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十九:【原文】田溪水1又北流,注於渭水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十九

水經注

卷十九

水經注 渭水

【原文】

田溪水1又北流,注於渭水也。

縣北有蒙蘢渠,上承渭水於郿縣2,東逕武功縣為成林渠3;東逕縣北,亦曰靈軹渠,《河渠書》4以為引堵水。

徐廣5曰:一作諸川是也。

渭水又東逕槐裡縣6故城南。

縣,古犬丘邑7也,周懿王都之,秦以為廢丘,亦曰舒丘。

中平元年,靈帝封左中郎將皇甫嵩為侯國8。

縣南對渭水,北背通渠。

【註釋】

1田溪水:在今陝西省周至縣附近。

2郿(mei)縣:故城在今陝西省眉縣東。

3武功縣:古縣名,治今陝西省武功縣。

成林渠:在今陝西省武功縣、周至縣附近,即下文的「靈軹(zhǐ)渠」。

同一條河流在不同地域的名稱不同。

4《河渠書》:即西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是我國比較早的一篇關於水利發展史的文獻。

5徐廣:東晉學者,字野民,東莞姑幕(今一江一 蘇省常州市)人。

6槐裡縣:古縣名,治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

7犬丘邑:古邑名,在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周懿王自鎬徙都於此,秦更名廢丘。

亦稱舒丘。

8左中郎將:郎中令的屬官。

皇甫嵩:字義真,東漢安定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彭一陽一縣)人,時號名將。

侯國:侯爵的封地。

【譯文】

田溪水又北流,注入渭水。

縣北有蒙蘢渠,上流在郿縣承接渭水,東流經武功縣,就是成林渠;東流經縣北,又叫靈軹渠,《河渠書》以為是從堵水引過來的。

徐廣說,此渠又叫諸川。

渭水又東流,經槐裡縣老城南。

槐裡縣,就是古時的犬丘邑,周懿王曾建都於此,秦時稱為廢丘,又叫舒丘。

東漢中平元年(184),靈帝將這地方封給左中郎將皇甫嵩為侯國。

槐裡縣南對渭水,北靠通渠。

【原文】

池水北逕鄗京東、秦阿房宮1西。

《史記》曰:秦始皇三十五年,以鹹一陽一人多,先王之宮小,乃作朝宮於渭南,亦曰阿城也。

始皇先作前殿阿房,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2,自殿直抵南山。

表山巔為闕3,為復道自阿房度渭,屬4之鹹一陽一,像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5也。

《關中記》曰: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殿東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庭中受十萬人。

其水又屈而逕其北,東北流注堨水陂。

陂水北出,逕漢武帝建章宮東,於鳳闕南,東注泬水6。

泬水又北逕鳳闕東。

《三輔黃圖》曰:建章宮,漢武帝造,週二十餘里,千門萬戶,其東鳳闕,高七丈五尺,俗言貞女樓。

非也。

《漢武帝故事》7云:闕高二十丈。

《關中記》曰:建章宮圓闕,臨北道,有金鳳在闕上,高丈餘,故號鳳闕也。

故繁欽《建章鳳闕賦》曰:秦漢規模,廓然毀泯8,惟建章鳳闕,巋然獨存,雖非像魏之制,亦一代之巨觀也。

泬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一水北逕神明台9東。

《傅子·宮室》曰:上於建章中作神明台、井干樓十,鹹高五十餘丈,皆作懸閣,輦道相屬焉。

《三輔黃圖》曰:神明台在建章宮中,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子台。

即實非也。

泬水又逕漸台東。

《漢武帝故事》曰:建章宮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漸台三十丈。

漸,浸也,為池水所漸。

一說星名也。

南有璧門三層,高三十餘丈,中殿十二間,階陛鹹以玉為之,鑄銅鳳五丈,飾以黃金,樓屋上椽首,薄以玉璧。

因曰璧玉一門 也。

泬水又北流注渭,亦謂是水為潏水也。

故呂忱曰:滴水出杜陵縣《漢書音義》曰:潏,水聲,而非水也。

亦曰高都水。

前漢之末,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泬水入長安城。

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一陽一最怒,壞決高都,竟連五杜,土山漸台,像西白虎。

即是水也。

【註釋】

1鄗(hao)京:周朝初年的國都,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

阿房宮:秦始皇時修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即下文的「阿城」。

2周馳:四周綿延。

馳:綿延。

閣道:道路,階梯。

3表:以為標記。

闕:宮門、城門兩側的高台,中間有道路,台上起樓觀。

4屬(zhǔ):連接。

5閣道:星名,共六顆。

絕漢:橫過天河。

營室:星宿名,與天極隔著天河。

6泬(jue)水:古水名,渭河支流,上游泬水即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的潏河上游。

