎的酷暑,卻寒氣森然,有如冰谷一般。

二泉混合同流於一溪,南流注入滍水。

【原文】

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塚1,塚前有碑,基西枕2岡城,開四門,門有兩石獸,墳傾墓毀,碑獸淪移3。

人有掘出一獸,猶全不破,甚高壯,頭去地減一丈許4,作制甚工5,左膊上刻作「辟邪6」字,門表塹上起石橋7,歷時不毀。

其碑云:六帝四後,是諮是諏8。

蓋仕自安帝,沒於桓後9。

於時閽閹擅權十,五侯暴世,割剝公私,以事生死。

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頌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許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萬古,祗彰誚辱。

嗚呼,愚亦甚矣!

【註釋】

1中常侍:秦置,漢因之,兼用士人,無常員,多以為加官,得出入禁中。

長樂太僕:太后宮官,主馭宦者為之,秩二千石。

州苞:人名,《後漢書》作「州輔」。

2枕:靠近,接近。

3淪:陷入地中。

移:挪動。

4去:距離。

減:大約。

許:左右。

5作制:形狀,形制。

甚工:非常一精一妙。

6辟邪:古代傳說中能辟御妖邪的神獸,似鹿而長尾,有兩角。

7表:外。

塹(qian):同「塹」,坑,壕溝。

8諮(zī):同「咨」,跟別人商量。

諏(zōu):商量,咨詢。

9桓後:東漢皇帝劉志。

後:皇帝。

十閽閹(hūn yān):宦官。

擅權:專權。

五侯:漢桓帝時同時封侯的五人:新豐侯單超、武原侯徐璜、上蔡侯左倌(ɡuan)、東武一陽一侯具瑗、汝一陽一侯唐衡。

暴世:肆虐於世。

割剝:侵奪,殘害。

封:加封,分封。

表:表彰,彰顯。

自非:如果不是。

此徒:這類人。

許:如此,這般。

祗(zhǐ):僅僅。

彰:顯示,顯現。

誚辱(qiao rǔ):嘲諷恥辱。

【譯文】

水南有漢中常侍長樂太僕吉成侯州苞墓,墓前還留有墓碑的基座,西邊靠著岡城,開了四座門,門口有兩頭石獸,墓已坍毀,墓碑和石獸也已沉埋或移動了。

有人曾掘出一頭石獸,還完好無損,樣子十分高大,頭部離地大約一丈,雕得十分一精一致。

石獸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樣。

墓門外壕塹上建了石橋,歷久未曾毀壞。

墓碑上說: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來咨詢,聽取意見。

從安帝時開始任職,到桓後時亡故。

當時宦官專權,五侯凌虐百姓,掠奪公私財物來滿足生前或死後的貪慾。

封侯為的是表彰有德,立碑是頌揚有功,如果不是這樣的人,又哪裡用得著這樣做?這樣的墓碑與其千載長存,倒不如早點毀掉的好。

州苞墓保存到千秋萬代,只不過更顯得可笑可恥罷了。

啊,真也太愚蠢了!

【原文】

朝水1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2。

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

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3取其陂。

故諺曰:陂汪汪4,下田良,樊子失業5庾公昌。

昔在晉世,杜預繼信臣之業6,復六門陂7,遏8六門之水,下結9二十九陂,諸陂散流,鹹入朝水。

事見《六門碑》。

六門既陂十,諸陂遂斷。

【註釋】

1朝水:今名刁河,源出河南省內鄉縣西北,流經一鄧一 州市、新野縣入於白河。

2樊氏陂:在今河南省新野縣西北。

3庾氏:當時南一陽一望族。

4汪汪:水深廣的樣子。

5失業:失去產業。

6杜預:西晉文學家,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信臣:即邵(shao)信臣,《漢書》作召信臣,字翁卿,九一江一 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

