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四:【原文】《淮南子》1曰:龍門2未辟,呂梁3未鑿,河出孟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四

水經注

卷四

水經注 河水

【原文】

《淮南子》1曰:龍門2未辟,呂梁3未鑿,河出孟門4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5之,名曰洪水。

大禹疏通,謂之孟門。

故《穆天子傳》6曰:北登孟門,九河之磴7。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8也。

實為河之巨阸9,兼孟門津之名矣。

此石經始十禹鑿,河中漱廣。

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一交一 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

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迭,迄於下口。

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註釋】

1《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和他的門客撰寫的雜家書,也稱《淮南鴻烈》。

2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省河津市和陝西省韓城市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故名。

相傳為禹所鑿。

3呂梁:山名,在今山西省西部,位於黃河與汾水間,主峰關帝山,位於方山縣東,海拔2830米。

大禹治水,鑿呂梁以通黃河,即指此。

4孟門: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吉縣西黃河河道中,為水中一巨石。

5高阜:高山。

滅:淹沒。

6《穆天子傳》: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五年(279)在汲郡戰國魏王古塚中出土的古書,書中有很多荒誕不經的記載。

7九河:禹時黃河的九條支流,近人多以為是古代黃河下游許多支流的總稱。

磴(denɡ):登山的石級。

8上口:入口處。

9實:同「實」,是。

巨阸(e):巨險。

阸:險阻重地。

十經始:開始。

漱廣:因沖蝕而變得寬廣。

漱:沖刷,沖蝕。

夾岸:兩岸。

崇深:高峻深邃。

返捍:重疊捍護。

返:通「反」,反覆,重疊。

捍:捍護,這裡指相倚相撐。

一交一 沖:一交一 相沖激。

素氣:白色的水氣。

崩:迸濺。

尋:古代長度單位,一般為八尺。

懸流:這裡指瀑布。

渾洪:渾濁的洪流。

贔(bi)怒:形容氣勢壯大。

浚(jun):通「駿」,疾速、疾馳。

下口:河的下游出口處。

【譯文】

《淮南子》說:龍門還沒有開闢,呂梁還沒有鑿通時,河水從孟門上流出,氾濫的大水逆流橫溢,連丘陵、高阜都淹沒了,名叫洪水。

大禹疏通後稱之為孟門。

所以《穆天子傳》說:北登孟門,這是九河的階梯。

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處。

實際上是河上的巨險,兼有孟門津的名稱。

這裡的岩石首先經過大禹開鑿,又因河水沖蝕,河道逐漸變得寬廣了。

兩岸高峻而深邃,傾斜的崖壁相倚相撐,巨石臨近危崖,好像隨時就要墜一落 下來似的,卻又相互倚拄而懸在危崖邊緣。

古人有言:水雖不是鑿石頭的鑿子,卻能穿透岩石,確是如此呀!這裡水流一交一 相沖激,白色的水氣好像飄浮的雲霧,來來往往遙遠觀看的人,常常會覺得彷彿被霧露沾濕似的;如向深處俯視,更加驚心動魄。

而且河水在此迸濺萬尋的浪花,千丈瀑布從高崖一瀉而下,奔騰澎湃的濁流,狂暴地湧起如山的巨浪激盪騰躍,疾馳的洪波層層疊疊崩頹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

這才知道《慎子》中所記載的:下龍門時,漂流浮竹,不是駟馬所能追上的。

【原文】

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1釀,采挹2河流,醞成芳酎3,懸食同枯枝之年4,排於桑落之辰5,故酒得其名矣。