即下文的「潏(jue)水」、「高都水」。

7《漢武帝故事》:《隋書·經籍志》記載:二卷,未著撰者。

8廓然:空曠的樣子。

毀泯:毀滅。

9神明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十井干樓:樓觀名,像井干一樣的樓觀。

井干:井上的欄杆,其形狀或四角,或八角。

薄:通「敷」,裝飾,貼。

杜陵縣: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王氏五侯:《漢書·元後傳》記載:西漢成帝劉驁(ao)河平二年(前27),皇上封舅舅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一陽一侯、王根為曲一陽一侯、王逢時為高平侯。

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五杜:《漢書·元後傳》作「外杜」。

具體不詳。

【譯文】

池水北流經鄗京東、秦阿房宮西。

《史記》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因鹹一陽一人多,先王的宮殿小,於是在渭南建築朝宮,也叫阿城。

秦始皇先修建了前殿阿房宮,殿上可坐一萬人,殿下可以豎立五丈高的旗,四周繞以閣道,從殿裡一直通到南山。

在山巔建闕,從阿房宮修建復道跨過渭水,與鹹一陽一相連,以鹹一陽一模仿天極,閣道則表示跨過天漢,通到營室星。

《關中記》說:阿房殿在長安西南二十里,東西長一千步,南北寬三百步,庭中可容十萬人。

昆明池水又轉向阿房宮北面流過,往東北流注於堨水陂。

陂水從北面流出,經漢武帝建章宮東,在鳳闕南往東注入泬水。

泬水又北流經鳳闕東。

《三輔黃圖》說:建章宮,漢武帝建,周圍二十多里,宮內有成千上萬的門窗,東邊是鳳闕,高七丈五尺,俗名貞女樓。

這說得不對。

《漢武帝故事》說:闕高二十丈。

《關中記》說:建章宮的門闕,面對北道,上面有金鳳,有一丈多高,所以叫鳳闕。

繁欽《建章鳳闕賦》說:秦漢時的規模,已蕩然無存了,只有建章宮的鳳闕,還獨自屹立著,雖然不是象魏的規制,但也可算是一代壯偉的樓觀了。

泬水又北流,分為兩條:一條東北流,一條北流經神明台東邊。

《傅子·宮室》中說:建章宮中築了神明台、井干樓,高度都有五十多丈,上面都建了懸閣,下面有車路相通。

《三輔黃圖》說:神明台在建章宮裡面,台上有九個房間,現在人們稱為九子台。

這是不對的。

泬水又流經漸台東。

《漢武帝故事》說:建章宮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漸台,高三十丈。

漸,是浸的意思,就是說被池水所浸。

還有一個說法,認為漸是星名。

南有璧門三層,高三十多丈,中殿十二間,台階都用玉砌成,鑄了銅鳳一隻,高五丈,以黃金來裝飾;樓屋上方的椽頭上貼著玉璧,因此叫璧玉一門 。

泬水又北流,注入渭水,泬水又名潏水。

所以呂忱說:潏水發源於杜陵縣。

《漢書音義》說:潏是水聲,並不是水名。

又叫高都水。

西漢末年,王氏五侯大規模開池建宅,把泬水引入長安城。

所以老百姓歌唱道:五侯開始興起,曲一陽一最為盛富,毀堤毀去高都,水流連結五杜,築成土山、漸台,象徵西方白虎。

說的就是這條水。

【原文】

渭水又東逕長安城北,漢惠帝元年築,六年成,即鹹一陽一也。

秦離宮1無城,故城之,王莽更名常安2。

十二門:東出北頭第一門,本名宣平門,王莽更名春王門正月亭,一曰東都門,其郭門亦曰東都門,即逄萌掛冠3處也。

第二門,本名清明門,一曰凱門,王莽更名宣德門布恩亭,內有藉田4倉,亦曰藉田門。

第三門,本名霸城門,王莽更名仁壽門無疆亭,民見門色青,又名青城門,或曰青綺門,亦曰青門。

門外舊出好瓜,昔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5,秦破,為布衣,種瓜此門,瓜美,故世謂之東陵瓜。