7復:復興。

六門陂:故址在今河南省一鄧一 州市西。

8遏:約束,阻攔。

9結:聚結,聚集。

十陂(bēi):聚集成塘堰。

【譯文】

朝水又向東南流,分成兩條,一條向東北分流,成為樊氏陂。

這片陂塘東西長十里,南北寬五里,民間稱為凡亭陂。

陂東有樊氏故居,樊氏滅絕後,庾氏取得他們的陂塘。

所以民諺說:陂塘一片汪洋,下邊土肥田良,樊子丟了產業,庾公於是興旺。

從前在晉時,杜預繼承了信臣的產業,恢復了六門陂,他堵住六門的水,在下游積瀦成二十九個陂塘,這些陂塘的水分散流洩,都注入朝水。

此事見於《六門碑》的記載。

六門築塘之後,諸陂就都斷水了。

【原文】

溳水出縣東南大洪山1。

山在隨郡之西南、竟陵之東北2,盤基3所跨,廣圓4百餘里。

峰曰懸鉤,處平原眾阜之中,為諸嶺之秀5。

山下有石門,夾鄣層峻6,巖高皆數百許仞7。

入石門,又得鐘乳8穴,穴上素崖9壁立,非人跡所及。

穴中多鐘乳,凝膏十下垂,望齊冰雪,微津細液,滴瀝不斷。

幽穴潛遠,行者不極窮深,以穴內常有風熱,無能經久故也。

【註釋】

1溳(yun)水:今仍稱溳水,發源於湖北北部大洪山,在劉家隔附近匯合北河,在新溝注入漢一江一 。

大洪山:在今湖北省隨州市西南,接京山縣界。

2隨郡:古郡名,南相齊置,治今湖北省隨州市。

竟陵:古郡名,西晉置,治今湖北省鍾祥市。

3盤基:盤踞的山基。

4廣圓:指面積。

5秀:高聳,挺拔。

6夾鄣:兩邊相對的山崖。

層峻:高峻。

7仞:古時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8鐘乳:溶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與石筍上下相對,由碳酸鈣逐漸從水溶液中析出積聚而成。

也叫石鐘乳。

9素崖:無草木覆被的山崖。

十凝膏:凝固的石膏。

微津細液:纖細的水流。

潛遠:深邃。

不極窮深:達不到深洞的盡頭。

風熱:熱風。

【譯文】

溳水發源於蔡一陽一縣東南的大洪山。

大洪山在隨郡的西南、竟陵的東北,山腳盤踞的地面,方圓一百多里。

有一座高峰叫懸鉤峰,在平原上眾多的丘陵之中,顯得分外挺拔突出。

山下有石門,兩邊山崖層沓,極其險峻,崖高都有數百仞。

進了石門,又有個鐘乳石山洞,山洞上方,草木不生的斷崖峭峻如壁,是人跡不到之處。

洞中鐘乳石很多,由膏汁凝結而成,自洞頂下垂,看來就如同雪白的冰錐一樣,巖中滲出一絲絲極細的水,滴滴答答地滴個不停。

洞穴極深邃,沒有人曾走到盡頭,因為洞裡常有熱風,人是不能久留的。

【評析】

這一卷立篇的共有七條河流,除了淯水與溳水以外,都是淮河水系的河流,古今當然已有很大變遷。

滍水今稱沙河,是穎河的支流,發源於河南省伏牛山與外方山之間,東流經漯河市注入穎河,稱為沙穎河,全長達三百多公里。

清水今稱白河,是唐白河支流,發源於河南省伏牛山,南流入湖北省,在襄樊市匯合唐河,全長約三百公里,最後匯入漢一江一 。

隱水是穎水的支流,在古代,它實際上是穎水的正源。

灈水屬於汝河水系,是親水的北支,原在灈一陽一(今河南遂平以東)與親水匯合。

但現在這裡建有宿鴨湖水庫,河道已發生很大變化,一般地圖上已不繪此河。

親水原是汝水的支流,現在已成為汝河的正源。

今一般地圖雖仍繪有此河水道,卻已不標注河流名稱。

親水是汝河支流,現在稱為洪河,是淮河的支流之一,在河南省新蔡縣附近與南汝河會合,全長達三百六十公里。

溳水今仍稱溳水,發源於湖北省北部大洪山,在劉家隔附近匯合北河,在新溝注入漢一江一 。

《水經》說它「又東南入於夏」,並不直接入漢水。

這個地區的河湖,古今存在著很大變化,《水經》所說的夏水到底是什麼河流,現在也已無法考證了。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