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卷二十七:【原文】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於其山1,因即2地勢,不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水經注》卷二十七

水經注

卷二十七

水經注 沔水

【原文】

諸葛亮之死也,遺令葬於其山1,因即2地勢,不起墳壟3,惟深松茂柏,攢蔚川阜4,莫知墓塋所在。

山東名高平,是亮宿營處,有亮廟。

亮薨,百姓野祭5。

步兵校尉一習一 隆、中書郎向充共表雲6:臣聞周人思召伯7之德,甘棠為之不伐8;越王懷范蠡之功9,鑄金以存其像。

亮德軌遐邇十,勳蓋來世,王室之不壞,寔賴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

今若盡順民心,則黷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所以惟疑也。

臣謂宜近其墓,立之沔一陽一,斷其私祀,以崇正禮。

始聽立祀斯廟,蓋所啟置也。

【註釋】

1其山:即定軍山,在今陝西省勉縣城南。

2因即:依照,依隨。

3墳壟(lǒnɡ):墳墓。

4攢(cuan):聚集,叢生。

蔚(wei):草木茂盛。

川阜:水邊山岡。

5野祭:在野外祭祀。

6步兵校尉:官名,掌管宿衛兵。

一習一 隆:三國蜀漢襄一陽一(今湖北省襄樊市)人。

中書郎:即中書侍郎,典掌詔命。

向充:三國蜀漢人,官至尚書,協贊大將軍姜維。

共表:共同上表。

7召(shao)伯:召公姬奭為諸侯之長,稱伯。

8甘棠為之不伐: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聽政其下。

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

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懷甘棠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即《詩經·召南·甘棠》。

9范蠡(lǐ):春秋時期楚三戶(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字少伯,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報會稽之恥。

十德:高尚的德行。

軌:垂范。

遐邇:遠近。

寔:同「實」,的確,實在。

巷祭:在道路上祭祀。

戎夷: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數民族。

存:思念。

追述:追思,追念。

在昔:往昔,從前。

黷(du):輕率。

典:制度,法則。

逼:逼迫。

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堂。

聖懷:皇上。

疑:猶豫不決。

謂:以為,認為。

沔(miǎn)一陽一:古縣名,西漢置,治今陝西省勉縣東,以在沔水之一陽一得名。

【譯文】

諸葛亮死後,遺囑把他葬在定軍山上,安葬時依山形地勢,而不高築墳壟,現在那裡唯有一片蓊翳的松柏,茂盛地叢生在水邊和山岡上,而他的墳墓卻不知究竟在何處。

山的東面叫高平,是當年諸葛亮的宿營地,建有諸葛亮廟。

諸葛亮死後,百姓在野外祭祀。

步兵校尉一習一 隆、中書郎向充共同上表說:我們聽說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過的甘棠樹;越王為懷念范蠡的功績,鑄了一尊金像作為紀念。

諸葛亮的德操垂范天下,功勳空前絕後,今天王室之所以能鞏固不衰,靠的全是他,而今讓百姓在街巷裡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這不是紀念他的恩德和功勳的辦法。

今天若要完全順從民心,那麼就會流於輕率而無章法;如將祠廟建於京城,又勢必侵逼宗廟,這正是聖上心裡猶疑不定的原因。

我們以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沔一陽一立祠,這樣就可以斷絕民間的私祭,尊重正規的禮儀。

這座祠廟就是在一習一 隆、向充啟奏後修建的。

【原文】

漢水又東合褒水。

水西北出衙嶺山,東南逕大石門1,歷故棧道下谷2,俗謂千梁無柱3也。

諸葛亮《與兄瑾書》云:前趙子龍4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5,緣谷百餘里,其閣梁一頭人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6,不可強也。

又云:頃大水暴出7,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一鄧一 伯苗8,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9。