是以阮籍6《詠懷》云: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拒阡陌7,子母相鉤帶8。

指謂此門也。

南出東頭第一門,本名覆盎門,王莽更名永清門長茂亭。

其南有下杜城9,應劭十曰: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杜門,又曰端門,北對長樂宮。

第二門,本名安門,亦曰鼎路門,王莽更名光禮門顯樂亭,北對武庫。

第三門,本名平門,又曰便門,王莽更名信平門誠正亭,一曰西安門,北對未央宮。

西出南頭第一門,本名章門,王莽更名萬秋門億年亭,亦曰光華門也。

第二門,本名直門,王莽更名直道門端路亭,故龍樓門也。

張晏曰:門樓有銅龍。

《三輔黃圖》曰:長安西出第二門。

即此門也。

第三門,本名西城門,亦曰雍門,王莽更名章義門著義亭,其水北入有函裡,民名曰函裡門,亦曰突門。

北出西頭第一門,本名橫門,王莽更名霸都門左幽亭。

如淳曰:橫音光,故曰光門。

其外郭有都門、有棘門。

徐廣曰:棘門在渭北。

孟康曰:在長安北,秦時宮門也。

如淳曰:《三輔黃圖》曰棘門在橫門外。

按《漢書》,徐厲軍於此,備匈一奴一。

又有通門、亥門也。

第二門,本名廚門,又曰朝門,王莽更名建子門廣世亭,一曰高門。

蘇林曰:高門,長安城北門也。

其內有長安廚官在東,故名曰廚門也。

如淳曰:今名廣門也。

第三門,本名杜門,亦曰利城門,王莽更名進和門臨水亭,其外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門,又曰洛門也。

凡此諸門,皆通逵九達,三途洞開。

隱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出右入,為往來之徑,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別。

【註釋】

1離宮:正宮之外供帝王出巡時居住的宮室。

2王莽:西漢王禁之孫,字巨君,弒平帝,篡皇位,國號新。

常安: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3逄(panɡ)萌掛冠:《後漢書》記載: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