然香醑6之色,清白若滫漿7焉,別調氛氳8,不與佗9同,蘭薰麝越十,自成馨逸。

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

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語。

「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征之雋句、中書之英談。

【註釋】

1宿(xiǔ):一向。

工:擅長。

2挹(yi):酌,用瓢舀。

3醞(yun):釀造。

酎(zhou):反覆多次釀成的醇酒。

4懸食:難解。

朱謀認為「懸食」二字有脫誤。

枯枝之年:指秋冬之季。

5排:打開。

桑落之辰:桑葉落的時候。

6醑(xǔ):美酒。

7滫(xiǔ)漿:淘米水。

8別調(diao):另外一種風味。

氛氳(yūn):香味很濃郁的樣子。

9佗:同「他」,別的,其他的。

十薰(xūn):發出馨香。

麝(she):麝香。

越:飄散。

馨逸:飄逸的芳馨。

牽拂:牽挽提攜。

相招:邀請。

索郎:即桑落的反語。

有擬人的意味。

反語:魏晉南北朝時的一種隱語。

以兩個字先正著反切(用兩個字拼合成一個字的讀音:前一個字取聲,後一個字取韻和聲調),再倒著反切,成為另外兩個字。

顧:眷念。

籍征:書籍徵求。

征:徵求,尋找。

雋(jun)句:優美的語句。

中書:官名中書令之省稱,漢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多以名望之士擔任。

英談:美談。

【譯文】

百姓中有一個姓劉名墮的人,一向擅長釀酒,取河水經多次反覆釀成芳香的醇酒,存放很長的時間,然後在桑葉落時打開,所以這酒的名字就叫桑落。

這芬芳的美酒,色清白如米泔水,別有一種香味,與其他的酒不同,既似幽蘭發出馨香,又似麝香飄散,自成一種飄逸的芳馨。

選擇地方特產進貢給皇帝時,選擇桑落酒作為最好的佳釀。

從王公貴族到民間百姓,朋友之間牽挽提攜相互邀請時,都要說:索郎很是眷念,想讓同伴們一起說說話!「索郎」二字一交一 互反切就是「桑落」,這更成為著寫書籍而尋求的名句、中書令文人們的美談。

【原文】

左丘明1《國語》云:華岳2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3,手蕩腳蹋4,開而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

【註釋】

1左丘明:相傳為春秋時魯國的史官,《國語》是否為其所作,至今尚無定論。

2華岳:即華山,五嶽之一,在陝西省東部、華一陰一市南,北臨渭河平原,屬秦嶺東段。

3巨靈:神話傳說中劈開華山的河神。

4蕩:動搖,推蕩。

蹋:踢。

【譯文】

左丘明《國語》說:華岳原來是一座大山,阻擋著黃河,河水經過這裡只得轉一個大彎,河神巨靈,他手推腳踢,把華岳劈成兩半,他的手印足跡至今還留在華岳的巖壁上。

【原文】

戴延之1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黃河,懸水百餘仞,臨之者鹹悚惕2焉。

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沒處。

又云:石虎3載經於此沉沒,二物並存,水所以湧,所不詳也。

或云: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減,恆與水齊。

晉軍當至,髻不復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4有聲,聲聞數里。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於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5,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

皆銘6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7,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

李斯書也。

故衛恆8《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皆斯書也。

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9前,俗謂之翁仲矣。

地皇二年,王莽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十文。

後董卓毀其九為錢。

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一陽一,重不可勝,至霸水西停之。

《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

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

余以為鴻河巨瀆,故應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以微物屯流。

斯水之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

【註釋】

1戴延之:戴祚,字延之,東晉小說家,著有《從劉武王西征記》《洛一陽一記》,俱亡佚。

2悚惕(sǒnɡ ti):恐懼。

3石虎:羯族人,後趙石勒侄子,字季龍。

石勒死後,稱趙皇帝,是十六國時期有名的暴君。

4嗟嗟(jiē):象聲詞,流水的聲音。

5善祥:吉祥的徵兆。

6銘:雕刻。

7度量(1ianɡ):即度量衡,計量長短、容積和輕重標準的統稱。

度:計量長短。

量:計量容積。

衡:計量輕重。

8衛恆:晉衛瓘(ɡuan)之子,字巨山,官至黃門郎,著名的書法家,作四體書勢,並造散隸,著寫《敘篆》。

9阿房:即阿房宮,秦始皇時修建的宮殿,在今陝西省西安市。

未央宮:宮殿名,漢高祖時建,為朝見的地方,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漢長安故城內。