後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十,魏延先退而焚之,謂是道也。

自後按舊修路者,悉無復水中柱,逕涉者浮梁振動,無不搖心眩目也。

【註釋】

1大石門:楊守敬按:《方輿紀要》「大石門」即「斜谷口」,斜(ye)谷口:在今陝西省眉縣西南。

2棧(zhan)道: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支架木樁,鋪上木板而成的窄路。

此處棧道為褒斜(bāo ye)道。

下谷:下面的深谷。

3千梁無柱:只有木樑而沒有柱子。

因為懸崖峭壁與山坡或山下溪澗河流的距離甚遠,所以無法立柱。

4趙子龍:即趙雲,常山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人,三國蜀漢大將。

5赤崖:古地名,在陝西省留壩縣東北,褒斜閣道所經。

閣道:棧道。

6窮極:艱難到了極點。

7頃:不久。

暴出:暴發。

8一鄧一 伯苗:即一鄧一 芝,義一陽一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三國蜀漢大將軍。

9但得:只能夠。

相聞:互通信息。

十五丈原: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城南。

諸葛亮病卒於此。

魏延:字文長,義一陽一(今河南省信一陽一市)人,三國蜀漢大將。

搖心:心驚膽戰。

【譯文】

漢水又向東流,匯合了褒水。

褒水發源於西北面的衙嶺山,東南流經大石門,流過舊時的棧道下谷,俗稱千梁無柱。

諸葛亮《與兄瑾書》說:先前趙子龍退兵時,燒壞了赤崖以北沿著山谷周圍的閣道長達一百多里,閣梁一頭通入山腰,另一頭在水中立柱。

現在山水大而急,已無法立柱,困難已到了極點,不能勉強了。

又說:近時山洪暴發,赤崖以南的橋樑閣道全都沖毀了,當時趙子龍與一鄧一 伯苗,一個在赤崖駐防屯田,一個駐防於赤崖口,雙方只能沿著崖邊互相呼應而已。

後來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燒了棧道,就是這條棧道。

自此以後,那些按照舊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

過往行人在搖搖晃晃的浮橋上經過,無不提心吊膽、頭暈目眩的。

【原文】

《漢中記》1曰:自西城涉黃金峭、寒泉嶺、一陽一都阪2,峻崿百重3,絕壁萬尋4,既造5其峰,謂已踰崧、岱6,復瞻前嶺,又倍過之。

言陟羊腸,超煙雲之際,顧看向塗7,杳然有不測之險。

山豐8野牛、野羊,騰巖越嶺,馳走若飛,觸突9樹木,十圍十皆倒。

山殫艮阻,地窮坎勢矣。

【註釋】

1《漢中記》:書名,不詳。

2西城:古縣名,秦惠文王置,治今陝西省安康市。

黃金峭、寒泉嶺、一陽一都阪:都在今陝西省漢中市。

3峻崿(e):峻峭的山崖。

百重(chonɡ):百層,這裡指層層疊疊。

4萬尋:萬丈。

尋:古代長度單位,一般為八尺。

5造:到達。

6踰:同「逾」,超過。

崧: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北,為五嶽之中岳。

岱:即泰山,在山東省,為五嶽之首。

7顧:回頭。

向塗:剛才的路。

塗:通「途」,道路。

8豐:富饒。

9觸突:牴觸碰撞。

十圍:計量周長的約略單位,說法不一,現多指兩手或兩臂之間合攏的長度。

殫(dān):盡,竭盡。

艮(ɡen)阻:艱難險阻。

艮:艱難。

窮:盡,竭盡。

坎勢:危險之勢。

【譯文】

《漢中記》說:從西城翻越黃金峭、寒泉嶺、一陽一都阪,高山峻嶺,層層疊疊,絕壁萬丈,攀上一座山峰,以為已經翻過嵩山、泰山那樣的高峰了,可是抬頭再看前面的山嶺,卻比過來的山還要加倍險峻。

攀登在山間的羊腸小道之間,置身於縹緲的雲霧之上,回頭瞻望走過來的路,迷濛深杳,到處隱伏著不可預測的凶險。

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嶺,奔跑如飛;那些巨獸一撞到樹木,合抱的大樹也會被撞倒。

山勢的險峻,地形的起伏,真是已到了極點。

【評析】

、二十八、二十九三卷為《沔水》(但卷二十九除沔水外還有其他幾條立篇的小河流)。

《沔水》是《水經注》全書中占三卷篇幅的大河之一,即今漢一江一 ,是長一江一 的支流之一。

因為《禹貢》說「浮於潛,逾於沔」,所以漢一江一 很早就被稱為沔水。

但古代也有稱漢水的,《漢書·地理志》說:「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

所以「沔」、「漢」是同水異名。

不過《水經》只稱沔水,不稱漢水。

《水經注》則「沔」、「漢」並見。

漢一江一 是長一江一 的最大支流,全長1500公里,流域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水經注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