不去,禍將及人。」

即解冠掛東都城門。

逄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今山東省昌邑市)人。

4藉(ji)田:古代天子、諸侯借用民力耕種的田地。

5廣陵:在今一江一 蘇省揚州市。

邵平: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

6阮籍:三國魏文學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世稱「阮步兵」。

7畛(zhěn):田間的邊界。

拒:通「距」,到。

阡陌(qiān mo):田地間縱橫一交一 錯的小路。

8子母:指大小不等的瓜。

一說,子指瓜,母指瓜籐。

相鉤帶:形容瓜一個連接一個,結得很多。

9下杜城: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南。

十應劭:字仲遠,東漢學者,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市)人。

杜陵: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

聚落:都邑,村落。

武庫:儲藏兵器的倉庫。

張晏:三國魏中山(今河北省正定縣)人,字子傳,有《漢書音釋》四十卷。

《三輔黃圖》:撰者不詳,主要記錄漢代三輔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疇等事。

如淳(chun):三國魏馮翊(今陝西省大荔市)人,注《漢書》。

徐廣:東晉學者,字野民,東莞姑幕(今一江一 蘇省常州市東南)人。

孟康:三國魏廣宗(今河北省威縣)人,字公休,曾注《漢書》。

徐厲:西漢文帝時人,具體不詳。

蘇林:三國魏陳留外黃(今河南省民權縣)人,字孝友。

通逵:猶通途。

逵:道路。

九達:四通八達。

【譯文】

渭水又東流經長安城北,長安城於漢惠帝元年(前194)開始修築,六年(前189)建成,這就是鹹一陽一城。

秦時的離宮並未建城,所以給它造城,王莽改名為常安。

長安城有十二座城門:從東邊出城,北端第一門原名宣平門,王莽改名春王門正月亭,又名東都門,外城城門也叫東都門,就是逄萌掛冠棄官而去的地方。

第二門原名清明門,又叫凱門,王莽改名宣德門布恩亭,內有藉田倉,又稱藉田門。

第三門原名霸城門,王莽改名為仁壽門無疆亭,人們看到城門是青色的,又叫青城門,或叫青綺門,又叫青門。

舊時門外出產好瓜,從前廣陵人邵平是秦時的東陵侯,秦亡後做了平民百姓,在這座城門外種瓜,瓜很甜美,所以人們稱為東陵瓜。

因此阮籍《詠懷詩》說: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拒阡陌,子母相鉤帶。

詩裡說的就是此門。

從南邊出城,東端第一門原名覆盎門,王莽改名為永清門長茂亭。

此門南邊有下杜城,應劭說:下杜城就是舊時杜陵的下聚落,所以叫下杜門,又叫端門,北與長樂宮相望。

第二門原名安門,又稱鼎路門,王莽改名為光禮門顯樂亭,北對武庫。

第三門原名平門,又叫便門,王莽改名為信平門誠正亭,又叫西安門,北與未央宮相望。

從西邊出城,南端第一門原名章門,王莽改名為萬秋門億年亭,又叫光華門。

第二門原名直門,王莽改名直道門端路亭,就是舊時的龍樓門。

張宴說:門樓上有銅龍。

《三輔黃圖》說:這是長安西出第二門。

說的就是此門。

第三門原名西城門,又叫雍門,王莽改名為章義門著義亭,水從城北流入,有函裡,人們稱為函裡門,又叫突門。

從北邊出城,西端第一門原名橫門,王莽改名為霸都門左幽亭。

如淳說:橫,音光,所以叫光門。

外城有都門、棘門。

徐廣說:棘門在渭北。

孟康說:在長安北,是秦時的宮門。

如淳說:《三輔黃圖》說:棘門在橫門外。

按《漢書》,徐厲曾駐軍於此,以防匈一奴一。

又有通門、亥門。

第二門原名廚門,又叫朝門,王莽改名為建子門廣世亭,又叫高門。

蘇林說:高門是長安城北門。

門內有長安廚官在東,所以叫廚門。

如淳說:現在叫廣門。

第三門原名杜門,又叫利城門,王莽改名為進和門臨水亭。

城門外有客舍,所以人們稱為客舍門,又叫洛門。

所有這些城門都有通衢大道相通,每座大開的城門各有三條大路穿過。

修建大路時以大鐵椎夯土,兩邊種植林木,左邊出門,右邊進門,往來有一定的路徑,行人出入,有上行道和下行道的分別。

【原文】

又東逕未央宮北。

高祖在關東,令蕭何1成未央宮,何斬龍首山2而營之。

山長六十餘里,頭臨渭水,尾達樊川3;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土色赤而堅,雲昔有黑龍從南山4出飲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跡。

山即5基,闕不假6築,高出長安城。

北有玄武7闕,即北闕也。

東有蒼龍8闕,闕內有閶闔9、止車諸門。

未央殿東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鳳皇、朱雀、鵷鸞十、昭一陽一諸殿,天祿、石渠、麒麟三閣。

未央宮北,即桂宮也,周十餘里,內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舊乘復道,用相逕通。

【註釋】

1蕭何:西漢沛(今一江一 蘇省沛州市)人,薦韓信為大將,輔佐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為開國名相。

2龍首山:古山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舊城北。

3樊川:潏(jue)水的支流,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4南山:古山名,即秦嶺終南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

5即:作為。

6不假:不須。

7玄武: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後代指北方。

8蒼龍:古代二十八星宿中東方七宿的總稱。

9閶闔(chānɡ he):古宮門。

十鵷鸞(yuān luan):鳳凰。

鵷、鸞,各是鳳凰的一種。

天祿、石渠、麒麟:漢代閣名,為皇家藏書之所。

桂宮:宮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柏梁台:漢代台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西北長安故城內。

復道:上下兩重通道,即空中通道。

【譯文】

渠水又東流,經未央宮北。

高祖在關東時,命令蕭何去興建未央宮,蕭何就開闢龍首山來營建這座宮殿。

山長六十多里,山頭府臨渭水,山尾伸到樊川;山頭高二十丈,山尾漸低,高五六丈;土壤呈紅色,很堅硬,傳說從前有黑龍從南山出來,去飲渭水,經過的路線沿山而形成遺跡。

建宮依山為基,不須築基,就已高出長安城之上了。

北有玄武闕,就是北闕。

東有蒼龍闕,闕內有閶闔、止車諸門。

未央殿東有宣室、玉堂、麒麟、含章、白虎、鳳皇、朱雀、鵷鸞、昭一陽一諸殿,天祿、石渠、麒麟三閣。

未央宮以北,就是桂宮,周圍十多里,裡面有明光殿、走狗台、柏梁台,從前有復道相通。

【原文】

《漢武帝故事》1曰:帝崩後見形,謂陵令薛平2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劍乎?自今以後,可禁之。