十尚方:古代製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宮署,秦置。

鐫(juān):鑿,刻。

膺(yīnɡ):胸。

勝:力能擔任,經得起。

《漢晉春秋》:晉一習一 鑿齒所著,五十四卷,《舊唐書·經籍志》有記載。

苻(pu)堅:氐族人,字永固。

殺前秦皇帝苻健子苻生而登王位。

於五一胡一 中最為強盛。

後與晉謝玄有著名的淝水之戰。

長安:古都城名,我國的七大古都之首,大致位於今陝西西安和鹹一陽一附近的關中平原腹地。

故應:本來應該。

躓(zhi):阻礙,牽絆。

宜:應當。

屯:堵塞。

虢山:在今河南省陝縣西。

【譯文】

戴延之說,這座城南靠高廣平坦的大山,北臨黃河,瀑布一百多仞,走到邊上往下看去都會感到心驚肉跳。

城西北有河水圍繞著,河中水浪湧起幾十丈高,有個什麼東西沉在水中,父老傳說:這是銅翁仲沉沒的地方。

又說:是石虎載經的船經過這裡沉沒了,兩樣東西都在這裡,水浪所以湧得這麼高,但實情未知。

也有人說,翁仲的頭髻常常露山水面,無論河水是漲是退,都與水齊平。

晉軍到了這裡,頭髻不再露出了。

現在只能看見水流有些異樣罷了,水聲嘩嘩在幾里以外都聽得到。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有十二個很長的狄人出現在臨洮,身高五丈多,以為是吉兆,秦始皇模仿他們鑄造了十二個銅人,各重二十四萬斤,放置在宮門前,稱為金狄。

銅人胸前都刻著這樣一些字:皇帝二十六年,剛剛兼併了天下,建立郡縣,定正法律,統一度量衡。

大人出現在臨洮,身高五丈,足長六尺。

文字為李斯所寫。

所以衛恆《敘篆》說:秦代的李斯,有擅長篆書的美稱,眾山石碑及銅人的銘文,都是李斯所寫。

漢代把這些銅人從阿房宮遷移到未央宮前,俗稱翁仲。

王莽地皇二年(21),王莽夢見銅人在哭泣,於是非常厭惡,想到銅人的銘文中有皇帝剛剛兼併天下的字樣,就叫尚方宮署的工匠把做夢所見到的銅人胸前的銘文鑿掉。

後來董卓毀掉九個銅人,把它們鑄為錢幣。

還存在有三個,魏明帝想把它們遷到洛一陽一,因太重無法搬運,到霸水西邊就停下了。

《漢晉春秋》說:有人說因金狄哭了,所以留下來。

石虎搬取放置在鄴宮前,苻堅又遷到長安,把兩個銅人毀了鑄成錢幣,還有一個沒有運到,苻堅就發生內亂,老百姓把銅人推進了陝縣北邊的河中,於是金狄全都沒有了。

我認為這麼巨大寬廣的河流,本來就不會因這麼一個細小的東西而阻塞,長河巨浪也不應當因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東西而不流的。

這裡之所以會激起這麼大的波濤,大概像《史記》所記載的那樣:魏文侯二十六年(前420),虢山崩頹,阻塞了黃河河道所造成的吧。

【評析】

這是黃河的第四篇,從山、陝二省間的北屈縣(今山西省吉縣附近)寫起,隨著黃河南流東折,《注》文寫到一鄧一 鄉(今洛一陽一附近)為止。

其間經過龍門瀑布和砥柱三門峽,是黃河五篇之中,沿河自然景觀最特殊的河段。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