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三十二:【原文】決水之入淮,俗謂之澮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三十二

水經注

卷三十二

水經注 漻水、蘄水、決水、沘水、洩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原文】

決水之入淮,俗謂之澮口。

非也,斯決、灌之口矣1。

余往因公,至於淮津,舟車所屆2,次於3 決水,訪其民宰4,與古名全違5,脈水尋《經》6,方知決口。

蓋灌、澮聲相倫7,一習一 俗害真耳8。

【註釋】

1決:即決水,今稱史河,發源於安徽和湖北二省邊境的大別山,北流進入河南省,在固始縣以北與灌河匯合,稱為史灌河,北流注入淮河。

灌:即灌河,出河南省商城縣南黃柏山,東北經固始縣西南,北注史河。

2屆:至,到達。

3次:臨時駐紮。

4民宰:百姓和官員。

5全違:全部不同。

違:差異,違背。

6脈:考求,考尋。

尋:探察,考求。

7相倫:相似。

8一習一 俗:流俗。

害:妨害。

真:真實情況。

【譯文】

決水入淮處,民間稱為澮口。

不對,這是決水、灌水的入口。

從前我曾因公到過淮津,舟車到後,就在決水邊歇宿,我走訪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與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脈,查考《水經》,才知道這是決口。

只因灌、澮讀音相同,民間沿用慣了,反而把真名埋沒罷了。

【原文】

肥水自黎漿北逕壽春縣故城東為長瀨津1。

津側有謝堂北亭,迎送所薄2,水陸舟車是焉萃止3。

又西北,右合東溪。

溪水引瀆北出,西南流逕導公寺西。

寺側因溪建剎4五層,屋宇閒敞5,崇虛攜覺也6。

又西南流注於肥。

肥水又西逕東台下,台即壽春外郭東北隅阿之榭也7。

東側有一湖,三春九夏8,紅荷覆水。

引瀆城隍9,水積成潭,謂之東台湖,亦肥南播十也。

肥水西逕壽春縣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導北山,泉源下一注,漱石頹隍。

水上長林插天,高柯負日。

出於山林,一精一捨右,山淵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內外引汲,泉同七淨。

溪水沿注,西南逕陸道士解南一精一廬,臨側川溪,大不為廣,小足閒居,亦勝境也。

溪水西南注於肥水。

【註釋】

1肥水:今稱東肥河,發源於肥西縣北大潛山,北流至壽春縣注入瓦埠湖,然後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

黎漿:在今安徽省壽縣。

壽春縣:古縣名,秦置,治今安徽省壽縣。

長瀨津:在今安徽省壽縣境內。

2薄:迫近,止。

3萃(cui)止:聚集。

4剎(cha):佛教的寺廟。

5閒敞:空闊寬敞。

6崇虛:高聳。

攜覺:一作「嶕曉」,峻峭,高聳。

7外郭:外城。

隅阿之榭:樓台亭榭。

8三春:暮春。

九夏:夏日。

9城隍:護城河。

十播:擴散,流散。

漱:沖刷。

頹:水向下流。

一精一捨:佛寺,塔廟。

道:僧人和道人。

俗:世俗之人。

內外:寺內寺外。

引汲:打水。

七淨:佛教詞語,佛教中本指不染白淨,以花比喻七種淨德,又稱七淨花,這裡取清淨之義。

【譯文】

肥水從黎漿北流,經壽春縣老城東,就到長瀨津。

旁邊有謝堂北亭,迎賓送友都要來到這裡,無論是水路陸路,過往舟車都要聚集在這裡歇息。

又西北流,在右邊匯合了東溪。

溪水引了一條水渠北出,往西南流經導公寺西。

寺旁臨溪建塔,高五層,寺院屋宇閑靜寬敞,塔高聳峻峭。

又西南流,注入肥水。

肥水又西流,經東台下,此台就是壽春外城東北角的水榭。

東邊有湖,暮春、夏日裡紅艷艷的荷花蓋滿湖面。

流水經溝渠引入城河,積成水潭,叫東台湖,也是肥水南流形成的。

肥水西流經壽春縣老城北,在右邊匯合了北溪。

溪水發源於北山,泉水奔瀉而下,沖刷著溪石,流瀉於山澗中。

山澗頭上,密林插天,高高的樹上掛著太一陽一。

澗水流出山林,僧捨的右邊,山淵寺的左邊,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邊嬉游,寺內寺外的人都從溪裡汲水,泉水十分清淨。

溪水西南流,陸道士解南一精一廬就建在溪旁,廬舍大的不顯空曠,小的也足夠安居,也是一處勝境。

溪水西南流,注入肥水。

【原文】

昔在晉世,謝玄北御苻堅1,祈八公山2,及置陣於肥水3之濱,堅望山上草木,鹹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

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4也。

【註釋】

1謝玄:字幼度。

苻堅入侵,謝玄以前鋒都督,率一精一銳八千,大破苻堅百萬於肥水。

苻(fu)堅:氐族人,字永固,殺前秦皇帝苻健子苻生而登王位,於五一胡一 中最為強盛。

2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

八公,相傳為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見的八位仙人,皆有駐衰之術。

3肥水:今稱東肥河,發源於肥西縣北大潛山,北流至壽春縣注入瓦埠湖,然後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