平頓首謝3,因不見。

推問陵傍,果有方石,可以為礪4,吏卒常盜5磨刀劍。

霍光6欲斬之,張安世7曰:神道茫昧,不宜為法。

乃止。

【註釋】

1《漢武帝故事》:《隋書·經籍志》記載:二卷,未著撰者。

2陵令:即守衛漢武帝的陵墓茂陵的官長。

薛平:人名,具體不詳。

3頓首:磕頭,舊時禮節之一。

謝:謝罪。

4礪(li):磨刀石。

5盜:偷偷地。

6霍光:漢霍去病異母弟,字子孟,受遺詔,輔佐幼主。

7張安世:漢張湯之子,字子孺。

【譯文】

《漢武帝故事》說:武帝死後,曾顯靈對陵令薛平說:我雖已失勢,但到底還是你的君主,怎麼可以讓下吏兵卒之輩到我陵上來磨刀劍呢?從今以後,你要禁止他們。

薛平叩頭請罪,武帝忽然不見了。

他去查問,果然陵墓旁邊有一塊方石,可以當磨石用,下吏兵卒常常偷偷地在那裡磨刀劍。

霍光想把那些人殺了,張安世說:神道之事幽渺難知,不宜作為執法的依據。

於是才作罷。

【原文】

秦始皇大興厚葬1,營建塚壙於麗戎之山2,一名藍田3,其一陰一多金,其一陽一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斬山鑿石,下錮三泉4,以銅為槨5,旁行周回6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7島,具地理之勢。

宮觀百官,奇器珍寶,充滿其中。

令匠作機一弩一8,有所穿近,輒射之。

以人魚膏9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

後宮無子者,皆使殉葬甚眾。

墳高五丈,周回五里餘,作者十七十萬人,積年方成。

而周章百萬之師,已至其下,乃使章邯領作者以御難,弗能禁。

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

【註釋】

1厚葬:花重資營葬。

2塚壙(zhǒnɡ kuanɡ):墳墓。

壙:墓穴。

麗戎之山:即驪(li)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鎮南。

3藍田:即藍田山,在今陝西省藍田縣東南。

麗戎之山實際上是藍田山之北山。

4錮:禁止,阻止。

三泉:三重泉,即地下深處,多指人死後的葬處。

5槨(ɡ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6旁行:遍行,到處。

周回:周圍。

7四瀆(du):古人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川的總稱,即一江一 (長一江一 )、河(黃河)、淮、濟。

五嶽:我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古書中記載各異。

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說法不一。

8機一弩一(nǔ):古代用機械發射的強弓。

9人魚膏:鯢(ni)魚的膏脂。

人魚:即鯢魚,俗稱娃娃魚。

十作者:修築工人。

周章:陳涉時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

其餘不詳。

章邯:秦二世時官少府。

陳涉兵起,二世使章邯發驪山徒拒之,擊殺周章。

御難:抵禦災難。

銷:融化,消融。

【譯文】

秦始皇大搞厚葬,在麗戎之山——又名藍田——營建墓地,山北多金,山南多玉,秦始皇貪它的美名,因而葬在這裡。

他劈山鑿石,在墓穴下面堵死地下水,用銅鑄造棺槨,墓穴周圍三十多里,上面畫了天文星宿的圖像,下面用水銀模擬天下的四瀆、百川,還有五嶽、九州,地理形勢無不具備。

墓內還置宮觀百官官署,堆滿奇器珍寶。

又令工匠製作裝置了機關的一弩一,有人入內行近,就發一弩一射死他。

墓內用人魚膏作燈燭,取其能久燃不滅。

後宮沒有生過兒子的妃嬪,殉葬的極多。

墳高五丈,周圍五里多,築陵動用了七十萬人,接連好幾年方才告成。

但周章的百萬大軍卻已打到陵墓下面了,於是派章邯率領築陵役夫去抵抗,卻約束不住這批人。

項羽入關,掘開了陵墓,用三十萬人搬運墓內葬品,接連三十天還搬不完。

關東盜賊熔化銅棺來取銅,牧人尋羊放火燒陵,大火一連燒了九十天都不能撲滅。

【評析】

這是《渭水》三卷中最重要的一卷,卷內有七條《經》文,《注》文也有幾個長篇。

所以也是三卷之中篇幅最長的一卷。

由於渭水在這一卷中流經關中平原,漢族的發祥之地,而豐鎬、鹹一陽一、長安,從西周到漢,都在渭水流域之中,《水經注》對從西周到秦漢的這個漢族發祥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上有許多記敘。

所以這一卷在《水經注》全書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卷。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