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4惑:神志昏亂。

【譯文】

從前晉時,謝玄抗禦苻堅南侵,在八公山祈禱,在肥水之濱佈置戰陣,苻堅遙望山上草木,好像都是人的模樣,這裡就是苻堅戰敗的地方。

這不是什麼八公的神靈在保佑晉軍,實際上是苻氏將亡,所以神志昏亂之故。

【原文】

昔岑彭與臧宮自一江一 州從涪水上1,公孫述2令延岑盛兵於沈水,宮左步右騎,夾船3而進,勢動山谷,大破岑軍,斬首、溺水者萬餘人,水為濁流。

【註釋】

1岑彭:字君然,南一陽一棘一陽一(今河南省南一陽一市)人,光武帝時奉命擊蜀,公孫述震驚。

臧宮:字君翁,穎川郟(jia,今河南省郟縣)人,光武帝時封期思侯。

2公孫述:字子一陽一,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人,公元25年自立為蜀王,定都成都。

3夾船:在船的兩邊。

【譯文】

從前岑彭和臧宮從一江一 州出發,循涪水而上,公孫述命令延岑在沈水部署強大的兵力,臧宮左翼為步兵,右翼為騎兵,在兩邊擁著船隻前進,聲勢震動整個山谷,大敗延岑軍,斬首和落水淹死的有一萬多人,把整條一江一 水都弄渾濁了。

【評析】

這一卷立題的共有十四條河流,是《水經注》全書立題河流最多的一卷。

多數都是支流小河,分屬長一江一 和淮河兩個水系。

漻水是溳水的支流,發源於湖北、河南二省邊界上的桐柏山。

上游今已建成先覺廟水庫,下流在今隨州市以南的淅河注入溳水。

一般地圖上已經不標出此河名稱。

蘄水今仍稱蘄水,又名蘄河,是長一江一 支流,發源於湖北、安徽二省邊境英山縣大浮山,西南流在蘄春縣附近注入長一江一 ,全長僅一百多公里。

決水今稱史河,發源於安徽和湖北二省邊境的大別山,上游在安徽金寨縣建有梅山水庫,北流進入河南省,在固始縣以北與灌河匯合,稱為史灌河,北流注入淮河,全長約一百二十公里。

沘水又稱卑河,發源於大別山,北流在正一陽一關附近注入淮河,全長約二百五十公里。

洩水今稱汲河,發源於安徽省金寨縣東南,東流至霍丘縣注入城東湖與淮河匯合,全長一百一十公里。

肥水今稱東肥河,發源於肥西縣北大潛山,北流至壽春縣注入瓦埠湖,然後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

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施水發源於今合肥市以西,上游今已建成董鋪水庫,東流經合肥市而南折注入巢湖。

由於巢湖通過裕溪口與長一江一 溝通,所以施水也是長一江一 的支流。

沮水今稱沮河,是長一江一 的支流,此水發源於湖北省保康縣西南,南流在當一陽一縣南與漳河匯合,稱為沮漳河,在一江一 陵市附近注入長一江一 ,全長二百多公里。

漳水今仍稱漳水,也名漳河,發源於湖北省南漳縣西南,南流至當一陽一縣南與沮河匯合,稱為沮漳河,注入長一江一 。

夏水按《水經》也是沔水支流,但現在地圖上可以與夏水相當的河流有大富水和溾水兩條,都是北河支流,北河東流與溳水匯合,然後注入漢一江一 。

但酈道元的說法與《水經》不同,他說:「夫夏之為名,始於分一江一 ,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謂之堵口焉。」

又說:「自堵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會於一江一 ,謂之夏汭也。」

所以酈氏之意,夏水只不過是沔水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條而已。

羌水今稱白龍一江一 ,是嘉陵一江一 上游支流之一,發源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上游在甘肅省,到四川廣元注入嘉陵一江一 ,全長達五百七十公里。

涪水今稱涪一江一 ,是嘉陵一江一 的南支,發源於松潘縣雪寶頂,南流到合川縣注入嘉陵一江一 ,全長約七百公里。

梓潼水今稱梓潼一江一 ,是涪一江一 支流,發源於川北一江一 油縣龍門山,南流至射洪縣注入涪一江一 ,全長三百多公里。

涔水在卷二十七《沔水》中已見於《經》文:「(沔水)又東過成因縣南,又東過魏興安一陽一縣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

在這條《經》文之下,《注》文長達一千五百多字。

但對於涔水,酈道元除「涔水出西南而東北入漢」一句外,沒有其他任何解釋。

現在《涔水》在此卷單獨立題設篇,《經》文仍說:「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早山,北至安一陽一縣,南入於沔。」

酈道元對此水的《注》文稍多,如「涔水即黃水也」「(成固)城北舊有桁,北渡涔水」「黃水右岸有悅歸館,涔水歷其北」「涔水北至安一陽一,左入沔,為涔水口也」。

按魏晉的安一陽一縣在今陝西省石泉縣南,在這一帶找不到可以和涔水或黃水相當的河流。

酈道元在《沔水》和《涔水》此篇中,隻字不提《水經》兩度指出的涔水發源地旱山。

熊會貞在《水經註疏》的《沔水》篇中作了一條按語:「酈氏置早山不論,隱有不從《經》文之意,正其矜慎處。」

現在的地圖上,在西鄉、石泉兩縣間,漢一江一 的較大支流有牧馬河和涇洋河,是否是《水經》涔水,無法論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